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今二

相关人物:共 52 位
共 52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生严氏。雍州冯翊人。九岁师事瑗公得度。受道于斌济二师。善大涅槃胜鬘维摩诸经。每上讲。难者莫能折。性超放。忽绳墨。有所思即诣。不间墙壁。人以是非之。文惠太子。起恶念。忽梦有苦之者。于是革意谢焉。魏主致书。请开讲。齐世祖不许。以平生信施。造太昌寺。寺成而殁。寿五十九。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僧宗。
姓严。
本雍州凭翌人。
晋氏丧乱。
其先四世祖移居秦郡。
年九岁为瑗公弟子咨承慧业。
晚又受道于斌济二法师
善大涅槃及胜鬘维摩等。
每至讲说听者将近千馀。
妙辩不穷应变无尽。
而任性放荡亟越仪法得意便行不以为碍。
守检专节者。
咸有是非之论。
文惠太子将欲以罪摈徒遂。
通梦有感。
于是改意归焉。
魏主元宏遥挹风德。
屡致书并请开讲。
齐太祖不许外出。
宗讲涅槃维摩胜鬘等。
近盈百遍。
以从来信施造太昌寺以居之。
建武三年卒于所住。
春秋五十有九。
先是北土法师昙准闻宗特善涅槃。
乃南游观听。
既南北情异思不相参。
准乃别更讲说。
多为北士所师。
准后居湘宫寺。
与同寺法身法真并为当时匠者。
时有安乐寺慧令法仙法最。
中兴寺僧敬道文。
天竺寺僧贤。
并善数论。
振名上国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广东顺德人,字思伯,号罗浮山人,人称浮山。梁储孙。弱冠中秀才,厌举业,弃去。与梁有誉、黎民表等为诗、古文。尤好书画,画追宋元大家笔意。以荫补中书舍人,客部主事。为人雅正恭谨,海内名士多与之交游。
全粤诗·卷三四四
梁孜,字思伯。
顺德人。
储孙。
以荫官礼部主事,转员外郎。
有《梁中舍集》。
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二一有传。
梁孜诗,以国家图书馆藏《盛明百家诗·梁中舍集》为底本。
释净行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四
净行。
即净渊尼第五妹也。
幼而神理清秀远识遒赡。
爽烈有志分风调举止每辄不群。
少经与大袜令郭洽妻臧氏相识。
洽欲害其妻言泄于路。
行请兄谏洽。
洽不从之。
行密语臧氏。
臧氏不信。
行执手恸泣。
于是而反。
后一二日洽果害之。
及年十七从法施尼出家住竹园寺。
学成实毗昙涅槃华严。
每见事端已达旨趣。
探究渊赜博辩无穷。
齐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厚加资给。
僧宗宝亮二法师雅相赏异。
及请讲说听众数百人。
官第尼寺法事连续。
当时先达无能屈者。
竟陵王后区品学众欲撰僧录。
莫可与行为辈。
后有尼聪朗特达。
博辩若神。
行特亲狎之。
众亦以为后来之秀。
可学为俦也。
行晚节好禅观菜食精苦。
皇帝闻之雅相叹赏。
年六十六。
天监八年而卒。
葬于钟山。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生王氏。馀姚人。客建邺。年十一。师事僧远落发。读庐山远公传。慕其为人。游庐山见其遗迹。卜居西林三年。还都。时王式大聚学徒。辩三相义。慧方年十七。即发问数番。意造玄微。诠牒有次。众咸爱其奇俊。又就猛公。讲成实论。猛以张融搆难稠叠。尤厌苦之。因使慧与抗。融见慧少。有相骄稚意。慧盛气必出其上。楮灯谢超宗皆加敬焉。以母老。移居庄严寺。就养。母怜之亦落发。以宅为寺。建元三年卒。寿三十一。有玄趣僧达者。皆精经论。见称于时。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道慧。
姓王。
馀姚人。
寓居建邺。
十一出家为僧远弟子止灵曜寺。
至年十四读庐山慧远集。
乃慨然叹息恨有生之晚。
遂与友人智顺。
沂流千里观远遗迹。
于是憩庐山西寺涉历三年。
更还京邑。
时王或辩三相义大聚学僧。
慧时年十七。
便发问数番言语玄微诠牒有次。
众咸奇之。
后受业于猛斌二法师
猛尝讲成实。
张融构难重叠。
猛称疾不堪多领。
乃命慧令答之。
融以慧年少颇协轻心。
慧乘机挫锐言必诣理。
酬酢往还绰有馀裕。
善大乘明数论。
讲说相续学徒甚盛。
区别义类始为章段焉。
褚澄谢超宗名重当时。
并见推礼。
慧以母年老欲存资奉乃移憩庄严寺。
母怜其志。
复出家为道。
舍宅为福建远精舍。
慧以齐建元三年卒。
春秋三十有一。
临终呼取麈尾授友人智顺。
顺恸曰。
如此之人年不至四十惜矣。
因以麈尾内棺中而敛焉。
葬于钟山之阳。
陈郡谢超宗为造碑文。
时庄严复有玄趣僧达。
并以学解见称。
趣博通众经并精内外。
而尤善席上风轨可欣。
达少而头白。
时人号曰白头达。
亦博解众典尤精往复。
而性刚忤物被摈长沙。
释慧韶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生丹阳之田里。其先颖川陈氏也。幼养于兄。以友悌称。年十二。出家禀戒。游京扬。听庄严旻公释成论。仅再讲。即尽记忆通畅。因谓同学慧峰曰。吾如是。将非其所开之义浅欤。抑其善教然欤。遂更依藏法师于开善。钻仰日至。后依龙光绰法师。贫无以得论本。众共斥不许住。时方严寒。独一帔。因鬻之以资写论。久之武陵王填巴蜀。邀与俱。训徒龙渊寺。尝讲罢。坐房中。见神人青袷服。致敬曰。法师幸常此弘道。当相拥卫也。先苦气疾。每思虑辄发。至是顿愈。法席推为成都盛。凡学者有失。皆自罚。性不骑乘。间赴贵家请。值雨潦泥淖。必策杖戴笠往。天监七年。忽染微恙。医者以猪脂药进。拒不服。而礼佛诵经。颜色怡悦如常时。候问者以为喜。乃告曰。吾兹无处不痛。政若败车行路。常患摧折。但自强耳。顷之卒于寺之摩诃堂。是年七月三日也。春秋五十四。既卒。民有应始丰者。梦被摄。至阎王所。闻趣迎韶法师。及至。王降阶。合掌顶礼。还坐殿上。画文书。作大政字。俄法师飞腾去。安浦寺尼梦。送法师等五百僧。登七宝梯。到天宫殿。
续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二
释慧韶。
姓陈氏。
本颖川太丘之后。
避乱居于丹阳之田里焉。
性恬虚寡嗜欲。
沈毅少言。
童幼早孤依兄而长。
悌友之至闻于闾阎。
十二厌世出家。
具戒便游京杨。
听庄严旻公讲释成论。
才得两遍记注略尽。
谓同学慧峰曰。
吾沐道日少便知旨趣。
斯何故耶。
将非所闻义浅。
为是善教使然乎。
