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大䜣

相关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35 【介绍】: 元福宁人,字元俞,自号本斋。世祖时以父荫,年十七即特授少中大夫、平江路总管府治中。僚吏以其年少而易之。殆都中遇事剖析中肯入理,皆不敢欺。后历仕四十余年,多有善政。累官至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有诗集。
元诗选
都中,字元俞,一字邦翰,福宁州人。
父积翁,宋宝章阁学士。
降元,授江西行省参政,宣谕日本,遇害海上。
都中甫七岁,元世祖给驿券南还,赐平江田八十亩,宅一区。
年十七,授平江路总管府治中。
秩满,除浙东道宣慰副使,迁荆湖北道。
武宗诏更钞法,除江淮泉货监,历郴州饶州两路总管,以内忧去。
服阕,除两浙都转运盐使,擢福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历迁福建、浙东、广东三道宣慰使都元帅。
元统初,命以正奉大夫、行户部尚书、两淮都转运盐使,寻拜河南行省参知政事,中道疾作,南归。
诏即其家拜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至正元年卒,赠昭文馆大学士,谥清献。
元俞幼留京师,从许文正公学,知所趋向,尤致力于根本之学。
自号曰本斋,有诗集三卷。
事母至孝,翰林国史院编修官章哲撰《本斋王公孝感白华图传》云:公母张氏讳普贵,自号无为。
至元甲申,公父闽国忠悯公衔命使日本,没于难,时母年三十,公甫七岁,留侍京师,讣闻,即以贞节自誓,祝发于京之净垢寺为尼,出主平江阳山妙净寺。
道行冰雪,寻奉玺书护持,锡号「宏宗圆明佛日大师」,住山几四十年,至治壬戌,趺坐而逝。
公闻永嘉心乐周真师有道,延至家,庭设黄箓,以展孝思。
越十有四日,像设之筵,瓶簪丹茶,两旬浃矣,其花半萎,中有一萼,天然融结,状类桃实,非花非果,玉质縠章,宛分三脉,日渐以腴,烛之,内外映彻如净琉璃,骇乎优昙钵之一现也。
诗之「白华」,岂即此耶!
元俞因绘《白华图》,一时张翥、李士行、龚璛、汤弥昌、王寿衍、释大䜣诸公,俱有题咏。
按章哲传,称元俞母张氏、父积翁殉国时,元俞已七岁矣,且留侍京师,而元史谓生三岁即以恩授从仕郎、南剑路顺昌尹,七岁从其母叶诉阙下,种种舛错,至以张为叶,尤可笑也。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怀信。字孚中。姓姜氏。明之奉化人。初从延庆半岩全公。习教旨义。声籍甚。久之叹曰。教相繁多。浩如烟海。算沙徒自困耳。奚益。因改辙而力禅。参承诸名宿下语。多枘凿弗合。不胜愤悱。时竺西坦公。迁主明之天童。师奔质所疑。竺西一见。知为法器。厉色待之。不与交一语。师疑愈炽。自是依止不忍去。得豁然焉。天历间。住补怛洛迦山。迁大龙翔集庆寺。龙翔。元文宗潜邸也。及至践祚。建佛刹于其地。栋宇之丽甲天下。未几毁于火。昙芳忠公新之。功未竟而化。师乃出衣盂之私。补前未备。不日而集成功。虽以名德领钜刹。不效饰车舆盛徒御。以自誇衒。始终一钵萧然而已。会元政大乱。戎马纷纭。寺事艰窘日甚。师处之裕如。不以屑意。一旦晨兴。索兰汤沐浴。更衣趺坐。谓左右曰。吾将归矣。汝等当以荷法自期。励精进行。可也。言毕而瞑。侍者撼且呼曰。和尚去则去矣。宁不留片言以示人乎。师叱之而复瞑。侍者呼不已。师握笔书曰。平生为人戾气。七十八年漏泄。今朝撒手便行。万里晴空片雪。书毕而寂。时丁酉八月某日也。茶毗于聚宝山前。舍利如菽如麻。五色灿烂。虽烟所及处。亦累累然生。贮以宝瓶。光发瓶外。师赋性恬冲。喜溢颜间。生平未尝以声色忤人。人有犯之者。颔首而已。然进脩极勤。自壮至髦。默诵法华经一部。虽暑烁金寒折胶。无一日阙者。屡感莲花香。满院芬郁异。尝非世间者可比。当大明兵下金陵。僧徒风雨散去。师独结跏宴坐。目不四顾。执兵者满前。无不掷杖而拜。上尝亲幸寺中。听师说法。嘉师言行纯悫。特为改龙翔。为大天界。告终前一日。上统兵。驻江阴沙洲上。昼寝。梦师服褐色禅袍来见。上还闻迁化。衣与梦中正同。大悦。诏出内府帛泉。助其丧事。且命卜葬。举龛之夕。上亲致奠。送出都门之外。师说。有五会语录。行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
怀信禅师者。字孚中。为明州奉化江氏之子也。十岁求师于其亲。亲命抱本入乡塾。不二载。诸籍了然。竟罢读。乃谋法华而诵之。遂坚图出家。荷任大法。又三载。师事法华院子思沙门。以试经得度。竺西坦禅师居天童。信往谒之。坦公瘦面如铁。寻常热棒如雨点。请益者。隆冬亦战慄挥汗。信虽年少。从容入问大法。坦器重之。久经炉鞴。信乃道通。担垂问曰。兴化打克宾。克宾还有吃棒分也无。信出对曰。俊哉狮子儿。坦深肯之。未几坦公迁化。信鸣众请云外岫补居天童。信与击节酬唱。拍拍是令。岫每称之曰。信公乃洞宗赤帜。济室白眉也。大定丙寅。出住观音寺。天历己巳。迁居普陀。至正改元。天童席虚。当事者必以致信。信曰。天童自哲人相继。化后规制非旧观矣。今诸公不弃山野。山野惟据令而行。诸公若以为可。则山野以继述为志。岂敢坚逊而累诸公行李。如不便诸公。请更议之。众皆稽颡曰。诺。于是信莅天童。积弊顿除。法席不期而再振。四方以贤誉归之。当是时。南北兵荒。丛林多窘。天童食堂盈千众。安居不乏。尚有馀粮。以赈饥贫。楚石琦公尝作偈与信曰。长庚峰顶白云间。捧劄西来笑展颜。几叠岩峦围丈室。万株松树绕禅关。当年金碧谁将去。今日天龙合送还。老我恰如窥豹者。管中时复见斑斑。江表大龙翔寺行御史。奉诏迎信。信欣然自来。时至正十四年甲午也。越二载。明太祖兵下金陵。寺众风散。信独趺坐不去。顷之兜鍪蚁集。信俨然在定。如不知也。及太祖入寺。信合爪相迎。太祖问曰。众僧因甚不见。信曰。明眼难瞒。太祖甚喜。乃命招僧还寺。太祖尝听信说法。归为近侍曰。龙翔信僧。言行纯悫。真太平有道沙门也。遂改龙翔为天界。命褒章而赐之。信德腊虽高。未尝以声色加学者。学者自化。信日课莲经七卷。寒暑不间。有僧问曰。和尚诵经。还解义么。信曰。清晨吃白粥。而今又觉饥。僧曰。此语却与经文不合。曰。明眼师僧灼然犹在。僧呵呵大笑曰。和尚是甚么心行。信曰。且喜信受奉行。丁酉元旦日食。太祖召信问之。对曰。食后自明。太祖又深喜。复论古今符谶之理。信曰。圣哲以至公为心。不求符谶。而符谶自合矣。愚昧以私欲为念。虽凤麟昼现。仍成怪物。故曰在此不在彼。太祖称善。尽欢而罢。