人物:摩诃

相关人物:共 16 位
共 1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雍州长安冯氏子。
年二十。
出家于辩才寺。
听凝法师摄论四十馀遍。
性多掉举。
仅能寻采。
然于世间名利事。
壹不以为意。
衲裙垂膝。
浪走坊市。
所止之房。
单床草荐。
瓦碗木匙而已。
或有为之经营者。
随得则用。
终不知谢。
出入往来。
门未尝关闭。
同住之僧。
辄以狂号之。
则闻而笑曰。
狂果谁欤。
出家离俗。
乃为衣食动。
则锁门锁匮。
裒敛储畜。
役役不安。
此而非狂。
又何狂耶。
因抚掌绝倒。
嗜食馎饦。
恒令寺北王摩诃家办之。
议者以为则已果證。
盖尝见其分身也。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释智则。
姓凭。
雍州长安人。
二十出家。
止辩才寺。
听凝法师摄论四十馀遍。
性度掉举仅绝观采。
恒披败纳裙垂膝上。
有问其故则云。
衣长多立耳。
游浪坊市宿止寺中。
销声京邑将五十载。
财法食息一同僧伍。
房施单床上加以荐。
瓦碗木匙馀无一物。
或见其褴缕为经营者。
随得服用。
言终不及。
则虽同僧住形有往来。
门无开闭。
同房僧不知灵异。
号为狂者。
则闻之仰面笑曰。
道他狂者。
不知自狂。
出家离俗只为衣食。
往往遮障锁门锁匮。
费时乱业。
种种聚敛役役不安。
此而非狂。
更无狂者。
乃抚掌大笑。
则性嗜馎饱。
寺北有王摩诃家。
恒令办之。
须便辄往。
因事伺候。
两处俱见。
方委分身。
而言行相投。
片无瑕谬。
自贞观来。
恒独房宿竟夜端坐。
嘅𠻳达曙。
余亲目见。
故略述其相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01 【介绍】: 宋僧。明州人。俗姓潘。治天台教典,与比丘善荣等写经造像,唯力是视。修法华忓法二十七年,预知归期,终于明州宝林寺。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了宣四明人。
肄业于宝林。
因慕南湖之盛投之。
精究三观十乘之旨。
阅大藏教无不知其大义。
修法华忏法二十七年。
与释善荣为同志相善。
凡所修进必偕荣尝金书法华楞严净名圆觉等经。
宣亦为助。
或遇西资会则施人手画水墨观音像。
二人结誓往生。
每说法则谆谆劝人皆求生安养。
从之念佛者众。
一日宣诣荣之室默坐。
荣故问之。
对曰。
我西归有期矣难忘若道义。
与若净土重会也。
荣曰。
正所幸愿。
宣即集众告别。
命诵经念佛号。
端坐书偈曰。
性相忘情。
一三无寄。
息风不行。
摩诃室利。
合掌而逝时正炎暑。
停龛七日。
颜色红润口角有微涎。
观者以帕裛之则异香喷人。
倾城士庶来裛香涎愈滋。
阇维舍利无算。
宣入寂三年。
荣忽取经像分施亲故。
讽普贤行法经小弥陀经。
令众同助念佛。
跏趺乃曰。
我为赴宣公之约。
言毕蜕然而化。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了宣。
四明人。
修法华三昧。
前后二十七期。
过午不食。
未尝违日𠷳。
与同修善荣。
为心友。
每阅经有疑。
必造荣室决之。
一日默坐甚久。
荣曰。
今日何为。
师曰。
归期已近。
道义难忘。
不觉如此。
请君专心进道。
当于净土重会。
荣笑曰。
正欲见君作略。
师自此示疾。
将终请众。
讽弥陀经。
称佛号。
遽起端坐。
书偈云。
性相情忘。
一三无寄。
息风不行。
摩诃悉利。
即合掌瞑目而去。
嘉泰元年也。
后三年。
荣亦趺坐脱去。
人谓赴师之约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了宣,四明人,肄业于宝林。
因慕南湖之盛,投之,精究三观十乘之旨,阅大藏教,无不知其大义,修法华忏法二十七年。
与释善荣为同志相善。
凡所脩进,必偕荣。
尝金书《法华》、《棱严》、《净名》、《圆觉》等经,宣亦为助。
或遇西资会则施人手画水墨观音像。
二人结誓往生。
每说法则谆谆劝人皆求安养,从之念佛者众。
一日,宣诣荣之室默坐,荣故问之,对曰:“我西归有期矣,难忘若道义,与若净土重会也。
”荣曰:“正所幸愿。
”宣即集众告别,命诵经号佛,端坐书偈曰:“性相忘情,一三无寄。
息风不行,摩诃室利。
”合掌而逝。
时正炎暑,停龛七日,颜色红润,口角有微涎,观者以帕裛之则异香喷人,倾城士庶来裛,香涎愈滋。
阇维舍利无算。
宣入寂三年,荣忽取经像分施亲故,讽《普贤行法经》、《小弥陀经》,令众同助念佛,跏趺乃曰:“我为赴宣公之约。
”言毕,蜕然而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0—1303 【介绍】: 名一作功嘉葛剌思。元吐蕃朵甘斯旦麻人。幼从西天竺古达麻失利传习梵文经典,得其法要。世祖中统间,以帝师八思巴荐,见世祖。至元末,以不容于时相桑哥,谪潮州。桑哥败,还大都。后为成宗祷疾,赐与甚厚,诏分御前校尉十人为之导从。
神僧传·卷第九
国师胆巴者。
一名功嘉葛剌思。
西番突甘斯旦麻人。
幼从西天竺古达麻失利。
传习梵秘得其法要。
世祖中统间帝师八思巴荐之。
时怀孟大旱。
世祖命祷之立雨。
又尝咒食投龙湫。
顷之奇花异果涌出波面。
取以上进。
世祖大悦。
枢密副使月的迷失镇潮。
而妻得奇疾。
胆巴以所持数珠加其身即愈。
又尝为月的迷失言异梦。
及已还朝期后皆验。
元贞间海都犯西番界。
成宗命祷于摩诃葛剌神。
已而捷书果至。
又为成宗祷疾遄愈。
赐予甚厚。
且诏分御前校尉十人为之导从。
成宗北巡。
命胆巴以象舆前导。
过云川语诸弟子曰。
此地有灵怪恐惊乘舆当密持神咒以厌之。
未几风雨大至。
众咸惊惧惟幄殿无虞。
复赐碧钿杯一。
大德七年夏卒。
