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慧南

相关人物:共 24 位
共 24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守智(一○二五~一一一五),俗姓陈,剑州(今四川剑阁)人。
年二十三受具于建州开元寺,后住潭州云盖,乃南岳下十二世,黄龙南禅师法嗣。
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退居西堂,闭户三十年。
徽宗政和五年卒,年九十一。
五灯会元》卷一七、《禅林僧宝传》卷二五有传。
今录诗四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五
禅师名守智。生于剑州龙津陈氏。幼依剑浦林重院。沙门某。为童子。年二十三得度。受具于建州开元寺。初出岭。至豫章。谒大宁宽禅师。时法昌遇公。方韬藏西山。智闻其饱参诣之。至双岭寺。寺屋多僧少。草棘满庭。山雪未消。智见一室邃僻。试揭帘。闻叱诟曰。谁故出我烟。盖遇方附湿薪火。藉烟为暖耳。智反走。遇呼曰。来汝何所来。对曰大宁。又问。三门夜来倒。知否。智愕曰。不知。遇曰。吴中石佛。大有人不曾得见。智不敢犯其词。知其为遇也。乃敷坐具。愿亲炙之。遇使往谒真点胸。久之无大省发。然勤苦不费剪爪之功。及谒南禅师于积翠。依止五年。又见英邵武于同安。南公殁。南游首众僧于石霜。谢师直闻其名。以书抵智曰。果游岳道由长沙。幸屈临庶款晤。师当恕其方以官。守不当罪其坐致也。智过师直。师直问曰。庞居士问马大师。无弦琴因缘。记得否。智曰记得。师直曰。庞公曰。弄巧成拙。是宾家是主家。智笑指师直曰。弄巧成拙。师直喜之。出世住道吾。俄迁住云盖十年。疾禅林便软暖。道心澹泊。来参者。掉头不纳。元祐六年。退居西堂。闭户三十年。湘中衲子。闻其接纳容入室。则堂室为满。智为人耐枯淡。日犹荷锄理蔬圃。至老不衰。政和四年。年九十矣。潭师周穜仁熟。遣长沙令佐诣山请供。智以老辞。令佐固邀曰。太守以职事。不得入山。遣属吏来迎意勤。乃不往贻山门之咎。智登舆而至。入开福斋罢鸣鼓。智问其故。曰。请师住持此院。智心知堕其计。不得辞乃受之。明年三月七日(或云七月七日)升座说偈曰。未出世。头似马杓。出世后。口如驴觜。百年终须自坏。一任天下卜度归。方丈安坐。良久乃化。阇维得五色舍利。经旬。细民拨灰。烬中犹得之。坐六十六夏。 赞曰。余至云盖。依止之二年。详闻黄檗翠岩故时事。曰。南公住黄龙。天下有志学道者。皆集。南公视之。犹不怿。从容问其意。曰。我见慈明时。座下虽众不多。然皆堂堂龙象。今例寒酸。不上人眼。佛法盛衰。自今日始也。云盖今又老矣。丛林去南公已五十年。当时号寒酸者。亦不可见。余因传其平生。感之遂并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5—1100 【介绍】: 宋僧。南雄州始兴人,俗姓邬。少为书生。年十九而目盲,遂出家,后复明。往依黄檗南公,继其法席,住隆兴黄龙寺。名其方丈曰“晦堂”,人因以呼之。黄庭坚曾师事之。赐号宝觉禅师。
全宋诗
释祖心(一○二五~一一○○),号晦堂,俗姓邬,南雄始兴(今属广东)人。
为南岳下十二世,黄龙南禅师法嗣。
年十九出家,初依龙山寺沙门惠全,后谒云峰悦禅师,留止三年,往依黄檗南公
后继席黄龙。
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
赐号宝觉。
五灯会元》卷一七、《禅林僧宝传》卷二三有传。
今录诗四首。
全粤诗·卷二四
释祖心(一○二五 — 一一○○),号晦堂,俗姓邬。
南雄始兴人。
为南岳下十二世,黄龙南禅师法嗣。
少为儒生,有声。
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许以出家,忽复明,乃依龙山寺沙门惠全。
后参云峰悦禅师,三年无所得。
往依黄檗南禅师,四年不大发明。
复上云峰,会悦谢世,就止石霜,因阅《传灯》,自此开悟,径回黄檗,后继席黄龙。