八月二十四晨起。沐浴更衣。召众告曰。吾行矣。汝等当以荷法自期。瞑目而逝。侍僧撼且呼曰。和尚不留片语。以示人乎。信复展目索笔书曰。平生为人契戾。七十八年漏泄。今朝撒手便行。万里晴空片雪。乃瞑目长往。时太祖督戎江阴。前一日。梦信告别。及还金陵闻讣。与梦合。太祖甚嗟悼。左右皆言。前日梦。金甲大人相报曰。天界古佛入灭矣。太祖益惊异。赐帑金以资后事。举龛日。太祖临奠。依法阇维于聚宝山前。获舍利五色。命贺齐叔。为卜牛首山建塔。又命儒臣铭之。天童所塔者。爪发衣履也。初信承诏。去龙翔天童。左右谏曰。当今扰攘兵戈。有志者求入山林不暇。师独受元主隆誉之名。某等似不取也。且天下事未知何若耳。信答曰。我汝均为佛祖儿孙。力当撑拄佛祖家庭。任缘赴感。职宜然也。若俱以祸福撄心。埋身藏影。岂大慈旷济之道哉。且戈矛剑戟之场。独非安乐邦乎。于是愿起从行者甚众。 赞曰。径山三代。门庭施设。虽各不同。究其机要。皆通权达变之宗匠也。度公至老。尚力图兴复。信公至殁。犹示应明主。是其荷负祖道之任。真难释肩。如吴人游楚者。病中闻之。仍吴吟也。先辈之苦心若此。忽之可乎。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怀信,字孚中。
姓姜氏,奉化人也。
父尝为县校官,母刘氏,夜梦火星堕,室中有光如火,亟取吞之,俄而有孕。
及诞,状貌异凡,而性端凝,不妄举动,唯见沙门,辄喜与亲。
稍长,受三经于宋进士戴公表元,声入心通,经旨鬯达。
然不乐帖括,独企清幽。
年十五离家,从法华院僧子思,执童子役,已而祝发为大僧,受具戒于五台寺。
闻延庆半岩全弘三观十乘之旨,复与之游。
久之,且叹曰:“教相繁多,浩如烟海,苟欲穷之,是诚算沙,徒自困耳。
”即弃去,渡浙而西,凡过名蓝,辄往参叩,语多枘凿,不胜愤悱。
华藏竺西坦迁主四明天童景德禅寺,信随质所疑,竺西知为法器,厉色待之,不交一语。
一曰上堂,举兴化与克宾案问之,信拟曰:“俊哉,师子儿也。
”自是依止,不忍去。
竺西入灭,天宁云外岫,来继其席,命司经藏管钥。
文章渐彰,不可掩遏。
元泰定丙寅,行宣政院请居四明观音,策励徒众,珍惜时光,唯恐失坠。
天历己巳,迁住补怛洛迦山。
清望日崇,修行益苦,尝持一钵,乞食吴楚间。
镇南王具香华迎至府中,虚心问道,语中肯綮,且出菩提达摩像求赞,信拈豪挥洒,略无停思,而辞旨渊邃,王甚叹服。
宣让王亦遣使者奉旃檀香、紫伽黎衣,请示法要。
信随其性资,利而道之。
二王雄藩之望,首加崇礼,诸侯庶士,莫不望风瞻仰,施资填委。
姑苏产奇石,因求善工,造多宝佛塔十三成载归。
海东驸马都尉高丽王绎而吉尼、丞相撒敦,以行谊上闻,赐号为广慧妙悟智宝弘教禅师,及金襕法衣一袭。
至正壬午,主中天竺永祚寺。
天历乙酉迁天童,矢志振兴,百废具举,佛殿岿然,厥工甚钜,亦彻弊而更新之,丹辉碧朗,照耀海滨。
复造塔中峰,若将终焉。
己丑冬十月,江表大龙翔集庆寺虚席,行御史台奉疏迎信主之。
龙翔文宗潜邸,及践祚,改建佛刹,栋宇宏丽甲天下。
其住持若笑隐䜣、昙芳忠,皆一时硕德,励行《百丈清规》,为东南楷则。
亡何燬于火,忠竭力兴复海会堂,未就而化。
信初升座,提唱宗乘,万指所指,委蛇不迫,而玄机自融,无大无小,皆驩相亲戴。
因出衣盂私赀,缵续前功,不日而集。
会元纲失纽,天下丧乱,戎马纷纭。
寺院萧条,日见艰窘,信处之夷然,若不介意。
明室龙兴,初号吴国,大兵下金陵,徒侣风雨飘散,信独结跏晏坐,目不他顾。
执兵者满前,无不弃仗而拜。
太祖尝幸寺中,听信说法,嘉其道行,命改龙翔为大天界寺,以宠异之。
寺有逋租在民间者,官为徵集。
僧众日归,法施益盛。
一旦晨兴,索汤沐浴,更衣趺坐,谓左右曰:“汝曹荷法,自期励精进行,吾将归矣。
”言毕而瞑,侍者呼曰:“去则去矣,宁不留片言以示人乎。
”乃握笔书曰:“平生为人戾契,七十八年漏泄。
今朝撒手便行,万里晴空片雪。
”掷简而逝,时丁酉八月二十四日也。
寿七十八,腊六十九。
荼毗聚宝山下,舍利如菽,五色粲烂,烟所及处,亦累累攒珠,贮以瓶水,光发于外。
弟子致凯坎牛首山东麓为宫,藏之,建塔其上。
将迁之夕,明帝驻兵江阴,梦信褐服而来,问何之,曰:“将归,且告别。
”及还归,闻其寂灭,为之惊异。
乃出内府泉币,助其丧事,且亲致奠送于都门之外。
荣贶之加,近代无比。
著有《五会语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僧。萧山人,俗姓董。家世宗儒。年十九,出家于杭州灵芝寺。嗣中峰。隐居伏龙。临终说偈,投笔而逝,谥佛慧园鉴禅师。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无明号千岩萧山董氏子隐天龙山东庵复渡江至义乌伏龙山依大树结茅而止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元长。字无明。一号千岩。越之萧山董氏子。七岁经书过目成诵。出入蹈炬循彟。有若成人。年既长。从授经师。学法华经。指义而问。师弗能答。受具戒于灵芝寺。会行丞相府。饭僧。师随众入。中峰本公在座。见师即呼。问曰。汝日用何如。对曰。唯念佛尔。公曰。佛今何在。师方儗议。公厉声喝之。师遂作礼求指示。公以无字授之。遂缚禅于灵隐山中。后又随顺世缘。将十载矣。一旦喟然叹曰。生平志气。充塞乾坤。乃今作瓮中醯鸡耶。即复入灵隐山危坐。胁不沾席者三年。因往望亭。闻雀声有省。亟见本公。公复斥之。师愤然来归夜将寂。忽鼠翻食猫之器。堕地有声。遂大悟如蝉蜕。污浊之中。浮游玄间。上天下地。一时清朗。被衣待旦。复往质于公。公问曰。赶州何故云无。对曰。鼠餐猫饭。公曰。未也。对曰。饭器破矣。公曰。破后云何。对曰。筑碎方甓。公乃微笑。祝令护持。时节若至。其理自彰。师既受付嘱。乃隐天龙之东庵。耽悦禅味。不与外缘。有二𧉮。日来环绕座下。师为说皈戒。𧉮矫首低昂。作拜势而去。自是声光日显。笑隐方主中竺。力荐起之。丞相脱欢。亦遣使迫师出世。皆不听。无何诸山。争相劝请师度。不为时所容。杖锡踰涛江而东。至乌伤之伏龙山。誓曰。山若有水。吾将止焉。俄山泉溢出。作白乳色。师遂依大树以居。实泰定丁卯冬十月也。久之。乡民翕然宗之。邑大姓二楼君。为之创因旧号建大伽蓝。重楼杰阁。端门广术。辉映林谷。内而齐鲁燕赵秦陇闽蜀。外而日本三韩八番罗甸交趾琉球。莫不奔赴膜拜。咨决心学。至有求道之切。断臂师前。以见志者。朝廷三遣重臣。降名香以宠嘉之。江淮雄藩。若宣让王。则下令加护其教。若镇南王。则亲书寺额。赐僧伽黎衣。及师号。帝师亦再降旨。俾势家无有所侵陵。并锡大禅师之号。