皇庆间追号大觉普惠广照无上胆巴帝师。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胆巴。此云微妙。西番突甘斯旦麻人。幼孤。依季父。闻经声止啼。年十五六。精通显密诸部。世祖居潜邸。闻西国有绰理哲瓦道德。遣使迎之。时绰瓦已殁。廓丹大王。以师应命。既至。上问曰。师之佛法。比叔何如。对曰。吾叔佛法如大海水。吾所得舌点而已。上笑顾左右曰。种性不凡。遂礼以为师。王公以下。皆秉戒师。宿具灵心。咒语精密。凡有祷祈。感应之疾。如风驰电卷。不可思议。时怀孟大旱。咒之立雨。尝咒食投龙湫。顷之。奇华异果。涌出波面。取以上进。枢密副使月的迷失镇潮。其妻得奇疾。百方无效。师但咒数珠以加其身。不知病之去也。元贞间。海都犯西番界。成宗谋于师。咒之而捷。又以咒水。起上于垂死。上北狩。师象舆在前。过云州。语弟子曰。此地有灵怪。上至必有薄警。当以咒胜之。后果风雨暴至。众咸震惧伏草中。独行幄无少挫挠。初相哥。受师戒。继为帝师门人。为人豪横自肆。师责而不悛。繇是衔之。逮登相位。惧师谠直。因谮之于上。师遂有潮阳之行。相哥既以罪诛。上患股。召师还京。建师子吼道场。七日于内殿。而上愈。言及相哥。师以宿业为对。上以国用不足。欲徵税于僧。师奏曰。昔成吉思皇帝。有国之日。疆土未广。尚免僧徵。今四海混同。万邦入贡。岂因微利而弃成规。倘蠲其赋。则身安志专。庶可勤修报国。上悦而止其事。乙未。被诏住大护国仁王寺。癸卯夏示疾。上遣医候视。师笑曰。色身有限。药岂能留。但问左右。今何时。曰。日午矣。即敛容端坐而逝。上闻悲悼。赐沉檀众香。结塔茶毗。火后开视。顶骨不坏。舍利不知其数。建塔仁王寺。西域秘密之教。以大持金刚为始祖。累传至师。益显著。故有金刚上师之称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福州福清人。嗣法眼文益。归住明州四明山。节度使钱弘亿师事之。钱俶命于衣锦军开法,后居杭州灵隐寺,署了悟禅师。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清耸。
福州人也。
初参法眼。
眼指雨谓师曰。
滴滴落在上座眼中。
初不喻。
后阅华严。
了悟其旨。
因入山求卓庵之地。
至四明。
登高四望。
投以一石。
石所住处。
吾其止焉。
遂结庵居之。
既而钱忠懿王。
闻其名。
命主灵隐。
署了悟禅师。
摩诃般若。
非取非舍。
若人不会。
风寒雪下。
师说法也。
一日王阅华严经。
知震旦有支提山。
为天冠菩萨住处。
乃大集诸山耆德问之。
无能知者。
唯师道所以然甚详。
王曰。
非师一往不可随。
遣人偕行。
至海滨踪迹圣境。
入深山行三日。
时有钟声。
白猿相导而前。
师至心顶礼。
见幽林中有一大刹。
扁金书古佛大华严之境。
既入寺。
殿阁峥嵘。
众盈万指。
菩萨千躯。
俨然居上。
异香袭人。
光明射目。
师默想运诚。
随喜竟夜。
既曙。
依然在林莽间。
所见乃化刹也。
师还报王。
即其处建寺。
如师所见。
铸天冠千身。
航海入山。
至中流飓风大作。
舟重欲没。
相视无策。
遂沉像之半于水既济。
其半沉水者。
已先至其地矣。
其异如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9—987 【介绍】: 名或作义寂。宋僧。温州永嘉人,字常照,俗姓胡。幼年出家,初入开元伽蓝,后往天台山研寻止观。时天台宗智者大师教迹,经安史之乱、会昌法难,焚毁殆尽。寂嘱人从日本国购取教典。由是博闻多识,遂于佛陇道场、国清寺相继讲经。许王钱氏在浙时累请开演,赐号净光大师并紫方袍。后兴螺溪道场,四方僧侣云集学法。天台智者一脉,六代传法湛然之后,二百余岁,赖其中兴,后人尊为天台宗十五祖。有《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字常照。姓胡氏。温之永嘉人。方在娠。母顿厌荤血。及娩。蒙紫胞。堕蓐不呱泣。成童竟辞俗。为开元寺息慈师授法华经期月能暗诵。耆宿叹美之。既登具戒。复往读南山律于会稽。乃造天台。研究止观。先是智者遗文。远则安史兵残。近则会昌焚毁。零编断简。教迹几熄。寂尝于金华古藏中。得净名疏因复有意于鸠集。以全其旧。时通玄韶公以禅学为两浙忠懿王钱氏俶师。一日偶阅永嘉真觉集。有曰。同居四住。此处为齐。忠懿问。此何等语。韶答以为教家语。吾禅者不知也。且使召寂问其义。寂至。因得以前意。请于忠懿而为遣使。弊于海国。以致其书焉。天台一宗至于今赖之。 太平兴国五年。诏天下僧尼。试经业。寂引弟子。自螺溪趋州治试。且先安置于州治之寺楼上。楼迫大山。夜梦刹柱陷入地。独心恶之。且雨甚亟。迁处西偏。而山颓楼压矣。海门灵石。昔智者冬居道场也。地属黄岩。众请寂乘舟泛海。讲金光明流水长者品。放生。以为常法。寺像为一新。上闻诏遣高品卫绍钦。入山重建寿昌寺。为所在官僚授菩萨戒。雍熙初。又授戒于永安县之光明寺。会尊像隳弛。偶于腹中。获唐咸通六年。沙门希皎。所发愿辞。观者知于寂有宿契。四年赴临海缙云永嘉东阳诸邑请。九月至自缙云。十月寝疾千寺之方丈。十一月四日。垂诫嘱后事。奄尔而化。寿六十九。腊五十。初寂尝寓四明之育王寺。梦登国清上方。有宝庄严幢座在焉。题曰。文殊台。前限拒马不可入。俄而观音菩萨。手却拒马。从中出接。顿觉己与菩萨身合。自是胜气日增。而进于才辩矣。讲法华光明净名梵网等经。止观金錍等论。法界还源等观。玄义禅源诠永嘉集等。各数遍。所著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等。各数卷。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义寂。
字常照。
姓胡氏。
温州永嘉人也。
母妊娠公白不喜荤血。
生乃首蒙紫帽而诞焉。
幼启二亲坚求去俗。
旋入开元伽蓝。
师授法华经期月而彻。
寺之耆老称叹希有。
受具已往会稽学南山钞。
既通律义。
乃造天台山研寻止观。
其所易解犹河南一遍照也。
先是智者教迹远则安史兵残。
近则会昌焚毁。
零编断简本折枝摧。
传者何凭。
端正甚学。
寂思鸠集也。
适金华古藏中得净名疏而已。
后款告韶禅师。
嘱人泛舟于日本国购获仅足。
由是博闻多识。
微寂此宗学者几握半珠为家宝欤。
遂于佛陇道场国清寺相继讲训。
今许王钱氏在两浙日。
累请开演。
私署净光大师并紫方袍。
辞让不却受而不称。
及兴螺溪道场。
四方学侣雾拥云屯。
太平兴国五年朝廷条贯缁伍经业。
寂从山入州治寺。
寺东楼安置。
楼近大山。
夜梦刹柱陷没于地。
意颇恶之。
自徙于西偏僧房。
其夜春雨甚山崩楼圮。
人咸谓寂先见同修报得之眼焉。
因受黄岩邑人请。
乘舟泛江放生讲流水长者品。
至海门灵石。
是智者冬居道场也。
劝人修寺塑像。
入缘者繁沓。
今上遣高品卫绍钦入山重建寿昌寺也。
诸官同命受菩萨戒。
雍熙初永安县请于光明寺受戒。
古殿像隳腹中获发愿辞。
即唐咸通六年沙门希皎施戒。
劝七乡人装塑尊像。
愿舍报为男子。
童真出家常布褐传法利乐众生云。
观者皆意寂之前身也。
四年临海缙云永康东阳诸邑请其施戒。
