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道宣

相关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9—959 【介绍】: 五代时僧。俗姓宗。十岁于汴京相国寺出家,礼智明为师。习新章律典,独趣深旨,时号律虎,请益者日众。后晋高祖钦仰之,诏入内道场,赐紫,署真法大师。时以为新章律宗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姓宗氏。其乡里。则未之闻也。世守儒素。母赵亦斋洁。产楚之夕。光烂一室。邻落惊讶。七岁偶入寺见佛像。辄作礼。归问其父曰。夫以黄金色相。坐莲华上。岂佛独然。馀者亦能如此否。父曰。蠢动含灵皆可得佛。而况人哉。梵欣然愿出家。十岁即为相国寺明智弟子。体貌岐嶷。异群童。识者知其为法门伟器。既受具。究习新章。毗尼之奥。独能深入。时辈莫之敌。因号律虎。王公大人。日造门请益。周天福间。诏入内道场。赐紫伽梨。仍署号真法大师。充新章宗主。凡妃主之入道者。皆为授戒。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首北面西。无疾而终。寿七十一。夏五十。
宋高僧传·卷第十六 明律篇第四之三
释澄楚。
姓宗氏。
不知何许人也。
爰祖暨考。
偕贲丘园高蹈不仕。
母赵氏妊楚也。
忽畏膻臊之臭。
及乎诞生之夕。
光烂充室邻落咸惊。
洎当七岁亲党携之入寺。
见佛像辄嗟叹而作礼。
归家问父曰。
唯佛独尔馀者如何。
父曰。
蠢动皆佛何况人矣。
楚曰。
儿愿学佛聊报二亲劬劳。
其父默而许旃。
至十岁于相国寺礼智明为师。
未几有童子聚戏而招诱之。
楚曰汝何愚騃好嬉戏耶。
且雪山善财亦童子。
还如是否。
旁有闻者奇之曰。
子异日成法门伟器必矣。
受具已来习新章律部。
独能辄入毗奈耶窟穴。
然其击难酬答露牙伸爪。
时号律虎焉。
王公大人请益者日且众矣。
晋高祖闻而钦仰。
诏入内道场赐紫袈裟。
寻署大师号真法焉。
自此皇宫妃主有慕法者求出家。
命楚落发度戒。
表里冰霜更无他物。
命为新章律宗主焉。
以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无疾而终。
首北面西示佛涅槃相也。
俗龄七十一。
僧夏五十。
始末临坛度僧尼八千馀人。
门人慧照等。
依西域法焚之。
得碎身分构砖塔缄藏之。
左街首座悟皎作舍利塔记焉。
系曰。
楚师明律时号宗主者何。
通曰。
律有三宗。
砺素宣是欤。
宗各有主故云也。
观夫是名也岂无稽古乎。
通曰。
宗主二字出阿含经也。
论曰。
原夫人有人法禁戒威仪是也。
天有天法光洁静虑是也。
我佛利见据于大千。
化境斯宽法门必众。
举其会要不过戒也。
定也慧也。
此三为路。
出其生死之乡。
专一为门通其涅槃之域。
若乃资乎急用在乎毗尼。
毗尼防闲三业。
三业皆净六尘自祛。
圣贤践修何莫由斯道也。
故论云。
生死流转者。
三缚缚心。
心难解脱。
当知此唯善说法律能令解脱。
非由恶说。
因是而窥。
禁律乃度世之检括也。
且夫菩萨戒净则彰离垢之名。
辟支戒完则引无师之智。
声闻戒足时俱解脱而可期。
内众戒坚招感人天之不坠。
由是观之。
戒法之时大矣哉。
自所推能从言索理。
则毗尼也。
木叉也。
因则声教律焉。
果则别解脱焉。
直以时论三世诸佛咸同制也。
横从界说十方净刹悉共行之。
所以优波离过去七佛咸以戒律嘱累之。
论云。
戒如捉贼。
善擒制也。
定如缚贼。
用机械也。
慧如杀贼。
清道路也。
以此成功立效。
克取究尽三菩提者。
决达清静之域也。
戒律之功。
功无与比。
矧以此法在师而不在资。
唯闻佛制。
行内而不通外。
无许俗传。
故曰。
曲授秘方。
赐诸内众。
事有悬合物宜象求。
在乎家人严君设训。
家人嗃嗃同佛制教焉。
妇子嘻嘻同佛听门矣。
一听一制见其猛以济宽。
一阴一阳见其开物成务。
夫如是知戒律是佛之家法明矣。
大则三聚感三身于果中。
小则形俱持尽形于因地。
受既如是。
随则若何。
有威仪焉。
有细行焉。
为有顺违乃生持犯。
由是繁广因事制宜。
及佛泥丸集成律藏初唯水乳相合一家之业无殊。
后则参辰各墟。
五部之分不类。
梦氎之占徵矣。
宗轮之论作焉。
剡浮树高分影犹归于月窟。
阿耨池溢下流。
须到于孟津。
迨夫大教东传梵书西至。
甘露本天人之食。
汉土争尝。
金乌还海上之飞东方旧识。
除经已译问律何传。
起后汉灵帝建宁三年。
初翻义决律。
次有比丘诸禁律至。
即曹魏法时三藏游于许洛。
睹魏土僧无律范。
于嘉平中译羯磨僧祇戒本。
此乃此方戒律之始也。
自尔萨婆多律先化关中。
五分僧祇风行雨施。
迦叶遗部戒本独来。
婆粗富罗闻名而已。
况乎僧祇部者。
法显赍归诸师判注云。
是根本大众所传。
非是百载五宗也。
今著传家疑其未可何耶。
所览僧祇现本止三十卷。
文因有数疑。
一本小而末大(谓诸部文多僧祇卷略)二中不含五部意。
三不应大集悬记也。
或曰。
此略本传此方。
犹法华华严等经钜万亿颂中略出一分也僧祇亦尔。
又说昙无德律译有重单。
准僧传止觉明口诵也。
若据律序有支法领重译之文焉。
如此古今相竞且无指归。
以义交徵其辞必息。
寻律文本即知异同。
如众学戒初题云。
尸叉罽赖尼如破伊兰叶。
言此是觉明本也。
如言式叉迦罗尼如破伊罗叶。
即是支法领本也。
又一本三十卷。
一本六十卷。
谓纸墨分开不定非也。
分三十为六十。
不其太相悬谬矣。
若斯二译皂白已分。
复次元魏已前。
诸受戒者用四分羯磨纳戒。
及乎行事即依诸律为随何异乎执左氏经本专循公羊之传文也。
至魏孝。
文世。
有法聪律匠。
于北台山始手披口释。
道覆律师随听抄记。
遂成义疏。
权舆既尔。
肯构繁乎。
天轮而只候中星。
大鼎而唯提附耳。
邺中法砺唐世怀素。
新旧两名各擅其美。
砺乃成实有部受体双陈。