乃试听开善藏法师讲。
遂觉理与言玄。
便尽心钻仰。
当夕感梦。
往开善寺采得李子数斛。
撮欲啖之先得枝叶。
觉而悟曰。
吾正应从学必践深极矣。
寻尔藏公迁化。
有龙光寺绰公继踵传业。
便回听焉。
既阙论本制不许住。
惟有一帔又属严冬。
便撤之用充写论。
忍寒连噤。
方得预听文义。
兼善独见之明卓高众表。
辩灭谛为本有。
用粗细而折心。
时以为穿凿有神思也。
梁武陵王出镇庸蜀。
闻彼多参义学。
必须硕解弘望。
方可开宣。
众议荐举皆不合意。
王曰。
忆往年法集有伧僧韶法师者。
乃堪此选耳。
若得同行。
想能振起边服。
便邀之至蜀。
于诸寺讲论开道如川流。
当于龙渊寺披讲将讫。
静坐房中感见一神。
青衣帢服致敬曰。
愿法师常在此弘法。
当相拥卫。
言讫而隐。
遂接席数遍。
清悟繁结。
昔在杨都尝苦气疾。
缀虑恒动。
及至蜀讲众病皆除。
识者以为寺神之所护矣。
于时成都法席恒并置三四。
法鼓齐振竞敞玄门。
而韶听徒济济莫斯为盛。
又率诸听侣。
讽诵涅槃大品。
人各一卷合而成部。
年恒数集伦次诵之。
如有谬忘及讲听眠失者。
皆代受罚。
对众谢曰。
斯则训导不明耳。
故身令奖物。
其勤至若此。
武陵布政于蜀。
每述大乘及三藏等论。
沙门宝彖保该智空等。
并后进峰岫。
参预撰集。
勒卷既成。
王赐钱十万。
即于龙渊寺分赡学徒频教令掌僧都。
苦辞不受。
性不乘骑。
虽贵胜请讲逢值泥雨。
辄自策杖戴笠。
履芒屩而赴会焉。
少而斋洁不涉珍羞。
后遇时患药杂䐗脂。
拒而不服。
非时浆饮故绝生常。
候病者仰观。
颜色怡悦礼诵不替。
当似微差。
乃告曰。
吾今无处不痛。
如坏车行路常欲摧折。
但自强耳。
恨所营尊像未就。
吾将去矣。
遗属道俗凭为庄严。
便洗浴剃发剪爪礼拜嗽口。
坐于龙渊寺摩诃堂中。
奄然而卒。
春秋五十有四。
即天监七年七月三日也。
时成都民应始丰者。
因病气绝而心上温。
五日方醒云。
被摄至阎王所。
闻处分云。
迎韶法师。
须臾便至。
王下殿合掌顶礼更无言说。
惟画文书作大政之字。
韶便出外。
坐于旷路树下。
见一少童以漆柳箕擎生袈裟令韶著之。
有数十僧来迎。
丰惟识智慈二禅师
幡花列道腾飞而去。
又当终夕有安浦寺尼。
久病闷绝。
及后醒云。
送韶法师及五百僧。
登七宝梯。
到天宫殿讲堂中。
其地如水精。
床席华整。
亦有麈尾几案。
莲华满地。
韶就座谈说。
少时便起。
送别者。
令归。
其生灭冥祥感见类此。
僧旻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7—527 【介绍】: 南朝梁僧。吴郡富春人,俗姓孙。七岁出家,居虎丘西山寺。力学不怠,志操冠群辈。后居扬都庄严寺。自齐迄梁,登座讲说逾二十年。梁武帝天监初与诸僧于上定林寺抄一切经论。著有《论疏杂集》、《四声指归》、《诗谱决疑》等,尤以《成实论义疏》著名。与智藏、法云合称梁代三大法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孙氏。世居吴之富春。三国有吴之后也。幼孤。七岁出家。住虎丘西山寺。师事僧回。从受五经义。宋吏部郎吴郡张辩。尝谓之曰。沙弥何姓。家何处。旻曰。贫道姓释。家此山。辩异之。特进张绪。见而叹曰。松柏虽小。已有凌云之气。年十三。随回出都。住白马寺年十六。回亡。移住庄严寺。师事昙景。与同寺法云神冈法关。夕则合帔而卧。昼则假衣而行。往返咨询。柔次远亮四师。大明经律论指。振发拥滞。虽命世硕学。无所是非。齐文慧帝。竟陵王。深加贵敬。尚书令王俭。尝延僧宗。讲涅槃经。旻所扣问。辄摧衄。俭曰昔姚兴于逍遥园。使竺道生。难道融义。往复百翻言义俱切。众服其英秀。今旻法师过之远矣。文宣帝请柔次二师。讲成实论。旻于末席。有所议论。辞旨清新。宏邈。听者倾属。次师乃放麈尾叹曰。老夫受业彭城精思五聚。有十五番。诚为难窟。每恨不逢勍敌。自至金陵五年。始见竭于今日矣。待为思之。晚讲当答。及晚裁复数交。辞义遂拥。次师动容。顾四座曰。后生可畏。永明十年。始二十六岁。讲成实论于兴福寺。先辈后进。道俗交会。不远万里。呜呼盛哉。晋宋来学者。务高谈大语。以相誇罩。而旻谦让。恬静若不能言。晋安太守彭城刘业谓旻曰。师于经论该博。何以立义多儒。答曰贫道谨依经文。文玄则玄。文儒则儒。不知其他也。竟陵王世子昭胄出守会稽。或邀旻往征虏亭饯之。旻曰吾与相识于讲席间耳。然未尝修诣。闻其得郡便往。意所不欲。众由是亦罢。永元初。诏僧局。请僧三十人。入华林园夏讲。僧正拟旻法主。旻却之。或问其故。答曰。此徒外润。不能内益。由是誉传遐迩。琅琊王仲宝吴郡张思光。学冠当时。并投分纳交。申以缟滞。齐乱避地入东。逮梁天监五年。诏僧正慧超。到房请。与法宠法云。汝南周舍等。入华林园道义。六年制注般若经。请京城五大法师于五寺。首讲。以旻道居其右。深其悦可。又诏于慧轮殿。讲胜鬘经。帝躬临听。僧智僧晃临川王记室东莞刘协等。三十人。同抄定林寺一切经论。以类相从成。八十卷。皆取旻考正来上。十一年。感风疾。诏吴郡太守张充吴兴太守谢览给。舟仗资粮津发至都。晋陵太守蔡撙出门候之。叹曰。昔仲尼素王于周。今旻公又素王于梁矣。天监末。诏庄严寺。建八座法轮。讲者五僧。以年腊相次。旻最处后。而徒众剧繁。庄严讲堂。宋世祖所立者。其高广𮞅[〦/柔]。非他处比。是日至不能容。诏听停讲五十日。益辟窗牗。进床五十张。犹云迫隘。桄程为之摧折云。讲十地经于简静寺。先为筑堂五间。以增其旧。至日悉满。 尤薄于势要。吴郡陆倕一日造房。旻称疾不见。倕欣然曰。此诚弟子所望也。时吴兴太守萧昂过山展礼。山主智迁以告旻。旻曰。吾山薮病夫。无事见贵二千石。昔戴颙隐居北岭。宋江夏王诣之。颙高卧牗下。不与相见。吾虽德薄。请附于戴公。及萧至。旻从后门遁去。 其年。皇太子亦遣通事舍人何思澄。致礼赠物。大通五年。诏还都。徙居开善寺。于路旧疾。增剧八年二月一日卒。寿六十一诏。以其月六日。窆钟山之开善。 初旻乐禅默。乃依所立义。获入定。问诸禅师。皆曰门户虽殊。造寂则一。每开讲先使众于坐定后为舍灵转经曰。道安故事也。时灵根寺道超。勤学。每祷佛。愿如旻。忽梦。人曰。僧旻法师。毗婆尸佛时。已能讲说。君始发心。岂可遽及耶。但自加功。当得开解。 旻造弥勒像。朝夕礼谒。梦像遣化。送菩提树。曰菩提者。梁言道场树也。弟子颇宣其言。旻止之。著述殆百馀卷。行世。
续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初
释僧旻。
姓孙氏。
家于吴郡之富春。
有吴开国大皇帝其先也。
幼孤养能言而乐道。
七岁出家。
住虎丘西山寺。
为僧回弟子。
从回受五经。
一闻能记。
精神洞出标群独秀。
每与同辈言谑及诸典礼。
未尝不慨慨然欲为己任。
宋吏部郎吴郡张辩谓之曰。
沙弥何姓家在何处。