资政院。又为启于东朝。命朝臣制师号。并金襕法衣。以赐焉。师疏眉秀目。丰颐美髯。才思英发。顷刻千偈。包含无量妙义。得其片言。皆珍惜宝护惟谨。论者谓。师践履真实。谈辨迅利。或无愧于智觉云。至正丁酉。师年七十有四。示微疾。会众书偈云。平生饶舌。今日败阙。一句轰天。正法眼灭。遂投笔而逝。弟子辈。用陶器函盖。奉全身瘗于青松庵。宋文宪铭之。其序曰。濂。初往伏龙山见师。师吐言如奔雷。时濂方尚气颇欲屈之。相与诘难数千言。不契而退。越二年。又往见焉。师问曰。闻君阅尽一大藏教。有诸。濂曰。然。曰耳阅乎。抑目观也。曰。亦目观尔。曰。使目之能观者。君谓谁耶。濂扬眉向之。于是相视一笑。自是厥后。知师之道。超出有无。实非凡情之可窥测。因缔为方外交。垂三十年。其激扬义谛。往来尺牍之在箧衍者。墨尚湿也。虽缠于世相。不能有所證入。而相知最深。铭。非濂为而孰宜。其为名贤追慕之如此。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
千岩禅师。
讳元长。
越之萧山董氏子也。
出天目中峰本和尚之门。
开化乌伤伏龙山圣寿寺。
其接物利人。
灼类于本。
当元季时。
其著我田衣者。
无不藉赖。
朝廷褒重。
而高其声价。
公居伏龙。
惟力田博饭而已。
君王三锡徽号。
公终身不署焉。
于是。
识者以狂澜砥柱而称公。
公性英敏。
初弃家。
问戒于灵芝律主。
时中峰本和尚。
寓杭城云居兰若。
会赴丞相府斋。
公得拜见于斋筵。
本曰。
上人是何法讳。
对曰。
元长。
曰。
日逐何所用心。
公乃再拜请益。
本以狗子无佛性示之。
公即庐北高峰顶。
琢磨己躬。
屡走见本。
本惟叱之无他语。
灵隐雪庭傅禅师。
虚记室。
以款公。
公来往云居灵隐。
荏苒法缘。
十载不发。
乃私叹曰。
饥虎望几上之肉。
宁自甘耶。
遂禁足峰顶。
闻雀声有省。
急走质本。
公呈所以。
又被叱。
愤归据关枯坐。
简点所省处。
竟不可得。
徘徊中夜。
或行或立。
忽鼠翻猫器。
堕地有声。
乃彻见本公相为处。
即弃庐归本。
本云。
赵州何故言无。
对曰。
鼠食猫饭。
曰。
未也。
对曰。
饭器破矣。
曰。
破后如何。
对曰。
筑碎方甓。
曰。
善哉。
此事非细。
承当者须是其人。
于是。
公服勤一十三载。
别隐天龙东庵。
垢衣粝食无剩语。
人或鄙之。
石溪空禅师。
大建松云阁。
绘三教圣贤影相。
并藏其书。
以资三教学者流览。
徵文于当世铭之。
无敢命笔者。
空素知公。
乃邀游松云。
叙其所以。
公弗少辞逊。
文成四百五十言。
自书其壁。
是时松云阁閒士多属名家子弟。
读之大惊服。
于是。
冠盖博学者。
争游东庵。
有传其文至中天竺。
笑隐禅师曰。
中峰有子如此。
临济宗风何虑哉。
即言于行省丞相。
以名刹起之。
而公已去东庵矣。
其松云文曰。
见到说到行到。
犹是到到。
未是不到到。
虽是不到到。
未是不到不到。
何也。
世尊四十九年。
噇了现成閒饭。
簸者两片皮。
说是说非。
说长说短。
说出许多閒言长语满世间。
狼狼藉藉。
末后知非。
无著惭惶处。
乃云。
始从鹿野苑。
终至跋提河。
我于二中间。
未曾说一字。
败也败也。
老子亦云。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名亦言也。
既非常名。
言之何用。
死也死也。
孔子亦云。
乱之所由生。
言语以为阶。
乃欲无言。
谓天何言。
露也露也。
你看他者三个汉。
如向一片净洁地上。
攃屎攃尿了。
有底将灰土盖却。
有底将粪箕笤帚扫却。
有底将水洗却。
任你如何。
只是臭气还在。
引得许多蝇蚋蚤䖟蝼蚁蚤虱之类。
竞来咂啖。
各成窠窟。
头出头没。
脱离无由。
秦坑之。
永平火之。
三武灭之。
愈炽愈盛。
云门杀之。
德山骂之。
临济喝之。
弥高弥大。
树绕藤缠。
至今无个合杀。
石溪本空禅师。
奋巨灵劈太华之手。
用芥子纳须弥之机。
建一阁。
扁曰松云。
绘佛祖三教圣贤诸师形像于松云之上。
及取三教之书。
悉藏松云之中。
无彼此之分。
绝人我等见真显圆融广大法门耳。
或谓辨魔拣异。
宗门眼目。
秤斤定两。
向上钳锤。
岂可雷同。
事须甄别。
曰会么。
瓶盘钗钏一金。
毒药醍醐一味。
其人不觉手舞足蹈。
而歌曰。
松云万朵兮。
溪山盘盘。
松风一曲兮。
溪月团团。
冰崖笋出。
炎天雪寒。
眼睛只在眉毛上。
分付渠侬仔细看。
乌伤伏龙山。
古有圣寿寺。
废久。
公乃登伏龙。
喜其涌泉如乳。
奇峰争秀。
就故址棘丛中。
而卓锡焉。
次日。
乡民集者数百人。
俱言。
昨夜梦乘云圣僧至伏龙。
及见公。
与所梦无异。
遂共开荒。
为搆草庐。
久之崇成大厦。
禅者接踵而问道。
三十载如一日。
尝示禅者曰。
当台明镜。
鉴在何人。
露刃吹毛。
逢他敌者。
从上的的相承以来。
无有不因者。
心肝五脏也同。
眉毛鼻孔也同。
眼睛舌头也同。
三百六十骨节也同。
八万四千毫窍也同。
一处同处处同。
只有些子不同。
诸人还简点得出么。
阿呵呵。
纵饶沧海变。
终不与君通。
士大夫闻其风。
而开发者甚众。
镇南王亦慕之。
则锡号普应妙智弘辨禅师。
帝师又加圆鉴大元普济禅师。
东朝又赐金襕。
并加师号。
曰佛慧圆明广照无边普利。
其隆典虽经叠下。
于题咏扁额中。
并无其制号也。
晚年钵鐼自涤。
衣衾自补。
侍僧屡窃为之。
公屡不悦。
至正丁酉六月。
示微疾。
更衣集众。
书偈曰。
平生饶舌。
今日败缺。
一句轰天。
正法眼灭。
掷笔而逝。
世年七十四。
坐五十六夏。
宋公濂。
久参伏龙。
乃述其道行以立石。
赞曰。
却名易忘名难。
贞节易忘节难。
盖名节亦虚器也。
长公入山。
惟恐不深。
重开伏龙。
一住三十载。
王公褒赠叠至。
公恬若不知。
至其生平说法。
劳劳玉齿。
如怒狮抉圆石于千仞之冈。
莫之能禦。
呜呼。
克嗣天目。
以骏发临济于一时者。