宋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
赐号宝觉。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七、宋释惠洪《禅林僧宝传》卷二三有传。
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祖心(一○二五—— 一一○○),俗姓邬,或云姓郭,南雄州始兴(今广东始兴)人。
本儒生,年十九出家,历访名师。
入南昌黄龙山依临济宗大师慧南,终得其法。
后继慧南主讲席十有二年,法门大兴。
然性真率,不乐从事,五求解去,乃得谢事闲居,尝以「晦」名其堂,人称晦堂禅师。
黄庭坚曾师事之。
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赐号宝觉大师。
著有《宋镜会要》二卷(存)、《宝觉禅祖心禅师语录》一卷(存)。
见《豫章文集》卷二四《黄龙心禅师塔铭》,《禅林僧宝传》卷二三。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三
禅师出于邬氏。
讳祖心。
南雄始兴人也。
少为书生有声。
年十九而目盲。
父母许以出家。
辄复见物。
乃往依龙山寺沙门惠全。
明年试经业。
而公独献诗。
得奏名。
剃发继住受业院。
不奉戒律。
且逢横逆。
于是弃之。
入丛林。
谒云峰悦禅师。
留止三年。
难其孤硬。
告悦将去。
悦曰。
必往依黄檗南公。
公至黄檗四年。
知有而机不发。
又辞而上云峰。
会悦谢世。
因就止石霜。
无所参决。
试阅传灯。
至僧问多福禅师曰。
如何是多福一丛竹。
福曰。
一茎两茎斜。
僧曰不会。
福曰。
三茎四茎曲。
此时顿觉亲见二师。
径归黄檗。
方展坐具。
南公曰。
子入吾室矣。
公亦踊跃自喜。
即应曰。
大事本来如是。
和尚何用教人看话下语。
百计搜寻。
南公曰。
若不令汝如此究寻。
到无用心处。
自见自肯。
吾即埋没汝也。
公从容游泳。
陆沉众中。
时时往决云门语句。
南公曰。
知是般事便休。
汝用许多工夫作么。
公曰。
不然。
但有纤疑在。
不到无学。
安能七纵八横。
天回地转哉。
南公肯之。
已而往翠岩真禅师。
真与语大奇之。
依止二年。
而真殁。
乃还黄檗。
南公使分座令接纳。
后来南公迁住黄龙。
公往谒。
泐潭月禅师。
月以经论精义入神。
闻诸方同列笑之。
以谓政不自歇去耳。
乃下乔木入幽谷乎。
公曰。
彼以有得之得。
护前遮后。
我以无学之学。
朝宗百川。
中以小疾医寓漳江。
转运判官夏倚公立。
雅意禅学。
见杨杰次公。
而叹曰。
吾至江西。
恨未识南公。
次公曰。
有心上座。
在漳江。
公能自屈。
不待见南也。
公立见公剧谈。
神思倾豁。
至论肇论会万物为自己者。
及情与无情共一体。
时有狗卧香卓下。
公以压尺击狗。
又击香卓曰。
狗有情即去。
香卓无情自住。
情与无情。
如何得成一体。
公立不能对。
公曰。
才入思惟。
便成剩法。
何曾会万物为自己哉。
又尝与僧论维摩曰。
三万二千师子宝座。
入毗耶小室。
何故不碍。
为是维摩所现神力耶。
为别假异术耶。
夫难信之法。
故现此瑞。
有能信者。
始知本来自有之物。
何故复令更信。
曰。
若无信入。
小必妨大。
虽然既有信法。
从何而起耶。
又作偈曰。
楼阁门前才敛念。
不须弹指早开。
扄善财一去无消息。
门外春来草自青。
其指法亲切。
方便妙密。
多类此。
南公入灭。
公继住持十有二年。
然性真率。
不乐从事于务。
五求解去。
乃得谢事闲居。
而学者益亲。
谢景温师直。
守潭州。
虚大沩以致公。
三辞不往。
又嘱江西转运判官彭汝砺器资。
请所以不赴长沙之意。
公曰。
愿见谢公。
不愿领大沩也。
马祖百丈已前。
无住持事。
道人相寻。
于空闲寂寞之滨而已。
其后虽有住持。
王臣尊礼。
为天人师。
今则不然。
挂名官府。
如有户藉之民。
直遣伍伯追呼之耳。
此岂可复为也。
师直闻之。
不敢以院事屈。
愿一见之。
公至长沙。
师直愿受法训。
公为举其纲。
其言光明广大。