九月寂至自太末。
十月寝疾本院方丈。
十一月四日嘱诫门人不许哭泣。
祭奠应缘俗礼者非吾弟子也。
即窆于方丈树小塔焉。
享年六十九。
法腊五十矣。
四方传法弟子见星而舍者数百人。
寂平素讲法华经并玄义共二十许座。
光明净名梵网等经。
止观金[镙-糸+拱]等论。
法界还源等观禅源诠永嘉集各数遍。
所著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数卷。
自智者捐世。
六代传法湛然师之后。
二百馀龄寂受遗寄。
最克负荷。
其如炎蒸讲贯而无汗之沾洽。
曾不久听而胜解佛乘。
每一谈扬则摐金玉应召羽商和。
彼九旬说妙相去几何。
又尝寓四明育王寺。
梦登国清寺。
上方有宝庄严幢座。
题曰文殊台。
设枑梐阑隔。
求入无由。
俄睹观音菩萨从堂徐出以手攘却行马低迂相接。
斯须觉已与观音身泯合不分。
因而惊寤。
自是之来乐说无尽矣。
或曰。
入普门智乘利物悲。
上合佛觉證无上故。
下合众生凡同体故。
开则群灵混成一法。
得是心者非观音而谁欤。
是以讲谈也。
施戒也。
自瓯越之乡迨三天子障。
民多咈戾俗尚畋猎受寂之训也咸食椹革音。
说法之功所谓善建。
由是堂室间可见者。
曰澄彧。
曰宝翔。
曰义通。
及乎台之民庶曾受戒法迎真相。
来州治开元寺祭飨。
皆缟素哀泣。
天为之变惨。
其慈摄之所感。
知州郑公元龟为诗悲悼焉。
论曰。
玄默垂文圣人俯察。
河雒之流有告。
图书之法作程。
禹受斯符乃为经纬。
本六十馀字。
训第表明号洪范。
以开章得彝伦而逌叙帝王之法粲然可观。
祖述之家翕尔宗此。
我之佛道可弗然耶。
教自西传若龟马之文乍辩。
声由此盛如夏商之美惟扬。
及其讲训相资签笺互出。
因分异辙各竞颛门。
施巧智之莫京。
致慧心之悬合。
宜乎。
得正信者必开正眼。
见正道者必事正修。
倒本前因则以决择为主。
原夫能诠之教喻图书也。
所诠之理喻训第也。
经容纬入。
纬变经存。
令表显之名言从体义之相杂。
唯识佥推于护法成即司南。
婆沙奄有于馀师说同衍字。
良以各迷己见皆未极成。
正不正之说恢张。
玄又玄之谈崛起。
大抵无名相法作名相说。
非如色法影质易寻。
名色交加喜生迷竞。
又以言存一意义止一途。
随情取舍之时未为允当。
随转理门之处盖涉无文。
加复教有弛张意关详略。
讨寻者非英明而莫悟。
承领者非行位而那知。
在人亡书以教为折中。
故论中以四种徵理。
理则难隐。
一观待。
二作用。
三法尔。
四證成。
用斯道理义岂惑乎。
譬如甲氏背人而去。
有二三子相问曰。
彼去者谁耶。
一云乙也。
一云丙也。
此俱未是。
彼有识人云甲也。
回面视之是甲非乙。
由其不识遂有多名。
识者一呼应声而至。
亲得自体不涉异缘。
故曰精义无二也。
因义生解解必虚通。
除其执情令生正解断其迷执。
执情断故所执便遣。
既能生解则断障。
二重断染。
依他清净。
依他圆成。
故得二胜果焉。
不然者认相似法堕恶取空。
曳曲木于稠林。
泛胶舟于苦海。
又不可胜道也。
瑜伽论中契经体有二。
一文二义。
文是所依。
义是能依。
如是二种总名一切所知境界也。
夫以能化之教已翻。
所诠之理难悟。
苟非宿慧安喻经心。
宿慧当多世之熏方能生起。
经心乃大雄之意。
岂易寻求。
谚所谓老见事长。
佛已三祇之扬历。
多言或中。
法从诸圣之同宣。
岂得以夏虫共论其凌澌。
井鱼互谈其渤澥。
此诚不可也。
必须近佛菩萨。
善慧法师四无碍居游戏之中。
八辩音演自他之利。
秖如天亲大士。
将世尊之一言。
中道圆宗成诸法之五位。
如龙带涓滴而起为雨望苗稼而施。
又同命包作纬于春秋凿度为资于大易。
此皆善其通变能其揣摩。
以利根而教钝根。
以正见而诱邪见。
都称为摩诃般特伽也。
西域蒲塞冶家子以为裘。
此方俊才鬻乳人而加水。
成裘则易。
以日见而留心。
免水则难以传来而隔手。
昔以讲人论法造疏寻宗。
用成实法数之名。
补大乘阙员之义。
其有解法名目随人见知。
未融六释之端。
何暇三隅之反。
至若黎邪是报非报化人有心无心。
和合怖数之徒。
闻熏灭不灭等。
百有馀科。
并三藏四含之盘根。
大小两宗之钤键。
先贤之所不决。
令哲之所共疑。
但谓阙如所知成障。
及乎奘师西复梵本东传。
富瑜伽之宝林开唯识之渊府。
摩诃衍足杀三摩明。
名数均著作之家。
立破定是非之量。
深山大泽必生龙蛇。
有大乘基为其高足。
不缘宿习多见生知。
谓之义天。
则明星有烂。
谓之理窟。
则善闭无关。
堂堂合周髀之仪。
轧轧应昆崙之轴。
有经皆讲。
无疏不成。
权奇百本之名。
控压四人之圣。
复次光也宝也测乎沼乎。
章句之学颇长。
释签之理何富。
世茂珠林迈编图纪璟附量度于鲸海。
尚缀文荣于玉华。
究三论极乎瑗康。
穷方等归乎楷景。
观公撰集华严命章。
解相入之连环。
且无难色。
通绝行之断阁。
故立易功。
法藏从性海而游。
智升自名流而出。
伟欤。
一行所作通神。
实僧相之法王。
乃人形之菩萨。
忠氤琳甫贲秀诜真。
俱参译判经。
尽开荒辟土。
于烁宗密。
美乎湛然。
悟达全才彻公令范。
可以副人之求备哉。
馀诸上士擅美殊方。
落落英翘互有长短。
矧以佛之说经。
申经者论。
经由论显。
论待疏通。
疏总义章。
义从师述。
况以隔罗縠者见犹未尽。
大遍知者知方得全。
射侯之矢易疏。
诊脉之求难中。
若非亲證亲说得自体之分明。
载驱戴驰妄他求之晻暧。
如摄异门。
分差别之相难知。
故智论中。
吾灭度后所有撰集者皆为论藏摄也俱作导师指迷人之归路。
悉衔明烛照暗室之绩工。
动戒足以行之入定门而安矣。
盖缠克断智慧成功。
咸从。
生死之河尽度涅槃之岸。
此始可与言从闻且思思至而修證大圆寂者。
过此以往未知执名滞义。
问欲何为。
故曰。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既有所用则舍筌蹄而直造佛地。
此则深于其道者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0—1219 【介绍】: 金僧。济州人,字虚明,俗姓王。七岁出家,十三岁受大戒。累主道场。诏住燕都庆寿寺,徒众常万人,继主少林,旋引去,往来于嵩、少之间。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教亨字虚明。
济州任城王氏子也。
先有汴京慈济寺僧福安。
居任城有年。
精修白业缁素仰重。
一日赴斋于芒山村。
乃倚树化去。
是夕示梦于女弟冯自彭村。