旻曰。
贫道姓释。
家于此山。
辩甚异之。
特进张绪见而叹曰。
松柏虽小已有陵云之气。
由是显誉。
年十三随回出都住白马寺。
寺僧多以转读唱导为业。
旻风韵清远了不厝意。
年十六而回亡。
哀容俯仰率由自至。
丧礼毕移住庄严师仰昙景。
景久居寺任。
雅有风轨。
大小和从。
寺给僧足。
旻安贫好学。
与同寺法云禅岗法开。
禀学柔次达亮四公经论。
夕则合帔而卧。
昼则假衣而行。
往返咨询不避炎雪。
其精力笃课如此。
大明数论究统经律。
原始要终望表知里。
内鉴诸己旁启同志。
前疑往结靡不冰泮。
虽命世硕学有是非之辩。
旻居中振发曾无拥滞。
光绪既著风猷弘远。
齐文惠帝竟陵王子良。
深相贵敬请遗连接。
尚书令王俭。
延请僧宗讲涅槃经。
旻扣问联环言皆摧敌。
俭曰。
昔竺道生入长安。
姚兴于逍遥园见之。
使难道融义。
往复百翻言无不切。
众皆睹其风神服其英秀。
今此旻法师超悟天体。
性极照穷言必典诣。
能使前无横阵。
便是过之远矣。
文宣尝请柔次二法师
于普弘寺共讲成实。
大致通胜冠盖成阴。
旻于末席论议。
词旨清新致言宏邈。
往复神应听者倾属。
次公乃放麈尾而叹曰。
老子受业于彭城。
精思此之五聚。
有十五番以为难窟。
每恨不逢勍敌。
必欲研尽。
自至金陵累年始见竭于今日矣。
且试思之晚讲当答。
及晚上讲裁复数交词义遂拥。
次公动容顾四坐曰。
后生可畏。
斯言信矣。
年二十六。
永明十年始于兴福寺讲成实论。
先辈法师高视当世排竞下筵。
其会如市山栖邑寺莫不掩扉毕集。
衣冠士子四衢辐凑。
坐皆重膝不谓为迮。
言虽竟日无起疲倦。
皆仰之如日月矣。
希风慕德者不远万里相造。
自晋宋相承凡论议者。
多高谈大语竞相誇罩。
及旻为师范。
棱落秀上机变如神。
言气典正。
座无洪声之侣。
重又性多谦让。
未常以理胜加人。
处众澄眸如入禅定。
其为道俗所推如此。
时人称曰。
折剖磐隐通古无例。
条贯始终受者易悟。
庶方荡诸异论大同正法矣。
于是名振日下。
听众千馀。
孜孜善诱曾无告倦。
晋安太守彭城刘业。
尝谓旻曰。
法师经论通博。
何以立义多儒。
答曰。
宋世贵道生。
开顿悟以通经。
齐时重僧柔。
影毗昙以讲论。
贫道谨依经文。
文玄则玄。
文儒则儒耳。
时竟陵王世子萧照胄。
出守会稽。
要旻共往。
征虏别之。
旻曰。
吾止讲席。
相识未尝修诣。
承其得郡。
便狼狈远别。
意所不欲。
众因是亦止。
永元元年。
敕僧局请三十僧。
入华林园夏讲。
僧正拟旻为法主。
旻止之。
或曰何故。
答曰。
此乃内润法师。
不能外益学士。
非谓讲者。
由是誉传遐迩名动京师。
琅琊王仲宝。
吴人张思光。
学冠当时清贞独绝。
并投分请交申以缟带。
年立之后频事开解蔚为宗匠。
九部五时若指诸掌。
玄理伏难坦然夷易。
故缁素结辙华俗邀延往复屯萃矣。
时有令闻夙成负先来之风。
耆年素望怀新旧之耻。
设伏者比肩翘关者间出。
旻随方领会。
弘量有馀。
皆衔璧舆榇响然风靡者一人而已。
值齐历横流道属昏诐。
时宠小人世嫉君子。
因避地徐部。
仍受请入吴。
法轮继转胜幢屡建。
皆随根获润有声南北。
皇梁膺运乃翻然自远言从帝则。
以天监五年游于都辇。
天下礼接下筵亟深眷悦。
敕僧正慧超衔诏至房。
欲屈与法宠法云汝南周舍等。
时入华林园讲论道义。
自兹已后优位日隆。
六年制注般若经。
以通大训。
朝贵皆思弘厥典。
又请京邑五大法师。
于五寺首讲。
以旻道居其右。
乃眷帝情深见悦可。
因请为家僧。
四事供给。
又敕于慧轮殿讲胜鬘经。
帝自临听。
仍选才学道俗释僧智僧晃临川王记室东莞刘协等三十人。
同集上定林寺。
抄一切经论以类相从。
凡八十卷。
皆令取衷于旻。
十一年春忽感风疾后虽小间。
心犹忘误言语迟蹇。
旻曰。
自登座讲说已二十年。
如见此病例无平复。
讲事尽矣。
乃修饰房内隔立道场日夜礼忏。
后吴郡太守张充。
吴兴太守谢览。
各遣僚左至都表上延请。
有敕给船仗资粮发遣。
二郡迎候舟楫满川。
京师学士云随雾合。
中途守宰莫不郊迎。
晋陵太守蔡撙。
出侯门迎之叹曰。
昔仲尼素王于周。
今旻公又素王于梁矣。
天监末年。
下敕于庄严寺。
建八座法轮。
讲者五僧以年腊相次。
旻最处后。
众徒弥盛。
庄严讲堂。
宋世祖所立。
栾栌增映延袤遐远。
至于是日不容听众。
执事启闻。
有敕听停讲五日。
悉移窗户四出檐霤。
又进给床五十张。
犹为迫迮。
桄桯摧折日有十数。
得人之盛皆此类焉。
旻因舍什物嚫施拟立大堂。
虑未周用付库生长传付后僧。
又于简静寺讲十地经。
堂宇先有五间。
虑有迫迮又于堂前权起五间。
合而为一。
及至就讲寺内悉满。
斯感化之来殆非意矣。
少与齐人张融谢眺友善。
天下才学通人莫不致礼。
虽居重名不嘉荣势。
闲处一室简通豪右。
众人多恨之。
唯吴郡陆倕。
博学自居。
名位通显早崇礼敬。
旻亦密相器重。
时为太子中庶。
傧从到房。
旻称疾不见。
倕欣然曰。
此诚弟子所望也。
人皆推倕之爱名德也。
弥重旻之不趣于世。
暨普通之后。
先疾连发弥怀退静。
夜还虎丘人无知者。
时萧昂出守吴兴。
欲过山展礼。
山主智迁先知以告旻。
旻曰。
吾山薮病人。
无事见贵二千石。
昔戴颙隐居北岭。
宋江夏王入山诣之。
高卧牖下不与相见。
吾虽德薄请附戴公之事矣。
及萧至旻从后门而遁。
其年皇太子。
遣通事舍人何思澄。
衔命致礼。
赠以几杖炉奁褥席麈尾拂扇等。
五年下敕延还移住开善。
使所在备礼发遣。
不得循常以稽天望。
于路增剧未堪止寺。
权停庄严因遂弥留以至大渐。
良医上药备于寺内。
中使参侯相望驰道。
以大通八年二月一日清旦。
卒于寺房。
春秋六十一。
天子悲惜储君嗟惋。
敕以其月六日。
窆于钟山之开善墓所。
丧事大小随由备办。
隐士陈留阮孝绪。
为著墓志。
弟子智学慧庆等。
建立三碑。
其二碑。
皇太子湘东王。
并为制文树于墓侧。
徵士何胤。
著文立于本寺。
初旻尝乐于禅默。
乃依所立义试遍安心。
旬日之间遂得入定。
问诸禅师皆云。
门户虽殊造寂不异。
又尝于讲日谓众曰。
昔弥天释道安。
每讲于定坐后。
常使都讲等为含灵转经三契。
此事久废。
既是前修胜业。
欲屈大众各诵观世音经一遍。
于是合坐欣然远近相习。
尔后道俗舍物乞讲前诵经。
由此始也。
时有灵根寺道超比丘。
勤学自励。
愿明解如旻。
梦有人言。
僧旻法师毗婆尸佛。
已能讲说。
君始修习。
云何可等。
但自加功。
不患不达。
随分得解。
后大领悟。
旻尝造弥勒佛并诸供具。
朝夕礼谒。
乃梦见弥勒佛遣化菩萨送菩提树与之。
菩萨曰。
菩提树者。
梁言道场树也。
弟子颇宣其言。
旻闻而勖之曰。
礼有六梦。
正梦唯一。
乃是好恶之先徵。
故周立占梦之官。
后代废之。
正以俗人浇薄亟多假托。
吾前所梦乃心想耳。
汝勿传之。
以庄严寺门及诸墙宇古制不工。