素唯寻祖萨婆开宗独步。
其有终南上士澄照大师
肸蚃三生逡巡千里。
交接天人之际。
优游果證之中。
知无不为。
绳愆纠谬。
以护持教法为己任者。
实一代之伟人焉。
是以天下言行事者。
以南山为司南矣。
丁乎大历新旧疏家互相短长。
敕集三宗律师重加定夺。
时如净为宗主判定二家。
当建中中始言楷正。
号佥定疏是也。
至今东京三宗并盛。
至于秉法出没不伦。
殊涂同归。
师资尚异。
至若成公演化灵崿敷扬。
不离三辅之间。
俱僝百工之巧。
文纲道岸自北徂南。
发正辅篇从微至著。
道流吴会实赖伊人。
净公作评家之师。
源尚致感通之瑞。
或抗表论没官之物。
或成图證结界之非。
或杰立一方。
或才雄七众。
述锋芒之义记。
出豕亥之疑文。
或𣂊帖纷拿。
或整齐龃龉。
若匪乘时之哲。
便应逸气之英。
不令像运之中微降年唯永。
终使寿星之下照法命唯长。
道假人扬其在兹矣。
近以提河水味转不如前。
座像尘埋仍观更没。
大小乘之交恶。
上中下之相凌。
活寄四邪行违七聚。
威仪既缺生善全亏。
谓律为不急之文。
放僧落自由之地。
马令脱辔象阙施钩。
不习律仪难调象马。
遂令教法日见凌夷。
短则行果微亡。
折则年龄减少。
合夫洪范中凶短折也。
又曰。
慈父多败。
子脱或翻恶归善。
变犯成持。
或众主之劝修。
或名师之训导。
假王臣之外护。
必法教之中兴。
如是则同五福中之一寿五考终命欤。
又曰。
严家无格虏。
故云。
毗尼是正法之寿命焉此科所班乃是鍊金液转还丹之手。
劝人服之。
使其近添其寿远则升仙。
故我世尊凡制一戒获其十利功德。
意在令正法久住耳。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宗。诞生之夕。光烂充室。洎七岁。亲党携之入寺。见佛像。辄嗟叹作礼。归家问父曰。唯佛独尔。馀者如何。父曰蠢动皆佛。何况于人。楚曰。儿愿学佛。聊报二亲劬劳。其父许之。至十岁。于相国寺礼智明为师有童子聚戏而招诱之。楚曰。汝何好嬉戏耶。雪山善财亦童子。还如是否。旁有闻者奇之曰。子异日成法门伟器必矣。受具已来。习新章律部。辄入毗柰耶窟穴。其击难酬答。露牙伸爪。时号律虎。王公大人请益者日众。晋高祖闻而钦仰。诏入内道场。赐紫袈裟。号真法大师。自此皇宫妃主。有慕法者。从楚落发度戒。命为新章律宗主焉。以显德六年十月十一日无疾而终。 楚师明律。时号宗主者何。律有三宗。砺素宣是。人有人法。禁戒威仪是也。天有天法。光洁静虑是也。要不过戒也。定也慧也。此三为路。出其生死之乡。专一为门。通其涅槃之域。若乃资乎急用。在乎毗尼。防闲三业。三业皆净。六尘自祛。圣贤践修。何莫由斯。自此而推。从言索理则毗尼也。木叉也。因则声教律焉。果则别解脱焉。直以时论。三世诸佛。咸同制也。横之界说。十方净刹。悉共行之。所以优波离过去七佛。咸以戒律嘱累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梓潼人。居简州聚福寺。太宗贞观中,玄奘西回,翻译于长安广福寺,召證义大德谙练大小乘经论为时所尊尚者,得十一人,迈预其精选,即居慈恩寺。所撰《译经图记》,铨序古今经目、译人名位、单译、重翻、疑伪等科,皆具条理,编于《大藏经》。
全唐文·卷九百五
靖迈。梓潼人。出家简州福聚寺。贞观中入京师。住广福寺。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靖迈。
梓潼人也。
少孺矜持长高志操。
特于经论研覈造微。
气性沈厚不妄交结。
游必择方抵于京辅。
贞观中属玄奘西回。
敕奉为太穆太后。
于京造广福寺。
就彼翻译。
所须吏力悉与玄龄商量务令优给。
遂召證义大德谙练大小乘经论为时所尊尚者。
得一十一人迈预其精选。
即居慈恩寺也。
同普光寺栖玄广福寺明𤀹会昌寺辩机终南山丰德寺道宣
同执笔缀文。
翻译本事经七卷。
迈后与神昉笔受于玉华宫及慈恩寺翻经院。
皆推适变故得经心矣。
后著译经图纪四卷。
铨序古今经目译人名位单译重翻疑伪等科。
一皆条理见编于藏。
开元中智升。
又续其题目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0—? 【介绍】: 唐僧。荆州江陵人,梵名般若提婆。早年潜心读书,涉猎百氏,有志于功名。后慕佛出家,住荆州等界寺。师吉藏门入慧英,习《法华经》。后参游诸方,遍谒名德。从合浦泛海西行,初至室利佛逝国,历末罗瑜洲、羯荼国,抵师子洲,参礼佛牙。寻北行,至诃利鸡罗国。一年后,至东印度,入那烂陀寺,研习群经。译《阿笈摩经》,附归唐。武则天垂拱元年,送别义净。欲从北印度归唐,卒于途。
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无行。乾封中荆州等界寺沙门。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下
无行禅师者。
荆州江陵人也。
梵名般若提婆(唐云慧天)叶性虚融禀质温雅。
意存仁德志重烟霞。
而竹马之年。
投足石渠之署。
暨乎弱冠。
有怀金马之门。
颇已渔猎百氏流睇三经。
州望推奇乡曲排俊。
于时则绚彩霞开。
镜三江而挺秀。
芳思泉涌。
灌七泽而流津。
然宿因感会今果现前。
希慕法门有窥玄苑。
幸遇五人之度。
爰居等界道场。
既而创染谛门初沾法侣。
事大福田寺慧英法师为邬波驮耶(唐云亲教师和上者讹也)斯乃吉藏法师之上足。
可谓蝉联硕德。
固乃世不乏贤。
于是标心般若栖志禅居。
屏弃人间往来山水。
每因谈玄讲肆击阐微言。
虽年在后生而望逾先进。
及乎受具同坛乃二十馀人。
诵戒契心再辰便了。
咸称上首馀莫能加。
次隐幽岩诵法华妙典。
不盈一月七轴言终。
乃叹曰。
夫寻筌者意在得鱼。
求言者本希趣理。
宜可访名匠镜心神启定门断烦惑。
遂乃杖锡九江移步三越。
游衡岳处金陵。
逸想嵩华长吟少室。