如青天自日之易识。
其略曰。
三乘十二分教。
还同说食示人。
食味既因他说。
其食要在自己亲尝。
既自亲尝。
便能了知其味。
是甘是辛。
是咸是淡。
达磨西来。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
亦复如是。
真性既因文字而显。
要在自己亲见。
若能亲见。
便能了知。
目前是真是妄。
是生是死。
既能了知。
真妄生死。
返观一切语言文字。
皆是表显之说。
都无实义。
如今不了。
病在甚处。
病在见闻觉知。
为不如实知。
真际所诣。
认此见闻觉知。
为自所见。
殊不知此见闻觉知。
皆因前尘而有分别。
若无前尘境界。
即此见闻觉知。
还同龟毛兔角。
并无所归。
师直闻所未闻。
又答韩侍郎宗古问曰。
承谕昔时开悟。
旷然无疑。
但无始已来习气。
未能顿尽。
然心外无剩法者。
不知烦恼习气是何物。
而欲尽之。
若起此心。
翻成认贼为子也。
从上以来。
但有言说。
乃至随病设药。
纵有烦恼习气。
但以如来知见治之。
皆是善权方便。
诱引之说。
若是定有习气可治。
却是心外有法。
而可尽之。
譬如灵龟曳尾于涂。
拂迹迹生。
可谓将心用心。
转见病深。
苟能明心。
心外无法。
法外无心。
心法既无。
更欲教谁顿尽耶。
公以生长极南。
少以宏法。
栖息山林。
方太平时代。
欲观光京师。
以饯馀年。
乃至京师。
驸马都尉王诜晋卿。
尽礼迎之。
庵于国门之外。
久之南还。
再游庐山。
彭器资之守九江。
公见之。
器资从容问公。
人临命终时。
有旨决乎。
公曰。
有之。
曰。
愿闻其说。
公曰。
待器资死即说。
器资起增敬曰。
此事须是和尚始得。
盖于四方公卿。
合则千里应之。
不合则数舍亦不往。
有偈曰。
不住唐朝寺。
闲为宋地僧。
生涯三事衲。
故旧一枝藤。
乞食随缘去。
逢山任意登。
相逢莫相笑。
不是岭南能。
可以想见公人物。
黄龙南公
道貌德威。
极难亲附。
虽老于丛林者。
见之汗下。
公之造前。
意甚闲暇。
终日语笑。
师资相忘。
四十年间。
士大夫闻其风。
而开发者众矣。
惟其善巧无方。
普慈不间。
人未之见。
或慢谤。
承颜接辞。
无不服膺。
公既腊高。
益移庵深入。
栈绝学者。
又二十馀年。
以元符三年十一月十六日中夜而殁。
阅世七十有六。
坐五十有五夏。
赐号宝觉。
葬于 南公塔之东。
号双塔。
有得法上首。
惟清自有传。
赞曰。
公于南公圆寂之日。
作偈曰。
昔人去时是今日。
今日依前人不来。
今既不来昔不往。
白云流水空裴回。
谁云秤尺平。
直中还有曲。
谁云物理齐。
种麻还得粟。
可怜驰逐天下人。
六六元来三十六。
追玩南公曰。
随汝颠倒所欲。
斗七北斗八之语。
此老为克家之子。
呜呼陨此伟人。
世间眼灭。
惟此未尝不心折。
读其陈迹。
尚若雨霁之夕。
望东南之月。
皎然万星之中。
忘其身在唾雾间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祖心。南雄始兴邬氏子。少为书生有声。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许以出家。辄复见物。乃往依龙山寺惠全。明年试经业。独献诗。试官奇之。遂以合格闻。继住受业院。不奉戒律。且逢横逆。弃之谒云峰悦公。难其孤硬告行。峰曰。必往依黄檗南公。居黄檗四年。知有而机不发。又辞而上云峰。会峰谢世。因就止石霜。无所参决。后阅传灯。至僧问如何是多福一丛竹(云云)。此时顿觉。亲见二师。往归黄檗。方展坐具。南公曰。子入吾室矣。师踊跃自喜。即应曰。大事本来如是。和尚何用教人看话下语。百计搜寻。南公曰。若不令汝如此究寻。到无用心处。自见自肯。吾即埋没汝也。往见翠岩真。真与语大奇之。又见泐潭月。月以经论精义入神。闻诸方同列笑之。以为下乔入幽。师曰。彼以有得之得。护前遮后。我以无字之学。朝宗百川。初南公使分座。公迁化。师继其席。凡十有二年。法道大振。然性真率。不乐从事。五求解去。乃得谢事闲居。学者益亲。谢景温师直。守潭。虚大沩以致。三辞不往。又嘱江西转运判官彭汝砺器资。请所以不赴长沙之意。愿见谢公。