又吴虎丘山西寺朽坏日久。
并加缮改事尽弘丽。
旻所造经像全不封附。
须者便给。
放生布施未尝倦废。
弟子咨曰。
和上所修功德诚多。
未始建大斋会。
恐福事未圆。
旻曰。
大斋乃有一时发起之益。
吾寡乏人力难得尽理。
又且米菜酱酢樵水汤灰践踰浇炙。
信伤害微虫岂有数量。
虑有此事故不敢为也。
始复求寄王官官府有势之家。
使役虽多弥难尽意。
近识观之藉此开悟。
智者窥人有求名之诮。
要请法俗侵星早到。
若不专至有乖素心。
若现斯言犹涉讥笑。
故吾不为也。
旻美言笑善举止。
吐纳膏油自生顾眄风飙满室。
凡所施为不为名利。
勤注教勖形于言晤。
先人后己常若不及。
常有馀师言弟子不恭者。
旻呼与相见为设饮食。
方便诱喻遂成善士。
生无左道卜筮。
不妄同惑凡人。
又不假托奇怪以诳近识。
贵人君子皆景慕焉。
营居负贩者亦望风而畏敬。
闻其名者伪夫正鄙夫立。
所著论疏杂集。
四声指归诗谱决疑等。
百有馀卷流世。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五六
潘翥,字景翔。
南海人。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甲集第二一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7 【介绍】: 唐僧。蜀地人。姓氏籍贯不详。依承远修净土。代宗大历年间栖止衡州云峰寺,大弘净土,开五会念佛之说,五日为一会。代宗尊为国师,世称“五会法师”。后世尊为净土四祖。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南梁(今陕西汉中)人。
净土宗僧人。
代宗大历二年(767)住衡山云峰寺,五年至五台山佛光寺,专修念佛法门,以求往生净土。
后建竹林寺居之。
与诗僧清江为友。
宋高僧传》卷二一有传。
全唐诗》存诗3首。
光绪《洋县志》卷七另存诗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不知何许人。大历二年。依止衡岳云峰寺。修习罔怠。尝于僧堂晨粥。睹钵内五彩云气骤起。而山寺影现其中。去寺东北五十里。有山。山下有涧。北去涧有石门。入石门。行可五里。有寺金榜。署云大圣竹林寺。当是时。目了而心疑之。盖以平生所未尝造也。他日又现台山诸寺于午钵云气中。其楼观池榭。皆众宝严饰。而无山林秽恶诸物。并现十方佛国清净可爱。食毕乃灭。于是照问嘉延昙晖二师之尝游五台者。其言与所见尤合。四年遂起五会念佛道场于衡州湖东寺。六月二日。祥云弥覆一寺。云中楼阁影现。且有梵相数僧。身长丈许。执锡行道。阿弥陀佛。文殊普贤。一万菩萨。其身高大咸在。自未至酉方灭。州人见者率感泣作礼。及晚照于道场外。遇一老人谓之曰。师先发愿往金色世界。奉觐大圣。今可去矣。照答曰。时危路险未可也。老人曰。但亟去无惮也。忽不见。八月十三日。结同志发衡岳。五年四月五日。抵五台。已遥见白光数道于佛光寺之南矣。明日诣寺揽其境。则悉无异昔日钵中所现者。夜四鼓。又一光自北山来。正触照身。照即入堂问众。众曰此大圣不思议光。常以感悟有缘者耳。照因具威仪。寻光由寺东北。行十五里。果得山涧石门等。而善财难陀二青衣年八九岁。立石门外。若预候照者。引照入门。向北行五里。过金门楼。入门则大圣竹林寺也。地纯黄金。流渠华甫方二十里。两庑周遭。一百二十院。比之钵中所睹者。差分明耳。而讲堂之中。狮子座上。文殊处西。普贤处东。大菩萨众。左右围绕。说法之音历历可听。照前作礼。问言。末劫凡夫。智浅障深。法海渊洪。虽欲修行。罔得其要。惟愿大圣指陈。使知所在。文殊报曰。诸修行门。无过念佛。福慧二严。举无遗者。我于过去劫中。以念佛故。今获一切种智。是以一切诸波罗蜜。乃至诸佛。从念佛生。汝当勤念。无令休息。照又问其念云何。曰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系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说是语已。时二菩萨。舒金色手。为照摩顶而授记言。汝以念佛功德力故。不久获證无上正等菩提。若有善男女等。必欲疾成佛道者。但念佛而已。于是二菩萨。各说伽陀以发明之。照则欢喜踊跃。疑网顿除。作礼以谢。合掌住侧。文殊使之巡历菩萨诸院。遍请教戒。及游七宝果园。其果才熟。大如碗许。取而食之。身意泰然。旋辞菩萨以出。随青衣至于门外。遂失所在。而徘徊伫眺。倍增悲感。十三日复偕五十馀僧。于金刚窟。循无著遗迹。礼二十五佛名。而照独见地莹琉璃。宫殿严净。文殊普贤万菩萨众佛陀波利等。坐立俨然。其馀僧则无所见也。是夜三鼓。又见五镫于所止华严寺西楼上。照默祝曰。愿分百镫。寻如其数。曰愿千镫亦然。且其比列之整。非世所能拟。乃复独诣金刚窟见大圣。而佛陀波利引入圣寺。语具觉救传。十二月照于寺之念。佛道场。绝粒要期誓生净土。七日之夜方唱佛次。有梵僧造道场。谓照曰。汝盍亦流通所见境界乎。照不应。明日申时。则有梵僧之老者。见曰。灵异之事。宜普示众生。使发菩提心可也。照曰。非敢閟也。第恐俗情腾谤耳。其僧曰。大圣之居此山。谤议纷纭。尚莫之止。况汝所见境界耶。然性善性恶均为菩提。而涂毒鼓缘自应不谬。六年正月。华严寺僧崇晖明谦等三十馀人。立石记于金刚窟般若院地。当是时忽闻钟声雅亮。节解分明。众尤惊异。以为照所开示断不虚矣。后照又建竹林寺一区以自表显。十二年九月十三日。照𢹂弟子纯一惟秀归政智远。沙弥惟英。优婆塞张希陵等八人。登东台。先睹白光数四。异云叆叇。云开而红色。文殊乘青毛狮子。于五色通身光内。微雪飘洒。圆光遍映山谷。详载绛州兵椽王士詹记。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一 感通篇第六之四