见其乘白马而下曰。
我生于西陈村王光道家。
冯觉语母。
及其子三人梦皆同。
诘旦至光道家询之。
其母刘氏先夕亦梦。
安公求寄宿焉。
是日果诞亨。
乃拳右拇指似不能伸。
但瞬而未笑。
次日有同业僧福广福坚。
闻而来谒见即呼云。
安兄无恙耶。
亨熟视举手伸指而笑。
其母尝卧师于室中。
若有人诵摩诃般若之声。
及睟或以佛经酒杯试之。
竟取经卷。
素不茹荤血。
见僧喜从之游。
人皆呼为安山主。
故芒山村乃以师事碑于石纪其异。
年七岁出家依州之崇觉寺圆和尚薙染。
十三受大戒。
遇苦瓜先生相之曰。
此儿他日坐道场。
必领僧万指。
年十五游方。
闻郑州普照宝和尚法席之盛。
于是荷锡自汴发足。
宝公夜梦。
庆云如金芙蕖缤纷乱坠。
因语众曰。
吾十年无梦矣。
今有此。
是何祥也。
翌日亨至。
宝独异之。
师朝夕参叩。
宝亦痛劄之。
一日往睢阳。
忽马上忆击竹因缘。
凝情不散。
如入禅定。
将抵河津浑无知觉。
同行德满呼曰。
此河津也。
亨惊遂下马悲喜交集。
及归涕以语宝公。
宝曰。
此僵人耳。
切须更苏转动始得。
曾看日面佛公案。
否曰。
儿时已念得。
宝公笑曰。
我只教尔参诸方掉下底禅。
但再参去。
自有得力处。
一日亨于云堂静坐。
忽闻打板声霍然證入。
遂呈偈曰。
日面月面。
流星闪电。
若更迟疑。
面门著箭。
咄宝公曰。
我谩汝不得也。
师后出世乃五坐道场。
若嵩山之戒坛韶山之云门郑州之普照林溪之大觉嵩山之法王。
次因金国丞相夹谷清臣请主中都潭柘。
迁济州普照。
未几忽方丈后丛树中有一株。
亭亭高丈馀。
而群鸦以次来巢。
状若浮图。
上下十二级。
众贺曰。
和尚佛法愈大振乎。
不十日诏住庆寿寺。
众常万人。
三年继主少林。
法席大盛。
无何师引去乃徜徉于嵩少之间。
或放歌或长啸。
如是数年。
一日忽觉四大弦缓。
杜门坚坐谢绝宾客。
至金兴定己卯七月十日诫其众曰。
汝辈各自勤修。
索浴说偈端坐而逝。
享年七十。
坐夏五十有八。
阇维焰如莲华开合。
牙齿目睛不坏。
舍利无算。
师自儿时额有圆珠涌现于皮间。
至是爆然飞去。
弟子分设利罗以建塔焉。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虚明。
济州任城王氏子也。
先有汴京慈济寺僧福安。
居任城有年。
精修白业。
缁素仰重。
一日赴斋于芒山村。
乃倚树化去。
是夕示梦于女弟冯自彭村。
见其众白马而下。
曰我生于西陈村王光道家。
冯觉。
语母及其子。
三人梦皆同。
诘旦至光道家询之。
其母刘氏。
先夕亦梦安公求寄宿焉。
是日果诞亨。
乃拳右拇指。
似不能伸。
但瞬而未笑。
次日有同业僧福广福坚。
闻而来谒。
见即呼云。
安兄无恙耶。
亨熟视举手。
伸指而笑。
其母尝卧师于室中。
若有人诵摩诃般若之声。
及睟。
或以佛经酒杯试之。
竟取经卷。
素不茹荤血。
见僧喜从之。
游人皆呼为安山主。
故芒山村。
乃以师事碑于石。
纪其异。
七岁出家。
依州之崇觉寺圆和尚薙染。
十三受大戒。
遇苦瓜先生相之曰。
此儿他日坐道场。
必领僧万指。
年十五游方。
开郑州普照宝法席之盛。
于是荷锡。
自汴发足宝公夜梦庆云。
如金芙蕖。
缤纷乱坠。
因语众曰。
吾十年无梦矣。
今有此。
是何祥也。
翼日亨至。
宝独异之师朝夕参叩。
宝亦痛劄之。
一日往雎阳。
忽马上忆击竹因缘。
疑情不散。
如入禅定。
将抵河津。
浑无知觉。
同行德满呼曰。
此河津也。
亨惊。
遂下马悲喜交集。
及归涕以语宝公。
宝曰。
此僵人耳。
切须更苏。
转动始得。
曾看日面佛公案否。
曰儿时已念得。
宝公笑曰。
我只教你参诸方掉下底禅。
但再参去。
自有得力处。
一日亨于云堂静坐。
忽闻打板声。
霍然證入。
遂呈偈曰。
日面月面。
流星闪电。
若更迟疑。
面前著箭。
咄。
宝公曰。
我谩汝不得也。
师后出世乃五坐道场。
若嵩山之戒坛。
韶山之云门。
郑州之普照。
林溪之大觉。
嵩山之法王。
次因金国丞相夹谷清臣请。
主中都潭柘。
迁济州普照。
未几忽方丈后丛林中。
有一株亭亭高丈馀。
而群鸦以次来巢。
状若浮图。
上下十二级。
众贺曰。
和尚佛法愈大振乎。
不十日。
诏住庆寿寺。
众常万人。
三年继主少林。
法席大盛。
无何师引去。
乃倘徉于嵩少之间。
或放歌。
或长啸。
如是数年。
一日忽觉四大弦缓。
杜门坚坐。
谢绝宾客。
至金兴定己卯七月十日。
诫其众曰。
汝辈各自勤修。
索浴说偈。
端坐而逝。
年七十。
坐夏五十有八。
阇维。
舍利无算。
师自儿时。
额有圆珠。
涌现于皮间。
至是爆然飞去。
弟子分舍利。
罗以建塔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六
释教亨,字虚明,任城王氏子也。
先有汴京慈济寺僧福安居任城有年,精修白业,缁素仰重。
一日托钵于芒山村,乃倚树化去。
是夕,示梦于女弟冯,自彭村见其乘白马而下,曰: “我生于西陈村王光道家。
”冯觉,语母及其子,三人梦皆同。
诘旦,至光道家询之,其母刘氏先夕亦梦安公求寄宿焉,是日,果诞亨,乃拳右拇指似不能申,但瞬而未笑。
次日,有同业僧福广、福坚闻而来谒,见即呼“云安兄无恙耶?
”亨熟视,举手伸指而笑。
其母尝卧儿于室中,若有人诵摩诃般若之声。
及睟,或以佛经酒杯试之,竟取经卷。
素不茹荤血,见僧喜从之游,人皆呼为“安山主”,故芒山村乃以亨事勒诸石记其异。
年七岁出家,依州之崇觉寺圆公薙染,十三受大戒,遇苦瓜先生相之曰:“此儿他日坐道场,必领僧万指。
”年十五游方,闻郑州普照宝法席之盛,于是荷锡自汴发足,宝公夜梦庆云如金芙蕖,缤纷乱坠,因语众曰:“吾十年无梦矣,今有此,是何祥也?
”翌日亨至,宝独异之。
朝夕参叩,宝亦痛剳之。
一日,径睢阳,忽马上忆击竹因缘,凝情不散,如入禅定,将抵河津,浑无知觉,同行德满呼曰:“此河津也。
”亨惊,遂下马,悲喜交集,及归,涕以语宝公,宝曰:“此僵人耳,切须更苏转动始得。
曾看日面佛公案否?
”曰:“儿时已念得。
”宝公笑曰:“我只教汝参诸方掉下底禅,但再参去,自有得力处。
”一日,亨于云堂静坐,忽闻板声霍然證入,遂呈偈曰:“日面月面,流星闪电。
若更迟疑,面门著箭。
咄!
”宝公曰:“我谩汝不得也。
”亨后出世,乃五坐道场,若嵩山之戒坛、韶山之云门、郑州之普照、林溪之大觉、嵩山之法王,复因金丞相夹谷清臣请,主中都潭柘,迁济州普照。
未几,忽方丈后丛树中有一株,亭亭高丈馀,而群鸦以次来巢,状若浮图,上下十二级,众贺曰:“佛法将大振乎?