不愿领大沩也。马祖百丈以前。无住持事。道人相寻于空山寂寞之滨而已。其后虽有住持。王臣尊礼。如天人师。今则挂名官府。若编户民直。遣五伯追呼之耳。岂可复为。师直闻之。不敢以院事屈。愿一见之。至长沙。师直愿受法训。为举其纲。师直闻所未闻。后一至京师。寻还庐岳。适器资守九江。问曰。人临命终时。有旨决乎。曰有。曰。愿闻其说。曰。待器资死即说。器资起增敬。曰。此事须是和尚始得。盖于四方公卿。合则千里应之。不合则数舍不往。南公道貌德威。极难亲附。虽老于丛林者。见之汗下。师直造前。意甚闲暇。终日语笑。师资相忘四十年间。士大夫闻其风。而开发者甚众。惟其善巧无方。普慈不间。人未见者。或慢谤。承颜接词。无不服膺。腊既高。益移庵。深入栈绝学者。又二十馀年。以元符三年冬殁。阅世七十有六。坐五十有五夏。赐号宝觉。葬于南公塔之东。号双塔云。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庆闲(一○二九~一○八一),俗姓卓,福州古田(今属福建)人。
住吉州仁山隆庆院,为黄龙南禅师法嗣,岳下十二世。
年十一,事建州升山资庆长老德圆,十七得度,二十远游。
神宗熙宁间居庐陵隆庆。
未期年徙居钟陵龙泉,不逾年复居隆庆。
元丰四年卒,年五十三。
事见《栾城集》卷二五《闲禅师碑》,《禅林僧宝传》卷二五、《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五
禅师名庆闲。福州古田卓氏子也。母梦胡僧授以明珠。吞之而娠。及生白光照室。幼不近酒胾。年十一。事建州升山沙门德圆。十七得度。二十远游。性纯至。无所嗜好。唯道是究。貌丰硕。寡言语。所至自处。罕与人接。有即之者。一举手而去。以父事南禅师。南公钟爱之。时与翠岩顺公。同在黄檗。顺时时诘问闲。闲横机无所让。顺诉于南公曰。闲轻易。且语未辩触净。南公曰。法如是。以情求闲。乃成是非。其可哉。闲尝问南公。文首座(即云庵也)。何如在黄檗时。南公曰。渠在黄檗时。如人暴富。用钱如粪土。尔来如数世富人。一钱不虚用。南公尝以事至双岭。闲自翠岩来上谒。南公问。什么处来。对曰。百丈来。又问。几时离。对曰。正月十三。日南公曰。脚跟好痛与三十棒。对曰。非但三十棒。南公喝曰。许多时行脚。无点气息。对曰。百千诸佛。亦乃如是。曰。汝与么来。何曾有纤毫。到诸佛境界。对曰。诸佛未必到庆闲境界。又问。如何是汝生缘处。对曰。早晨吃白粥。至今又觉饥。又问。我手何似佛手。对曰。月下弄琵琶。又问。我脚何似驴脚。对曰。鹭鸶立雪非同色。南公咨嗟。而视曰。汝剃除须发。当为何事耶。对曰。只要无事。曰。与么则数声清磬是非外。一个闲人天地间也。闲曰。是何言欤。曰伶利衲子。闲曰。也不消得。南公曰。此间有辩上座者。汝著精彩。对曰。他有什么长处。曰。他拊汝背一下。又如何。闲曰作什么。曰。也展两手。闲曰。甚处学得这虚头来。南公大笑。闲却展两手。南公喝之。又问。𢤱𢤱松松。两人共一碗。作么生会。对曰。百杂碎。曰。尽大地是个须弥山。提来掌中。汝又作么生会。对曰。两重公案。南公曰。这里从汝胡言汉语。若到同安如何过得(时英邵武在同安。作首座。闲欲往见之)。对曰。渠也须到这个田地。始得。曰。忽被渠。指火炉曰。这个是黑漆火炉。那个是黑漆香卓。甚处是不到处。对曰。庆闲面前。且从恁么说话。若是别人。笑和尚去。南公拍一拍。闲便喝。明日同看僧堂。曰。好僧堂。对曰。极好工夫。曰。好在甚处。对曰。一梁拄一柱。曰。此未是好处。闲曰。和尚又作么生。南公以手指曰。这柱得与么圆。那枋得与么匾。对曰。人天大善知识。须是和尚始得。即趋去。明日侍立。乃问。得坐披衣。向后如何施设。闲曰。遇方即方。遇圆即圆。曰。汝与么说话犹带唇么在。对曰。庆闲即与么。和尚又作么生。曰。近前来。为汝说。闲抚掌云。三十年用底。今朝捉败。南公大笑云。一等是精灵。南公在时。学者已争归之。及殁。庐陵太守张公鉴。请居隆庆。未期年。钟陵太守王公韶。请居龙泉。不逾年。以病求去。庐陵道俗。闻其弃龙泉也。舟载而归。居隆庆之西堂。事之益笃。元丰四年三月七日。告众将入灭。说偈乃入浴。浴出裸坐。方以巾搭膝。而化。神色不变为。著衣手足和柔。发剃而复出。