释法照。不知何许人也。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勤修不懈。于僧堂内粥钵中忽睹五彩祥云。云内现山寺。寺之东北五十里已来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入可五里有寺。金榜题云大圣竹林寺。虽目击分明而心怀陨穫。他日斋时还于钵中五色云内现其五台诸寺。尽是金地无有山林秽恶。纯是池台楼观众宝庄严。文殊一万圣众而处其中。又现诸佛净国。食毕方灭。心疑未决。归院问僧。还有曾游五台山已否。时有嘉延昙晖二师言曾到。言与钵内所见一皆符合。然尚未得台山消息。暨四年夏于衡州湖东寺内有高楼台。九旬起五会念佛道场。六月二日未时。遥见祥云弥覆台寺。云中有诸楼阁。阁中有数梵僧。各长丈许。执锡行道。衡州举郭咸见弥陀佛与文殊普贤一万菩萨俱在此会。其身高大。见之者皆深泣血设礼。至酉方灭。照其日晚于道场外遇一老人。告照云。师先发愿往金色世界奉觐大圣。今何不去。照怪而答曰。时难路艰何可往也。老人言。但亟去。道路固无留难。言讫不见。照惊入道场重发诚愿。夏满约往前。任是火聚冰何终无退衄。至八月十三日。于南岳与同志数人惠然肯来。果无沮碍。则五年四月五日到五台县遥见佛光寺南数道白光。六日到佛光寺。果如钵中所见略无差脱。其夜四更见一道光从北山下来射照。照忙入堂内。乃问众云此何祥也。吉凶焉在。有僧答言。此大圣不思议光。常答有缘。照闻已即具威仪寻光至寺。东北五十里间果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一石门。见二青衣可年八九岁。颜貌端正立于门首。一称善财二曰难陀。相见欢喜问讯设礼。引照入门。向北行五里已来。见一金门楼。渐至门所乃是一寺。寺前有大金榜。题曰大圣竹林寺。一如钵中所见者。方圆可二十里。一百二十院皆有宝塔庄严。其地纯是黄金。流渠华树充满其中。照入寺至讲堂中。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各据师子之座。说法之音历历可听。文殊左右菩萨万馀。普贤亦无数菩萨围绕。照至二贤前作礼问言。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浣。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唯愿大圣断我疑网。文殊报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所以者何。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今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照又问。当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说是语已。时二大圣各舒金手摩照顶为授记别。汝已念佛故不久證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證无上菩提。语已时二大圣互说伽陀。照闻已欢喜踊跃疑网悉除。又更作礼。礼已合掌。文殊言。汝可往诣诸菩萨院次第巡礼。授教已次第瞻礼。遂至七宝果园。其果才熟其大如碗。便取食之。食已身意泰然。造大圣前作礼辞退。还见二青衣送至门外。礼已举头遂失所在。倍增悲感乃立石记至今存焉。复至四月八日。于华严寺西楼下安止。洎十三日照与五十馀僧同往金刚窟。到无著见大圣处。处心礼三十五佛名。照礼才十遍。忽见其处广博严净琉璃宫殿。文殊普贤一万菩萨及佛陀波利。居在一处。照见已惟自庆喜。随众归寺。其夜三更于华严院西楼上。忽见寺东山半有五圣灯。其大方尺馀。照咒言。请分百灯归一畔。便分如愿。重谓分为千炬。言讫便分千数。行行相对遍于山半。又更独诣金刚窟所。愿见大圣。三更尽到见梵僧。称是佛陀波利。引之入圣寺。语在觉救传。至十二月初。遂于华严寺华严院入念佛道场。绝粒要期誓生净土。至于七日初夜正念佛时。又见一梵僧入乎道场。告云。汝所见台山境界何故不说。言讫不见。照疑此僧亦拟不说。翌日申时正念诵次又见一梵僧。年可八十。乃言照曰。师所见台山灵异。胡不流布普示众生令使见闻发菩提心获大利乐乎。照曰。实无心秘蔽圣道恐生疑谤。故所以不说。僧云。大圣文殊见在此山。尚招人谤。况汝所见境界。但使众生见闻之者发菩提心作毒鼓缘耳。照闻斯语便随忆念录之。时江东释慧从。以大历六年正月内。与华严寺崇晖明谦等三十馀人。随照至金刚窟所。亲示般若院立石标记。于时徒众诚心瞻仰。悲喜未已。遂闻钟声。其音雅亮节解分明。众皆闻之惊异尤甚。验乎所见不虚。故书于屋壁。普使见闻同发胜心共期佛慧。自后照又依所见化竹林寺题额处建寺一区。庄严精丽便号竹林焉。又大历十二年九月十三日。照与弟子八人于东台睹白光数四。次有异云叆叇。云开见五色通身光。光内有圆光红色文殊乘青毛师子。众皆明见。乃霏微下雪。及五色圆光遍于山谷。其同见弟子纯一惟秀归政智远沙弥惟英优婆塞张希俊等。照后笃巩其心修鍊无旷。不知其终。绛州兵掾王士詹述圣寺记云。 系曰。佛成就三身必居三土。显正依报庄严故。菩萨未沾国土名。但云住处。修净佛国因随生佛家。故华严经有菩萨住处品焉。经云。唯佛一人居净土此下不僣上也。若八字陀罗尼经云文殊大愿力与佛同境界。境界净则说法净。则三土义齐也。问诸经中佛住王舍城等。可非住处邪。通曰。此义同名别。或可上得兼下也。又如兜率宫院是补处净域宝陀落清凉支提等山。皆是菩萨净识所变刹土也。若然者净土与住处义同名异耳。如法照入竹林圣寺见文殊净境也。诸于山岭见老人童子等。则秽土见圣人。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大历二年。栖止衡州云峰寺。勤修不懈。于僧堂内粥钵中。忽睹五彩祥云。云内现山寺。寺东北五十里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石门。入五里有寺。金榜题云。大圣竹林寺。虽目击分明。而心怀陨穫。他日斋时。还于钵中。五色云内。现其五台。诸寺尽是金地。无有山林秽恶。纯是池台楼观。众宝庄严。文殊一万圣众。处其中。又现诸佛净国。食毕方灭。心疑未决。归院问僧。还有曾游五台山者否。时有嘉延。昙晖。二师言曾到。言与钵内所见。一皆符合。四年夏。于衡州湖东寺内。有高楼台九旬。起五会念佛道场。六月二日。遥见祥云弥覆台寺。云中有诸楼阁。阁中有数梵僧。各长丈许。执锡行道。衡州举郭咸见。弥陀佛。与文殊普贤。一万菩萨。俱在此会。其身高大。见之者皆泣血设礼。至酉方灭。日晚照于道场外。遇一老人。告照云。师先发愿。往金色世界。奉觐大圣。今何不去。照怪而答曰。时难路艰。何可往也。老人言但亟去。道路固无留难。言讫不见。照惊入道场。重发诚愿。夏满约往。至八月十三日。于南岳同志数人。惠然前来。果无沮碍。五年四月五日到五台县。遥见佛光寺南数道白光。六日到佛光寺。果如钵中所见。其夜四更。见一道光。从北山下来射照。照忙入堂内。问众云。有何祥也。有僧答言。此大圣不思议光。常答有缘。照闻已。即具威仪。寻光至寺东北五十里间。果有山。山下有涧。涧北有一石门。见二青衣。年八九岁。颜貌端正。立于门首。一称善财。二曰难陀。相见欢喜。问讯设礼。引照入门。向北行五里已来。见一金门楼。渐至门所。乃是一寺。寺前有大金榜。题曰。大圣竹林寺。一如钵中所见。方圆二十里。一百二十院。皆有宝塔庄严。其地纯是黄金。流渠华树。充满其中。照入寺。至讲堂中。