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妙喜

相关人物:共 18 位
共 1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士圭(一○八三~一一四六),号竹庵,俗姓史,成都(今属四川)人。十三岁求为僧,初依成都大慈寺宗雅,后南游谒诸尊宿,师龙门佛眼清远。徽宗政和末,出世和州天宁寺。高宗绍兴间奉诏开山雁荡能仁。十五年(一一四五),住温州龙翔寺。十六年卒,年六十四。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佛眼清远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士圭诗,据《续古尊宿语要》、《嘉泰普灯录》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三七七三
士圭(一○八三——一一四六),字竹庵,号老禅,俗姓史,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初依大慈宗雅出家,再师龙门佛眼远。宣和中住和州天宁,靖康初移庐山东林。绍兴中,与宗杲居云门,撰《颂古》百馀则。已而入闽主鼓山,更迁雁荡能仁,为第一代。十六年七月卒,寿六十四。有语录传世。见《嘉泰普灯录》卷一六。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士圭号竹庵。成都史氏子也。初依大慈宗雅和尚出家。心醉楞严。后南游谒诸尊宿。始参龙门远禅师。以平时所得白远。远曰。汝解心已极。但欠著力开眼耳。一日侍立。次问曰。绝对待时如何。远曰。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圭罔措。至晚远抵堂司。圭复理前问。远曰。闲言语。圭于言下大悟。正和末住和州天宁。绍兴奉诏开山雁宕能仁。时真歇了公居江心。恐圭缘未熟迎至方丈。大展九拜以诱温人。由是人皆翕然归敬。上堂明明无悟。有法即迷。诸人向这里立不得住不得。若立则危若住则瞎。直须意不停玄句不停意用不停机。此三者既明。一切处不须管带自然现前。不须照顾自然明白。虽然如是。更须知有向上事。竖拂子曰。久雨不晴咄。绍兴丙寅七月十八日召宗范长老付后事。次日沐浴声钟集众就座泊然而逝。荼毗凡送者均得舍利。塔于鼓山。
僧宝正续传·卷第六
师名士圭。城都史氏子。世业儒。师幼而明敏。年十三。依大慈寺宗雅首座。落发具授。大慈号四川学海。师执经讲筵。志在楞严。阅五祀。伯父持一居士勉之南询。即出关。谒玉泉勤云盖智百丈肃灵源清。所至参承。皆蒙咨揖。晚依百丈归正首座。正博贯内外典籍。一日正语以龙门佛眼道德。师闻而悦之。即自百丈历东吴。观光保社。寻抵龙门。以咨参。所得扣之。佛眼曰。汝解心已极。只欠著力开眼耳。令主堂司。一日问曰。绝对待时如何。佛眼曰。如汝僧堂中白槌相似。师罔措。至晚。复举前问。佛眼曰。闲言语。师于言下。顿释疑情。曰。东山铁酸饀。今而后。不复疑也。自是师资缘契。决择日臻玄奥。政和末。佛眼被旨。迁褒禅山。师佐其行。和守钱公请开法天宁。唱佛眼之道。佛眼谢褒禅。钱复请于朝。以师继其席。阅七稔。九江守赵公移师东林。未几胡马南渡。退居分宁之西峰。结茅于寺旁竹间。号竹庵。有偈曰。种竹百馀个。结茅三两间。才通溪上路。不碍屋头山。黄叶水去住。白云风往还。平生只如此。道者少机关。及圜悟禅师归蜀。送别次。圜悟剧称杲妙喜。师恨未之识。俄避地造仰山。适妙喜亦至。遂相与定临济宗旨。偕还南康之云门庵。妙喜曰。昔白云端师公谢事圆通约保宁勇禅师夏居白莲峰。作颂古一百一十篇。有提尽古人未到处。从头一一加针锥之语。吾二人同夏于此。虽效颦无愧也。遂取古人公案一百一十则。各为之颂。发明蕴奥。不开知见户牖。不涉言语蹊径。其颂女子出定话曰。不假文殊神通。不用罔明弹指。尔时灵山会中。女子从定而起。临济见僧入门。便喝颂曰。一喝喝上四禅天。临济元来不会禅。尽道朝阳生户外。不知夜月落阶前。德山见僧入门。便棒颂曰。棒下真鍮不博金。德山彻底老婆心。后人只看波涛涌。不见龙王宫殿深。芭蕉拄杖子话颂曰。绵州附子汉州姜。最好沉梨出麝香。鲁子师僧才一嗅。鼻头裂破眼睛黄。若此类皆奇作也。已而入闽。闽帅参政张公宋以圣泉处师。稍迁乾元。俄给事张公致远移师鼓山。授道元馀。创新栋宇。尝示众曰。巧说说不到。心思思不及。命断眼豁开。半钱也不直。又曰。不拥其前。不遮其后。上下四维。七通八透。正当恁么时如何。八十翁翁行不得。又曰。目击道存。已涉文彩。执鞭回首。未免途程。直向混沌未分时明白。父母未生时现成。翛然不落阴界。自由自在。当恁么时如何。踏著关棙子。处处得逢渠。又曰。正当明时如王宝剑。卓拄杖下座。又曰。玄路绝如解开。口说话。圣量尽。方得不受人瞒。玄路不绝。只是说道理。圣量不尽。依前落路岐。丞相张公德远出师七闽。一日谓僚属曰。越山当福城三山之中。院独废绝。非老禅不能办。即以属师。不数月。殿阁崇成。他日丞相游鼓山。目其成绩。遂迎师复归鼓山。是时闽中法道最盛。盖自师与真歇净照数公振发。绍兴甲子。有旨移雁山能仁。为第一代。乙丑蒙恩。住龙翔新寺。丙寅秋七月十八日。得旨谢院事。明日汤浴更衣。声钟集众。师步至众集处。方趺座。泊然而逝。寿六十有四。腊五十有一。火馀舌如红莲色。并二牙不烬。舍利不胜数。门人奉遗命归之鼓山寿塔。师风姿奇厖。朗润。声如钟。学兼内外。谈论衮衮。操持宗柄断断。然久益严严与贤士大夫游。几半天下。皆一时宗奉祖道外护佛乘者。晚居鼓山。自号老禅。书揩逌媚。尺牍所传。人以为宝。其所为。禅家四六。及五字句。皆精绝。自成一体。世多传诵。有语录。行于世。 赞曰。大慧禅师尝题师𦘕像曰。赞叹竹庵。也是妙喜骂詈竹庵。也是妙喜。赞之骂之。各有所以。赞之者。为渠具衲僧正眼。骂之者。为渠浸在醋瓮里。或曰。如竹庵之为宗师也。不可赞。不可骂。精金美玉。自有定价。赞之骂之。徒增话𣠽。妙喜闻之。笑而不答。但拊掌叩齿三下。从渠钻龟打瓦。世以为确论。予谓。近代宗师涉世交公卿大夫。言行相副。全节自高。宏法有体。由灵源佛鉴而后。竹庵其贤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一