濯足八水举袂三川。
求善知识即其志也。
或携定门而北上。
猎智者禅匠之精微。
麾戒巘而东归。
道宣律师之淳粹。
听新旧经论。
讨古今仪则。
洋洋焉波澜。
万顷嶷嶷也。
崖岸千寻。
与智弘为伴。
东风汎舶一月到室利佛逝国。
国王厚礼特异常伦。
布金华散金粟。
四事供养。
五对呈心。
见从大唐天子处来倍加钦上。
后乘王舶经十五日达末罗瑜洲。
又十五日到羯荼国。
至冬末转舶西行。
经三十日到那伽钵亶那。
从此泛海二日到师子洲。
观礼佛牙。
从师子州复东北泛舶一月到诃利鸡罗国。
此国乃是东天之东界也。
即赡部州之地也。
停在一年。
渐之东印度。
恒与智弘相随。
此去那烂陀途有百驿。
既停息已便之大觉。
蒙国安置入寺俱为主人。
西国主人稍难得也。
若其得主则众事皆同如也。
为客但食而已。
禅师后向那烂陀。
听瑜伽习中观。
研味俱舍探求律典复往羝罗荼寺。
去斯两驿。
彼有法匠善解因明。
屡在芳筵习陈那法称之作。
莫不渐入玄关颇开幽键。
每唯杖锡乞食全躯。
少欲自居情超物外。
曾因闲隙译出阿笈摩经。
述如来涅槃之事。
略为三卷。
已附归唐。
是一切有部律中所出。
论其进不乃与会宁所译同矣。
行禅师既言欲居西国。
复道有意神州。
疑取北天归乎故里。
净来日从那烂陀相送。
东行六驿各怀生别之恨。
俱希重会之心业也。
茫茫流泗交袂矣。
春秋五十六。
又禅师禀性好尚钦礼。
每以觉树初绿。
观洗沐于龙池。
竹苑新黄。
奉折华于鹫岭(此二时者春中也。
皆是大节会。
无问远近。
道俗咸观。
洗菩提树也。
又鹫峰山此时有华大如手许。
实同金色。
人皆折以上呈。
当此之时。
弥覆山野名春女华也)曾于一时与行禅师同游鹫岭。
瞻奉既讫遐眺乡关无任殷忧。
净乃聊述所怀云尔 杂言。
观化祇山顶。
流睇古王城。
万载池犹洁。
千年苑尚清。
髣髴影坚路。
摧残广胁𡺡。
七宝仙台亡旧迹。
四彩天华绝雨声声。
华远。
自恨生何晚。
既伤火宅眩中门。
还嗟宝渚迷长坂。
步陟平郊望。
心游七海上。
扰扰三界溺邪津。
浑浑万品亡真匠。
唯有能仁独圆悟。
廓尘静浪开玄路。
创逢饥命弃身城。
更为求人崩意树(施也)持囊毕契戒珠净(戒也)被甲要心忍衣固(忍也)三祇不倦陵二车。
一足忘劳超九数(勤也)定潋江清沐久结(定也)智釰霜凝斩新雾(慧也)无边大劫无不修。
六时悯生遵六度。
度有流化功收。
金河示灭归常住。
鸡林权唱演功周。
圣徒往传馀响。
龙宫秘典海中探。
石室真言山处仰。
流教在兹辰。
传芳代有人。
沙河雪岭迷朝径。
巨海鸿崖乱夜津。
入万死。
求一生。
投针偶穴非同喻。
束马悬车岂等程。
不徇今身乐。
无祈后代荣。
誓舍危躯追胜义。
咸希毕契传灯情。
劳歌勿复陈。
延眺旦周巡东。
睇女峦留二迹。
西驰鹿苑去三轮。
北睨舍城池尚在。
南睎尊岭穴犹尊。
五峰秀。
百池分。
粲粲鲜华明四曜。
辉辉道树镜三春。
扬锡指山阿。
携步上祇陀。
既睹如来叠衣石。
复观天授迸馀峨。
伫灵镇凝思遍生河。
金华逸掌仪前奉芳盖。
陵虚殿后过。
旋绕经行砌。
目想如神契。
回斯少福润津梁。
共会龙华舍尘翳。
在西国王舍城怀旧之作(一三五七九言)。
游。
愁。
赤县远。
丹思抽。
鹫岭寒风驶。
龙河激水流。
既喜朝闻日复日。
不觉颓年秋更秋。
已毕祇山本愿诚难遇。
终望持经振锡往神州。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不知何许人也。显庆中。设席京师。敷弘四分。采禀之侣。有同雾市。虽文纲出澄照之门。然亦升堂入室屡矣。且怀素著述多本于成。垂拱中。日照三藏译显识等经。诏成与明恂嘉尚證义。后莫详其终。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道成者。
不知何许人也。
居于天邑演彼律乘。
戒月扬光圆而不缺。
德瓶告实满而不倾。
当显庆中敷四分一宗有同雾市。
时文纲律匠。
虽先依澄照大师后习律文。
乃登成之堂奥矣又怀素著述皆出其门。
垂拱中日照三藏译显识等经。
天后诏名德十员助其法化成与明恂嘉尚同预證义。
由是声飞神甸位首方坛。
谓之梧桐多栖凤鸟。
谓之芳沚颇秀兰丛。
门生孔多无过此集然不详终所。
系曰。
成公与隋蒋州道成同号而异实。
二者奚先。
通曰。
隋成也精乎十诵。
著述尤多。
唐成也传乎四分。
译讲偕妙。
然其撰集则开悟迷沦。
究其翻传则陶甄教道。
譬犹后焰靡及乎前光似宝或惭乎真宝。
互有长短用则无遗也。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氏乡里。
未暇详考。
先是京师行智首律师四分律疏。
至魏郡法砺律师。
著疏别行。
似亦微有枘凿矣。
隋唐之际。
道宣律师
本首大疏。
著删补钞三卷。
贞观以来。
江淮闽蜀多传唱之。
后怀素者。
奘三藏弟子也。
咸亨中。
别述开四分律记。
学者趋向焉。
号其书曰新疏。
宣公之书。
为旧疏故也。
于是新旧二疏。
互相长短。
大历十三年。
诏集两街临坛大德定夺。
时推净为宗主。
建中二年。
奏二疏并行。
盖以相国元载。
笃重素公。
而净不得已。
而从之也。
载且俾净为新疏作传。
宋高僧传·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如净。
不详何许人也。
甫参法位。
当纳戒津明练毗尼砥砺名节。
时恒讲勖徒侣云屯。
辞笔偕长博达儒典。
先是关中行智首律师四分律疏。
魏郡法砺律师著疏别行。
尔时关辅河北各竞宗派。
微似参辰。
隋末唐初道宣律师
以首大疏为本。
造删补律钞三卷。
稍为会要。
行事逗机。
贞观已来三辅江淮岷蜀多传唱之。
次装三藏弟子怀素者。
先习钞宗。
后委弃砺之学。
于咸亨年中别述开四分律记。
后号新章欤。
至代宗大历中新章旧疏互相长短。
十三年敕。
集三宗律匠。
重定二家隆杀。
时净推为宗主。
语在圆照传。