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各据师子之座。说法之音。历历可听文殊左右。菩萨万馀。普贤亦无数菩萨围绕。照至二贤前作礼。问言。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唯愿大圣。断我疑网。文殊报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所以者何。我于过去劫中。因观佛故。因念佛故。因供养故。今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请法之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照又问当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则能速證无上菩提。语已。时二大圣。互说伽陀。照闻已。欢喜踊跃。疑网悉除。又更作礼。礼已合掌。文殊言。汝可往诣诸菩萨院。次第巡礼。授教已。次第瞻礼。遂至七宝果园。其果才熟。其大如碗。便取食之。食已。身意泰然。造大圣前。作礼辞退。还见二青衣。送至门外。礼已举头。遂失所在。倍增悲感。乃立石记。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奉先深。
清凉智明。
二禅师者。
亦云门嗣也。
二师同游方。
时闻僧问法眼。
如何是色。
眼竖起拂子。
或曰。
鸡冠花。
或曰贴肉汗衫。
二人特往请益。
问曰。
承闻和尚有三种色语。
是否。
眼曰。
是。
深曰。
鹞子过新罗。
便归众。
时李主在座下不肯。
乃白法眼曰。
寡人。
来日致茶筵。
请二人重新问话。
明日茶罢。
备䌽一箱剑一口。
谓二深曰。
上座若问话得是。
奉赏杂䌽一箱。
若问不是。
祇赐一剑。
法眼升座。
深复出问。
今日奉敕问话。
师还许也无。
眼曰。
许。
曰。
鹞子过新罗。
捧䌽便行。
大众一时散去。
时法灯作维那。
乃鸣钟集众僧堂前勘深。
众集。
灯问。
承闻二上座。
久在云门。
有甚奇特因缘。
举一两则来商量看。
深曰。
古人道。
白鹭下田千点雪。
黄莺上树一枝花。
维那作么生商量。
灯拟议。
深打一座具。
便归众。
深同明和尚。
到淮河。
见人牵网。
有鱼从网透出。
深曰。
明兄俊哉。
一似个衲僧相似。
明曰。
虽然如此。
争如当初不撞入网罗好。
深曰。
明兄你欠悟在。
明至中夜方省。
二师并出世金陵。
深于奉先。
明于清凉。
皆江南主虔请也。
莲华祥庵主。
深之嗣。
西峰豁公。
明之嗣。
别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8—605 【介绍】: 隋僧。定州钜鹿人,俗姓赵。少聪颖过人。出家于赵郡应觉寺。博学多闻,人称裕善萨。入隋,文帝赐资助营山寺,号灵泉。后迁住演空寺。有《十地疏》、《地持疏》、《般若疏》、《华严疏》、《涅槃疏》、《四分律疏》、《圣迹记》、《佛法东行记》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姓赵。
定州钜鹿曲阳人。
幼知敬僧礼像。
惧闻屠杀声。
六岁即茹素。
父母强破之。
不可。
七岁求出家。
二亲以资质之妙。
宜世其业。
固莫之许。
裕叹曰。
吾一生坏矣。
遂益习复以究家学。
年十五念欲遁去。
而适丁父忧。
苦块之礼。
罔敢弗至。
既释服竟。
往赵郡应觉寺。
从明宝二禅师落发。
其母初未尝闻也。
年二十有二禀具。
即诵四分僧祇。
八日书诵俱了。
刺史侯景。
尤加器重。
后南游漳淦。
专学四分于隐公所五夏。
能臻其奥。
初道凭尝以地论之指授慧光。
而裕依凭法席兹久。
剖奇发新。
莫不推揖。
齐宣帝方宠进法上。
诏为大统。
以驾御英彦。
而望风趋势者。
比足立。
惟裕操守无所变。
上因加敬。
然于华严涅槃地论律部。
但寻旧解。
若大集般若观经遗教等疏。
则独出渊思。
而壹扫宿说。
安游荣等三师杂心。
嵩林二师成实。
皆口传心受。
曾无遗误。
其博赡可知矣。
居邺都者十二白。
内外号之。
为裕菩萨云。
会宣帝疾。
诏开华严。
昭玄诸统。
推裕为法主。
有一雄鸡。
常随众集。
逮散席。
乃飞鸣西南树上。
一夕殪。
帝遂有瘳。
内出袈裟三百领。
施裕而俾散之。
又诏住官寺。
固辞。
知命之际。
方事禅寂。
未盈炎溽。
而起赴檀越范阳卢氏之请。
负笈者万指。
未几还邺。
所务如旧。
一日安东王楼睿。
于僧前遍加礼拜。
次至裕。
见其有异。
忽股慄流汗。
即从受戒。
且为营治宝山寺。
齐亡。
周废二教。
裕服斩缞绖带。
率其徒二十辈。
遁山谷间。
夜释竺墙。
昼攻鲁诰。
益力其所缀述。
皆部粹类聚。
期以贻后。
属岁荐饥。
遂出卜书一卷。
使坐市肆取米。
占者丛闹。
得米颇多。
裕亟焚其书。
隋兴。
教亦昌盛。
裕首被徵命。
开皇三年。
相州刺史樊叔略。
创千法师会。
而裕当元席。
诏复僧职。
而叔略因举为都统。
裕固引去。
游燕赵。
两河稔其化十年。
止洛之灵通寺。
夜得牒于庭。
若言报缘之终。
在咸阳者。
明年玺书下相之大慈寺。
致裕入京。
裕曰。
咸阳之厄验矣。
竟徒步至京。
诏住大兴善寺。
仍诏有司。
议立国统。
裕表辞再三。
乃诏左仆射高颖。
右仆射苏威。
纳言虞庆则。
总管贺若弼等。
诣寺宣旨。
代帝受戒忏罪。
施绫锦帛三百匹。
助宝山构建。
帝躬署寺额曰灵泉。
而又徙步以归。
谓人曰。
往来之劳非厄乎。
俄徙演空寺。
诏问起居。
仁寿中。
帝分布所藏神尼舍利于诸州起塔。
所在灵应尤多。
世皆以为祥瑞。
而裕独以每所见。
无非白华白树白云。
岂吉相哉。
吾第恐国有丧祸也。
初人弗之信。
既而献后文帝崩。
相州刺史囧阳公薛胄。
堂础变玉。
设斋庆贺。
裕曰。
流离也。
宜戒慎之。
胄心以为不然。
后竟坐杨谅谋逆事。
徙边。
仁寿之季。
寒陵山筑九级浮图。
昉四级。
督之急。
曰事或有障。
日夕并力。
将八级而晋阳难作。
其先见之明如此。
时忽讹言裕化。
而究其所从起不可得。
裕曰。
吾其亡矣。
即诲厉门人。
至七日早。
作赋哀速终悲永殡二诗。
夜语侍者曰。
吾兹背殊痛。
三更觉香气充室。
口犹称佛名号。
明相现时。
奄尔示寂于演空寺。
大业元年正月二十二日也。
寿八十八。
树塔窆于宝山灵泉寺侧。
裕性直威重爽垲。
服章觕弊。
虽贵达厮下。
礼貌无所间。
往来曾莫望其将迎。
身佩白光奕然。
照映幽晦。
姿禀孝爱。
母疾将归养。
中道闻讣而返曰。
吾兹以严母冥福可也。
志存远大。
不局偏授。
故单讲双时。
雅为恒度。
其赴他请。
非颙仰之至。
不屑就。
然未尝苟简以邀檀施。
有一寺请讲。
暇隙见韭园。