禅师名士圭。
号竹庵。
蜀郡成都史氏子。
乃龙门佛眼远公之高弟也。
说法于江南浙闽诸大名坊。
圭有密行。
喜推奖人士。
一与圭接者。
皆成美名。
圭初依止于大慈沙门宗雅。
研究楞严。
而雅亦僧杰也。
默察圭器度宏大。
意欲圭南询。
乃盛赞真歇之为人。
盖歇未出蜀时。
亦习讲于成都大慈。
圭味其指。
弃讲谒诸名宿。
虽经赏识。
未豁所蕴。
晚登龙门。
拟以平时所得举似佛眼。
佛眼知圭。
命典堂司。
不得辞。
圭以未伸所解为闷。
几入方丈。
多遇高庵正堂辈在焉。
高庵正堂时称明眼。
圭惭乘间问曰。
绝对待时如何。
佛眼哂曰。
如你僧堂中白椎相似。
圭不领。
至晚理前问。
佛眼唾曰。
閒言语。
圭背汗淋踵。
弗吐一词而出。
因叹曰。
穷诸玄辨。
若一毫置于太虚。
竭世枢机。
似一滴投于巨壑。
吾蜀周金刚不谬矣。
政和间。
开法天宁。
浩归湖海。
冯济川尝以圭之玄要颂举似妙喜
妙喜称之。
及济川除给事。
圭同日受诏。
住雁山能仁。
时称佛眼门下表里二檀树焉。
真歇居江心寺。
有大名闻。
圭将至。
恐东瓯未廓所见。
乃过江迎圭。
大展九拜。
以诱瓯人。
圭未视篆。
有嫉者深夜纵火。
能仁燬尽。
圭就故址结茅。
乃示众曰。
爱閒不打禾山鼓。
投老来看雁宕山。
杰阁岳楼浑不见。
溪边茅屋两三间。
还有共相出手者么。
喝一喝。
未几能仁复成。
初寺燬。
随圭之众。
多背去者。
寺成复归。
或曰。
彼彼以成败事师。
非义侣也。
请勿收录。
圭曰。
不然。
境风所飘。
力未充也。
若弃之。
岂慈摄之义哉。
真歇移径山。
圭补江心。
江心有僧。
久居閒房。
不预参列。
值圭升座。
搀众出问曰。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圭曰。
东家点灯。
西家暗坐。
未审意旨如何。
圭曰。
马便搭鞍。
驴便推磨。
僧礼拜。
圭曰。
灵俐衲僧只消一个。
圭乃曰。
马搭鞍驴推磨。
灵俐衲僧只消一个。
纵使东家明点灯。
未必西家暗中坐。
西来祖意问如何。
多口阿师自招祸。
其僧脱然。
终其身。
不露姓字。
圭后住闽之乾元。
有慧温入室。
圭曰。
情生智隔。
想变体殊。
不用停囚长智。
速道将来。
温有省。
大笑起曰。
拶出通身是口。
何妨骂雨呵风。
昨夜前村猛虎。
咬杀南山大虫。
圭诺之。
又移居鼓山。
进院至三门。
德升把住问曰。
国师不誇石门句。
请师速道。
圭震声喝之。
升亦领旨。
圭既年老。
罢上堂。
惟临轩随机。
不计旦暮而已。
以绍兴丙寅七月晨起。
沐浴升座。
命声鼓集众。
众方集。
圭顾视左右。
就法座。
泊然坐化。
茶毗舍利无数。
送者均得之。
塔于鼓山。
赞曰。
竹庵以魁梧奇伟之姿。
初剃染。
即受知于宗雅。
游方复际遇于龙门。
及行道。
又逢真歇而襄之。
辄与高庵正堂辈。
齐名海内。
噫其所谓狮子乳得器。
有以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士圭,字竹庵,成都史氏子也。初依大慈宗雅出家,讲授《棱严》,潜心义奥。后南游谒诸尊宿,始参龙门佛眼远,以平日所得白之,远曰:“汝解心已极,但欠著力开眼耳。”一日,侍立次,问曰:“绝对待时如何?”远曰:“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圭罔措。至晚,远抵堂司,圭复理前问,远曰:“閒言语。”圭于言下大悟。宣和二年,住和州天𡧾。靖康改元,江州漕使方郎中请住庐山东林,后以兵乱避地闽中。乾元十二年,诏开山雁宕能仁,时真歇了公居江心,恐圭缘未熟,迎至方丈,大展九拜,以诱温人,由是人皆翕然归敬。未几,其徒失火,寺为煨烬。圭就树缚屋,升座示众曰:“爱閒不打鼓山鼓,投老来看雁荡山。杰阁危楼浑不见,溪边茅屋两三间。”已而听法檀施并力营建,复成宝坊。十五年,移住龙翔。上堂:“明明无悟,有法即迷。诸人向这里立不得、住不得,若立则危,若住则瞎,直须意不停玄,句不停意,用不停机,此三者既明,一切处不须管带,自然现前,不须照顾,自然明白,虽然如是,更须知有向上事。”竖拂子曰:“久雨不晴,咄!明年丙寅七月十九日,召宗范长老付后事,”次日沐浴,声钟集众,就座泊然而逝。荼毗,凡送者均得舍利,塔于鼓山。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又金总持者,亦西夏僧也,与吉祥同行,偕止宋京,遂共翻译,所译《佛说法乘义决定》,旧分三卷者合而一之,经言佛在祇园,有二比丘名甚深、勇猛,请问鹿野苑中所说法乘决定之义,佛为广说五蕴、五取、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生、四贤谛、二十二根、五三摩地、四禅、四无色定、四无量心、四三摩地、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十六心念、四无所畏、四无碍辩、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及行所感八十种。
又《文殊所说最胜名义经》二卷,此与经部《佛说最胜妙吉祥根本智最上秘密一切名义三摩地分》相同而辞义简括。
亦赐明因妙善普济之号。
