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田一

相关人物:共 43 位
共 43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
张镜光 朝代:清末民国初

人物简介

全台诗
张镜光(1853~1930)〖张镜光卒年,依据《台湾日日新报》,1930年10月21日,夕刊第四版云:「宜兰张镜光葬式,去十七日,午前八时于宜兰郡员山庄,新城山前自宅举行。
」可知张氏卒于昭和五年(1930)。
《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时期》谓卒于1932年,《台湾历史辞典》谓卒于1929年,并误。
又据《台湾日日新报》,1935年5月7日,第八版,庄赞勋〈恭挽张广文镜光老夫子谨次吕子香明经瑶韵〉:「七八年华一梦中,老成凋谢恨无穷。
门人痛哭新城路,搔首呼天泪眼红。
」可知张镜光卒年七十八;据此上推,应是生于1853年。
〗 ,字恒如,清宜兰人。
幼失怙,事母至孝。
十岁受业于陈占梅,弱冠设塾宜兰枕头山,诱掖后进。
杨士芳登进士第,荐为仰山书院讲席,举人李望洋妻之以女。
光绪十一年(1885)岁试,拔取优等第一,补用弟子员。
曾随李望洋赴甘肃河州任所。
以生性恬淡,无意仕进,乃辞职返乡。
旋与杨士芳等承知县萧赞廷命,纂修《噶玛兰厅志续编》,未成。
乙未(1895),日人据台,肆意杀戮,张氏作〈开生路论〉加以讽谏,日吏感动,乃设救民局,全活甚众。
尝为日人搆陷被拘,经商民罢市抗议,始获释。
明治三十年(1897)佩授绅章,三十三年(1900)任宜兰劝善局干事长。
平生致力教育,垂六十载,桃李遍北台。
〖参考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总督府,1916年4月,页69;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1年12月;许雪姬《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2004年;《台湾日日新报》,「翰墨因缘」,1926年8月6日,夕刊第四版;《台湾日日新报》,「祝设帐五十年」,1927年2月25日,第四版。〗
林百川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林百川(1854~?
),新竹富兴人。
清光绪壬午(1882)秀才。
祖籍广东嘉应,曾祖林锦秀于嘉庆中来台,住居于竹堑地区。
林百川自幼好学,受教于谢相义、梁国桢两先生。
后设帐于中港,从事训蒙。
日治时期受日本政府厚遇,明治三十年(1897)四月授佩绅章,同年十二月,登庸办务署参事,详述地方沿革,俱陈赋课惯例。
翌年(1898)三月解绶而赋閒。
德薪远播,门第愈盛。
〖参考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总督府,1916年4月;高雪卿《台湾苗栗地区古典诗研究》,文化大学中文所硕士论文,2004年。
〗其诗主要收于《树杞林志。
文徵》,或见于《台湾日日新报》「词林」、「诗坛」栏,兹据以编校。

人物简介

全台诗
蔡见先(1855~1911),字振丰,又字启运,号应时、运时,以字行。
清新竹县人。
其先原籍福建同安,累世武职。
蔡氏博学能文,喜兵书,好交游,时与诸名士诗文唱酬。
光绪十二年(1886)将「竹社」、「梅社」改组为「梅竹吟社」,并担任社长。
光绪十七年(1891)取中秀才,二十年(1894)迁居苗栗苑里。
乙未割台之际,曾襄助表兄丘逢甲举兵抗日。
明治三十年(1897),与鹿港文人洪弃生、许剑渔等共创「鹿苑吟社」。
同年三月,应苗栗支厅长横堀氏之聘,担任事务嘱托,并授佩绅章。
十月,又应苑里事务署长浅井氏之邀,编修《苑里志》,旋任苗栗办务署参事。
明治三十九年(1906),与林痴仙、林幼春等人创立「栎社」,为创社九老之一。
明治四十年(1907),任苑里区长。
四十三年(1910),「奇峰吟社」因新竹县知事樱井勉离去,改由蔡启运担任社长。
明治四十四年(1911)四月病逝,年五十七。
蔡氏生平好击钵吟,其子蔡汝修编《台海击钵吟集》,收录其击钵吟作百馀首。
所著《养馀轩诗钞》,今已佚。
〖参考《汉文台湾日日新报》,「杂报」栏,诗人作古,1911年4月25日,第三版;《汉文台湾日日新报》,「杂著」栏,蔡启运先生事略,1911年5月2日,第一版;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总督府,1916年4月;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3年12月,页710至711。
〗 今蔡氏诗作据《台湾新报》、《台湾日日新报》、《竹梅吟稿》、郑鹏云编《师友风义录》、《莱园第三周年诗会稿》、蔡汝修编《台海击钵吟集》、《栎社第一集‧启运诗草》、曾笑云编《东宁击钵吟前后集》等资料辑录编校。
(江宝钗撰)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李种玉(1856~1942),字稼农。
清台北三重埔人。
光绪十七年(1891)参加台北府试,取进县学;二十年(1894)列选为优贡生。
日本治台后,于明治廿八年(1895)出任保良局帮办事务嘱托,明治卅年(1897)总督府佩授绅章,并被推举为三重埔保良局局长。
明治卅三年(1900)入国语学校担任教务嘱托,教授汉文、习字,提携学子甚众。
曾与谢雪渔茂才代表台湾儒士,赴日本参列汤岛圣堂孔子大祭;又与林清敦等创设「鹭州吟社」。
李氏精书善文,台北寺庙楹联,有不少出自其手 。
以下诗作由林钦赐《瀛洲诗集》、赖子清《台海诗珠》、鹰取田一郎《大雅唱和集》、住江敬义《江濒轩唱和集》以及《台湾日日新报》辑录编校。
王庆忠 朝代:清末民国初