微公其谁与。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元长,字无明,一号千岩。姓董氏,萧山人也。父九鼎,母何氏。晚岁生子,鞠育为艰。姒妇谢氏,养为己子。七岁即就外傅,诸书经目成诵,出入蹈规循矱,有若成人。其父喜曰:“吾家世诗书,是子当以文行亢吾宗。”长有从父曰:“昙芳学佛于富阳法门院,羡长聪颖,欲乞为徒。”谢氏弗许。未几,长遘疾甚革。谢氏祷于大士曰:“佛幸我慈,是子弗死,令服洒扫役终身。”祷已汗下而愈,遂使从昙芳游。时年十七,益求良师友,摩切九流百家之言,已而曰:“此非出世法也。”复从授经师学《法华经》至药王品,问曰:“药王既然二臂,何为复见本身?”授经师异之。年十九,薙发受戒具,走武林,习律于灵芝寺,律师问曰:“八法往来,片无乖角,何谓也?”长曰:“胡不闻第九法乎?”律师曰:“问律而答以禅,真大乘法器也。”会行丞相府饭僧,长随众入,智觉本公亦在座,遥见长,呼而语之:“汝日用何如?”长曰:“惟念佛尔。”本曰:“佛今何在?”长方拟议,本厉声叱之。长遂作礼,求示法要,本以狗子无佛性语授之。既而缚禅灵隐山中,雪庭召掌记室。长下笔成章,见者叹服。俄归法门,随顺世缘,殆将十载。一旦,忽喟然叹曰:“生平志气,充塞乾坤,乃今作瓮里醯鸡耶。”复造灵隐,跏趺危坐,胁不沾席者三年。因往望亭,闻鹊声有省,亟见本,具陈悟因。本复斥之,长愤然而归。夜将寂,忽闻鼠翻食猫器,堕地有声,恍然开悟,觉跃数丈,如蝉蜕污浊之中,而浮游尘埃之外,苍苍两间,一时清朗,披衣待旦,往质于本。本问曰:“赵州何故云无?”曰:“鼠餐猫饭。”本曰:“未也。”曰:“饭器破矣。”曰:“破后云何?”长曰:“筑碎方甓。”本乃微笑,祝曰:“善自护持,时节若至,其理自彰。”盖少林之道,十传至慧照,而别为一宗,设三玄门,演畅宗乘,权实兼行,照用双至,四方从者雷动海涌。逮乎宋季,其道寖微,惠朗钦公起而任之,竖大法幢,屹然为东南之望。唯本公深造阃奥,以大辩才通博无碍,慈泽普滋,遍一切处。长既受付属,遂为入室弟子,已而隐于天龙东庵,耽悦禅味,不与外缘。时见二蛇,环绕座下。长为说三皈五戒,蛇矫首低昂,若拜伏状,相率而去。自是声光日显,笑隐诉方主中天竺,力荐起之。江浙行省丞相脱欢公,时领宣政院事,亦遣使迫之出世,皆不听。居亡何,名山争相劝请。长度不为时所容,与弟子希升杖锡踰涛江,而东至乌伤之伏龙山,见山形如青莲花,乃卓锡岩际,誓曰:“山若有水,吾将止焉。”俄而山泉溢出,遂依大树以居。时元泰定丁卯冬十月也。初伏龙山有禅寺曰“圣寿”,其废已久,当长入山时,乡民闻有异僧来游,相率造访,见其晏坐不动,各持食饮之物献之。邑中大姓楼君如浚一得,各为伐木,构精庐延长居之。遂因旧号建大伽蓝,重廔杰阁,端门广术,辉映林谷。由是声称翕然,洋溢中外,齐、鲁、燕、赵、秦、陇、闽、蜀之士,与夫日本、三韩、八番、罗甸、交趾、琉球之人,莫不奔走胪拜,咨决心学,留者恒数千指。至有求道之切,断臂于前以见志者。长则随其根性而为说法,譬如时雨春风,吹嘘霢霂,乔木细草,各怀沾润,欣欣向荣。王公大臣,倾向之笃,如仰日月。朝廷三遣重臣,降名香以宠异之。江淮雄藩,若宣让王、镇南王,或下令加护其教,或亲书寺额,制僧伽黎衣,奉以“普应妙智弘辩”之号。帝都亦再降旨,更号曰“佛慧圆鉴大元普济大禅师”。资政院又为启于东朝,更崇号曰“佛慧圆明广照无边普利”,并金襕法衣赐焉。至正丁酉夏六月十四日示微疾,索浴更衣,会众书偈云:“平生饶舌,今日败阙。一句轰天,正法眼灭。”投笔而逝,春秋七十四,夏五十六。 弟子德亨、德馨,以陶器函其身,瘗于青松庵。长疏眉秀目,丰颐美髯,才思英发,超越丑夷,顷刻千偈,包含无量妙义,得其片言,皆珍袭宝护唯谨。著有语录若干卷,《和智觉拟寒山诗》若干首,皆梓行于丛林。宋文宪公濂,与交垂三十年,平昔激扬义谛,无微不入,感其道谊,为述厥事迹,铭其塔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守贵。字无用。别号水庵。婺之甄氏子。其家业于耕樵。每使之行馌田间。师志弗乐。乃同乡童子。从师学诗书。年十八。入里之康侯山。为僧所事丛脞。师又弗乐。弃之往浙水西。日以问道为事。适千岩长公。缚禅于龙华。往拜之。授以向上一机。冥参默究。恍若有所契。龙华与天龙院邻。天龙沙门平大道。务起废。之挽千岩主之。及千岩走乌伤。复与之俱。山有废刹。曰圣寿。千岩新之。命师领其徒。至正丙戌。还天龙。复往参中峰本公。断崖义公。梁山宽公。其反覆叩答。不异见千岩时。既而退居嘉兴。建庵为逸老计。忽一夜。梦大道来别曰。吾已弃人间世矣。师大惊。急拿舟往视之。大道果告寂。因名所居庵。为应梦。师自是复主天龙。天龙素无恒产。募斋民二千家。每临食时。辄取一小瓯。聚之养四众。凡大道未竟之业。师殚志毕虑。为造僧室与演法堂。堂上为阁。以安吴越钱氏所造大悲尊像。又买并寺之地。以为蔬畦。而寺制所有者。小大咸饰。隐然如大伽蓝矣。辛丑八月。作偈一首。副以高丽净瓶。寄别行省丞相达识公。明日沐浴。索笔书颂曰。一蜗臭壳。内外秽恶。撒手便行。虚空振铎。天龙一指今犹昨。掷笔而化。世寿七十有二。丞相加叹。遣官为具后事。奉全身塔于西冈。师平生不畜长物。寒暑唯一布衣。戒行甚峻。常落一齿。左右椟藏之。中生舍利。五色烨然。日见增长云。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守贵,字无用,别字水庵,姓甄氏,浦江人也。
父力农业,日事耕樵,尝使贵行馌田间,志颇不乐,乃同里中童子入乡塾读书。
元至治癸亥,年十八矣,趋邑中康侯山习浮图法,群僧各分檀越家,值其斋会,辄持鼓螺应之,贵又弗乐也。
泰定乙丑,乃翩然往浙水西,日以问道为事。
适千岩长缚禅于龙华山寺,贵往叩之,授以向上一机,冥参默究,时有所契。
龙华与天龙院邻,天龙沙门大道平,方务起废,力挽千岩主之。
丁卯春正月,笑隐䜣 言:“千岩行业于行宣政院,将俾出世住大禅坊。
”千岩竟遁逃,不见使者。
久之,夜渡涛江,东走乌伤伏龙山,贵复与之俱。
山有废刹,千岩为一新之,遂命贵领其徒。
至正丙戌,复还天龙,往参中峰本、断严义、梁山宽,反覆叩答,不异千岩。
退而太息曰:“千江虽殊,明月则一。
吾今后无疑矣。
”戊子之夏,退居嘉兴,建庵为佚老。
庚寅秋七月十日,梦大道来别,曰:“吾已弃人间世矣。
”贵大惊,急棹舟往视之,大道果告寂,因名所居庵为“应梦”,黄文献公为记其事云。
自是复住持天龙,其寺素无恒产,募斋民二千家,每临食辄取一小瓯,聚之养四众。
大道既建大殿三门两序,及造佛菩萨阿罗汉诸像,贵继其后,殚志毕虑,增设僧室及演法堂,堂上为阁,以安吴越钱氏所造大悲尊象。
又购寺侧地以为蔬畦,而寺制所有者大小咸备,钟鱼响应,经呗兼举,隐然如大伽蓝。
辛丑八月二十日,作偈一首,副以高丽净瓶,寄别江浙行省丞相达识帖穆尔。
明日命浴,索笔书曰:“一蜗臭壳,内外秽恶。
撒手便行,虚空振铎。
天龙一指今犹昨。
”掷笔而化,丞相闻之,大加叹异。
弟子善法,为造慈济塔院于天龙西冈,奉灵骨藏焉。
贵平生不蓄长物,寒暑唯一布衣,戒行甚峻。
尝落一齿,其左右椟藏,中生舍利罗,五色烨然,日见增长。
世寿七十有二,僧腊五十又四。
贵与宋文宪濂同乡里,濂与千岩交最密,故于贵之行业知之甚悉,因铭其塔。
其词曰:“伏龙之山,悬岩千尺。
谁陟其巅,奋身一掷?