徽宗政和三年,同译语仁义、笔受宗正南游江浙。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行(一○八九~一一五一),处州(今浙江丽水)人,俗姓叶。幼有出尘志,间从天宁微禅师游。年十九,礼普照觉印英禅师,得度。去参佛眼清远禅师,契悟。后辞省亲。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徐康国知处州,请开法于寿宁。次迁法海天宁乌巨。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从知饶州陈璹请,至饶。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称雪堂道行禅师。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佛眼清远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四十六首。
全宋文·卷三九七四
道行(一○八九——一一五一),号雪堂,俗姓叶,处州(治今浙江丽水)人。初依普照英公得度,复参佛眼禅师,遂大悟。出世初住南明,历主荐福、乌巨。绍兴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有《雪堂行拾遗录》一卷(存)、《金刚经注》三卷。见《嘉泰普灯录》卷六,《补续高僧传》卷一○。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道行号雪堂。处州叶氏子也。初依普照英得度。出游参佛眼。一日闻眼举玄沙筑著脚指话遂大悟。住郡南明。上堂会得便会玉本无瑕。若言不会碓嘴生花。试问九年面壁何如大会拈花。南明恁么商确也。是顺风撒沙。次迁乌巨示众举。玑和尚问僧。禅以何为义。众虽下语未契厥心。众僧请益玑代云。以谤为义。师曰。三世诸佛是谤。西天二十八祖是谤。唐土六祖是谤。天下老和尚是谤。诸人是谤。山僧是谤。于中还有不谤者无。谈玄说妙河沙数。争似双峰谤得亲。忽示微疾。门弟子教授汪乔年至省。遂以后事委之。说偈曰。识则识自本心。见则见自本性。识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门大病。又注曰。烂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黎明沐浴更衣加趺而逝。阇维获五色舍利。烟所至处舍利累然。齿舌不坏。塔于寺西。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行。号雪堂。处州叶氏子。依泗州普炤英公得度。既参佛眼。一日闻举玄沙筑着脚指话。遂大悟。出世住南明荐福乌巨。所至道声弘宣。龙象景附。极一时法道之尊。时称龙门法幢高庵雪堂禅。不至二老之门则非禅也。师慈仁忠恕。尊贤敬能。戏笑俚言。罕出于口。无峻阻不暴怒。至于去就之际。极为介洁。住乌巨时。衲子有献铁镜者。师曰。溪流清泚。毛发可鉴。蓄此何为。谢却之。应庵住明果。师。未尝一日不过。从间有窃议者。师曰。华侄为人难得。予因重之。数往何伤。师虽见道龙门。而持身行事之间。实得之家教。尝谓弟子云。予弱冠之年。见独居士言。中无主不立。外不正不行。此语宜终身践之。圣贤事业备矣。予佩其语。在家修行。出家学道。以至率身临众。如衡石之定重轻。规矩之成方圆。舍此则事事失准矣。一日示疾。门弟子教授汪乔年至省候。以后事委之。示以偈曰。识则识自本心。见则见自本性。识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门大病。注曰。烂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黎明沐浴更服。跏趺而逝。阇维。五色舍利。烟所至处累然。齿舌不坏。瘗而奉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四
禅师名道行。
号雪堂。
处州人也。
其父叶公常游禅社。
自称见独居士。
以积厚流光而生行。
行生而岐嶷。
壮克节俭绝笑。
俚爱博施。
叶公尝谓行曰。
中无主不立。
外不正不行。
此语宜终身践之。
圣贤事业备矣。
行茂年不乐。
与诸子伍。
乃依普照英禅师得度。
英有鉴裁。
舂汲樵㸑。
必使行董之。
行乘间参请不倦。
无所得辞。
英参佛眼。
因与高庵竹庵。
同得究竟法。
方是时。
佛果佛鉴人满大江南北。
而佛眼下诸贤。
多驰化于浙水东西。
是以东山法道大阐于三佛。
高庵初在龙门时。
骨鲠寡交独喜。
行盘桓不间。
尝叹曰。
稠人广众中。
鄙者多。
识者少。
鄙者易习。
识者难亲。
果能自奋于其间。
如一敌万。
庸鄙之习。
力尽真挺特。
没量汉也。
行感佩其言。
如雪峰之事岩头。
故终其身未尝不举高庵之为人。
行居荐福。
谓众曰。
我佛眼老人。
住龙门时。
龙象满席。
尚自潸然太息。
以为终愧老东山也。
今山僧复愧老人倍倍耳。
其流涕太息。
可胜道哉。
行虽寓名山。
去就如流云。
妙喜之子博山本有贤操。
遂达郡守吴公。
以本住持荐福。
行迁乌巨。
为终焉计。
及门者有且庵仁退庵休晦庵光辈。
俱为懿范。
行老且病。
汪乔年王十朋来往问道。
行答不厌频。
尝谓十朋曰。
金堤千里溃于蚁壤。
白璧之美罹于瑕玷。
况无上妙道。
非特金堤白璧也。
而贪欲非特蚁壤瑕玷也。
要心之端谨。
行之精进。
守之坚确。
修之完美。
然后可以自利而利他也。
又示乔年曰。
识则识自本心。
见则见自本性。
识见本心本性。
正是宗门大病。
一日召乔年。
嘱以后事。
沐浴更衣。
跏趺而寂。
阇维。
齿舌不坏。
五色舍利。
烟所至处。
人皆获之。
塔于西寺。
赞曰。
济下宗师。
如钜鹿鏖兵。
万夫辟易。
壮矣。