迫近法席。
问知其故。
裕恶之即辞去。
主谢过。
愿悉犁其韭四十亩。
以种谷乃已。
素无积蓄。
好施予。
宝山造石龛。
名金刚胜力住持那罗延窟。
镌法灭之相于岩石。
凡坐必正面西向。
所服御一准律。
以范来学。
或讥其邀名。
裕笑曰。
使诚邀名而为善。
不犹愈于邀利而为不善者乎。
有沙门亡其名。
燕人也。
丐一言之益以别。
裕付以高僧传曰。
经诰禅律。
恐杂圣心。
未若景行于此之为得也。
其人欣戴而去。
裕说戒羯磨。
无传欲法。
尝入净影寺。
正值布萨。
裕坐堂上见远公传欲。
抗声曰。
慧远以为有法事因缘故尔说欲。
然而众僧听戒。
岂是魔事耶。
或以告远。
远诣堂。
裕曰。
仁者当以身摄物。
说欲之制。
岂法主可为哉。
远顶礼受其语。
其述著。
有十地疏四卷。
地持维摩般若各二卷。
华严疏及指归合九卷。
涅槃疏六卷。
大集疏八卷。
四分律疏五卷。
大乘义章四卷。
胜鬘央掘寿观仁王毗尼母往生论弥勒上下生遗教等诸经。
各为疏记。
成实毗昙智论各钞五卷。
圣迹记二卷。
佛法东行记。
众经宗要。
译经体式。
受菩萨戒法。
并戒本首尾。
注华严等经论序。
大小乘同异论。
舍利目连传。
御众法等外。
制安民论。
陶神论。
各十卷。
㲉卵成杀论。
字本七卷。
庄纪老纲式经。
兆纬相录。
医决符禁法文。
断水虫序。
齐世三宝记。
灭法记。
光师弟子十德记。
僧制寺诰。
十怨十志颂。
齐亡消日颂。
触事伸情颂。
寺破报应记。
孝经义记。
三行四去颂。
诗评杂集等五十卷。
行于世。
续高僧传·卷第九 义解篇五
释灵裕。
俗姓赵。
定州钜鹿曲阳人也。
年居童幼异行感人。
每见仪像沙门必形心随敬。
闻屠杀声相亦切怆胸怀。
致使乡党传芳亲缘为之止杀。
年登六岁便知受戒。
父母强之誓心无毁。
寻授章本及以千文。
不盈晦朔。
书诵俱了。
至于孝经论语。
才读文词兼明注解。
由是二亲偏爱望嗣门风。
年七岁启父出家。
父以慧解夙成。
意宗继世决誓不许。
唯令俗学专寻世务碍之道法。
裕叹曰。
不得七岁出家。
一生坏矣。
遂通览群籍资于父兄。
并包括异同深契幽赜。
唯老庄及易。
未预承传。
年十五潜欲逃世。
会丁父艰。
便从世疾苫块萦转。
杖而能起服毕厌俗。
心猛不敢辞母。
默往赵郡应觉寺。
投明宝二禅师而出家焉。
其人亦东川之摽领也。
既初染大法敕令诵经。
裕执卷而誓曰。
我今将学必先要心。
三藏微言定当穷旨。
终无处中下之流。
暨于儒释两教。
遍须通晓也。
年始弱冠。
闻慧光律师英猷邺下。
即往归禀。
会已殁世才经七日。
独嗟无遇。
戒约何依。
乃回投凭师听于地论。
荏苒法席终于三年。
二十有二方进具戒。
还从明宝二德求为本师。
乃皆辞曰。
吾为汝缘吾非汝师。
可往胜上所也。
遂赴定州而受大戒。
即诵四分僧祇二戒。
自写其文。
八日之中书诵俱了。
有定州刺史侯景。
访裕道行奏请度之。
隶入公名甚相器重。
后南游漳滏。
于隐公所偏学四分。
随闻寻记五卷行之。
又以地论初兴。
惠光开悟之元匠。
流衍弘导。
道凭即光师之所亲承。
凭光并有别传。
裕依凭法席。
晨夜幽通发奇剖新者。
皆共推揖。
有齐宣帝盛弘释典。
大统法上势覆群英。
学者望风。
向附用津侥倖。
唯裕仗节专贞。
卓然不偶伦类。
但虑未闻所闻。
用为翘结耳。
后上统深委高亮钦而敬之。
自此专业华严涅槃地论律部。
皆博寻旧解穿凿新异。
唯大集般若观经遗教等疏。
拔思胸襟非师讲授。
又从安游荣等三师听杂心义。
嵩林二师学成实论。
功将一纪解贯二乘。
纲领有存皆备科举。
而精爽弘赡理相兼通。
曾与诸僧共谈儒教。
旁有讲席。
参涉间闻两听同散。
竟以相闻覆述句义并无一遗。
由此邺下擅名遐迩驰誉。
且而刚梗严毅守节自专。
至于都讲覆述励怀非任。
世供道望销声避隐。
有事不获已者。
让而受之。
夏居十二。
邺京创讲名节既著。
言令若新。
预听归依遂号为裕菩萨也。
皆从受戒三聚。
大法自此广焉。
因以导物为恒务矣。
意存纲领不在章句。
致有前后重解言义不同。
亡筌者会其宗归。
循文者失其宏趣。
会齐后染患愿讲华严。
昭玄诸统举裕以当法主。
四方一会雅为称先。
时有雄鸡一头常随众听。
逮于讲散乃大鸣高飞。
西南树上经夜而终。
俄尔疾遂有瘳。
斯亦通感之明应也。
内宫由是施袈裟三百领。
裕受而散之。
文宣之世立寺非一。
敕召德望并处其中。
国俸所资隆重相架。
裕时郁为称首。
令住官寺。
乃固让曰。
国意深重德非其人。
幸以此利授堪受者。
其高谢荣时为类若此。
有善生法供则受而无惮。
其摄引陶化又若此也。
故其所行藏。
不为世情之所同测矣。
年四十有七。
将邻知命。
便即澄一心想禅虑岩阿。
未盈炎溽。
范阳卢氏闻风远请。
裕乘时弘济不滞行理。
便往赴焉。
至止讲供。
常溢千人。
听徒嘉庆前后重叠。
后还邺下。
与诸法师连座谈说。
齐安东王娄睿。
致敬诸僧次至裕前。
不觉怖而流汗。
退问知其异度。
即奉为戒师。
宝山一寺裕之经始。
睿为施主倾撒金贝。
其潜德感人又此类也。
周氏灭齐。
二教沦没。
乃潜形世壤。
衣以斩缞三升之布。
头绖麻带如丧考妣。
誓得佛法更始方袭旧仪。
引同侣二十馀人居于聚落。
夜谈正理书读俗书。
学既探幽随览缀述。
各有部类。
名如后列。
时属俭岁粮粒无路。
造卜书一卷。
令占之取价。
日米二升以为恒调。
既而言若知来。
疑者丛闹。
得米遂多。
裕曰。
先民有言。
舐蜜刃伤。
验于今矣。
索取卜书对众焚之。
日别自往。
须臾获价。
卷席而归。
所得食调及时将返。
用供同厄遂达有年。
大隋运兴。
载昌释教。
裕德光先彦即预搜扬。
开皇三年相州刺史樊叔略。
创弘讲会延请诸僧。
并立节前标遗法明寄。
一期影向千计盈门。
裕当元帝允副玄望。
有敕令立僧官。
略乃举为都统。
因语略曰。
统都之德。
裕德非其德。
统都之用。
裕用非其用。
既其德用非器。
事理难从。
佥谓。
舍于此人则荐失纲要。
后更伸请。
乃潜游燕赵。
五年行化道振两河。
开皇十年在洺州灵通寺。
夜于庭中得书一牒。
言述命报厄在咸阳。
初莫测其然也。
至于明年。
文帝崇仰释门远讯髦彦。
皆云。
裕德覆时望矣。
因下诏曰。
敬问相州大慈寺灵裕法师。
朕遵崇三宝归向情深。
恒愿阐扬大乘护持正法。
法师梵行精淳理义渊远。
弘通玄教开导聋瞽。
道俗钦仰思作福田。
京师天下具瞻四方辐凑。
故远召法师共营功业。
宜知朕意早入京也。
裕得书惟曰。
咸阳之厄验于斯矣。
然命有随遭。
可辞以疾。
又曰业缘至矣。
圣亦难违。
乃步入长安不乘官乘。
时年七十有四。
敕遣劳待令住兴善。
仍诏所司咸集僧望评立国统。
众议咸属莫有异词。
裕笑曰。
当相通委何用云云。
遂表辞请还。
置言详覈。
帝览表究情。
依即听返。
仆射高颖等。
意存统重。
又表请留。
帝即下敕。
令且住此。
裕曰。