太守来观。愿留全身。而僧利俨曰。遗言令化阇维。薪尽火灭。跏趺不散。以油沃薪。益之乃化。是日云起风作。飞瓦折木。烟气所至。东西南北。四十里。凡草木沙砾之间。皆得舍利如金色。碎之如金沙。道俗购以金钱。细民拾而鬻之。数日不绝。计其所获。几数斛。阅世五十有五。坐三十有六夏。初苏辙子由。欲为作记。而疑其事。方卧痁梦有呵者曰。闲师事何疑哉。疑即病矣。子由梦中作数百言。甚隽伟。而其铭略曰。稽首三界尊。闲师不止此。悯世狭劣故。聊示其小者。子由其知言哉。 赞曰。潜庵为余言。闲为人气刚而语急。尝同宿见其坐。而假𥧌。梦语衮衮。而领略识之。皆古衲机缘。初以为适然。已而每每连榻。莫不尔。盖其款诚于道。精一如此。唐道氲讥明皇。曩于般若。闻薰不一。而沉伫想。自起现行。闲之去留。践履之验。非闻熏不一者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庆闲。
福州古田卓氏子。
母梦胡僧授以明珠。
吞之而娠。
及生白光炤室。
幼不近酒胾。
年十一。
事建州升山圆长老。
十七削发受具。
二十辞师远游。
见诸大老。
最后印心黄龙南公
公每叹曰。
祖师之道。
不坠于地。
在斯人也。
公在世。
学者已归之。
公既寂。
一时尊宿。
无出其右者。
熙宁间。
庐陵太守张公鉴。
请居隆庆。
未期年。
钟陵太守王公韶。
请居龙泉。
不逾年。
以病求去。
庐陵道俗。
以其舍龙泉也。
舟载而归居隆庆西堂。
事之益笃。
师性纯至。
无所嗜好。
貌丰硕。
寡言语。
所至独处。
罕与人接。
有即者一举手而去。
初师之在黄檗也。
与翠岩顺公。
并事南公为父。
机无所让。
顺诉于南公曰。
闲轻易。
且语未辩触净。
南公曰。
法如是。
以情求闲。
乃成是非。
其可哉。
元丰四年三月七日。
告众将入灭。
说偈曰。
露质浮世。
奄质浮灭。
五十三岁。
六七八月。
南岳天台。
松风涧雪。
珍重知音。
红炉优钵。
泊然坐逝。
神色不变。
手足和柔。
发剃复出。
众愿留事全身。
长老利俨。
遵遗命阇维。
薪尽火灭。
跏趺不散。
益以油薪乃化。
是日云起风作。
飞瓦折木。
烟气所至。
草木砂砾之间。
皆得舍利。
如金色。
碎之如砂。
细民拾而鬻之。
数日不绝。
计所获几数斛。
苏子由。
欲为作记。
而疑其事。
方卧痁。
梦有诃者曰。
此何疑哉。
疑即病矣。
子由。
梦中作数百言。
甚隽伟。
醒而续成之。
病亦随愈。
铭略曰。
稽首三界尊。
闲师不止此。
悯世狭劣故。
聊示小者尔。
知言哉。
释昭庆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乌江惠济院禅师。
名昭庆。
字显之。
泉州林氏子。
少𧿧弛任气。
为巨贾。
往来海中十数年。
资用甚饶。
一日尽所有财物属同产。
使养其亲。
徒手入漳州开元寺。
出家受具戒。
乡人异之。
居无何。
谓其曹曰。
出家儿。
当寻师访道。
求脱生死。
若匏系一方。
土偶人耳。
遂过岭。
遍参知识。
后见黄龙南公
示以三关语。
漫不省。
因服役左右久之。
尽得其道。
因嗣焉。
出世凡三坐道场。
高邮之乾明。
乌江之惠济。
广陵之建隆。
惟惠济僻在深山中。
地有汤泉。
人迹罕至。
心乐居之。
乾明䢖隆。
𤽤为檀越士大夫所强。
遁去不获。
非其好也。
师所得法。
广大微妙。
又学术无不通达。
其为人说法。
或以经论。
或以老庄。
或卜筮。
或方药。
乃至一切种种俗谛事。
随其根器。
示大方便。
不独守古人言句。
自唐以来。
禅家盛行于世。
惟云门临济两宗。
是时云门苗裔。
分据大刹。
相望淮浙上。
临济之后。
自江以北。
惟一师人。
故云门之徒。
或不以师为然。
师闻而笑曰。
此吾所以为临济儿孙也。
师晚岁多病。
谢住持事。
寓止高邮。
醴泉法嗣。
处安会中。
以元祐四年八月十六日。
说偈迁化。
广陵檀越。
奉灵骨归建隆起塔。
士大夫中。
执弟子礼者。
如龙图阁直学士孙觉莘老。
乌江会承议郎阎木求仁等。
然为役之久。
缘契最深者。
无如秦少游观。
时在京。