躯命既绝,万缘顿息。
绝后复生,真体轩兀。
如摩尼珠,其光五色。
照耀东南,不落名迹。
天龙一指,斯为独得。
无用之用,动而常寂。
化为楼阁,庄严净域。
茍以为是,涉乎相执。
以空为楮,以无为笔。
焯德示后,用垂千亿。”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德馨。
义乌方氏子。
幼有超俗志。
依千岩长公为弟子。
执侍十五年。
恂恂然若闇于机者。
闻法要。
每嘿识心通。
一旦喟然叹曰。
日月如跳丸。
人命如春霜朝露。
而久安于此。
吾其为井蛙乎。
乃蹑蹻出游吴越间。
历抵大尊宿。
求切究。
若端元叟。
䜣笑隐
忠昙芳。
咸啧啧期许。
又见瑱顽石于石溪。
瑱问何处来。
对曰。
伏龙。
又问何名。
对曰。
德馨。
曰有字乎。
曰无。
瑱云。
讵不闻乎。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其字曰兰室。
可也。
师欣然作礼云。
谢和尚命字。
拂衣径出。
瑱云。
好个师僧。
只恁么去。
乃反伏龙。
依长公卒其业。
将一纪。
长嘱之曰。
汝平实地上人。
担负大事。
吾将尔望。
宜善自护。
以至正壬辰。
杖锡过金华。
至城西止焉。
其地有泉。
曰君子泉。
乃宋刘峤隐处。
冈峦回合。
林樾幽郁。
将结茅以居。
地主曹仁卿。
即割以奉。
缁白景向。
金谷之施。
不求而至。
不数年遂成精舍。
其规制一如大伽蓝。
榜曰清隐。
岁无一亩之入。
而凡供养之需。
沛然有馀。
诸方参德。
来视如归。
会圣寿缺席。
佥议。
非师莫宜补其处。
争相搀劝。
不从。
则白于郡府强起之。
国朝辛丑岁也。
婺人。
瞻恋莫能已。
曰吾师圣寿何有焉。
乃相率迓之。
明年复归清隐。
又十年。
洪武壬子冬。
始化。
师履行诚实。
不事缘饰。
凡接学者。
未尝一言。
语相以为教。
以身为教者居多。
苏公平仲。
归自南京。
往往闻师名缙绅间。
因就谒之。
延坐室中移时。
起居外无一辞。
请曰。
尝闻长公见客。
口如悬河。
刹那顷数千言。
师其大弟子。
顾嘿然如此。
将不言以餂我耶。
抑执德不同。
作佛事亦异也。
师曰。
昔吾师。
未尝不言而未尝言。
今吾。
未尝言而未尝不言。
道无隐显。
焉有语嘿乎。
苏深服之。
以为有道之言。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普仁。
字德隐。
兰溪赵氏子。
赵故名宦家。
师生有出尘之思。
博极群书。
参了然义公于智者。
机锋奋触。
当仁无让。
声称籍籍。
起丛林间。
掌记室于东阳辉公。
分座说法于南楚悦公。
古鼎铭公。
月江印公。
无弗咨叩。
相与辩诘无虚日。
徵以宗门机缘。
大而沙界。
小而毫芒。
无不收摄。
激扬正法之馀。
旁及辞章者。
唯觉隐诚公。
笑隐䜣公
为最密。
元至正乙未。
部使者挽师。
出世金华之西峰。
时天下大乱。
师知事不可为。
鸣鼓而退。
及王师聚婺州。
驾幸智者。
见其山川深秀。
而法席尚虚。
特诏师住持。
不听。
韶之南华。
不远三千里。
致州侯之命。
不从。
杭之中竺。
其请如南华。
又加勤焉。
师惠然欲往。
郡守钟某。
惜其行。
从容问师曰。
佛法有重轻耶。
曰否。
曰佛法既无重轻。
师位宁有崇卑耶。
师一笑而止。
久之。
起应净慈。
道声洪震。
方以兴坏起废为己任。
而秘书事起矣。
有诬智者寺僧购名画以归者。
事下刑曹。
刑曹以师旧主智者。
当知其是非。
逮而质焉。
事将白。
忽示微疾于京师寓舍。
屈指计曰。
此八月八日最良。
吾将逝矣。
至期整衣。
端坐而化。
阅世六十有四。
僧腊五十。
师风指孤峭。
不乐与非类狎逢。
学行之士。
辄敬之如宾师。
纵无儋石储。
亦必久留不厌。
故荐绅服其伟度。
乐与过从。
善谈论。
终日不倦。
玉贯珠联。
纚纚绝可听。
尤能汲引后进。
随资诱掖。
克底于成。
有三会语录。
山居诗一百首。
传世。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普仁,字德隐,姓赵氏,兰溪人也。性孤峭,年十岁便有出尘之想,依金华宝石演法院月公祝发,及受具,乃慨然求道,危坐达旦,期息妄缘。时邻院智者住山了然义,道价甚高,仁入室问答,机锋递相奋触。久之,应部使者之请,出主金华西峰净土。元季丧乱,天下纷扰,仁遂引退。戊戌冬,有明兵至婺州,太祖临幸智者寺,见其虚席,特诏仁主之。坐夏十五,处之连云、韶之南华、杭之中竺,檄币交至,皆辞不赴。洪武甲寅之秋,使者三至,请主净慈,始强起应之。开法之日,听者千人,莫不挹深饮醇,叹咏而去。以乙卯八月八日端坐而寂,腊五十,年六十四。著有《三会语》若干卷,《山居诗》百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慧昙。
字觉原。
天台人。
依越之法果寺。
时广智笑隐䜣公
说法中天竺。
师造焉。
备陈求道之切。
广智斥曰。
从外入者。
决非家珍。
道在自己。
岂向人求耶。
师退。
凝然独坐一室。
久之无所入。
广智一日举百丈野狐话。
师大悟曰。
佛法落我手矣。
广智曰。
尔见何道理。
敢尔大言。
师展双手曰。
不直一文钱。
广智颔之。
丙申。
王师定建业。
师谒上于辕门。
上见师气貌异。
尝叹曰。
此福德僧也。
命主蒋山太平兴国禅寺。
时当俭岁。
师化食以给。
其众无阙乏者。
山下田人。
多欲𨽻军籍。
师惧寺田芜废。
请于上而归之。
山之林木。
为樵所剪伐。
师又陈奏。
上封一剑授师曰。
敢有伐木者斩。
山木赖以全。
踰年丁酉。
改龙翔为天界。
诏师主之。
每设广荐法会。
师必升座。
举宣法要。
车驾亲帅群臣幸临。
恩数优渥。
远迩学徒。
闻风奔赴。
堂筵至无所容。
先是。
僧堂寮库。
有司权以贮戎器。
久而不归。
上见焉。
亟命出之。
洪武元年。
开善世院。
秩视从二品。
特授师演梵善世利国崇教大禅师。
住持大天界寺。
统诸山释教事。
降诰命。
俾服紫方袍。
章逢之士。
以释氏为世蠹请灭除之。
上以其章示师。
师曰。
孔子以佛为西方圣人。
以此知真儒不必非释。
非释必非真儒也。