至建中二年奏二疏并行净之力也。
盖以国相元公载笃重素公崇其律教。
乃命净为新疏主作传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京兆人,俗姓韩,字玄恽,名犯太宗讳,以字行。幼出家,居青龙寺。高宗显庆中,诏住京师西明寺,以著书为务。有《法苑珠林》、《信福论》、《大小乘禅门观》、《四分律讨要》、《金刚经集注》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韩,字玄恽,因避太宗讳,多以字行。
原籍伊阙(今河南伊川),因祖代为官,遂居长安(今陕西西安)。
12岁出家于长安青龙寺,高宗显庆间尝预玄奘译事。
后入西明寺,与道宣律师同传律宗。
撰有《法苑珠林》、《诸经要集》、《善恶业报论》等书。
法苑珠林》影响最著,在唐代即盛传,为沟通佛经内容与变文讲唱之津梁。
宋高僧传》卷四、《大唐内典录》卷五有传。
法苑珠林》、《诸经要集》等书存其诗偈6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十二
道世字玄恽。避太宗偏讳以字行。俗姓韩氏。其先伊阙人。祖代因官为京兆人。年十二。出家青龙寺。显庆中诏住慈恩寺。复诏总持西明寺。编法苑珠林。至总章元年毕功。
全唐诗续补遗
道世,俗姓韩,字玄恽,伊阙人。后避太宗讳以字行。年十二出家,显庆中诏居京师西明寺。所著有《法苑珠林》、《诸经要集》、《四分律讨要》、《金刚经集注》等。卒于总章元年后。一云弘道元年卒。诗六十二首。(《全唐诗》无道世诗,传据《宋高僧传》卷四、《释氏疑年录》卷四)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字玄恽。其先伊阚韩氏。祖代官京兆。子孙家焉。年十二依青龙寺辞俗名犯大宗庙讳。以字行。 研覈律部。尤慕上乘。显庆间。以奘师新翻经论。入内共养。仍选慈恩寺大德轮番行道。不替于时。世预其列。 及东宫造西明寺亦以英博召居之。时宣律师盛阐毗尼。世辅翊不敢怠。复编类一书。号法苑珠林。百篇釐为十帙。以使内学披揽。馀著述颇多既而卒。寿腊之详。史不具述。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道世。
字玄恽。
姓韩氏。
厥先伊阙人也。
祖代因官为京兆人焉。
生且渥润渐而聪敏。
俄厌众沙思参救蚁。
二亲钟爱遏绝其请。
久而遂心。
时年十二。
于青龙寺出家。
从执德瓶止临欣鉴。
律宗研覈书籍钻寻。
特慕上乘融明实性。
于时籍甚三辅钦归。
显庆年中。
大帝以玄奘师所翻经论。
未几诏入内。
及慈恩寺大德。
更代行道不替于时。
世亦预其选。
及为皇太子造西明寺。
爰以英博召入斯寺。
道宣律师当涂行律。
世且旁敷。
同驱五部之车。
共导三乘之轨。
人莫我及。
道望芬然。
复因讲贯之馀。
仍览甚深之藏。
以为古今绵代制作多人。
虽雅趣佳辞无足于传记。
由是搴文囿之菁华。
嗅大义之瞻卜。
以类编录号法苑珠林。
总一百篇。
勒成十帙。
始从劫量终乎杂记。
部类之前各序别论。
令学览之人就门随部捡括所知。
如提纲焉。
如举领焉。
世之用心周乎十稔。
至总章元年毕轴。
兰台郎李俨为之都序。
此文行于天下。
又著善恶业报及信福论。
共二十三卷。
大小乘禅门观及大乘观。
共十一卷。
受戒仪式礼佛仪式共六卷。
四分律讨要五卷。
四分律尼钞五卷。
金刚经集注三卷。
十部都一百五十三卷。
世颇多著述。
未测其终。
名避太宗庙讳多行字耳。
故时称玄恽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09—707 【介绍】: 唐僧。中印度人,梵名戍婆揭罗僧诃。十三岁应嗣王位,让位于兄,出家,师事达摩掬多,授总持瑜伽三密教。睿宗时负经来华。玄宗时尊为教主。开元五年,奉诏于菩提院翻译。译有《虚空藏求闻持法》、《大毗卢遮那经》、《苏婆呼童子经》、《苏悉地揭罗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华言净师子。又言善无畏。盖义翻也。一名输波迦罗。华言无畏。亦义翻也。其先以国难。自中天竺分王乌荼。父佛手王。以畏有神姿异艺。夙禅位焉。已而兄弟阋墙。统戎平定。宜行军法。义不忍诛。乃𢪛泪白母。以位让兄入道。母哀而许之。且密以传国宝珠。为分器去。师事中天竺国那烂陀寺达磨掬多。为本师。仍舍宝珠。莹之像额。一日侍次。有僧持钵至。而油饵尚温。粟饭犹暖。曰方从震旦乞得。畏由是知其座下之人皆果證云。掬多戒畏。勿复言。因尽得其总持瑜伽三密教法。辞而游历。摧破外道九十宗。 闻母氏以见忆丧明。附信问安。朗然如故。未几。还省。掬多曰汝于震旦有缘。行矣毋滞。登雪山体殊不安。忽掬多飞空至。谓曰。菩萨身同世间。不舍生死。汝久离相。宁有病耶。东近唐境。有神人现形辞曰。此寔文殊师利所护神州赤县地也。非弟子所能摄。开元四年。丙辰奉梵夹届长安。诏居兴福寺。徙西明寺。先是帝梦与相见。御丹青肖其貌殿壁。及廷谒。与梦所见。无小异。五年诏翻译。菩提寺沙门悉达度语。无著笔受。出虚空藏求闻持法经一卷。十二年随驾入洛。出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苏婆呼童子经三卷。苏悉地揭罗经三卷。沙门宝月度语。一行笔受。盖得之京师华严寺。者昔有沙门无行西游。学毕言归。卒于北印。获梵夹悉留华严云。至是始选取而译之。畏尤开定业。而禀承者日至。平居神异莫测。尝手出成模铸铜塔。作火之日。或惧其庭宇湫隘。致灾变。畏曰无苦。当自知。塔成而雪冻冱。及炉炭。上以夏暑旱。使畏祷雨。曰民病且死。虽风雷亦足快意。使中官高力士候望。畏不立坛。持小刀搅钵中水。诵祝数百言。有物如龙。大如指。赤色矫首瞰。水面。复潜钵底。畏且搅且祝。顷之白气自钵起。径上数尺。稍稍远引。畏谓力士曰。亟去雨至矣。力士疾驰去。顾见白气旋转。自讲堂而西。如匹素。既而昏霾。大风震电。而随骤。大木皆拔。力士入奏。而衣尽沾湿矣。二十年乞西还。不允。二十三年乙亥十月七日卒。寿九十九。腊八十。赠鸿胪卿遣鸿胪承李现。具威仪宾律师护丧。二十八年十月三日。葬全身龙门西山广化寺之庭。