行公去临济。
其世十三番。
为名葩秋月。
人人得而就之。
经云。
具足优婆夷。
得菩萨无尽福得藏解脱门。
能于小器中。
随诸众生种种欲乐。
出生种种美味珍奇。
悉令充足。
其行公之谓耶。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道行,字雪堂,处州叶氏子也。初依普照英得度,出游参佛眼。一日闻眼举“玄沙筑著脚指”话,遂大悟。住郡南明,上堂:“会得便会,玉本无瑕,若言不会,碓嘴生花,试问九年面壁,何如大会拈花?南明恁么商确也?是顺风撒沙。”次迁乌巨,示众,举“玑和尚问僧禅以何为义?”众虽下语,末契厥心,众僧请益,玑代云以谤为义。道行曰:“三世诸佛是谤,西天二十八祖是谤,唐土六祖是谤,天下老和尚是谤,诸人是谤,山僧是谤,于中还有不谤者无?谈玄话妙河沙数,争似双峰谤得亲。”忽示微疾,门弟子教授汪乔年至省,遂以后事委之,说偈曰:“识则识自本心,见则见自本性。识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门大病。”又注曰:“烂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黎明沐浴更衣,跏趺而逝,阇维获五色舍利,烟所至处,舍利累然,齿舌不坏,塔于寺西。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鼎需(一○九二~一一五三),号懒庵,俗姓林,长乐(今属福建)人。年二十五读《遗教经》得悟,依保寿乐禅师为比丘。踰十年归里,结庵于羌峰绝顶,三年不下山。后由佛心才禅师挽其出。高宗绍兴初谒宗杲于洋屿,旋随宗杲移小溪,与之分座,由此得声。泉州守请开法延福,后退处洋屿八年,晚居东西禅。二十三年卒,年六十二。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大慧普觉宗杲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鼎需诗,据《续古尊宿语要》所收《懒庵需禅师语》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鼎需号懒庵。
郡之林氏子也。
幼业儒举进士。
莅政有声。
年二十五因阅遗教经忽省曰。
几为儒冠误也。
即欲舍俗。
母氏难以亲迎在期。
需笑绝之曰。
夭桃红杏一时分付春风。
翠竹黄花此去永为道侣。
遂依保寿乐公为大僧遍参名宿。
归里结庵羌峰三年。
尝以即心即佛话问学者。
妙喜庵于洋屿。
晦庵光在侍。
特以书招之曰。
此间庵主手段与诸方别。
可来少款如何。
需不答。
光以计邀至。
妙喜为众入室。
需欲随而已。
妙喜因举。
僧问马祖。
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
尔作么生。
需下语。
诟曰。
汝见解如此。
敢妄为人师耶。
乃鸣鼓讦其为邪解。
需泪交颐不敢仰视。
自默计曰。
我既为所排。
而西来不传之旨岂止此耶。
遂求入弟子之列。
一日妙喜问曰。
内不放出外不放入。
正恁么时如何。
需拟开口。
拈竹篦劈脊连打三下。
需大悟厉声曰。
和尚已多了也。
又打一下。
需礼拜。
笑曰。
今日方知吾不汝欺也。
印以偈曰。
顶门竖亚摩醯眼。
肘后斜悬夺命符。
瞎却眼卸却符。
赵州东壁挂葫芦。
自此名喧丛席道被遐方。
此后开堂始称具眼宗匠云也。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号懒庵。
姓林。
幼业儒。
举进士。
莅政有声。
年二十五。
因阅遗教经。
忽省曰。
几为儒冠误也。
即欲舍俗。
母氏难以亲迎在期。
需笑绝之曰。
夭桃红杏。
一时分付春风。
翠竹黄花。
此去永为道侣。
遂依保寿乐公为大僧。
遍参名宿。
归里结庵羌峰。
尝以即心即佛话问。
学者。
妙喜庵于洋屿。
晦庵光在侍。
特以书招之曰。
此间庵主手段。
与诸方别。
可来少款如何。
需不答。
光以计邀至。
妙喜为众入室。
需欲随而已。
妙喜因举僧问马祖。
如何是佛。
祖云即心是佛。
你作么生。
需下语。
诟曰。
汝见解如此。
敢妄为人师耶。
乃鸣鼓。
讦其。
为邪解。
需泪交颐。
不敢仰视。
自默计曰。
我既为所排西来不传之旨。
岂止此耶。
遂求入弟子之列。
一日妙喜问曰。
内不放出。
外不放入。
正恁么时如何。
需拟开口。
拈竹篦。
劈脊连打三下。
需大悟。
厉声曰。
和尚已多了也。
又打一下。
需礼拜。
笑曰。
今日方知。
吾不汝欺也。
印以偈曰。
顶门竖亚摩醯眼。
肘后斜悬夺命符。
瞎却眼。
卸却符。
赵州东壁挂葫芦。
自此名喧丛席。
道被遐。
方后开堂。
称具眼宗匠。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鼎需,字懒庵,福之林氏子也。
幼业儒,举进士,振振有声。
年二十五,因阅《遗教经》,忽省曰:“几为儒冠误也。
”即欲舍俗,母氏难以亲迎在期,需笑绝之曰:“夭桃红杏,一时吩咐春风。
翠竹黄华,此去永为道侣。
”遂依保寿乐为大僧。
遍参名宿,归里结庵羌峰三年,尝以即心即佛话问学者。
妙喜庵于洋屿,晦庵光在侍,特以书招之曰:“此间庵主手段与诸方别,可来少款如何?
”需不答。
光以计邀至,值妙喜为众入室,需欲随而已。
妙喜因举“僧问马祖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
你作么生?
”需下语,诟曰:“汝见解如此,敢妄为人师耶?
”乃鸣鼓讦为邪解。
需泪交颐,不敢仰视,自默计曰:“我既为所排,而西来不传之旨,岂正此耶?
”遂求入弟子之列。
一日,妙喜问曰:“内不放出,外不放入,正恁么时如何?