上亦以佛阴翊王度。
却不听。
庚戌夏。
奉使西域。
辛亥秋。
至省合剌国。
布宣天子威德。
其国王喜甚。
馆于佛山寺。
待以师礼。
一日呼左右谓曰。
予不能复命矣。
跏趺端坐。
夜参半问云。
日将出否。
曰未也。
已而复问。
至于四三。
曰日出矣。
恬然而逝。
其日盖丙子云。
踰五日颜貌如生。
王大敬叹。
斲香为棺。
聚香代薪。
筑坛而茶毗之。
师广颡丰颐。
平顶大耳。
面作红玉色。
耳白如珂雪。
目光烂烂射人。
学者见之。
不威而慑。
及即之也。
盎然而春温。
其遇禅徒。
随机而应。
未尝务为奇巧。
闻者自然有所悟入。
虽位隆望重。
恒处之若寒素。
无毫发自矜意。
为人寡言笑。
喜怒任真。
不能以贵贱异其颜色。
然毗翊宗教。
无一息敢忘。
广厦细旃之间。
从容召对。
据经持论。
每罄竭蕴蓄。
松园之复释道私租之免。
皆师之所请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
慧昙禅师。
字觉原。
出天台杨氏。
少信佛僧。
及得度于绍兴之法果寺。
具足律仪。
去就秘重。
游泳止观。
华严义坛特称之。
当尔时。
元剌嘛为帝者师。
独尚禅宗。
诸山禅席大振。
昙阴疑焉。
乃展阅禅册。
难入理解。
不觉心惭。
而起曰。
一言有碍。
万劫羁锁。
遂抵武林。
笑隐䜣禅师
发明旨要。
䜣公居中竺。
从游者。
皆一时名贤。
互争识昙。
昙之望遂显。
未发。
开法牛。
首次迁清凉其临众寂静。
虽数千指。
经营内外。
而终岁不闻笑詈之声。
以故风倾都下。
而保宁蒋山二刹。
皆归于昙。
昙常谓众曰。
一句子黑漆黑。
无把柄有准则。
还会么。
碓捣东南。
磨推西北。
又曰。
威音王以前。
弥勒佛以后。
有个现成公案。
未敢与汝说破。
何故。
心不负人。
面无惭色。
于是。
有道之流。
益亲朋。
初高帝。
改金陵龙翔寺。
为天界。
采有德禅宿主之。
画院。
因图诸山禅师顶相。
进于上。
上独喜昙相曰。
太平隆运沙门也。
遂以昙居天界。
上常易服携近臣。
私幸天界。
见昙跏趺丈室。
俨然在定。
上顾良久。
叹美而去。
僧问曰。
驾至。
师何不迎。
昙曰。
驾至乎。
曰。
然。
昙屈指曰。
山僧持五戒。
僧罔措其语。
朝旨赐昙。
号曰演梵善逝利国崇教大禅师。
上堂曰。
只个现成公案。
众中领解者极多。
错会者不少。
所以金鍮不辨。
玉石不分。
龙河者里。
直要分辨去也。
张上座。
李上座。
一个手臂长。
一个眼睛大。
总似今日达磨一宗。
教甚么人担荷。
嘘一声。
下座。
洪武三年。
高帝择有志沙门。
通诚佛国。
昙应诏。
夏六月御饯都门。
从行者二十馀人。
道经高昌素叶诸国。
诸国俱尊礼之。
以象马传送。
达僧伽罗国。
国王并群臣。
迎昙公于佛山精舍。
师事之。
膝行求法。
敬留休息。
昙示微疾。
乃呼左右曰。
吾不复进矣。
又与僧伽王言别。
复书遗表并示诸国法语。
至夜半问曰。
日出否。
对曰。
未。
问至再三。
侍者曰。
日出矣。
乃趺坐。
向西而寂。
时洪武四年九月也。
其国老臣。
以辟支弗塔悬记而白王。
王遂奉昙禅师。
袝葬焉。
明年。
尚书回奏。
高帝览遗表。
而嘉惜曰。
中原有僧。
万国之光。
敕建浮屠于雨花台之左。
瘗其所遗衣履。
表崇德也。
继而奉诏西行。
有宗泐禅师。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二
释慧昙,字觉原。
姓杨氏,天台人也。
母贾氏,梦明月自天而堕,取而吞之,遂有娠。
及生,容貌嶷如,不与群童狎。
每入塔庙,辄对法王瞻礼。
父母察其有方外缘,使依越之法果寺诵经论。
年十六,为大僧,受具戒。
已而学律于明庆杲公,习教于高丽教公。
精进力久,忽自叹曰:“毗尼之严,科文之繁,固吾佛祖方便示人。
若欲截断众流,一超直入,非禅波罗密曷能致之。
”时广智笑隐䜣,方敷扬大法于中天竺。
海内仰之,如景星庆云。
昙往造焉,备陈求道之切。
广智曰:“从外入者,决非家珍。
道在己耳,奚向人求耶。
”昙退凝神,独坐一室,久之未有所入。
广智一日举百丈野狐语,乃大悟,曰:“佛法入我手矣。
只为分明极,翻成所得迟。
”广智曰:“尔何所见,敢大言邪。
”昙展两手以示,广智颔之,乃命侍香。
天历二年己巳,龙翔新建,文宗命广智为开山住持,昙实从之,为掌藏钥。
明年庚午,广智如燕都,见文宗于奎章阁。
同行者皆股栗不能前,昙独神气恬然。
广智叹曰:“真吾家师子儿也。
”及归寺,新铸铜钟成。
广智曰:“非福慧兼美,莫先鸣钟。
”乃命昙首击之。
至顺二年辛未,出主牛头山祖堂寺。
昙畚剔秽荒,为之起废。
使殿阁一新,且改其号为“祖山寺”。
至正三年癸未,迁清凉广惠禅寺。
昙复自撙节,使有馀赀,兴葺颓废。
帝师嘉之,授以“净觉妙辩”之号。
寻迁保宁。
十六年丙申,明兵取建业,昙谒太祖于营门。
见其气貌异常,叹曰:“此福德僧也。
”命主蒋山太平兴国寺。
时当俭岁,香积之供,恃有檀施,众无匮乏。
山下田夫,多隶军籍。
昙惧寺田芜废,请而归之。
山中林木为樵者剪伐,又请而禁之。
踰年丁酉,诏改龙翔为大天界寺,命昙主之。
每设法会,昙必升座,举宣秘要。
车驾亲临,恩数优洽。
远迩学徒,闻风奔赴,堂筵至无所容。
先是僧堂寮库,有司权以贮戎器,久而不归。
复请于朝,太祖乃命相国李韩公出之,且御书“天下第一禅林”,县之寺门。
洪武元年戊申春三月,开善世院,秩视从二品,特授昙“演梵善世利国崇教大禅师”,住持大天界寺,统诸山释教,颁之诰命,赐以紫方袍。
时章逢之士,以释为世蠹,请灭除之。
疏再上,太祖以其章示昙。
昙曰:“孔子以佛为西方圣人,以此知真儒必不非释,非释必非真儒。
”太祖亦以佛教阴翊王度,又善昙言,毁释之议遂寝。
又闻寺僧多行非法,命昙严驭之。
昙但诱以善言,诸部沙门污染习俗者,咸思荡涤,不悖教范。
二年己酉冬,得瘖疾,始罢院事。
三年庚戌春三月,疾良已。
夏六月,奉使西域。
四年辛亥秋七月,至省合刺国,宣布威德。
其国王感慕,馆于佛山寺,待以师礼。
九月庚午示疾。
甲戌见王,自陈欲归之意。
王令名僧咸来相慰。
乙亥浴沐更衣,呼左右曰:“余不能复命矣。
”趺坐,夜半问:“日出否?