”不十日,诏住庆寿寺,众常万人。
三年继主少林,法席大盛。
无何,引去,乃徜徉于嵩少之间,时或放歌长啸。
如是数年,忽杜门坚坐,谢绝宾客。
金兴定己卯七月十日,诫众曰:“汝辈各自勤修。
”索浴说偈,端坐而逝,年七十,坐夏五十有八。
阇维燄如莲华开合,牙齿、目睛不坏,舍利无算。
亨自儿时额有圆珠涌现于皮间,至是爆然飞去。
弟子分设利罗,以建塔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极量。中印度人也。神龙元年乙巳。五月二十三日。于广州制止道场。以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循州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證义。出大佛顶如来密因脩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一年十卷。此盖灌顶部中一品也。既传译。未及进上。会其国遣使。以王命追摄。谓其擅出秘密经本故也。遂以梵本。泛舶西归。而此土所留者。独译本云。
宋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极量。
中印度人也。
梵名般剌蜜帝。
此言极量。
怀道观方随缘济物。
展转游化渐达支那(印度俗呼广府为支那。
名帝京为摩诃支那也)乃于广州制止道场驻锡。
众知传达祈请颇多。
量以利乐为心。
因敷秘赜。
神龙元年乙巳五月二十三日。
于灌顶部中诵出一品。
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證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译成一部十卷。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释迦稍讹。
正云铄祛。
此曰云峰)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循州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證译。
量翻传事毕。
会本国王怒其擅出经本遣人追摄。
泛舶西归。
后因南使入京。
经遂流布。
有惟悫法师资中沇公。
各著疏解之。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善坚。
姓丁氏。
永乐甲午。
生于滇城南郭。
其夜红光异香。
充盈户室。
十岁入五华寺。
礼宗上人为师。
易名善贤。
十九参柏岩禅伯。
自是习坐不辍。
岩异之。
勉持观音名号。
宣德二年。
巡按御史张公善相。
谓诸老宿曰。
此子。
非凡间人。
三十后当佩祖印。
诸德宜善视之。
庚戌走金陵。
谒无隐道和尚。
示师万法归一话。
力究数年。
偶阅圆觉经。
至身心俱幻。
划然自释。
云。
离此身心。
谁当其幻。
目前境物。
非我之留。
死去生来。
安可息也。
乙卯抵贵州拥萝山。
因入蜀。
胁不至席者数年。
遂大悟。
正统间。
无际奉诏住隆恩。
师袖香见之。
获印记。
付信衣拂子。
更号古庭。
天顺间。
住浮山。
从化者众。
师之玄言妙行。
不获悉纪。
观师所著閒閒歌。
则知其槩矣。
歌曰。
君不见我閒处。
我閒閒处閒閒馀。
叠嶂重峦锁碧居。
松头每夜银蟾晖。
放出清光炤我闺。
望高巅见远水。
千山万山何已矣。
环烟四绝境空如。
坐卧繇吾心自主。
閒中閒谁理会。
山中更有深深地。
雨过山青色更佳。
满岩烟雾多苍翠。
禅欲参道欲学。
不学不参惟快活。
绝无人事与相关。
雅有鸟猿声聒聒。
这閒翁何所据。
年来日去谁相似。
聪明知解没些儿。
破衲蒙头惟一味。
君不知我閒趣。
万论千经徙指注。
世尊良久落人机。
见影追风犹累坠。
不无无何有有。
一见明星颠倒走。
铁牛日午过秦川。
木马追风夜半吼。
间自在身几几。
百年之事一弹指。
富贵功名总属空。
古今多少皆如此。
众生心诸佛性。
生生死死何时定。
老胡掘地陷人坑。
似与钵盂安把柄。
閒中閒说向人。
但得心安莫虑贫。
眼空四海无相识。
唯见依依岭畔松。
閒散诞忒蹉跎。
未尝开口念摩诃
总是閒情閒不过。
大平无事且閒歌。
又有山云水石集。
盛行于世。
暮年返滇。
建归化禅林。
以弘治六年癸丑七月二十日迁化。
肉身如生。
四众龛而奉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九
释善坚,字古庭,姓丁氏,滇城南廓人也。诞生之夜,红光盈室,异香弥户,邻里惊叹。甫及龀龄,便乞出家。年当就傅,入五华寺礼慈宗为师,命名善贤。初习禅观,坐持不辍,慈甚异之,勉诵圣号。年十六,走金陵谒无际,示万法归一语,参究精诚,兀兀达旦,胁不至席。一日,看《圆觉经》至身心俱幻处,砉然自释,因太息曰:“离此身心,谁当其幻。”年十九,复礼柏岩,更名善坚。逾年,受具足于古杭戒坛。明正统十年,始造金台,乃恍然曰:“目前境界,非我所留,死去生来,安可息也。”遂尔心地豁明。寻复参无际,證明大事,一见,喜曰:“吾法自子大行于世。”赐号“古庭”,付之法服,为临济二十三世。且命之曰:“先师慧命,勿令断绝。”坚聆其言,如怖惊雷,两手掩耳,頫首而退。后住锡皖桐浮渡山华严寺,大兴法会,道望日崇。已而返滇,建归化寺,滇南禅风由此复振。尝移母柩就葬,拈香遥咒,冀得超登,俄而祥云弥空,冉冉西向,久之方息,见者惊愕,叹为诚感。以明弘治六年癸丑七月二十日,集众说偈,瞑然而逝。年八十馀,腊七十。立塔寺南,滇人敬礼至今不衰,明季谥曰栴檀尊者。今更名法幢寺。所著有语录、名山云水诸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2—772 【介绍】: 唐僧。越州山阴人,字昙允,俗姓张。初于越州云门寺出家。中宗景龙中受戒。玄宗开元初游长安,从师习律学,又依崇圣寺僧学唯识,从善无畏受菩萨戒。所诣皆臻妙境,名动京师,一时名儒,多从之游。开元二十六年归会稽,住开元寺,以传扬四分律学为己任,门人遍及南北。有《发正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张氏。
其先韩人也。
自留侯良。
为汉元辅。
晋魏以降。
衣冠相继。
曾祖恒以太常卿仕隋。
扈跸扬都。
子孙遂家。
越一年十六。
听茂亮法师。
讲经论于云门寺。
悬解异众。
法师劝其母孟氏。
放出家。
亮即中宗皇帝菩萨戒师也。
景龙中。
以制恩薙染。
年满。
从丹阳玄昶律师受具。
读南山事钞于当阳昙胜律师。
开元五年。
游京师。
依观音寺大亮律师习毗尼藏。
崇圣寺檀子法师。
究唯识俱舍等论。
安国寺印土沙门。
受菩萨戒。
又问易于左常侍褚无量。
观史于国子司业司马贞。
于是内外周赡。
儒释贯通。
而闻望起矣。
丞相燕国公张诜。
广平宋璟。
尚书苏瑰。
兖国陆象先。
秘书监贺知章。
宣州泾县令万齐融。
皆相与游宴。
二十五年。
仗锡东归。
明年诏天下州郡。
置开元寺。
长史张楚。
举一充寺主。
天宝十四载。
浙河潮水壮甚。
南激钱唐大云寺。
一偕其徒千许人。
阐律其傍。
每至潮激。
则皆唱摩诃般若。
辄止。
五月之晦。
一方夜坐。
见神人。
衣冠甚伟。
稽首谢曰。
蒙垂法施。
愿改波道矣。
已而涨沙五十里于所激之地。
计之仅距阐律时九十日尔。