”需拟开口,拈竹篦劈脊三击之,需大悟,厉声曰:“如此已多了也。
复击之,需礼拜。
笑曰:“今日方知吾不汝欺也。
”即以偈曰:“顶门竖亚摩醯眼,肘后斜悬夺命符。
瞎郤眼,卸郤符,赵州东璧挂葫芦。
”自此名喧丛席,始称具眼宗匠云。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四七五九
从廓(一一一九——一一八○),俗姓林氏,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人。年十五于建善寺祝发受戒,尝从懒庵需公、大慧杲禅师游,嗣大圆璞禅师,住持明州育王山广利禅寺,赐号妙智禅师。晚以衣囊立庵于乌石山,名以笑月。淳熙七年卒,年六十二。见楼钥《育王山妙智禅师塔铭》(《攻愧集》卷一一○)、《补续高僧传》卷一一。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从廓。
福之长溪林氏子。
幼颖悟。
不妄言笑。
群儿强以聚嬉。
泊焉如弗闻。
喜闻出世法。
年十五祝发受具戒。
时闽中。
多有道之士。
悉往从之游。
见佛心才。
才称之。
又见懒庵需公。
为侍者。
复依大圆璞。
妙喜之高弟。
门风孤峻。
始龃龉。
久之。
豁然有得。
服勤数载。
大圆抚之。
以为类己。
然以未识妙喜为恨。
不惮重趼。
见于衡之回雁峰下。
深加器重。
留三年告归。
送之以偈。
又以书属璞曰。
廓。
佳衲子。
可为成就。
使异日为吾家种草。
绍兴丙子。
妙喜被旨住育王。
复来依焉。
妙喜移径山。
璞继其席。
众踰千数。
师为第一座制师。
丞相沈公。
以庐山请出世。
妙喜方名冠天下。
无不愿出其门。
以取重。
开堂日。
乃以瓣香嗣大圆。
诸方以此益高之。
已而育王虚位。
尚书韩公邀妙喜
请举以自代。
而无如师也。
禅衲大集。
育王为海内名道场。
以祖孙三人。
世济宣阐。
遂为丛林美谭。
师才具素高。
以其暇日。
兴土木之工。
皆极其壮丽。
增庾入数千斛。
施者委金帛。
创为长生局五所。
百须皆备。
月施金钱饭僧以万计。
又造金塔。
以奉舍利。
此特其馀事尔。
孝宗即位之十五年。
诏。
舍利宝塔。
诣行在所。
师侍行。
既至。
命入禁中观堂安奉。
上御素膳。
焚香瞻礼。
亲睹殊胜。
遂召师对碧琳堂。
问舍利从何发现。
奏曰。
从陛下圣心发现。
上大悦。
亲书妙胜之殿。
赐师妙智禅师号。
仍度僧五员。
颁钞万缗。
眷赉优渥。
前所未有。
日本国王。
阅师偈语。
自言有所发明。
至逊国以从道。
岁修弟子礼。
辞币甚恭。
且送良材建舍利殿。
器用精妙。
庄严无比。
丞相史公帅七闽。
以鼓山趣其归。
荥阳郡王力挽无行。
魏王出镇。
一见风仪。
目为僧中龙。
又闻其机辩峻发。
肃然加敬。
师晚以衣囊。
立庵于乌石山。
名以笑月。
为终焉计。
有偈云。
三峰敛却闲云。
大海冷涵秋月。
庚子季春。
拂衣归庵。
杜门不与世接。
俄示微恙。
说偈而逝。
年六十二。
腊四十七。
葬于庵之寝室。
师家法严甚。
学众以师语。
萃为巨编。
师见而呵之曰。
汝辈随语生解。
去道益远。
固不许。
没后。
乃始得百之一二刊之。
弟子百馀人。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祖元,号枯木,俗姓林,长乐(今属福建)人。初竭雪峰预禅师,次依佛心才禅师,后参妙喜于海上洋屿庵。高宗绍兴十九年(一一四九),住温州雁山能仁寺。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杲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二○、《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有传。今录诗六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祖元。
七闽林氏子。
初谒雪峰顶佛心才。
皆已契机。
后参妙喜于海上洋屿庵。
风骨清癯。
危坐终日。
妙喜目为元枯木。
以剔灯有悟。
妙喜赠之以偈。
洋屿发明大事者十三人。
师其一也。
居连江福严庵。
食指猥众。
日不暇给。
庵有伽蓝。
土偶甚夥。
师揭偈于祠。
晓之曰。
小庵小舍小丛林。
土地何须八九人。
若解轮番来打供。
免后碎作一堆尘。
是夕。
神致梦于山前檀越。
愿如所戒。
及出世雁山能仁。
示徒偈曰。
雁山枯木实头禅。
不在尖新句语边。
背手忽然摸得着。
长鲸吞月浪滔天。
莹仲温曰。
师在当时朋伍中。
最号痴钝。
及其遁迹。
神亦遵从。
以至应缘徒尤趋慕。
盖自般若殊胜中来。
岂有他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净全(一一三七~一二○七),号无用,俗姓翁,诸暨(今属浙江)人。年二十出家,后师宗杲,祝发受戒。累典大刹,最后住庆元府天童寺。宁宗开禧三年卒,年七十一。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杲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二○、《宝庆会稽续志》卷六有传。今录诗七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净全。
越州诸暨人。
姓翁氏。
世业农。
少与父兄躬耕。
凡至林壑泉石间。
必宴坐忘归。
人异之。
甫冠即出家。
师授以经典。
略无所解。
乃幡然入径山。
妙喜
问汝有何能。
曰。
能打坐。
又问打坐何为。
曰。
若问何为。
直是无下口处。
奇之。
师生长田家。
朴野而无缘饰。