宋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善无畏。
本中印度人也。
释迦如来季父甘露饭王之后。
梵名戍婆揭罗僧诃。
华言净师子。
义翻为善无畏。
一云输波迦罗。
此名无畏。
亦义翻也。
其先自中天竺。
因国难分王乌荼。
父曰佛手王以畏生有神姿宿赍德艺故历试焉。
十岁统戎。
十三嗣位。
得军民之情。
昆弟嫉能称兵构乱。
阋墙斯甚。
薄伐临戎。
流矢及身掉轮伤顶。
天伦既败军法宜诛。
大义灭亲忍而曲赦。
乃抆泪白母。
及告群臣曰。
向者亲征恩已断矣。
今欲让国全其义焉。
因致位于兄固求入道。
母哀许之。
密与传国宝珠。
犹诸侯之分器也。
南至海滨。
遇殊胜招提得法华三昧。
聚沙为塔。
仅一万所。
黑蛇伤指。
而无退息。
复寄身商船往游诸国。
密修禅诵口放白光。
无风三日舟行万里。
属商人遇盗危于并命。
畏恤其徒侣默讽真言。
七俱胝尊全现身相。
群盗果为他寇所歼。
寇乃露罪归依指踪夷险。
寻越穷荒。
又逾毒水才至中天竺境。
即遇其王。
王之夫人乃畏之女兄也。
因问舍位之由。
称叹不足。
是日携手同归。
慈云布阴一境丕变。
畏风仪爽俊聪睿超群。
解究五乘道该三学。
总持禅观妙达其源。
艺术伎能悉闻精练。
初诣那烂陀寺。
此云施无厌也。
像法之泉源众圣之会府。
畏乃舍传国宝珠莹于大像之额。
昼如月魄夜若曦轮焉。
寺有达摩掬多者。
掌定门之秘钥。
佩如来之密印。
颜如四十许。
其实八百岁也。
玄奘三藏昔曾见之。
畏投身接足。
奉为本师。
一日侍食之次。
旁有一僧。
震旦人也。
畏现其钵中见油饵尚温粟饭犹暖。
愕而叹曰。
东国去此十万馀里。
是彼朝熟而返也。
掬多曰。
汝能不言真可学焉。
后乃授畏总持瑜伽三密教也。
龙神围绕森在目前。
其诸印契一时顿受。
即日灌顶为人天师。
称曰三藏。
夫三藏之义者。
则内为戒定慧。
外为经律论。
以陀罗尼总摄之也。
陀罗尼者。
是菩提速疾之轮。
解脱吉祥之海。
三世诸佛生于此门。
慧照所传一灯而已。
根殊性异灯亦无边。
由是有百亿释迦微尘三昧。
菩萨以纲总摄于诸定。
顿升阶位邻于大觉。
此其旨也。
于时畏周行大荒遍礼圣迹。
不惮艰险。
凡所履处皆三返焉。
又入鸡足山为迦叶剃头。
受观音摩顶。
尝结夏于灵鹫。
有猛兽前导。
深入山穴。
穴明如昼见牟尼像。
左右侍者如生焉。
时中印度大旱。
请畏求雨。
俄见观音在日轮中手执军持注水于地。
时众欣感得未曾有。
复锻金如贝叶写大般若经。
镕中金为窣睹波。
等佛身量焉。
母以畏游方日久。
谓为已殁。
旦夕泣泪而丧其明。
洎附信问安。
朗然如故。
五天之境自佛灭后外道峥嵘。
九十六宗各专其见。
畏皆随所执破滞析疑。
解邪缚于心门。
舍迷津于觉路。
法云大小而均泽。
定水方圆而任器。
仆异学之旗鼓。
建心王之胜幢。
使彼以念制狂即身观佛。
掬多曰。
善男子。
汝与震旦有缘。
今可行矣。
畏乃顶辞而去。
至迦湿弥罗国。
薄暮次河。
而无桥梁。
畏浮空以济。
一日受请于长者家。
俄有罗汉。
降曰。
我小乘之人。
大德是登地菩萨。
乃让席推尊。
畏施之以名衣。
升空而去。
畏复至乌苌国。
有白鼠驯绕日献金钱。
讲毗卢于突厥之庭。
安禅定于可敦之树。
法为金字列在空中。
时突厥宫人以手按乳。
乳为三道飞注畏口。
畏乃合掌端容曰。
我前生之母也。
又途中遭寇举刃三斫而肢体无伤。
挥剑者唯闻铜声而已。
前登雪山大池。
畏不悆。
掬多自空而至曰。
菩萨身同世间不舍生死。
汝久离相宁有病耶。
言讫冲天。
畏洗然而愈。
路出吐蕃。
与商旅同次。
胡人贪货率众合围。
畏密运心印而蕃豪请罪。
至大唐西境夜有神人曰。
此东非弟子界也。
文殊师利实护神州。
礼足而灭。
此亦犹迦毗罗神送连眉也。
畏以驼负经至西州涉于河。
龙陷驼足没于泉下。
畏亦入泉三日。
止住龙宫宣扬法化。
开悟甚众。
及牵驼出岸。
经无沾湿焉。
初畏途过北印度境。
而声誉已达中国。
睿宗乃诏若那及将军史献。
出玉门塞表以候来仪。
开元初。
玄宗梦与真僧相见。
姿状非常。
躬御丹青写之殿壁。
及畏至此与梦合符。
帝悦有缘。
饰内道场尊为教主。
自宁薛王已降皆跪席捧器焉。
宾大士于天宫。
接梵筵于帝座。
礼国师以广成之道。
致人主于如来之乘。
巍巍法门于斯为盛。
时有术士。
握鬼神之契。
参变化之功。
承诏御前角其神异。
畏恬然不动。
而术者手足无所施矣。
开元四年丙辰。
赍梵夹始届长安。
敕于兴福寺南院安置。
续宣住西明寺。
问劳重叠锡贶异常。
至五年丁巳。
奉诏于菩提院翻译。
畏奏请名僧同参华梵。
开题先译虚空藏求闻持法一卷。
沙门悉达译语。
无著笔受缀文。
缮写进内。
帝深加赏叹。
有敕畏所将到梵本并令进上。
昔有沙门无行西游天竺。
学毕言归。
方及北印不幸而卒。
其所获夹叶悉在京都华严寺中。
畏与一行禅师。
于彼选得数本。
并总持妙门。
先所未译。
十二年随驾入洛。
复奉诏于福先寺译大毗卢遮那经。
其经具足梵文有十万颂。
畏所出者撮其要耳。
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
沙门宝月译语。
一行笔受删缀辞理。
文质相半。
妙谐深趣。
上符佛意下契根缘。
利益要门斯文为最。
又出苏婆呼童子经三卷。
苏悉地揭罗经三卷。
二经具足咒毗柰耶也。
即秘密禁戒焉。
若未曾入曼荼罗者。
不合辄读诵。
犹未受具人盗听戒律也。
所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