道俗以为神。
至德之际。
国步多艰。
教门颓弛。
都督王公以一德足镇浮。
道宜张善。
请起为僧统。
而风俗淳美如旧。
大历六年十一月十七日。
迁化干寺之律院。
寿八十。
腊六十一。
以明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窆于秦望山。
祔先和尚之茔也。
先是一入关。
谒明达法师。
师目之曰。
汝人中师子也。
遵善寺尼慈和者。
有灵异。
言辄验。
歌曰。
昙一师。
解毗尼。
大聪明。
更无疑。
为先达所标拟如此。
其开四分律。
前后三十五过。
删补钞二十馀过。
江淮释子。
从得戒法者十万计。
以故衣缞执绋。
号哭满山。
既葬。
天台国清寺湛然等树碑。
而徐公浩撰文。
以垂休美。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昙一。
姓张氏。
盖韩人也。
其先轩辕。
赋姓至良佐汉侯于留。
魏晋已还衣冠继代。
僧祖恒隋太常卿。
扈跸扬都遂家于越。
恒生孝廉翼。
翼生处士蒇。
蒇生一。
令闻江南。
今四叶矣。
一宿植净因生知慧性。
弱而敏悟长而聪明。
年十五从李滔先生习诗礼。
终日不违。
十六听云门寺茂亮法师经论一闻悬解。
法师异之。
谓其母孟氏曰。
此佛子也。
可令削发当与授记。
亮即孝和皇帝菩萨戒师也。
一闻而欢喜有度世之志。
景龙中承恩出家。
隶在僧录。
年满受具于丹阳玄昶律师。
学通事钞于当阳昙胜律师。
既而钻木见烟窥墙睹奥。
开元五年西游长安。
依观音寺大亮律师传毗尼藏。
崇圣寺檀子法师学唯识俱舍等论。
安国寺印度沙门受菩萨戒。
于是莲华不染之义。
甘露甚深之旨。
一传慧炬了作梵雄。
远近瞻仰如宗师矣。
然刃有馀地时兼外学。
常问周易于左常侍褚无量。
论史记于国子司业马贞。
遂渔猎百氏囊括六籍。
增广闻见。
自是儒家调御人天皆因佛事。
公卿向慕京师籍甚。
时丞相燕国公张说广平宋璟尚书苏瑰兖国陆象先秘书监贺知章宣州泾县令万齐融。
皆以同声并为师友。
虽支许之会虚嘉宗雷之集庐岳。
未云多也。
四分律者后秦三藏法师梵僧佛陀耶舍传诵中华。
与罗什法师共为翻译。
今之讲授自此员来魏法聪律师始为演说聪授道覆。
覆授光。
洎隋朝相部励律师作疏十卷。
西京崇福寺满意律师盛传此疏。
付授亮律师。
其所传授一一依励律师疏。
及唐初终南宣律师四分律钞三卷详略同异。
自著发正义记十卷。
明两宗之舛驳发五部之钤键。
后学开悟夜行得烛。
前疑泮释阳和解冰。
佛日昭晰而再中。
法栋峥嵘以高峙。
发正记中斥破南山。
持犯中可见也。
二十五年仗锡东归。
明年诏置开元寺。
长史张楚举为寺主。
因而居焉。
一声振京华道高吴会。
布大慈以摄众修万行以表仪。
顺风问道者毂击肩摩。
函丈请益者波委云萃。
虚受之量随而演说。
故前后讲四分律三十五遍。
删补钞二十馀遍焉。
江淮释子受木叉者。
非一登坛即不为得法。
从持僧律。
盖度人十万计矣。
至德之际国步多艰。
缁徒慢法罕率经教国相王公出镇于越。
以一德名素高请为僧统。
一变清净大阐熏修。
浃旬之间回邪入正。
善诱潜化皆此类焉。
始者一入关谒明达法师。
目之曰。
汝人中师子也。
又遇遵善寺尼慈和。
歌曰。
昙一师解毗尼大聪明更无疑为达人之所谚多矣。
天宝十四载浙河潮水南激钱塘。
大云伽蓝当兹湍𣵡。
因请一讲律。
学徒千人。
咸发大愿每上念摩诃般若。
乃止涛激以福伍胥龙王。
用兹庄严祈于卫护。
五月晦夜惚恍之间。
见一神人衣冠甚伟稽首谢曰。
蒙垂法施即改波流。
未逾九十日涨沙五十里。
道俗惊叹得未曾有。
一蔚为法主大扬教迹。
发明前佛之付嘱。
保證后佛之护念。
四句作偈受持者了于未了。
一音演法谛听者闻所不闻。
非夫天地淳精江山粹灵与法作程间世而生。
孰能玄通密證如此其大者乎。
寺中洪钟一所作也。
远徵凫氏近法雷门。
生存累年匠其规制。
殁后三日成于镕造。
声应百里扛乎万钧。
蒲牢叫而地震。
师子吼而山嶪警悟聋俗导引迷方。
胡可言也。
法谢形离薪尽火灭。
以大历六年十一月十七日。
迁化于寺之律院。
报龄八十。
僧腊六十一。
即以明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迁座于秦望山。
从先和尚之茔也。
一春秋已高精爽逾励。
既不衰惫初无疾苦。
忽谓侍者曰。
吾将扫礼坟塔归骨于此。
数日之后奄然而终。
江淮之南河洛之表。
衣缞制服执绋送丧。
号哭满山幡华蔽野。
比夫剧孟之母送车千乘孔丘之墓栽树万株。
可同年哉。
门人越州妙喜寺常照建法寺清源湖州龙兴寺神玩宣州隐静寺道昂杭州龙兴寺义宾台州国清寺湛然苏州开元寺辩秀润州栖霞寺昭亮常州龙兴寺法俊等。
早发童蒙咸承训诱。
三千弟子仰梁木而增悲。
八万门人望栴檀而不及。
时会稽徐公浩素敦乡里之旧。
为碑颂德焉。
大历十一年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5—774 【介绍】: 唐僧。北天竺人,梵名阿目祛·跋折罗,译名不空金刚。幼丧父,随叔父至中国,师事金刚智。后奉金刚智命赴天竺及狮子国求密藏。玄宗天宝五载再入唐,加号智藏国师,居京兆大兴善寺,译出密部经七十七部,一百二十余卷,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自玄宗迄代宗,皆为灌顶国师。官至鸿胪卿,封肃国公。出入宫廷,广占田园,势移权贵。卒谥大辨广正智三藏。
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不空,梵名阿目祛跋折罗。北天竺婆罗门族。幼随季父至东土。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后附昆崙舶至师子国。天宝五载。赍密藏还京师。赐号智藏。历元宗肃宗代宗三朝。皆为灌顶国师。永泰元年诏特进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藏。九年敕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是年卒。敕赠司空。谥大辨正广智三藏和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华言不空金刚。
今止行不空。
略也。
其先北天竺婆罗门也。
幼从季父东游。
年十五。
师事金刚智三藏。
不旬浃。
能通梵本悉昙章。
声明论等。
师大异之。
俄受菩萨戒。
且入金刚界大曼茶罗。
掷华以验后事。
知其为教门瑞器。
洎登具。
善一切有部。
异国书语。
六月而毕声明大论。
再夕而终文殊普贤行愿。
此在它人。
非一纪一年。
未易习者。
其敏利可当哉。
祈学新瑜伽五部三密法。
师久未之许。
诏空还天竺。
人以为必不可留矣。
师独夜梦。
京师诸寺佛菩萨像。
皆东行。
旦诏止空。
师益以为神。
乃尽传五部灌顶。
摩诃阇梨法。
毗卢遮那经。
苏悉地轨则等。
开元二十年。
三藏师示灭。
图塔影堂。
既加缮治。
旋游五天。
弟子含光慧𧦬等。
三十人侍。
始抵南海。
采访使镏巨邻。
恳请灌顶于法性寺演畅。
度者万计。
感文殊见身。
二十九年。
凌国。
遇大风。
作法止之。
至狮子国。
见普贤阿阇黎。
空自是学无常师。
凡秘藏诸经。
五百部本三昧耶诸尊密印。
仪形色像。
坛法标帜。
文义性相。
无不通究。
一日王纵狂象。
人趋避莫敢近。
空口诵手印。