目不知书。
人呼为翁木大。
一日集众采椒。
师与焉。
同辈戏之云。
汝试作一摘椒颂如何。
师即应声云。
含烟带露已经秋。
颗颗通红气味周。
突出眼睛开口笑。
这回不恋旧枝头。
众大惊。
自是刮目。
有檀越以一度僧牒施妙喜
命给度一人。
令侍者十辈。
各探筹卜其分。
缘师得之。
九人者不平。
更相谇语。
果命复探之。
师再获。
若是三探三得之。
遂祝发受戒。
拙庵光居灵隐。
俾典宾。
混源密。
主净慈。
命分半座。
师志在晦藏。
无应世念。
然天资夙成。
不假师授。
虽不识一丁。
而吐辞发语。
形为偈颂。
老师宿学。
所不能及。
尚书尤公袤。
宝文王公厚之。
丞相钱公象祖。
皆与师为方外交。
尝自赞曰。
匙挑不上个村夫。
文墨胸中一点无。
曾把虚空揣出骨。
恶声嬴得蒲江湖。
因自号无用。
累典大刹。
最后住四明之天童。
开禧三年示寂。
世寿七十一。
僧腊四十五。
窆全身于寺之西。
混源密。
嗣晦庵光。
光嗣妙喜
则密乃师之侄行。
而不以分座。
为嫌要之古人阐化扬道。
肝肠是务。
不拘拘于形迹间。
故可贵也。
释之善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六
禅师名之善。
吴兴人也。
其先刘姓。
世历膴仕。
善自视欿。
然年十三。
志决出尘。
其亲谓之曰。
吾家欬唾青云之上。
若更何慕而欲为。
之善对。
曰欲为佛耳。
其亲恻异。
知不可禁。
乃许受业于齐政沙门。
内行纯粹。
人敬爱之。
出入经论。
胸无宿义。
乃遍扣禅坊。
未得究竟。
晚谒佛炤光禅师。
辨论风幡公案。
光不诺。
善固求明破。
光示曰。
非风幡话露全机。
千古丛林起是非。
咄者新州卖柴汉。
得便宜是失便宜。
善厉声曰。
啊㖿却只恁么。
光以杖击曰。
今日与君通一线。
斩钉截铁起吾宗。
光自此旬月不下堂。
问其故。
光曰。
妙喜先师。
担子幸卸肩矣。
善历衡湘。
游庐岳。
保养圣胎。
于妙高峰下。
叠柴为室。
不谋宿舂。
一住十载。
时以妙峰尊宿称之尝咏曰。
庐陵米价报君知。
浩浩尘中识者稀。
回首不知何处去。
白云流水共依依。
又曰。
有时笑兮有时哭。
调高和寡难拘束。
一派清音彻九天。
风前谁解联芳躅。
邻山有座主。
自负妙悟楞严。
携数徒属访善善揖坐相视移时。
座主曰。
昨见大慧。
有八还颂曰。
春至自开花。
秋来还落叶。
黄面老瞿昙。
休摇三寸舌语虽工俏。
但未出经意耳。
善蓦召座主。
座主应诺。
善曰经意且止。
还出得大慧老人意么。
座主咿唔莫措。
善呵呵大笑而起。
座主归避席数月。
复具师弟。
礼请益于。
善善示偈曰。
没弦琴上无私曲。
一曲弹来转辘辘。
断崖流水少知音。
六六不成三十六。
善东游雁山。
阐法于临海。
慧因历洪福。
迁万年。
乃示众曰。
久参高士。
眼空四海。
鼻孔撩天。
见也见得。
亲说也说。
得亲行也行。
得亲用也用。
得亲只是未识。
老僧拄杖子在。
何故将成九仞之山。
不进一篑之土。
是时善之名满江南。
卒退休皋亭。
道俗仍以明州瑞岩居。
善居无何。
平江晋陵请符叠至。
善任缘而应。
不执可否。
善既久领众事。
法令益略。
衲子益新。
及却天童赴灵隐。
盖暮年也。
虽檀旋憧憧。
善仍萧然一衾室中。
长物竹篦禅杖而已。
端平二年。
自题小像。
遗龙济宗鍪。
复诫诸弟子曰。
像法垂秋。
名利根深。
如象没深泥。
珠沉巨海。
识浪尘缘。
终无了日。
我为僧七十馀载。
目之所到。
耳之所闻。
卫护法门。
隐忍受垢者。
间或有之求。
其不奉明诏。
不接公卿。
如寒岩枯木。
确不可回者鲜矣。
人但知法门繇显而盛。
殊不知繇盛而衰。
故有缘之功于法门者。
其功一时也。
无缘之功于法门者。
其功万世也。
谚云。
庭前生瑞草。
好事不如无。
又岂谬哉。
九月二十八日。
书偈趺坐。
瞑目而寂。
寿八十四。
僧夏七十有一。
火浴。
舍利无数。
门人善珍。
号藏叟。
丐清之郑公为铭。
塔于灵隐之西冈。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之善,字妙峰,姓刘氏,吴兴人。参佛照光于鄮山,照举风幡语,妙峰直截了当,机锋不让,遂印可,赠偈曰:“今日与君通一线,斩钉截铁起吾宗。”乃游匡庐,面壁妙高峰下十载,出世慧因、洪福、万年诸刹。会天童虚席,时郑清之秉钧轴,谓非妙峰莫属,因勉其行,妙峰答曰:“老僧踰耄矣,尚夜行不休乎?“郑公高之。晚住灵隐,上堂云:“久参高士,眼空四海,鼻孔撩天,见也见得亲,说也说得亲,行也行得亲,用也用得亲,只是未识老僧拄杖子在。何以故?将成九仞之山,不进一篑之土。”妙峰平生善诱,一经指授,辄神融意悟。端平二年九月示寂,寿八十四,腊七十一。荼毗,舍利不可数计,塔灵隐西冈,郑清之为之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文礼(一一六七~一二五○),号灭翁,俗姓阮,临安(今属浙江)天目山人,因别号天目。年十六,依乡之真向寺僧智月得度,遍参名师。历主临安广寿、净慈,永嘉能仁,安吉福泉,四明天童等刹,归终于梁渚之西丘。理宗淳祐十年卒,年八十四。事见明崇祯《天童寺志》卷六《宋天目禅师行状》。 释文礼诗,据《颂古联珠通集》、《天童寺志》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六八七九
文礼(一一六七——一二五○),字灭翁,俗姓阮氏,临安(今浙江临安)人,家于天目山麓,因别号天目野樵。年十六,依邑之真相寺智目得度,历参名师。至蒋山,浙翁琰禅师留之分座。嘉定五年出世,住临安慧云寺,迁温州能仁寺,又主临安净慈、福泉、明州天童诸刹。淳祐七年卒,年八十四。见《新续高僧传》卷一四、《释氏疑年录》卷九。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