人物简介

全台诗
王庆忠(1856~1925),字温和,清台北大龙峒人。
出身望族,协助父亲经商,资产益丰。
慷慨好义,对于地方公共事业,如救灾恤苦,往往奋袖先倡,颇多贡献;曾襄助郡守陈星聚设筑台北府城,奖授五品同知。
日治初,任保良总局董事,明治三十年(1897)四月台湾总督府授佩绅章,任台北县、厅参事,并担任台北州协议会员。
大正十二年(1923)授勋六等瑞宝章,大正十四年(1925)病逝。
王庆忠为「瀛社」初期社员,大正初年曾任大龙峒保安宫管理人,早年从事煤油与茶业贸易,为台湾新产业先驱。
〖参考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总督府,1916年4月;《台湾日日新报》,1925年3月28日,第四版;《台湾日日新报》,1925年3月29日,第四版;王诗琅、王国藩《台北市志》,台北市:成文出版社,1983年;林正三《瀛社社史之整理纂修与研究》,2005年;林正三、许惠玟《台湾瀛社诗学会会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10月。
林天龙 朝代:清末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林天龙(1857~1911),南投集集人。
为清末樟脑业大户,曾出资主持集集信仰中心广圣宫妈祖庙重建事宜。
光绪十年(1884)继承其父林光祥遗志,董理明新书院迁建工程。
明治三十四年(1901)修业于教员讲习所,同年四月派赴日本东京考察农工商业。
明治三十五年(1902)八月获颁绅章,十二月受命担任集集区长。
是年将明新书院所有田地及庙地,捐给集集庄役场,充做建设集集公学校(今集集国小)校地。
著有《集集堡地方前后志略》一卷。
〖参考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总督府,1916年4月;陈哲三《集集镇志。
人物志》,南投:集集镇志编纂委员会,1998年,页859;《中国方志丛书。
台湾地区》第二百五十号,〈台中州街庄要览辑存〉。
〗以下诗作辑录自《鸟松阁唱和集》、《集集镇志》。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曾逢辰(1858~1929),又名逢臣,字吉甫,号镜湖,又号南丰逸老。
清淡水厅溪埔仔庄人。
光绪五年(1879)取中新竹县学附生,平生以教书为业,先后开馆于猫儿碇、后面庄、凤冈等地。
日治后,于明治廿八年(1895)任猫儿碇庄长;明治卅一年(1898)与张麟书同任新竹公学校汉文教师;四月佩授绅章;是年冬,承新竹县知事樱井勉之命,委以「事务嘱托」,兼修志乘。
五个月内采访《新竹厅志》及整理光绪十九年(1893)《新竹县志》残稿共五十馀件,重加编辑。
文学活动方面,曾氏于光绪十二年(1886)加入「竹梅吟社」;日治后为「竹社」社员,大正五年(1916)起,担任「竹社」副社长。
晚年担任「乱弹会」词宗,指导新竹公学校与女子公学校教师研习汉诗文。
昭和四年(1929)卒于北门大街 。
以下诗作据儿玉源太郎《庆飨老典录》、黄洪炎《瀛海诗集》、鹰取田一郎《寿星集》、连横《台湾诗荟》、曾笑云《东宁击钵吟前集》、吴幅员《台湾诗钞》、苏子建《堑城诗荟》等辑录编校。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陈梅峰(1858~1937) ,字精华,清澎湖湖西乡人。
光绪壬午年(1882)取中生员。
精通经史,善诗文,曾游历闽粤各处,于厦门、高雄旗后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名士如:陈文石、陈春林、陈月樵、陈皆兴、王天赏皆为其门生。