”侍者曰:“未也。
”已而复问,至于三、四,曰:“日出矣。
”恬然而寂,明洪武四年辛亥秋九月丙子也。
踰五日,貌如生,国王大敬叹,聚香代薪,筑坛而焚之。
王率百僚至坛下,命比丘千馀旋绕诵诸陀罗尼咒,至火灭方已,拾灵骨祔葬其国舍利塔中。
七年甲寅秋九月丙寅,天界住持宗泐,始奉遗衣,藏于金陵聚宝山雨华台傍。
昙广颡丰颐,平顶大耳,颜作红玉色,耳如白珂,目光炯炯射人。
学者见之,不威而慑,及即之也,盎然而温。
若有所叩,随机而应,未尝务为奇巧,闻者自然有所悟入。
其毗翊宗教无一息或忘,广厦细旃之间,从容召对,据经持论,每罄其蕴蓄。
松园之复,释氏私租之免,皆昙所请也。
弟子法印净戒辑其行事,乞金华宋濂为之铭,具《文宪集》。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辅良。字用贞。介庵其号。苏州吴县范氏子。文正公之十叶孙也。年十五。依迎福院薙染圆具。时笑隐。住集庆之龙翔。法道宣振。师往见之。问答之际。棒喝兼施。凡情顿丧。他日笑隐拈语诘之。师发言愈厉。笑隐哂曰。得则得矣。奈第二义何。师弗懈益虔。久之。乃契入。云空川流。了无留碍。笑隐曰。乃知吾不尔欺。出世秀之资圣。越之天章。移杭之中天竺。时海内大乱。兵燹相仍。南北两山诸刹。皆化为烈焰。灵隐古称绝胜觉场。凉烟白草。凄迷于夕照之间。过者为之兴叹。康里公。为浙行省丞相。妙拣名僧能任起废者。莫师为宜。恳命居之。师既至。剪剔荆丛。葺茅为庐。以栖四方学者。虽当凋零之秋。开示徒众。语尤激切。其言有曰。达磨一宗。陵夷殆尽。汝等用力。如救头然可也。然百千法门。无量妙义。于一毫端。可以周知。如知之变。大地为黄金。受之当无所让。否则遗素餐之愧矣。岁月流电。向上之事。汝等急自进修。参学之士。多有因其语而入者。化缘既周。手疏衣赀。入公帑散交游。顾谓左右曰。翌日巳时吾逝矣。及期澡浴。坐而寂。师性简直。虽面折人过。而胸中无留物。与人交。无少长。一以诚相遇。所造偈词。初不经意。而语出浑成。有若宿搆。举扬大法。不务缘饰。而西来之旨自明。复以净土观门。若海舟航时。兼修之未尝少怠。其所见。盖卓然云。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辅良,字用贞,号介庵。
姓范氏,吴人也。
为文正十世孙,父伯和,母郑氏。
秉性慈祥,素怀善愿。
及诞良,聪悟夙发,妙意天成。
见浮图书,跃然朗诵,若所故习。
有相者见之,谓其父母曰:“是子骨格清耸,非世间法可缚,若使之学佛,必能弘大宗乘。
”父母方钟爱,未之信也。
里故多兰若,良稍长,日与群童遨游其间,徘徊爱慕,终日不忍去。
父察其志,与相者言合,乃许之,从同里迎福院僧寿弥薙落。
及受戒具,慨然曰:“学佛将以明心,心非师无以示肯綮,终日面墙可乎。
”去从北禅泽法师,习天台教观,所谓三乘十二分,研其精华,摄其密微,充然若有所契。
时士瞻杓主天平山白云寺。
寺盖范氏所建,以奉先者。
良数至其间,士瞻谓之曰:“教乘固当学,若沈溺不返,如入海算沙,徒自困耳。
何不更衣,以事禅习乎?
”良曰:“吾将焉适?
”曰:“笑隐䜣主龙翔集庆,其道大被东南,缁白信从,如子归母。
朝廷嘉之,赐以‘广智全悟’之号。
汝何不往依之?
”良于是往见,即以全器法宝期之,问答之间,棒喝兼施,弦发箭驰,霆迅电扫,刹那顷,凡情顿丧,虽未至清净觉地,而所入正途,超然出于物表。
他日再有所问,良应声若响。
曰:“得则得矣,终居第二义也。
”良益弗懈,久之,遂契其心法,云空川流,了无留碍。
寻掌藏钥于四明阿育王山,与石室瑛纵横叩击,石室极推誉之。
元至正壬午,行宣政院檄良出主嘉兴资圣寺,年才二十有六。
众颇易之,良杀衣黜食,为修建计,崇基广构,文甓雕甍,金碧烨然,前后相照,往来观者,始皆信服。
居十三年,迁越之天章,阅四寒暑,移杭之中天竺,倾向者益多,教且远敷。
会海寇兴乱,兵燹相仍,南北两山,名蓝梵宇,皆化于烈焰。
灵隐古称绝胜,乃寒烟白草,凄凉夕照之中,过者为之慨然。
康里公为江浙行省丞相,妙柬名僧,能任起废者莫良为宜,命使居之。
既至,剪剔荆丛,葺茅为庐,以栖学侣。
虽凋零之秋,开示徒众,语尤激切。
尝谓“达摩一宗,陵夷殆尽,汝等用力,如救头然可也。
然百千法门,无量妙义,于一毫端,可以周知。
如知之,变大地为黄金,受之当无所让,否则贻素餐之愧。
岁月流电,汝等急自进修。
”参学之士,多有因其语而入者。
化缘既周,手疏衣赀入公帑,散交游,及治丧敛之事,顾谓左右曰:“明日巳时,吾将逝矣。
”及期,澡身端坐,书偈而灭。
明洪武四年六月十六日也,报年五十又五,僧夏四十。
龛留五日,顶有暖气。
阇维,设利罗珠圆玉皦,捧将盈升,弟子等以馀骨入归云塔中,于寺东偏瘗焉。
同门天界善世宗泐辑其行事,乞金华宋濂为之铭,云:“良性简直,虽面折人过,而胸中无留物。
与人交,无少长,一以诚相遇。
所造偈辞,初不经意,而语出浑成,有若宿构。
举扬大法,不务缘饰,而西来之旨自明。
复以净土观门,苦海航舟,时兼修之,未尝少怠。
四坐道场,解结发覆,如利刃之破罥索,甘露之洒稠林。
盖道行无迹,妙极无象,求而即之,吻契本真。
未定之先,则万缘鼎沸。
发慧之后,则一性洞虚。
所谓不用其力,而无所不力。
则神器化于玄冥,而忠信发乎天光,而良和粹外形,渊懿内朗。
造请之间,因言悬解,證不染不迁之域,泯差别次弟之门。
非上智宿植,恶至此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7—1391 【介绍】: 明僧。浙江临海人,俗姓周,字季潭,名所居室为全室。洪武中诏致有学行高僧,首应诏至,奏对称旨。诏笺释《心经》、《金刚经》、《楞伽》,曾奉使西域。深究胡惟庸案时,曾遭株连,太祖命免死。后在江浦石佛寺圆寂。有《全室集》。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宗泐。台之临海人。字季潭。别号全室。八岁从诉笑隐学佛。十四薙落。二十受具。洪武四年。住径山。太祖高皇帝。徵江南有道浮屠。师应召称旨。命住天界。上。丕建广荐法会。于蒋山太平兴国寺。宿斋室。却荤肉不御者一月。服皮弁搢玉圭。上殿面大雄氏。行拜献礼者三。诏集幽爽引入殿。致三佛之礼。命师升座说法。上临幸。赐膳无虚日。每和其诗。称为泐翁。十年冬。诏师笺释心经金刚楞伽三经。制赞佛乐章。丁巳。奉使西域还朝。授右街善世。因命育发。将授以儒职。师姑奉命。至发长。上召而官之。师再辞求免。愿终释门。上嘉叹从之。赐免官说以旌其志。相城道衍。负奇志。摇膝高吟。傍若无人。师每正色责之曰。此岂释子语耶。学士宋公濂。尝赞师像曰。笑隐之子。晦机之孙。具大福德。足以荷担佛法。證大智慧。足以摄伏魔军。悟四喝二玄于弹指。合千经万论于一门。向上关。如涂毒鼓。挝之必死。杀活机。类金刚剑。触之则奔。屡镇名山。教孚遐迩。诏升京刹。名溢朝绅。夙受记于灵山之会。今简知于万乘之尊。云汉昭回。天章锡和于全帙。宠恩优渥。玉音召对于紫宸。屹中流之砥柱。转大地之法轮。信为十方禅林之领袖。而与古德。同道同伦者耶。后追治胡惟庸党及师。著做散僧。执役建寺。徐察其非辜取还。复领右善世。居无何。以老赐归槎峰。渡江示寂于江浦之石佛寺。师博通古今。凡经书过目辄成诵。善为词章。有全室集。行于世。国初高僧师。与复见心齐名。见心疏放。师谨密。故其得祸为尤轻。噫。亦幸耳。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