天目禅师文礼者。
字灭翁。
生阮氏。
为临安籍也。
得度于真相寺智月沙门。
得道于荐福松源岳禅师。
出世于郡之广寿。
次则雁山能仁。
复诏居南屏净慈。
终于天童者。
盖赴暮年之诏也。
四会谈禅。
两赴明诏。
于其西丘福泉。
乃退閒之所也。
礼居雁山时。
南国衣冠君子多从之游。
礼杖拂萧然。
清风迫人。
松下云间。
泉声石色。
无尊卑目遇而已。
然卒不乐。
乃退居梁渚西丘。
自述曰。
我自南山退席回。
懒将藤杖接方来。
有时拄到晴坡上。
简点梅花几树开。
方是时。
晦庵居士朱熹者。
以道学开馆台南订。
有司挽礼。
再居能仁。
不起。
乃作偈。
简雁山耆宿曰。
我抛一语堕龙湫。
逗石穿云几度秋。
白发讵那看不透。
月寒高挂冷猿愁。
礼既休閒于梁渚。
道俗相寻不绝。
礼多兀坐绳床。
熟视摇手而已。
或格外相惬。
礼自理瓶铛。
谈笑连朝夕不厌也。
节斋赵公慕礼高行。
微服过访。
坐语竟日。
节斋去。
礼竟不问其姓名。
适净慈席虚。
节斋起礼补之。
不赴。
节斋乃言于上。
上强命之入院。
礼曰。
九重命下。
四海同钦。
山岳欢呼。
禽鱼起舞。
且物外道人因甚也被转。
却顺是菩提。
四众称善。
未久又杖策宵遁。
退居福泉。
上惜之。
复敕天童居礼。
礼居天童。
常以南山筀笋东海乌鲫话验。
方来拟对。
礼辄督牙三下。
识者惊焉。
一时及其门者。
非智过于师。
不易放行。
故自书曰。
无韶阳来扣门。
终不拶人脚折。
有德山至诘问。
方才吹灭纸烛。
堪嗟狐媚妄。
相嗣续宁教。
草满法堂。
苔封古屋。
杨岐不得保宁白云晦堂。
若非死心灵源。
其馀碌碌。
难为接足。
礼住天童。
不久又弃。
归西丘旧隐。
然方宾益胜。
朱晦庵尝诣礼。
礼以格外潇洒示之。
晦庵则彬彬然有容。
整冠进问。
母不敬。
礼蓦起叉手。
晦庵退语人曰。
碧落碑果无赝本也。
杨慈湖亦问不欺之力。
礼答曰。
要明兔象全提句。
看取升阶正笏时。
礼四历住持。
仅八九载。
而退居之日。
多其风调高古。
见者神肃。
然叙及法道体势。
则慷慨太息。
或继以涕。
故嗣其志者。
皆著大名于当时。
淳祐十年冬月。
忽晨起。
谓众曰。
谁与我造个无缝塔。
侍者曰。
请师塔样。
礼微笑曰。
尽力画不出。
即蜕去。
年八十有四矣。
阇维。
顶骨牙齿不坏。
舍利如灿珠。
附天童应庵祖塔之左而閟焉。
赞曰。
余覈公道行。
垂手三十馀龄。
四迁五退。
如白云影内神仙。
可仰而未可攀也。
再味其说法。
若志公之容谩。
许僧繇描摹。
当时君子以公之名齐于妙喜应庵。
诚不谬矣。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文礼,字灭翁,姓阮氏,临安人也。家于天目山麓,因别号“天目”。生性聪慧,别具灵颖,家世田作。尝在髫年,从母出桑,携篮相随,母戏之曰:“提筐者谁?”忽焉有省,始怀出尘之想。年十六,依邑之真相寺智月得度,参净慈混源不契。谒佛照光于育王,问风动幡动,应对机敏,喜其俊迈,使掌书记。久之,还浙西听一心三观之旨,于上天竺时,拟议之间,顿忘知解,往参遂印可。寻复辞去,礼祖塔于江淮,间因至蒋山,浙翁琰留之分座。嘉定五年,张约斋居士镃请开法于临安慧云,既而迁温之能仁,未几,辞归西丘。时节斋赵公慕礼高行,微服过西丘,礼亦不问姓氏,与语终日而去,明日奏请礼住持净慈。复移居福泉,迁住天童。礼素崇古谊,高絜简俭,不苟笑言,其说法则风雅流丽,读之非解人亦复神动。尝诵《楞严经》“诸可还者 ,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句下,忽作偈曰:“不汝还者复是谁?残红流在钓鱼矶。日斜风定无人扫,燕子衔将水际飞。”冬至,上堂云:“黄钟才起时,九数从头数。相将幽谷莺啼,次第雕梁燕语。田父祭勾芒,丛祠敲社鼓。农父狎牛郎,村姑教蚕妇。光阴老尽世间人,冬至寒食一百五。”其他妙语类如此,尤邃于《》。乾淳诸儒,大阐道学,礼与之游。晦翁朱子问毋不敬,礼叉手示之。杨慈湖问:“不欺之力?”答曰:“此力分明在不欺,不欺能有几人知。要明象兔全提句,看取升阶正笏时。”礼领刹五,前后八九载,馀多逍遥于梁渚西上,而群衲聚扣,与住院无异。将入寂,谓侍者曰:“谁与我造无缝塔。”或请其式,曰:“尽力画不出。”乃怡然脱去,世寿八十有四,阇维收舍利无算,袝于应庵华塔之左,尤煜序其语录,嗣法弟子横川珙、石林巩。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妙堪(一一七七~一二四八),号笑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俗姓毛。得法于天童无用禅师。历住妙胜、金文、光笑、报恩、雪峰、灵隐、净慈诸名刹。理宗淳祐八年卒,年七十二。事见《释氏稽古略》卷四、《佛祖纲目》卷九。今录偈二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妙堪。
号笑翁。
慈溪毛氏子。
广颡平顶。
骨气清豪。
从野庵道钦受学。
以广记多闻称。
后一力参究。
依息庵观于金山。
又走灵隐。
见松源。
皆不契。
时无用居天童。
径造其室。
用问曰。
行脚僧游山僧。
曰。
行脚僧。
用曰。
如何是行脚事。
提坐具便摵。
用曰。
此僧敢来这里持虎须。
俾参堂。
一日用举狗子无佛性话。
才儗开口。
用以竹篦劈口打。
应声呈偈曰。
大涂毒鼓。
轰天震地。
转脑回头。
横尸万里。
用颔之。
俾侍香。
寻命分座出世。
凡十坐道场。
皆海内名刹。
三被诏旨。
并诸名公卿推挽。
不得已而后就也。
虽荷禅宗重寄。
而不以其道自封。
其于佛浅深之说。
无不融了。
世出世法。
无不兼弘。
常曰。
于心有取舍。
识情未尽见。