即金刚顶梵本经成就一切义图略译少分耳。
畏性爱恬简静虑怡神。
时开禅观奖劝初学。
奉仪形者莲华敷于眼界。
禀言说者甘露润于心田。
超然觉明日有人矣。
法侣请谒。
唯尊奉长老宝思惟三藏而已。
此外皆行门人之礼焉。
一行禅师者。
帝王宗重时贤所归。
定慧之馀阴阳之妙。
有所未决亦咨禀而后行。
畏尝于本院铸铜为塔。
手成模范。
妙出人天。
寺众以销治至广庭除深隘。
虑风至火盛灾延宝坊。
畏笑曰。
无苦自当知也。
鼓铸之日。
果大雪蔽空。
雾塔出垆瑞花飘席。
众皆称叹焉。
又属暑天亢旱。
帝遣中官高力士。
疾召畏祈雨。
畏曰。
今旱数当然也。
若苦召龙致雨。
必暴适足所损。
不可为也。
帝强之曰。
人苦暑病矣。
虽风雷亦足快意。
辞不获已。
有司为陈请雨具。
幡幢螺钹备焉。
畏笑曰。
斯不足以致雨。
急撤之。
乃盛一钵水以小刀搅之。
梵言数百。
咒之须臾有物如龙。
其大如指。
赤色矫首瞰水面复潜于钵底。
畏且搅且咒。
顷之有白气自钵而兴。
径上数尺。
稍稍引去。
畏谓力士曰。
亟去雨至矣。
力士驰去。
回顾见白气疾旋自讲堂而西。
若一匹素翻空而上。
既而昏霾大风震电。
力士才及天津桥。
风雨随马而骤。
街中大树多拔焉。
力士入奏。
而衣尽沾湿矣。
帝稽首迎畏。
再三致谢。
又邙山有巨蛇畏见之叹曰。
欲决潴洛阳城耶以天竺语咒数百声。
不日蛇死。
乃安禄山陷洛阳之兆也。
一说畏曾寓西明道宣律师房。
示为粗相。
颇嫌鄙之。
至中夜扪虱投于地。
畏连呼律师扑死佛子。
方知是大菩萨。
诘旦摄衣作礼焉。
若观此说。
灭至开元中仅五十载矣。
如畏出没无常非人之所测也。
二十年求还西域。
优诏不许。
二十三年乙亥十月七日。
右胁累足奄然而化。
享龄九十九。
僧腊八十。
法侣凄凉皇心震悼。
赠鸿胪卿。
遣鸿胪丞李现具威仪。
宾律师护丧事。
二十八年十月三日。
葬于龙门西山广化寺之庭焉。
定慧所熏全身不坏。
会葬之日涕泗倾都。
山川变色。
僧俗弟子宝畏禅师明畏禅师荥阳郑氏琅邪王氏痛其安仰如丧考妣焉。
乾元之初唐风再振。
二禅师刻偈。
诸信士营龛。
弟子舍于旁。
有同孔墓之恋。
今观畏之遗形渐加缩小。
黑皮隐隐骨其露焉。
累朝旱涝皆就祈请。
徵验随生且多檀施。
锦绣巾帕覆之如偃息耳。
每一出龛置于低榻香汁浴之。
洛中豪右争施弹帕净巾澡豆以资浴事。
上禳祷多遣使臣往加供施。
必称心愿焉。
神僧传·卷第七
释无畏三藏。
本天竺人。
让国出家。
道德名称为天竺之冠。
所至讲法必有异相。
初自天竺至。
所司引谒于玄宗。
玄宗见而敬信焉。
因谓三藏曰。
师不远而来故倦矣。
欲于何方休息耶。
三藏进曰。
臣在天竺时。
尝闻大唐西明寺宣律师持律第一。
愿往依止焉。
玄宗可之。
律禁戒坚苦焚修精洁。
三藏饮酒食肉言行粗易。
往往乘醉喧竞秽污茵席。
律颇不能甘之。
忽中夜律扪虱将投于地。
三藏半醉连声呼曰。
律师律师扑死佛子耶。
律方知其为异人也。
整衣作礼而师事焉。
在洛时有巨蛇高丈馀长且百尺。
其状甚异。
蟠绕出于山下。
洛民咸见之。
畏语曰。
此蛇欲决水潴洛城。
即说佛书义。
其蛇至夕则驾风露来。
若倾听状。
畏责之曰。
尔蛇也。
当居深山中用安其所。
何为将欲肆毒于世耶。
速去无患生人。
其蛇闻之若有惭色。
遂俯于地顷而死焉。
其后安禄山据洛阳尽毁宗庙。
果符其言。
开元十年七月旱。
帝遣使诏无畏请雨。
畏持满钵水以小刀搅之。
诵咒数番。
即有物如蚪龙从钵中矫首水面。
畏咒遣之。
白气自钵腾涌。
语诏使曰。
速归雨即至矣。
诏使驰出。
顷刻风雷震电。
诏使趋入奏。
御衣巾已透湿。
霖雨弥日而息。
又尝淫雨逾时。
诏畏止之。
畏捏泥媪五躯向之作梵语叱骂者。
即刻而霁。
尝过龙河以一橐驼负经没水。
畏惧失经遽随之入水。
于是龙王邀之入宫讲法。
为留三宿而出。
所载梵夹不湿一字。
其神异多类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4—717 【介绍】: 唐僧。
光州人,俗姓唐。
少通经史百家,及长,出家,为文纲法师高足,精《四分律》。
居会稽龙兴寺,时号大和尚。
中宗时,徵召至京师,为菩萨戒师。
后辞归,度人置寺。
知江表多行《十诵律》,乃请帝墨敕执行南山律宗,《四分律》始盛于江淮间。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唐氏。其先颍川人。晋永嘉南渡迁光州。遂世为光州人。岸生而不群。始自期以儒学奋。既而悔之。乃求薙染。夜梦迦叶波有所教戒。且阅经所见。与梦中语合。由是慧解日进。而声名日起。时初法师方以道德重扬。越俗号大和尚。岸从之。住会稽龙兴寺。中宗朝。诏偕诸大德见内殿。宠遇隆渥。上因从受菩萨戒。诏图其形林光宫。且制赞其辞曰。戒珠皎洁。慧流清净。身局五篇。心融八定。学纵真典。观通实性。维持法务。纪纲僧政。律藏冀以传芳。象教因乎光盛。历任白马中兴。庄严荐福罔极等寺。纲维之职。天下以为荣。锡赉山积云委。俄还乡里。度人建寺以散之。而星霜之变。复二纪于兹矣。迫钟漏之期。念钓游之地。开元五年八月十日卒于龙兴。寿六十四。弟子。以礼葬。礼部侍郎姚奕。撰文勒碑云。先是江表。盛行十诵至岸为天子师。动以墨敕从事。东南之僧罔敢或戾。而四分之传。繄亦岸之力欤。
宋高僧传·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释道岸。
姓唐氏。
世居颖川。
是为大族。
汉尚书令琳司空珍吴尚书仆射固雍州刺史彬凉镇北将军瑶之后也。
永嘉南度迁于光州。
衣冠人物晖映今古。
岸生而不群少而奇概。
爰在髫龀有若老成。
齿胄胶庠侚齐坟典。
犹恐闻见未博艺业有遗。
遂浮江淮达洙泗探禹穴升孔堂。
多历年所矣。
操翰林之鼓吹。
游学海之波澜。
讨论百家商攉三教。
乃叹曰。
学古入官纡金拾紫。
儒教也。
餐松饵柏驾鹤乘龙。