遥为铭其塔。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元祐(一○三○~一○九五),俗姓王,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人。
为南岳下十二世,黄龙慧南禅师法嗣。
历住道林、玉涧、云居诸寺。
哲宗绍圣二年卒,年六十六。
禅林僧宝传》卷二五、《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今录偈四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五
禅师名元祐。王氏。信州上饶人也。年十三。师事博山承天沙门齐晟。二十四得度具戒。时南禅师在黄檗。即往依之。十馀年。智辩自将。气出流辈。众以是悦之少。然祐不恤也。南公殁。去游湘中。庐于衡岳马祖故基。衲子追随。声重荆楚间。谢师直守潭州。欲禅道林之律居。尽礼致祐。为第一世。祐欣然肯来。道林蜂房蚁穴。间见层出。像设之多。冠于湘西。祐夷廓之。为虚堂为禅室。以会四海之学者。役夫不敢坏像设。祐自锄弃诸江曰。昔本不成。今安得坏。吾法尚无。凡情存圣解乎。六年而殿阁崇成。弃之去游庐山。南康太守陆公畤。请住玉涧寺。徐王闻其名。奏 赐紫方袍。祐作偈辞之曰。为僧六十鬓先华。无补空门愧出家。愿乞封回礼部牒。免辜庐老衲袈裟。人问其故。祐曰 人主之恩。而王者之施。非敢辞以近名也。但以法未等耳。昔惠满不受宿请。曰。天下无僧。乃受汝供。满何人哉。王安上者舒王之弟。问法于祐。以云居延之。祐曰。为携此骨。归葬峰顶耳。登舆而去。疾诸方死必塔者曰。山川有限。僧死无穷。它日塔将无所容。于是于开山宏觉塔之东。作卵塔曰。凡住持者。非生身不坏。火浴雨舍利者。皆以骨石填于此。其西又作卵塔曰。凡僧化。皆以骨石填于此。谓之三塔。绍圣二年七月七日。夜集众说偈而化。时秋暑方炽。而颜如生。阇维得五色舍利。有光吞饮映夺。久乃灭。山林忽皆华白。阅世六十有六。坐四十有二夏。祐清癯发白不剪。风度英特。说法好讥呵诸方。雅自称王祐上座云。 赞曰。余少时游庐山。谒公于玉涧道林堂。是时公方病起。扶杖出依绳床。瘦骨尽露。神观超诣。如世所画须菩提。所示数语。皆可诵。呜呼今无复见此老矣。其所施为。补丛林甚多。特载其一二。矫蔽彰著者。以激后学云。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识里者,本名必兰纳识里,北庭感木噜国人。
止行二字略也。
生而颖异,幼习辉和尔及西域书,长能贯通三藏,晓西北诸国语言。
大德六年,奉敕从帝师受戒于广寒殿,代帝出家,更赐今名,盖初名只刺瓦弥的里也。
皇庆中,命译诸梵经。
延祐初,特赐银印授光禄大夫。
时诸番朝贡,表笺文字无能识者,皆令识里译进。
会有以金刻字为表,诸吏愕然,乃遣识里视之,廷中睽睽,观所以对,识里取案上墨汁涂金叶,审其字,左右执笔以待,乃口诵表中语及使人名氏与贡物之数,书而上之。
明日廷献,有司察其物色与所译书无少差异,众莫不服其博洽,亦莫测所从受,或以为神悟云。
寻赐开府仪同三司,仍赐三台银印,兼领功德使司事,厚其廪膳。
至治三年,更赐金印,特授沙津阿古齐,且命为诸国引进使。
至顺二年,又赐玉印,加号普觉圆明广照宏辩三藏国师。
三年坐安西王子事,死焉。
其所译经,汉字则有《楞严经》,西竺梵书则有《大乘庄严宝度经》、《乾陀般若经》、《大涅般经》、《称赞大乘功德经》,番书则有《不思议禅观经》,都若干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0—1358 【介绍】: 元僧。庆元奉化人,字古鼎,俗姓应。年五十四始出主隆教寺,迁杭州径山,赐号慧性宏觉普济大师。有《古鼎外集》。
元诗选
祖铭,字古鼎,奉花应氏子。年十八,从金峨横山锡公学出世法,二十五得度。竺西坦公主天童,使掌书记,后遍参诸尊宿,闻元叟在灵隐,往谒焉。言下豁然开悟,元统元年,始自径山出住昌国之隆教,迁普陀,复迁中天竺。至正七年,还主径山,锡号慧性文敏宏学普济禅师。十七年,退居妙明庵。十九年书偈而逝,有《四会语录》暨外集若干卷,古鼎洞彻玄微,踔厉纵横,袁伯长、胡汲仲、黄晋卿、虞伯生、欧阳原功皆称慕之。原功赠诗,有「上人能举龙文鼎,坐断淩霄第一关」之句。初在中竺时,有童子仇姓者,从师荷包笠。夜宿苏之承天寺,见空中有一宝鼎。左右翼卫皆天神,曰:「天帝以此鼎还赐径山。」诘旦以事质其僧,曰:「此必古鼎师还迁径山也。」俄而径山命下,闻者异之。