住慈定当衢立。
象数头辄踢跌。
次游五印土。
屡彰奇应。
天宝五载。
还京师。
进狮子国王尸罗迷伽表。
金宝璎珞。
般若梵夹。
杂珠白氎等。
诏止鸿胪寺。
既而又诏入内。
立坛为帝灌顶。
后徙居净居寺。
是岁夏旱。
诏祷雨。
制曰。
时不得赊。
雨不得暴。
空请立孔雀王坛祷之。
未三日而雨。
上大悦。
躬持筐。
出紫袈裟一副。
使即披擐。
并赐帛三百匹。
尝诏空止大风。
请一银瓶作法。
风遂止。
偶池鹅触翻瓶。
风起益暴。
诏如前作法。
随效。
赐号智藏。
八载诏许西还。
乘驿至南海郡。
诏留赴河陇。
节度使哥舒翰。
请弟子含光等。
别为功德使。
开府李元琮授法。
十三载。
并授金刚界大曼拿罗于武威开元寺。
士庶数千人。
是日道场地震。
空曰。
群心所感之至也。
十五载。
还京师居大兴善寺。
肃宗皇帝即位初。
空常密表凤翔灵武起居。
上亦遣使求密法。
逮收复返正。
皆如逆料。
乾元中诏入内。
建道场护摩。
受转轮王位。
七宝灌顶法。
上元末。
上不豫。
空祓除。
诵大随求至七遍。
翌日有瘳。
表乞归山。
李辅国宣诏。
许。
于终南山智炬寺脩功德。
一夕感大乐萨埵。
放光證验。
以位邻悉地。
空曰。
众生未度。
吾宁自度耶。
代宗即位。
恩礼隆渥。
译严。
密。
仁王二经。
上为序以颁行之。
是日卿云见。
天下表贺。
永泰元年。
制受特进试鸿胪卿。
加号大广智三藏。
大历三年。
于兴善寺立道场。
诏近侍大臣诸禁。
并入灌顶。
四年请自今于天下僧堂中。
奉文殊菩萨。
为上座。
盖憍陈如。
虽先度。
而特小乘故尔。
制曰可。
五年夏彗星出。
诏空于五台脩功德。
讫事星没。
秋还自五台。
诏以所御狮子骢迎入。
赐沿道供帐。
六年十二月二日。
进所译经凡一百二十馀卷。
七十七部。
且以贺上生日也。
有疏不录。
京师不雨。
诏立坛以祷。
制曰必三日内者。
则法力致也。
三日外者。
非法力矣。
仅二日果大霔。
上赐紫罗衣一袭。
杂䌽百段。
弟子衣各一袭。
饭千僧。
请造文殊阁。
贵妃韩王华阳公主。
共成之。
内出钱。
约三千万以助。
九年示疾。
上疏以辞。
诏劳问赐医药。
加开府仪同三司。
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
固让不允。
六月十五日卒。
享年七十。
僧腊五十。
谥大辨广正智三藏。
弟子慧朗绍灌顶位。
空于总持。
最彰殊胜。
利物尤多。
玄宗尝诏祷雨。
空曰此天数也。
某日当自雨。
不可强。
强之恐暴。
因以诏其师金刚智。
果风雨大作。
坊市有漂溺而死者。
遽诏空止之。
空于寺庭。
捏六七泥媪。
洒水作梵语骂之。
有顷霁。
一日偕术士罗公远。
侍玄宗。
坐便殿。
公远时时以如意反手搔背。
空怒夺如意。
击碎其前。
公远再三俯地拾不可得。
玄宗且起助之拾。
空遽举手出如意。
示公远。
因笑曰。
特戏耳。
在地者其影也。
可拾乎。
北邙巨蛇见形。
作人语。
丐空救度。
且曰弟子每欲翻河水。
陷洛阳。
以快所怀。
空为授归戒。
说因果。
至谓汝昔以嗔毒太重。
受此业身。
今复甚。
吾力其柰何哉。
当思吾言。
勿自纵放。
后樵者见蛇死涧下。
臭闻数里。
天宝中。
西蕃大石康居三国兵。
围西凉。
诏空诵仁王密语于内道场。
才二七遍。
帝于殿庭见若五百馀人者。
惊问空。
空曰此毗沙门天王子。
领兵赴陛下命。
救西凉。
宜急设食遣之。
既而西凉捷书至。
以为三国围急。
忽东北去城三十馀里。
云雾蔽塞。
鼓角声动山谷。
三国营垒。
中夜有金色鼠。
咋绝弓弩弦。
莫能制。
至是用辄废。
遂大奔溃。
于时或见神人。
皆介冑刀剑以立。
光发北城门楼上。
有天王坐而怒视。
帝省书益多空。
或谓空无它伎能。
遇祷雨。
但设绣座。
手持数寸木神。
簸旋之。
掷使立座上。
俟牙出目瞬。
则雨矣。
宋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之一
释不空。梵名阿目祛跋折罗。华言不空金刚。止行二字略也。本北天竺婆罗门族。幼失所天。随叔父观光东国。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初导以梵本悉昙章及声明论。浃旬已通彻矣。师大异之。与受菩萨戒。引入金刚界大曼荼罗。验以掷花。知后大兴教法。洎登具戒善解一切有部。谙异国书语。师之翻经常令共译。凡学声明论。一纪之功六月而毕。诵文殊普贤行愿。一年之限再夕而终。其敏利皆此类也。欲求学新瑜伽五部三密法。涉于三载。师未教诏。空拟回天竺。师梦京城诸寺佛菩萨像皆东行。寐寤乃知空是真法器。遂允所求。授与五部灌顶护摩阿阇梨法及毗卢遮那经苏悉地轨则等。尽传付之。厥后师往洛阳。随侍之际遇其示灭。即开元二十年矣。影堂既成。追谥已毕。曾奉遗旨令往五天并师子国。遂议遐征。初至南海郡。采访使刘巨邻恳请灌顶。乃于法性寺相次度人百千万众。空自对本尊祈请旬日。感文殊现身。及将登舟。采访使召诫番禺界蕃客大首领伊习宾等曰。今三藏往南天竺师子国。宜约束船主好将三藏并弟子含光慧𧦬等三七人国信等达彼无令疏失。二十九年十二月。附昆崙舶离南海。至诃陵国界遇大黑风。众商惶怖各作本国法。禳之无验。皆膜拜求哀。乞加救护。慧𧦪等亦恸哭。空曰。吾今有法。汝等勿忧。遂右手执五股菩提心杵。左手持般若佛母经夹。作法诵大随求一遍。即时风偃海澄。又遇大鲸出水。喷浪若山。甚于前患。众商甘心委命。空同前作法。令慧𧦪诵娑竭龙王经。逡巡众难俱息。既达师子国。王遣使迎之。将入城步骑羽卫骈罗衢路。王见空礼足。请住宫中七日供养。日以黄金斛满盛香水。王为空躬自洗浴。次太子后妃辅佐。如王之礼焉。空始见普贤阿阇梨。遂奉献金宝锦绣之属。请开十八会金刚顶瑜伽法门毗卢遮那大悲胎藏建立坛法。并许含光慧𧦪等。同受五部灌顶。空自尔学无常师。广求密藏。及诸经论五百馀部。本三昧耶。诸尊密印仪形色像坛法幖帜。文义性相无不尽源。一日王作调象戏。人皆登高望之无敢近者。空口诵手印作于慈定。当衢而立。狂象数头顿皆踢跌。举国奇之。次游五印度境。屡彰瑞应。至天宝五载还京。进师子国王尸罗迷伽表。及金宝璎珞般若梵夹杂珠白氎等。奉敕权止鸿胪续诏入内立坛为帝灌顶。后移居净影寺。是岁终夏愆阳。诏令祈雨。制曰。时不得赊雨不得暴。空奏立孔雀王坛。未尽三日雨已浃洽。帝大悦。自持宝箱赐紫袈裟一副。亲为披擐。仍赐绢二百匹。后因一日大风卒起。诏空禳止。请银瓶一枚作法加持。须臾戢静。忽因池鹅误触瓶倾。其风又作急暴过前。敕令再止。随止随效。帝乃赐号曰智藏焉。天宝八载许回本国。乘驿骑五匹至南海郡。有敕再留十二载。敕令赴河陇。节度使哥舒翰所请。十三载至武威住开元寺。节度使洎宾从皆愿受灌顶。士庶数千人咸登道场。弟子含光等亦受五部法。别为功德使开府李元琮受法。并授金刚界大曼荼罗。是日道场地震。空曰。群心之至也。十五载诏还京住大兴善寺。至德初銮驾在灵武凤翔。空常密奉表起居。肃宗亦密遣使者求秘密法。洎收京反正之日。事如所料。乾元中帝请入内。建道场护摩法。为帝受转轮王位七宝灌顶。上元末帝不豫。空以大随求真言祓除至七过。翼日乃瘳。帝愈加殊礼焉。空表请入山。李辅国宣敕令于终南山智炬寺修功德。念诵之夕感大乐萨埵舒毫发光以相證验位邻悉地。空曰。众生未度吾安自度耶。肃宗厌代。代宗即位。恩渥弥厚。译密严仁王二经毕。帝为序焉。颁行之日庆云俄现。举朝表贺。永泰元年十一月一日。制授特进试鸿胪卿。加号大广智三藏。大历三年于兴善寺立道场。敕赐锦绣褥十二领绣罗幡三十二首。又赐道场僧二七日斋粮。敕近侍大臣诸禁军使。