归澎湖后,设杏园堂私塾授徒,历数十年。
日人治台时,曾于明治卅三年(1900)获颁绅章,明治卅六年(1903)任澎湖厅参事,翌年改任澎六区区长。
明治四十四年(1911)与陈锡如、蔡汝璧倡设「西瀛吟社」。
昭和八年(1933)与学生吴尔聪发起重刊《澎湖厅志》,以保存地方文献;晚年曾任《台湾日日新报》记者。
陈梅峰为澎湖地区重要诗家,生平著作却不曾结集出版 。
以下诗作从连横《台湾诗荟》、馆森鸿、尾崎秀真《鸟松阁唱和集》、鹰取田一郎《寿星集》、曾笑云《东宁击钵吟集》、吴幅员《台湾诗钞》、赖子清《台海诗珠》、许成章《高雄市古今诗词选》、《台湾日日新报》等辑录编校。
粘舜音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全台诗
粘舜音(1857~1904),名冠文,号伯山。
台北艋舺人。
氏出身满族,先世南迁泉州郡城,后成为泉州地方望族。
其父粘传江于嘉庆年间挈眷来台。
粘舜音为长子,二十岁时随父渡台,自幼雅好文学,为光绪年间府庠生。
曾设帐于艋舺,专事教学,王自新、李德音、何赐卿、倪炳煌皆其弟子;其间粘父归返泉州;曾任淡水县幕宾。
乙未之际,内渡返乡;后为图谋生计再次来台,并受邀担任《台湾日日新报》记者。
明治三十年(1897)四月授佩绅章,明治三十七年(1904)二月以病卒,得年四十七岁。
〖参考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总督府,1916年4月;林正三《瀛社社史之整理纂修与研究》,九十三年度台北市政府文化局艺文补助文学类研究计画,2005年4月;粘子瑛《女贞后裔在台湾:粘氏宗族与彰化福兴地区的发展》,台湾古籍出版公司,2005年。
〗粘氏为人清修儒雅,诗文兼擅,采藻风流,超脱时俗。
工书法,尤精汉隶。
著有《燕巢小草》卷,未刊。
粘氏曾以「梯云楼主」笔名,发表三百馀篇文章于台日报,极具特色。
诗歌除閒咏之外,亦有不少雅集唱酬之作,或参与「玉山吟社」课题击钵、或与日本官绅宴会唱和,作品多刊于报刊。
今据《台湾新报》、《台湾日日新报》、《南菜园唱和集》、《江濒轩唱和集》、《竹风兰雨集》等辑录编校其作。
(吴毓琪撰) 粘氏为人清修儒雅,最善诗文,采藻风流,超脱时俗。
工书法,尤精汉隶。
著有《燕巢小草》卷未刊。
粘氏诗作,除了个人閒咏之外,亦有不少雅集唱酬之作,或参与「玉山吟社」课题击钵、或与日本官绅宴会唱和,作品多刊于当时报刊中。
以下诗作据《台湾新报》、《台湾日日新报》、《南菜园唱和集》、《江濒轩唱和集》、《竹风兰雨集》等辑录编校。
陈人英 朝代:清末民国初

人物简介

全台诗
陈人英(1860~1926),字达,小名益智。
清咸丰十年(1860)生于台南官佃庄(今台南县官田乡)。
其先祖随郑成功来台,开垦台南赤山地区,累世均为官佃。
陈氏曾入台南举人蔡国琳门下,光绪初年补嘉义县学弟子员,后为廪生。
改隶后,于明治三十一年(1898)授佩绅章,明治三十四年(1901)任?豆辨务署参事,其后又担任盐水港参事、台南厅官佃厅参事等职。
明治三十八年(1904)为盐水港制糖会社发起人,明治四十四年年(1911)被推为官佃庄「断发会」会长。
陈氏平日热心地方事务,望重里闾。
瀛社诗人谢雪渔曾赋诗〈同学陈人英上舍〉云:「不群矫矫各青年,励志芸窗判后先。
筑就官埤资灌溉,君家瘠壤悉腴田。
」可见陈人英于地方发展上之贡献〖参考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总督府,1916年4月;洪波浪、吴新荣主修《台南县志‧人物志》,台南:台南县政府,1980年6月。
〗。
惜其诗作不多,今仅存二首。
(陈晓怡撰)
共 43 首上一页 第 2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