皇明名僧辑略
师讳铭。临济十五世孙。四坐道场。将示寂。谓其徒曰。观世音持莲华至矣。安坐而逝。火化。舌根齿牙数珠不坏。五色舍利无数。国史危先生为之碑。有四会语录行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祖铭。字古鼎。奉化应氏子。幼颖悟。不近荤食。稍长学通百氏书。而尤嗜佛典。年十八厌处尘俗。从金峨锡公。学出世法。二十五得度受具戒。出游诸方。首依竺西坦公。掌记室。复走闽浙。多所参访。莫有契者。时元叟在灵隐。师往谒焉。一语之下。遂坦然无疑滞。久之。臻其阃奥。一时德誉蔼著。所与交游。皆雅望之士。去留为丛林重轻。而师愈谦抑自持。有以舆从为相迎者。悉谢绝之。唯杖履而已。顺帝元统元年。师五十有四。始自径山出。住昌国之隆教。学者不惮步险。争愿趋往座下。后八年。迁普陀。浙东都元帅完者都公。威震海上。而于师至礼甚恭。日本商航。数奉国命。盛赍金币来聘。师每避去。未几。迁中天竺。至正七年。还主径山。师在中竺时。有童子仇姓者。从师荷包笠。夜宿苏之承天寺。见空中有一宝鼎。左右翼卫皆天神。若有所告曰。天帝以此鼎。还赐径山。诘旦以事质。其僧曰。此必古鼎师。还迁径山也。因与之俱来。为求给役。俄而径山命下。闻者异之。朝廷以师法席之盛。锡号慧性文敏宏学普济禅师。十一年。颖豪乱作。师治妙明庵于放生池上。曰。吾将老于是。十七年。杭再受兵。师退而庵居。又数月。苗獠焚掠径山。丞相达识帖木迩。延师入云居庵。暇则诣师问道。请礼弥笃。一日请看经次。师惟默坐。公问。长老何不看经。师云。寻行数墨为看经耶。公无语。师翻经云。老僧看经。看经去也。公以手覆经云。请与说破。师云。伊尹周公阿谁做。公遂领悟。已而示微疾。更衣危坐。致书丞相。嘱以外护佛法之意。俄而指语其徒曰。观世音金台至矣。吾平生兼修之功。有验也。乃大书偈曰。生死纯真。太虚纯满。七十九年。摇篮绳断。书已掷笔而逝。留七日。颜貌如生。行院概郡府官僚。设俎奠于道。茶毗。舌根数珠不坏。得五色光舍利无算。建塔于径山及隆教普陀青山。有四会语录。暨外集若干卷。传于世。师意度直率。不为缘饰。居处物用。清苦淡泊。晨兴盥颒以至浣濯。未尝役童仆。自幼至耆年。未尝少休。修净业礼观音像。日必千拜。而于大法。洞彻玄微。开示直截。踔厉纵横。应变无穷。虽门庭峻拔。若不可少杀。随其夙器。慈悲诱掖成就为多。至于文学。乃师之世业。里中袁文清公桷。金华胡公长孺。黄公溍。蜀郡虞文靖公集。长沙欧阳公玄。咸称慕之。见诸文字者。举可徵已。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
古鼎禅师。
讳祖铭。
出于四明应氏。
风骨轩昂。
谈论超人意表。
得道于元叟端公。
出世。
谈禅之会有四。
皆名山广泽之中。
四众围绕。
其升堂入室之鼓。
日不停声。
当是时。
六宗之徒。
互相犯诤。
铭著书千百言以解之。
声达朝廷。
朝廷赐铭号。
曰慧性文敏弘学普济禅师。
丛林共美其功。
楚石琦有语曰。
具眼宗师。
超方哲匠。
传列祖之灯。
息六宗之抗。
身非身相非相。
天教擎在千峰上。
盖铭初与楚石。
同参元叟端。
端公喜怒不测。
所举者皆流俗鄙事。
所诃者皆贤圣章句。
铭大疑之。
乃诣端公之室。
端呵呵大笑。
铭曰。
自远趋风。
师何谑耶。
端公蓦起顿足曰。
山僧罪过不少。
铭瞠愕而却。
会书记寮虚职。
林首座知铭。
欲举铭补之。
端曰。
见弹而求鸮炙。
不亦早乎。
林曰。
何谓也。
曰。
待渠识得西来意方可耳。
不然流成文字蠹鱼。
何益哉。
铭闻大惭陨涕。
自誓求决大事。
一日参罢。
铭复进曰。
黄龙南倾心。
请益于慈明。
慈明屡诟骂之。
何也。
端曰。
赵州道。
台山婆子。
被我勘破。
与慈明笑曰。
是骂耶。
为复肝胆相似。
为复鼻孔不同。
铭曰。
一对无孔铁锤。
曰。