并入灌顶。四年冬。空奏天下食堂中置文殊菩萨为上座。制许之。此盖慊憍陈如是小乘教中始度故也。五年夏有诏。请空往五台山修功德。于时彗星出焉。法事告终星亦随没。秋空至自五台。帝以师子骢并御鞍辔遣中使出城迎入。赐沿道供帐。六年十月二日。帝诞节进所译之经。表云。爰自幼年承事先师三藏十有四载。禀受瑜伽法门。复游五印度。求所未授者并诸经论。计五百馀部。天宝五载却至上都。上皇诏入内立灌顶道场。所赍梵经尽许翻度。肃宗于内立护摩及灌顶法。累奉二圣。令鸠聚先代外国梵文。或绦索脱落者修。未译者译。陛下恭遵遗旨。再使翻传利济群品。起于天宝迄今大历六年凡一百二十馀卷。七十七部。并目录。及笔受等僧俗名字。兼略出念诵仪轨写毕遇诞节。谨具进上。敕付中外并编入一切经目录中。李宪诚宣敕赐空锦䌽绢八百匹。同翻经十大德。各赐三十匹。沙门潜真表谢。僧俗弟子赐物有差。又以京师春夏不雨。诏空祈请。如三日内雨。是和尚法力。三日已往而霈然者。非法力也。空受敕立坛。至第二日大雨云足。帝赐紫罗衣并杂䌽百匹。弟子衣七副。设千僧斋。以报功也。空进表。请造文殊阁。敕允奏。贵妃韩王华阳公主同成之。舍内库钱约三千万计。复翻孽路荼王经。宣赐相继旁午道路。至九年自春抵夏。宣扬妙法诫勖门人。每语及普贤愿行出生无边法门经。劝令诵持。再三叹息。其先受法者偏令属意观菩提心本尊大印。直诠阿字了法不生證大觉身。若指诸掌重重嘱累。一夜命弟子赵迁持笔砚来。吾略出涅槃茶毗仪轨以贻后代。使准此送终。迁稽首三请。幸乞慈悲久住。不然众生何所依乎。空笑而已。俄而示疾。上表告辞。敕使劳问赐医药。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固让不俞。空甚不悦。且曰。圣众俨如舒手相慰。白月圆满吾当逝矣。奈何临终更窃名位。乃以五股金刚铃杵先师所传者并银盘子菩提子水精数珠。留别附中使李宪诚进。六月十五日。香水澡沐东首倚卧。北面瞻望阙庭。以大印身定中而寂。享年七十。僧腊五十。弟子慧朗次绍灌顶之位。馀知法者数人。帝闻辍视朝三日。赐绢布杂物钱四十万。造塔钱二百馀万。敕功德使李元琮知护丧事。空未终前诸僧梦。千仞宝台摧。文殊新阁颓。金刚杵飞上天。又兴善寺后池无故而涸。林竹生实庭花变萎。七月六日茶毗。帝诏高品刘仙鹤。就寺置祭。赠司空。谥曰大辩广正智三藏。火灭收舍利数百粒。八十粒进内。其顶骨不然。中有舍利一颗。半隐半现。敕于本院别起塔焉。空之行化利物居多。于总持门最彰殊胜。测其忍位莫定高卑。始者玄宗尤推重焉。尝因岁旱。敕空祈雨。空曰。过某日可祷之。或强得之其暴可怪。敕请本师金刚智设坛。果风雨不止。坊市有漂溺者。树木有拔仆者。遽诏空止之。空于寺庭中捏泥媪五六。溜水作梵言骂之。有顷开霁矣。玄宗召术士罗公远。与空捔法。同在便殿。空时时反手搔背。罗曰。借尊师如意。时殿上有华石。空挥如意击碎于其前。罗再三取如意不得。帝欲起取。空曰三郎勿起。此影耳。乃举手示罗。如意复完然在手。又北邙山有巨蛇。樵采者往往见之。矫首若丘陵。夜常承吸露气。见空人语曰。弟子恶报。和尚如何见度。每欲翻河水陷洛阳城以快所怀也。空为其受归戒说因果且曰。汝以瞋心故受。今那复恚恨乎。吾力何及。当思吾言此身必舍矣。后樵子见蛇死涧下。臭闻数里。空凡应诏祈雨无他轨则。但设一绣座。手簸旋数寸木神子。念咒掷之。当其自立于座上。已伺其吻角。牙出目瞬则雨至矣。又天宝中西蕃大石康三国帅兵围西凉府。诏空入。帝御于道场。空秉香垆诵仁王密语二七遍。帝见神兵可五百员在于殿庭。惊问空。空曰。毗沙门天王子领兵救安西。请急设食发遣。四月二十日果奏云。二月十一日。城东北三十许里。云雾间见神兵长伟。鼓角諠鸣山地崩震。蕃部惊溃。彼营垒中有鼠金色。咋弓弩弦皆绝。城北门楼有光明天王。怒视蕃帅大奔。帝览奏谢空。因敕诸道城楼置天王像。此其始也。空既终三朝所赐墨制一皆进纳。生荣死哀。西域传法僧至此今古少类矣。嗣其法位慧朗师也。御史大夫严郢为碑。徐浩书之树于本院焉。 系曰。传教令轮者。东夏以金刚智为始祖。不空为二祖。慧朗为三祖。已下宗承所损益可知也。自后岐分派别。咸曰。传瑜伽大教。多则多矣。而少验者何。亦犹羽嘉生应龙。应龙生凤皇。凰皇已降生庶鸟矣。欲无变革。其可得乎。
神僧传·卷第八
释不空。梵名阿目祛跋折罗。华言不空金刚。止行二字略也。本北天竺婆罗门族。幼失所天。随叔父观光东国。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初导以梵本悉昙章及声明论。浃旬已通矣后同弟子舍光慧𧦬(扶件切)等三七人。附昆崙舶离南海。至诃陵国界遇大黑风。众商惶怖各作本国法。禳之无验。皆膜拜求哀。乞加救护。慧𧦬等恸哭。空曰。吾今有法。汝等勿忧。遂右手执五股菩提心杵。左手持般若佛母经夹。作法诵大随求一遍。即时风偃海澄。又遇大鲸出水。喷浪若山。甚于前患。众商甘心委命。空同前作法。令慧𧦬诵娑竭龙王经。逡巡众难俱息。既达师子国。王遣使迎之。极备供养。一日王作调象戏。人皆登高望之无敢近者。空口诵手印住于慈定。当衢而立。狂象数头顿皆踢(徒郎切)趺。举国奇之。次游五印度境。屡彰瑞应。至天宝五载还京。是岁终夏愆阳。诏令祈雨。制曰。时不得赊雨不得暴。空奏立孔雀王坛。未尽三日雨已浃洽。帝大悦。后因一日大风卒起。诏空禳止。请银瓶一枚作法加持。须臾戢静。忽因池鹅误触瓶倾。其风又作急暴过前。敕令再止。随止随效。帝乃赐号曰智藏焉。天宝八载许回本国。乘驿骑五匹至南海郡。有敕再留。至德初銮驾在灵武风翔。空常密奉表起居。肃宗亦密遣使者求秘密法。洎收京反正之日。事如所料。上元末帝不豫。空以大随求真言祓除至七过。翼日乃瘳帝愈加殊礼焉。肃宗厌世。代宗即位。恩渥弥厚。又以京师春夏不雨。诏空祈请。如三日内雨是和尚法力。三日已往而霈然者非法力也。空受敕立坛。至第二日大雨云足。一岁复大旱。京兆尹萧昕诣寺谓为结坛致雨。不空命其徒取桦皮仅尺馀。缋小龙于其上。而以炉香瓯水置于前。转吹震舌呼使咒之。食顷即以缋龙授昕曰。可投此于曲江中。投讫亟还。无冒风雨。昕如言投之。旋有白龙才尺馀。摇鬣振鳞自水出。俄而龙长数丈。状如曳素。倏忽亘天。昕鞭马疾驱未及数十步。云物凝晦暴雨骤降。比至永崇里第衢中之水已决渠矣。至永泰中香水沐浴东首以卧。比面瞻礼阙庭。以大印身定中而寂。茶毗火灭。收舍利数百粒。其顶骨不燃。中有舍利一颗。半隐半现。敕于本院别起塔焉。初玄宗召术士罗公远与空角法。同在便殿。罗时时反手搔背。空曰。借尊师如意。时殿上有花石。空挥如意击碎于其前。罗再三取如意不得。帝意欲起取。空曰。上勿起此影耳。乃举手示罗。如意复完然在手。又北邙山有巨蛇。樵采者往往见之。矫首若丘陵。夜常承吸露气。见空人语曰。弟子恶报。和尚如何见度。每欲翻河水陷洛阳城以快所怀也。空为其受归戒说因果。且曰。汝以瞋心故受今报。那复恚恨乎吾力何及。当师吾言此身必舍矣。后樵子见蛇死涧下。臭闻数里。又一日风雨不止。坊市有漂溺者。树木有拔仆者。遽召空止之。空于寺庭中捏泥媪五六溜水作梵言骂之。有顷开霁矣。尝西蕃大石康三国。帅兵围西凉府。诏空入。帝御于道场。空秉香炉诵仁王密语二七遍。帝见神兵可五百员在于殿庭。惊问空。空曰。毗沙门天王子领兵救安西。请急设食发遣。四月二十日果奏云。二月十一日城东北三十许里。云雾间见神兵长伟。鼓角喧鸣山地崩震。蕃部惊溃。彼营中有鼠金色。咋弓弩弦皆绝。城北门楼有光明天王。怒视蕃帅大奔。帝览奏谢空。因敕诸道城楼置天王像。此其始也。
共 1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