道教也。
不出轮回之中俱非筏喻之义。
岂若三乘妙旨六度宏功。
缁铢世间掌握沙界哉。
遂落发出家洗心访道。
一音克举四句精通。
竖修律仪深入禅慧。
夜梦迦叶来为导师。
朝阅真经宛契冥牒。
由是声名籍甚远近吹嘘。
为出世之津梁。
固经行之领袖。
十方龙象罔不师范焉。
万国鹓鸾无敢詶对者。
向若回兹妙识适彼殊途。
议才必总于四科。
济世雅符于三杰。
有若越中初法师者。
秘藏精微罔不明练。
道高寰宇德重丘山。
岸闻善若惊同声相应。
乘杯去楚杖锡游吴。
云雾一披钟鼓齐振。
期牙合契澄什联芳。
由是常居会稽龙兴寺焉。
扬越黎庶江淮释子。
辐辏乌合巷少居人。
罕登元礼之门。
且睹公超之市。
岸身遗缠盖心等虚空。
不择贤愚无论贵贱。
温颜接待善诱克勤。
明鉴莫疲洪钟必应。
皆窥天挹海虚往实归。
其利博哉。
无得称也。
时号为大和尚。
登无畏座讲木叉律。
容止端严。
辞辩清畅。
连环冰释理窟毫分。
瞻仰者皆悉由衷。
听受者得未曾有。
于是高僧大士心醉神倾。
捐弃旧闻佩服新义。
江介一变其道大行。
孝和皇帝精贯白业游艺玄枢。
闻而异焉。
遣使徵召前后数介。
然始入朝与大德数人同居内殿。
帝因朝暇躬阅清言。
虽天眷屡回而圣威难犯。
凡厥目对靡不魂惊。
皆向日趋风灭听收视。
岸人望虽重僧腊未高。
犹沦居下筵累隔先辈。
惜帝有轮王之位不起承迎。
以吾为舍那之后晏然方坐。
皇帝睹其高尚。
伏以尊严偏赐衣钵。
特彰荣宠。
因请如来法味屈为菩萨戒师。
亲率六宫围绕供养。
仍图画于林光宫。
御制画赞。
辞曰。
戒珠皎洁。
慧流清净。
身局五篇心融八定。
学综真典。
观通实性。
维持法务。
纲统僧政律藏冀兮传芳。
象教因乎光盛。
比夫灵台影像麟阁丹青。
功德义殊。
师臣礼异。
铨择网管统帅僧徒者。
有司之任也。
以岸盛德广大至行高邈。
思遍雨露特变章程。
所历都白马中兴。
庄严荐福罔极等寺纲维总务。
皆承敕命深契物心。
天下以为荣。
古今所未有。
中宗有怀罔极追福因心。
先于长安造荐福寺。
事不时就作者烦劳。
敕岸与工部尚书张锡。
同典其任。
广开方便博施慈悲。
人或子来役无留务。
费约功倍。
帝甚嘉之顿邀赏锡。
何间昏晓既荷天泽。
言酬恩地遂还光州。
度人置寺。
于是祇陀苑囿郁起僧坊。
拘邻比丘便为人宝。
能事斯毕夫何恨哉。
江海一辞星霜二纪。
每怀成道之所。
更迫钟漏之期。
遂去上京还至本处。
将申顾命精择门人僧行超玄俨者。
是称上足也。
克传珠髻之宝。
俾赐金口之言。
右胁而卧示其泡幻也。
以开元五年岁次丁巳八月十日。
灭度于会稽龙兴道场。
时年六十有四。
海竭何依。
山崩安仰。
天人感恸道俗哀号。
执绋衣缞动盈万计弟子龙兴寺慧武寺主义海都维那道融大禹寺怀则大善寺道超齐明寺思一云明寺慧周洪邑寺怀莹香严寺怀彦平原寺道纲湖州大云寺子瑀兴国寺慧纂等。
秀禀圭璋器承磨琢。
荷导蒙之力怀栝羽之恩。
思播芳尘必题贞石。
乃请礼部侍郎姚奕为碑纪德。
初岸本文纲律师高足也。
及孝和所重其道克昌。
以江表多行十诵律东南僧坚执罔知四分。
岸请帝墨敕执行南山律宗
伊宗盛于江淮间者岸之力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9—1001 【介绍】: 宋僧。德清人,俗姓高。幼出家杭州龙兴寺,受业于祥符寺。精南山律,时称“律虎”。兼通六经史书庄老百氏之学。吴越王钱镠署为两浙僧统。随钱俶入朝,太宗召对于滋福殿,赐号通慧大师。真宗咸平初加右街僧录,三年迁左街。卒谥圆明。奉诏撰有《宋高僧传》,另有《物类相感志》、《荀谱》、《内典集》、《外学集》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19—1001 俗姓高,德清(今属浙江)人。后唐明宗天成间,于杭州祥符寺出家。习《南山律》,时称为“律虎”。诗文俊捷,又称为“文虎”。任两浙僧统数十年,赐号明义宗文。吴越纳土,随钱俶入汴京,宋太宗召对,改号通惠大师。不久奉诏撰《宋高僧传》30卷。晚年住汴京天寿寺。《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六、《十国春秋》卷八九有传。著有《宋高僧传》,记唐高宗至宋初三百年间六百多位僧人事迹。另著《大宋僧史略》、《笋谱》、《传载》等书。《宋高僧诗选》、《吴郡志》、《瀛奎律髓》、《南村辍耕录》、《吟窗杂录》等书存诗7首,断句8,《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全宋诗
释赞宁(九一九~一○○一),俗姓高,吴兴德清(今属浙江)人。后唐天祐十六年生,天成中出家,清泰初入天台山(《小畜集》卷二○《左街僧录通慧大师文集序》)。通南山律,时人谓之“律虎”。吴越中,置为两浙僧统,赐号明义宗文。入宋,改赐通慧大师。初补左街讲经首座、知西京教门事。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充右街僧录。三年迁左街(《咸淳临安志》卷七○)。四年卒,年八十三(《释氏疑年录》卷六)。一说咸平二年卒(《释氏稽古略》卷四)。徽宗崇宁四年(一一○五),加谥圆明。有《内典集》一百五十二卷,《外学集》四十九卷。《西湖高僧事略》等有传。今录诗八首。
全唐诗补逸
赞宁,德清高氏子。出家杭州龙兴寺,吴越武肃王署为两浙僧统,赐号明义。入宋,至道二年示寂。诗二首。(《全唐诗》无赞宁诗)
全宋文·卷四○