法有彼此。
智眼未明。
天台旧无律宗。
居报恩也。
与大卿齐公议。
合十寺为大刹。
筑戒坛。
命负毗尼学者。
倡开遮持犯之法。
风励新学。
台始行南山宗也。
居灵隐。
山门逼近屠沽。
堪撒其庐。
揭关飞来峰外。
以限喧寂。
曰。
不可使旃陀罗气薰秽三宝也。
荆湖总臣。
以国乏用。
奏僧道得以出赀。
买紫衣师号。
俾领住持。
闻之叹曰。
苟如是。
则千金之子。
皆可主法。
我道危矣。
因抗疏。
且致书秉钧轴者。
其议遂寝。
诏徙天童。
力辞。
东归翠岩。
筑室。
奉先世香火。
育王虚席。
有旨起师。
再辞。
不许。
乃奉诏。
表章大觉。
祖述妙喜
秩然有序。
未几。
复下天童之命。
大参赵公。
请主净慈。
皆固辞谢之。
俄示疾。
书遗表。
作寺丞张公书通守。
永嘉曹公来问疾。
从容叙世契移顷。
书偈曰。
业镜高悬。
七十二年。
一搥击碎。
大道坦然。
置笔泊然而逝。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五
禅师出四明毛氏。
名妙堪。
号笑翁。
十岁授以世典。
过目成诵。
不悦也。
乃从野庵钦。
潜心释训。
竟为大僧。
受无用全禅师之嘱。
住后以持纲不屈。
声达朝廷。
朝廷屡以名山居堪。
堪去就自若淡如也。
一时争慕之。
堪初参松源于灵隐不契。
偶禅者读全无用自赞曰。
匙挑不上个村夫。
文墨胸中一点无。
曾把虚空揣出骨。
恶声赢得满江湖。
堪悚然欲见全。
未及发。
会全公访灵隐。
堪心幸之。
松源引座。
全乃曰。
适来松源和尚。
举竹篦话。
令天童纳败缺。
诸人要知么。
听取一颂。
黑漆竹篦握起。
迅雷不及掩耳。
德山临济茫然。
懵底如何插嘴。
堪于此信入。
即随至天童。
告香入室。
全公以赵州无字徵堪。
堪拟对。
全骤击之。
堪大悟曰。
大涂毒鼓。
轰天震地。
转脑回头。
横尸万里。
全公可之。
堪后出世妙胜。
迁金文。
又广孝。
始终不务姑息。
诚感徵应。
绍兴乙亥。
祷雨。
有司欲援徽宗事例。
以道居僧之左。
而尊其符水之术。
堪力言不可。
遂退归雪窦。
天竟不雨。
童叟谣曰。
以右为左。
天曰不可。
四月五月。
池潭起火。
闻于朝。
复旧序。
雨乃大通。
卫藩遂以台山报恩请堪。
堪以台山旧无律宗。
乃议十寺为坛。
弘施毗尼。
于是四众云合。
化行南国。
乃至屠父行慈。
狗盗弭节。
奉诏住虎丘。
未几升灵隐。
卫王特建大慈寺。
请堪为开山首祖。
既而退隐上柏。
台郡陈使君。
邀居瑞岩。
居无何。
又迁江心寺。
乃淳熙壬寅年也。
当是时。
孝宗留神内典。
常制圆觉楞严经注。
普赐文臣。
又尝召对诸禅宗。
如佛照光者。
出入禁廷。
以内观堂。
为禅师邸。
甚盛典也。
俄有奏。
令僧道买紫衣师号。
为大刹住持。
堪骇叹曰。
审是。
则商贾皆可主法耶。
吾道危矣。
即诣阙抗疏。
切直数千言。
议寝。
绍熙癸丑年。
佛照再赴寿皇诏。
而育王席虚。
以堪补之。
堪历主名坊。
机不虚发。
深怜根有利钝。
而法无小大。
尝以颂示诸学流曰。
车牛脑后痛加鞭。
弃却黄金抱碌砖。
逐恶随邪至今日。
即非心佛错流传。
又曰。
觉城东际老婆婆。
白发𣯶𣯶意气多。
与佛同生嫌见佛。
恶人无柰恶人何。
又曰。
柳毅传书只自知。
得便宜是落便宜。
亲生爱子都抛却。
痛惜深怜乞养儿。
犹以柬致石鼓夷曰。
先师法道。
惟我与公。
我既日就衰颓。
无足道者。
公今应迹灵隐。
利生接物。
去就当如秋叶春云。
任缘聚散。
凡与公卿贵人相见。
务翻其窠窟。
绝其偷心。
若稍有院子。
一念挂在胸次。
模棱苟合。
便成流俗阿师。
虽为万指住持。
何足贵也。
词甚激切。
庆元庚申春。
书遗表上达。
并作短语。
挽张寺丞主后事。
乃趺坐白众曰。
业镜高悬。
七十二年。
一锤粉碎。
大道坦然。
再与曹通守诀别。
敛目而逝。
其僧腊六十也。
后嗣无文灿。
灿付愚叟鉴。
鉴闽人。
有实德。
元世祖诏住攴提。
赐号通悟明印。
明印去妙喜
其世有五。
赞曰。
硕果不食。
厥功伟也。
当南迁后。
司衡多建中之馀。
至今方外。
以市名职。
吾道微矣。
公乃毅然拨乱。
而反之正。
功孰大焉。
谓之硕果非耶。
殊不知浩然纲领之节。
又原于妙喜云。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一
释妙堪,字笑翁。姓毛氏,四明人也。广颡平顶,骨清气寒。从野庵道钦受释学,依息庵观于金山,参松源岳于灵隐,皆无所契。时无用居天童,径造其室。用问之曰: “行脚耶?游山耶?”曰:“行脚耳。”乃使参堂室中,常示狗子无佛性语。一日拟议间,用以竹篦劈之,堪应声呈偈曰:“大荼毒鼓,轰天震地。转脑回头,横尸万里。”无用颔之,即命侍香。已而报恩约公,礼之分座。太守程公请主妙胜,迁金文,移光孝。寻以卫王堂牒,除台之报恩。天台旧无律宗。堪与大卿齐公议,合十寺为大刹,筑坛场,命负毗尼学者。倡开遮持犯之法,风励新学。闽帅王公请居雪峰。未几,诏住灵隐,嫌偪近屠沽,撤其庐,揭关飞来峰外避之。卫王以大慈完美,力请开山,允之。及王薨,乃庵居上柏。台州使君陈公以瑞严邀堪。无何,江心牒至,监丞使公,强之乃起净慈,诏下,固辞不获。大参余公书来言:不可重违君命。明年,荆湖总臣奏令天下僧众入訾,请紫衣封号者许之。堪独忧焉,慨然谓所知曰:“朝廷果如是,则千金之子,皆得主法,吾道殆矣。”乃奏疏论之,其事遂寝。终宋之世,法之不坏,堪之力也。诏徙天童,辞而东归。翠岩育王虚席,有旨起堪,再辞不允。天童书至,大参赵公请主净慈,谢之以疾。俄书遗表,草启与张公,请主后事。通守永嘉曹公来问疾,犹从容叙世次。顷之,书偈曰:“业镜高悬,七十二年。一槌击碎,大道坦然。”掷笔而寂。
共 1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