立悟去。
又且如何。
铭曰。
病眼见空花。
端曰。
金沙混杂。
政未得在。
铭又拟进语。
端震声喝之。
铭失声笑曰。
祖铭此回做得书记也。
端公亦笑而许之。
住后僧问。
如何是佛。
铭曰。
秤锤蘸醋。
又曰。
如何是佛向上事。
铭曰。
仰面不见天。
僧曰。
云门乾矢橛。
又作么生。
曰。
不是好心。
僧曰。
乾矢橛与秤锤蘸醋。
相去多少。
曰。
镬汤里𨁝跳。
僧又拟问。
铭便喝。
铭言行平易。
不以绳墨制学者。
尝曰。
沧海有择流之心。
则成牛迹。
春日有偏炤之意。
仍似萤光。
所以大冶烹金。
不须九转。
众生成佛。
只在刹那。
分之别之。
远之弃之。
岂大慈长者之心哉。
晚住径山。
禅流益心归之。
恕中愠。
早受业于元叟。
既出游方。
闻铭继径山之席。
乃归访铭。
铭请愠归蒙堂。
间与商确古今。
于是二公互相肯可焉。
及愠出世灵岩。
法嗣紫箨道公。
铭复称之。
或曰。
愠公向亲先老人。
今其背德承绍无名老衲。
师反奖之。
何也。
铭曰。
不然。
当今吾老人之望。
故重天下矣。
裨贩之徒。
往往承虚接响。
愠公得意于紫箨。
不以声名而忘其本。
节操如此。
岂可及哉。
铭年垂耄。
爱携衲子山游。
不计远近。
意得即到。
归便高枕。
鼻息如雷。
一日命侍者遍插香。
声钟告寂。
众趋绕之。
铭则宴然侧身长往矣。
有遗偈曰。
生死纯真。
太虚纯满。
七十九年。
摇篮绳断。
其门下继居径山者。
象源淑也。
居径山。
百尔躬先率之。
勤奋乃言。
先老人。
弗以絮务劳贤者。
淑曰。
安有贤者。
而弗劳乎。
于是。
冰风四峻。
廉士大集。
一日趋出门。
大叫曰。
杀来了。
杀来了。
众惊集。
淑乃庄立蜕去。
其次门人力金者。
主持天界。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澄湜禅师。
建宁人。
嗣百丈恒和尚。
恒嗣法眼。
师为眼嫡孙。
性高简。
律身精严。
动不违法度。
暮年三终藏经。
以坐阅为未敬。
则立诵行披之。
黄龙南禅师
初游方。
年方少从之屡年。
故其平生所为。
多取法焉。
尝曰。
栖贤和尚。
定从天人中来。
丛林标表也。
雪窦显。
尝自淮山来依之。
见师少接纳。
遂䖃苴不合。
乃作狮子峰诗而去。
曰。
踞地盘空势未休。
爪牙安肯混常流。
天教生在千峰上。
不得云擎也出头。
师住栖贤。
以门庭峻严故。
参徒不盛。
一日晚参众集。
师曰。
早晨不与诸人相见。
今晚不可无言。
便下座。
其斩截如此。
系曰。
百丈恒和尚。
五字三上堂。
曰吃茶。
曰珍重。
曰歇。
所谓百丈有三诀。
吃茶珍重歇也。
湜师作略如此。
真有乃父风。
就中些子一滴不遗。
由此可观师弟子传受源脉也。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怀澄禅师不知何许人。
与宝同出于五祖之门。
出世洪州泐潭。
诸方呼为泐潭澄。
黄龙南公依之最久。
然云门法道。
至师小变。
故云峰悦公。
方之药汞银。
锻则流去。
大觉连和尚其嗣也。
所谓青出于蓝者。
别具。
系曰。
一洞山也。
诠去授聪。
聪嗣文殊。
聪死授宝。
宝嗣五祖。
要见拄持续佛慧命。
非细事故。
古人举授唯大。
公弗容一毫私念于其间。
不然诠聪工老。
岂少法嗣哉。
中峰国师。
与定叟书云。
古人于法嗣嫡传。
所以深明宗系者。
大法源委不可诬也。
世漓俗薄。
奉金请拂。
以院易嗣者有之。
某尝痛心于此。
宝亦云门子孙之杰出者。
惜大德为一眚所掩。
灯录谓宝生娼室无姓氏。
未之考耳。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惟胜。
潼川罗氏子。
得法于黄龙南公
然未见公时。
已大悟。
特就印之而已。
时黄檗席久虚。
瑞州太守委黄龙。
择主法。
黄龙挝鼓集众。
垂语曰。
钟楼上念赞。
床脚下种菜。
道得者住黄檗。
众寂然。
胜出众曰。
猛虎当路坐。
黄龙大悦。
遂以应命。
道风大震。
名播海内。
共 24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