赞宁(九一九——一○○一),俗姓高,其先渤海人,隋末徙居德清县(今浙江德清)。吴越宝正中,舍身杭州灵隐寺为僧,已而入天台山。精于南山律,时人谓之「律虎」。太宗尝召对,赐号「通慧大师」,命充史馆编修。后住东京天寿寺,知西京教门事,充东京右街僧录,寻迁左街。咸平四年卒,年八十三。谥圆明大师,葬龙井。所著有《宋高僧传》三十卷(存)、《大宋僧史略》三卷(存)、《内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学集》四十九卷等。见王禹偁《小畜集》卷二○《通惠大师文集序》,《佛祖历代通载》卷一八,《释氏稽古略》卷四,《十国春秋》卷八九本传,陈垣《释氏疑年录》卷六。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赞宁。
姓高氏。
其先世渤海人。
天祐中。
师生于吴兴郡之德清金鹅别墅。
出家杭之祥符。
南山律宗
著述毗尼。
时人谓之律虎。
文学日茂。
声望日隆。
武肃诸王公族咸慕重之。
署为两浙僧统。
赐号明义宗文。
兴国三年。
太宗闻其名。
诏对滋福殿。
延问弥日。
改赐通慧。
诏修大宋高僧传三十卷。
又诏撰三教圣贤事一百卷。
初补左街讲经首座。
知西京教门事。
咸平初加右街僧录。
师又著内典集一百五十卷。
外学集四十九卷。
内翰王禹偁作文集序。
极其赞美。
及有书称其文辞。
末云。
所谓时雨降矣。
日月出矣。
灌溉爝火复何为哉。
至道二年示寂。
葬龙井坞。
崇宁四年加谥圆明。
赞曰。
学富道充  名闻邦国  纶巾屡膺  爰宠其职 史馆译场  削浮纂实  曰古曰今  光明罔极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一
释赞宁,姓高氏,德清人。
初出家于馀杭祥符,后栖灵隐,习南山律宗,著述毗尼,时称“律虎”。
钱武肃王钦其声望,署为两浙僧统。
宋太祖徵入京锡,号“通慧”,兼赐紫衣。
淳化三年,兼翰林史馆编修。
宁博物强记,辩语纵横。
尝著《通论》,有驳董仲舒、难王充、斥颜师古、證蔡邕非史通等说,王禹偁深服之。
兴国三年,太守闻其名,召对滋福殿,延问弥日,更号“通慧”。
七年敕修《高僧传》,与新译经同入藏。
端拱元年,书成,都三十卷,曰《有宋高僧传》,令弟子显忠拜表进纳,有敕嘉许。
略云:“一乘妙道,六度玄门。
代有奇人,迭恢圣教。
若无纂述,何以显扬。
繄尔真流,栖心法苑,成兹编集,颇效辛勤。
备观该总之能,深切叹嘉之意。
”其所进《高僧传》已令僧录司编入大藏。
今赐绢三千匹,至可领也,故兹奖谕,想宜知之。
又诏撰《三教圣贤事》一百卷。
初补左街讲经首座,知西京教事。
咸平中加右街僧录。
年七十,入至道九老会,后二年示寂,塔龙井坞。
所著更有《内典集》一百五十卷,《外学集》四十九卷。
内翰王禹偁为之序,极其赞许。
宁博闻多识,虽张茂先不能远过。
徐常侍铉仕江南日,尝襆被入直澄心堂,至飞虹桥,马辄不进,裂鞍断辔,箠之流血,掣缰却立,铉遗书赞宁。
宁答曰: “下必有海马骨,水火俱不能毁,惟沤以腐糟,随毁者是也。
”铉斸之,去土丈馀,果得巨兽骨。
上胫可长五尺,膝面下长三尺,髀骨若段柱然,积薪焚三日不动,以腐糟沤之,遂烂焉。
徐谔尝画牛一辐,昼啮草栏外,夜则归卧栏中,持以献后主煜,煜献之宋,太宗以示诸臣,无能辨其理。
宁曰:“南倭海水或灭,滩碛微露。
倭人拾方,诸蚌腊中有馀泪,和色著物则昼隐夜见。
沃焦山或风烧飘击,有石落海岸,滴水碧色,染物则昼见夜隐,此二形殆二物所画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字温甫。原为北方豪族,尝与司马通国相结举事,未遂。高宗绍兴初,挈家自金投宋,授江淮都督府计议军事,累迁提点御前军器所。工词,与康与之、辛弃疾相唱和。有《东浦词》。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11 【介绍】: 金蓟州渔阳人,字温甫。章宗明昌五年经义、辞赋两科进士。入翰林为应奉,应制一日百篇,文不加点。泰和中,建言开通州潞水漕渠,船运至都。授同知陕西东路转运使事。与西夏战有功。为人忌,诬以私通西夏,迁河平军节度副使。又诬以谋反,囚死。
中州集
玉字温甫其先相人五世祖继宁仕石晋为行军司马从出帝北迁居析津曾孙知白仕辽为中书令孚为中书门下平章事赐田盘山遂为渔阳人曾祖锡字难老仕国朝以济南尹致仕温甫明昌五年经义词赋两科进士入翰林为应奉应制一日百篇文不加点又作元勋传称旨道陵叹曰勋臣何幸得此家作传耶泰和中建言开通州潞水漕渠船运至都升两阶授同知陜州东路转运使事大安三年都城受围夏人连陷邠泾陜西安抚司檄温甫以凤翔总管判官为都统府募军旬月得万人藉秦州场买马官香及凤翔冒买马七百宝鸡埋没官铁他州郡弓弩数千以给军出屯华亭与夏人战败之获牛马千馀时夏兵五万方围平凉又战于北原夏人疑大军至是夜解去当路者忌其功驿奏温甫与夏寇有谋朝廷疑之使使者授温甫河平军节度副使且觇其军先是华州李公直以都城隔绝谋举兵入援而温甫恃其军为可用亦欲为勤王之举乃传檄州郡云事推其本祸有所基始自贼臣贪容奸赂继缘二帅贪锢威权既止夏台之师旋致会河之败又云齐魏以高垒为能坚蒲绛以穿空为得计裹粮坐费尽膏血于生民弃甲复来竭资储于国计要权力而望形势连岁月而守妻孥又云命令不至京师奈何盼盼四集之师悬悬半岁之上人谁无死有臣子之当然事至于今忍君亲之弗顾勿谓百年身后虚名一听史臣只如今日目前何颜以居人世公直一军行有日矣将佐违约国朝人有不从者辄以军法从事京兆统军便谓公直据华州反遣都统杨圭袭取之皆置极刑公直曾为书约温甫温甫不预知其书乃为安抚所得(公直书三一与京兆宣抚一与温甫一与杨圭故京兆军得因书袭华州)及使者觇温甫军且疑预公直之谋即实其罪温甫赴官道出华州被囚死于郡学临终书二诗壁间士论冤之温甫先赋怪松云昂藏殊未展伛偻旋自缩惜尔云外姿耐此胯下辱又云木高众必摧地厚敢不跼河中皆汎汎涧底自郁郁未几被祸人以为谶云子不疑字居之小字锦郎以父死非罪誓不禄仕丙申之夏过予冠氏出其父临命时手书云此去冥路吾心皎然刚直之气必不下沈儿可无虑世乱时艰努力自护幽明虽异宁不见尔予为之恻然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