宗泐禅师。
姓周氏。
台之临海人。
号季潭。
别称全室。
笑隐䜣公之望子。
历坐名坊。
而赴明高帝之诏。
兼领天界住持。
化周大宇。
机契宸衷。
应旨涉流沙。
度葱岭遍游西天。
通诚佛域。
往返十有四万馀程。
皓首还朝。
天子嘉其高行。
自唐贞观以来。
未之有也。
泐生族甚微。
父母俱早卒。
寄食贫里。
贫里不能善之。
甫八岁。
宿根不昧。
趋本郡天宁寺。
求佛为师。
笑隐䜣公
说法其间。
泐跪拜于䜣公膝下。
公爱而异之。
试以心经。
脱口成诵。
公大喜曰。
昏途慧炬也。
得度数载。
藏文世典。
咸贯通焉。
䜣公屡易名刹。
泐皆从侍。
公尝问曰。
国师三唤侍者。
侍者三应。
且道。
是平实商量。
是格外提持。
泐遽对曰。
何得剜肉作疮。
曰。
将谓你奇特。
泐便喝。
公拈棒。
泐拂袖趋去。
䜣公告寂。
乃召怀渭曰。
吾据者床。
四十馀年。
尚遗望也。
然不尽之案。
惟你与宗泐。
任之耳泐既还台。
寓云峰。
隐紫箨。
领天宁。
俱以诚悫。
淳厚之风。
化本生之郡。
郡人倾信。
如葵日也。
又侨隐双径。
时渭禅师。
居越之宝相寺。
遣使迎泐。
泐笑却之。
使再至。
仅得遗简。
踪迹杳然。
元末。
武林名贤。
强泐出居中天竺。
虽当烽燧四警之际。
而施为壮阔。
交接从容。
无少长贵贱。
皆得而瞻礼之。
不减䜣公说法时也。
盖以中竺经燬。
昔繇䜣公而新。
故泐之光阐前绩。
湖江称美焉。
明初。
诏主天界。
高帝以慧昙西往之迹未终。
欲修之难其人。
泐应旨。
于洪武丁巳西行。
壬戌还朝。
复居天界。
常入大内。
开襟论道。
泐留京既久。
朝臣党立。
间有嫉之者。
泐遂退居凤阳之槎槎峰。
丙寅。
帝思泐见。
诏归天界。
于是。
来往禁廷不容己。
廷士建议。
以泐于内圣外王之略。
无不毕备。
请以中顺大夫禄。
而旌泐。
泐引去。
至江浦石佛寺示疾。
乃唤侍者曰。
者个聻。
侍者茫然。
泐厉声曰。
苦。
竟入灭。
年七十有四。
坐夏六十六。
龛归天界。
火浴得设利。
光润明灿者三十颙。
建塔于䜣公之后。
泐之宿愿弘深。
辨才无碍。
际遇乎佛心天子。
常于慈明殿设榻。
召问心经枢要。
泐穷理显性。
彻果该因。
深浅开遮。
无机不被。
天子默以神会。
乃敕笺语流行。
爰有御制序文。
冠于经首。
其诃曰。
二仪久判。
万物备周。
子民者君。
育民者法。
其法也。
三纲五常。
以示天下。
亦以五刑。
辅弼之。
有等凶顽不循教者。
往往有趋火赴渊之为。
终不自省。
是凶顽者。
非特中国之有。
尽天下莫不亦然。
俄西域生佛。
号曰释迦。
其为佛也。
行深愿重。
始终不二。
于是。
出世间。
脱苦趣。
其为教也。
仁慈忍辱。
务明心以立命。
执此道而为之。
意在人皆如此。
利济群生。
今时之人。
罔知佛之所以。
每云法空虚而不实。
何以导君子引小人。
以朕言之则不然。
佛之教。
实而不虚。
正欲去愚迷之虚。
立本性之实。
特挺身苦行。
外其教而异其名。
脱苦有情。
昔佛在时。
侍从听法者。
皆聪明之士。
演说者。
三纲五常之性理也。
既闻之后人各获福。
自佛入灭。
其法流入中国。
间有聪明者。
动演人天小果。
犹能化凶顽为善。
何况聪明者。
知大乘。
而识宗旨者乎。
如心经。
每言空。
不言实。
所言之空。
乃相空耳。
除空之外。
所存者本性也。
所谓空相有六。
谓。
口空说相。
眼空色相。
耳空听相。
鼻空嗅相。
舌空味相。
身空乐相。
其六空之相。
又非真相之空。
乃妄想之相。
谓之空相。
是空相。
愚及世人。
祸及古今。
往往愈坠弥深。
不知其几斯空相。
前代帝王被所惑。
而几丧天下者。
周之穆王。
汉之武帝。
唐之玄宗。
萧梁武帝。
元魏主焘。
李后主。
宋徽宗。
此数帝。
废国忘政。
惟萧梁武帝。
宋之徽宗。
以及杀身。
皆繇妄想飞升。
及入佛天之地。
其佛天之地。
未尝渺茫。
此等快乐。
世常有之。
为人性。
贪而不觉。
而又取其乐。
人世有之者何。
且佛天之地如为。
国君及王侯者。
若不作非为善。
能保守此境。
非佛天者何。
如不能保守。
而伪为用妄想之心。
即入空虚之境。
故有如是斯空相。
富者被缠。
则淫欲并生丧富矣。
贫者被缠。
则诸恶并作殒身矣。
其将贤未贤之人被缠。
则非仁人君子也。
其僧道被缠。
则不能立本性而见宗旨者也。
所以本经题云心经者。
正欲去心之邪念。
以归正道。
岂教之妄耶。
朕特述此。
使聪明者。
观二仪之覆载。
日月之循环。
虚实之孰取。
保命者何如。
若取有道保有方。
岂不佛法之良哉。
色空之妙乎。
高帝自登极来。
潜心性理。
与诸禅宿盘桓。
无虚岁月也。
然于昙泐二公。
尤追惜之。
盖嘉其壮志西行。
大光圣化云。
赞曰。
昙泐二禅师。
望重龙河。
道钦有国者。
可谓一时能事矣。
况其利物多方。
言言合辙。
法法随根。
又以道馀名振他邦。
亦空谷而分声也。
昔大觉氏记。
像法有从地涌出无数菩萨。
顺逆行道。
护持法藏。
人天莫测。
今观二师之踪迹。
无乃是其数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僧。嘉兴语溪人,初名文诚,后名道元。字觉隐,号辅成山人、大同山翁、凝始子。尝主本觉寺。后寓吴下。喜山水,以诗自豪。又善画山水。有《凝始子集》。
元诗选
本诚初名文诚,字道元,(一作原)后名道元,字觉隐,嘉禾语溪人。
住兴圣禅寺,嗣法虚谷陵禅师。
又主本觉寺,寓吴下佳山水间。
居无常处,以诗自豪。
与天隐至公、笑隐䜣公诗声相埒,呼为诗禅三隐。
天隐先化去,师与笑隐洪武初尚在,有文集行世。
道元喜诙谐,常与程渠南同食蕈,道元嘱赋,渠南应声云:「头子光光脚似丁,祗宜豆腐与波棱。
释迦见了呵呵笑,煮煞许多行脚僧。
」闻者绝倒。
又善书,山水学巨然,翎毛竹石俱有洒脱之韵。
自云吾尝以喜气写兰,以怒气写竹。
每画毕,辄喜题跋其上。
自称辅成山人、大同山翁、凝始子,或诡言「蜀畤坾公笔」云。
槜李诗系·卷三十
本诚一作本成又名文诚字道原号觉隐崇德人嗣法于陵虚谷与天隐笑隐友善世号三隐至正间住嘉兴兴圣本觉二寺姚绶作记称其善诗画写竹有掀簸之态有文集行世至正七年嘉禾城西有乌数千营巢于地围八尺崇五尺未几大盗弄兵海上红巾继起本诚著乌城志五百馀言宋濂爱其文删之以附集中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初名文诚字道原后名道元字觉隐嘉禾人主兴圣禅寺又主本觉寺洪武初示寂有集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