一国之主义无二言。
今复重留情所未可。
告门人曰。
王臣亲附久有誓言。
近则侮人轻法。
退则不无遥敬。
故吾斟酌向背耳。
寻复三敕固邀。
裕较执如上。
帝语苏威曰。
朕知裕师纲正。
是自在人。
诚不可屈节。
乃敕左仆射高颖右仆射苏威纳言虞庆则总管贺若弼等诸公诣寺宣旨。
代帝受戒忏罪。
并送绫锦衣服绢三百段。
助营山寺。
御自注额可号灵泉。
资送优给有逾常准。
力步而归达于本邑。
顾而言曰。
往返之弊厄不亡乎。
由是敕问屡驰。
䞋锡重沓。
稽疑请决者不远而至餐风沐道者复结于前矣。
裕末又住演空寺。
相州治西。
秉操弥坚履行逾肃。
帝闻之又下诏曰。
敬问演空寺大德灵裕法师。
朕遵仰圣教重兴三宝。
欲使生灵咸蒙福力。
法师舍离尘俗投旨法门。
精诚若此。
深副朕怀。
其为国主思问如此类也。
及仁寿中年。
分布舍利诸州起塔。
多有变瑞。
时人咸嘉为吉徵也。
裕闻而叹曰。
此相祸福兼表矣。
由杂白花白树白塔白云。
相现吉缘。
所为凶兆。
众初不信之也。
俄而献后文帝相次升遐。
一国素衣。
斯言有据。
相州刺史内阳公薛胄所住堂础忽变为玉。
胄谓为善徵也。
设斋庆之。
裕曰。
斯琉璃耳。
宜慎之戒之。
可禳之以福。
胄不从其言。
后杨谅起逆。
事有相缘。
乃流之边裔。
追悔昔言不慎之晚矣。
又于寒陵山所造九级浮图。
仁寿末岁止营四层。
裕一旦急催曰。
一切无常事有障绝。
通夜累构将结八重。
命令断作。
仅得施座安橙。
值晋阳事故。
生民无措其手足。
裕命复悬于后载。
其先见之明皆若此也。
于时邺下昌言。
裕师将过世矣。
道俗云合同禀归戒。
访传音之无从。
裕亦信福命之云尽。
乃示诲善恶励诸门人。
从觉不愈。
至第七日援笔制诗二首。
初篇哀速终曰。
今日坐高堂。
明朝卧长棘。
一生聊已竟。
来报将何息。
其二悲永殒曰命断辞人路。
骸送鬼门前。
从今一别后。
更会几何年。
至夜告侍者曰。
痛今在背。
吾将去矣。
至于三更忽觉异香满室。
内外惊之。
裕静虑口缘念佛。
相继达于明相。
奄终于演空寺焉。
春秋八十有八。
即大业元年正月二十二日也。
哀动山世。
即殡于宝山灵泉寺侧。
起塔崇焉。
初裕清贞洁己正气云霄。
器识坚明抗迹尘表。
师资传授斯寄得人。
身佩白光映照幽晦。
眄睐高视瞻见远近。
而奉禁自守杜绝世烦。
虔虔附道克念齐圣。
母病绵笃追赴已终。
中路闻之竟不亲对。
嗟曰。
我来看母今何所看。
宜归邺寺为生来福耳。
割略亲爱如此之类。
至于弘法轨模。
万代宗辖。
志存远大不𢩁偏授。
故有单讲双时。
雅为恒度。
略文对讲生常不经必有传讲。
要须延请供承颙仰方登法座。
尝有一处敷演将半。
因行游观乃近韭园问其本缘云。
是讲主所有。
裕曰。
弘法之始为遣过原。
恶业未倾清通焉在。
此讲不可再也。
宜即散之。
便执锡持衣径辞而出。
讲主曰。
法师但讲。
此业易除耳。
复未足忧之。
便借倩村民犁具。
一时耕杀四十亩韭。
拟种谷田。
斯道俗相依。
言行无越。
一人而已。
其讲悟也始微终著。
声气雄远辩对无滞言罕重宣。
或一字盘桓动移数日。
或一上之中便销数卷。
及至后讲更改前科。
增减出没乘机显晦致学者疑焉。
裕曰。
此大士之宏规也。
岂可以恒情而断之。
故十夏初登。
而为领袖倾敬。
或大德同集间以谑情。
及裕之临席。
无不肃然自持諠闹攸静。
所以下座尼众莫敢面参。
而性刚威爽服章粗弊。
贵达之与厮下。
承对一焉。
去来自彼曾无迎送。
故通儒开士积疑请决。
艺术异能抱策呈解。
皆顶受绝叹。
言不写情。
可谓坐镇雅俗于斯人矣。
故邺下谚曰衍法师伏道不伏俗。
裕法师道俗俱伏。
诚其应对无思发言成论故也。
又营诸福业。
寺宇灵仪。
后于宝山造石龛一所。
名为金刚。
性力住持。
那罗延窟面别鑴法灭之相。
山幽林竦言切事彰。
每春游山之僧。
皆往寻其文理。
读者莫不歔欷而持操矣。
其遗迹感人如此。
自前后行施悲敬兼之。
袈裟为惠出过千领。
疾苦所及医疗繁多。
但得厚味先必奉僧。
身预伦伍片无贮纳。
讲授之隙正面西方。
凡所涕涶返而咽之。
一报无弃。
形不妄涉口不净词。
人畜训诲绝于呵捶。
乃至责问童稚诫约门人。
自述己名彼号仁者。
苦言切断闻者泪流。
自有师资希附斯轨年登耳顺养众两堂。
简以未具异室将抚。
言行有滥即令出众。
非律所许。
寺法不停女人尼众。
誓不授戒。
及所住房由来禁约不令登践斯励俗后代之弘略也。
沙弥受具和上德难。
故尽报不行。
自馀师證至时临众。
若授以三聚则七众备传。
故使弘法之时方听女众入寺。
并后入先出直往无留。
致有法席清严向传宇内。
侍者供给不预沙弥。
僧制澄正无论主客。
内惟护法外肃愆过。
身服清修不御绫绮。
垂裙踝上四指。
衫袖仅与肘齐。
祇支极长至胫而已。
设见衣制过度则处众割之。
故方裙正背大毡被褥。
皮革上色钱宝等物。
并不入房。
何况身履而为资具。
斯又处俭之后教矣。
常服五条由来以布。
纵有缯帛成施。
终以惠人。
祇支亦尔。
馀则弊纳而已。
世有激刺。
颇用以为邀名者。
时或达之。
裕曰。
吾闻君子争名小人争利。
复何辞乎。
或曰。
名本利缘耳。
裕曰。
吾得利便失名矣。
又曰。
此乃诈为善相。
答曰。
犹胜真心为罪也。
时人以为佳言。
其志行之仪可垂世范。
故传者不漏其节焉。
自年三十即存著述。
初造十地疏四卷。
地持维摩波若疏各两卷。
华严疏及旨归合九卷。
涅槃疏六卷。
大集疏八卷。
四分律疏五卷。
大乘义章四卷。
胜鬘央掘寿观仁王毗尼母往生论上下生遗教等诸经各为疏记。
成实毗昙智论各抄五卷。
圣迹记两卷佛法东行记众经宗要译经体式受菩萨戒法并戒本首尾注华严等经论序大小乘同异论舍利目连传御众法等。
各有聚类。
宗要可传。
又制安民论陶神论各十卷。
劝信释宗论㲉卵成杀论字本七卷。
庄记老纲式经兆纬相录医决符禁法文断水虫序齐世三宝记灭法记光师弟子十德记僧制寺诰十怨十志颂齐亡消日颂触事申情颂寺破报应记孝经义记三行四去颂诗评并杂集等五十馀卷。
久行于世。
言无华侈。
微涉古制。
略情取理者久而味之。
又凡授法意专行用。
有返斯趣者。
告曰。
原圣人垂教教被行人。
人既不行还同不学。
有违者驱出。
斯又重法成人者也。
观裕安民陶神二论。
意在传灯惠流民品。
笃识高行此焉攸属。
有黄龙沙门。
邺中同听经论。
禅律罔不吞委行解相贯。
学者传之将返燕郡。
故来别裕。
乃致请曰。
愿垂示一言要法所谓即解即行而能长益沙门道行者。
裕曰。
必如来言临别相告。
后将首路。
裕曰。
经诰禅律恐杂圣心。
高僧一传即凡景行。
辄以相酬可为神用耳。
其人欣戴赍传还乡。
斯寔殷鉴物表机悟有宗也。
又生常处众必先端首。
说戒羯磨无传欲法。
讽谏之术闻者如流。
当于京辇入净影寺。
正值布萨径坐堂中。
见远公说欲。
裕抗声曰。
慧远读疏而云。
法事因缘众僧听戒。
可是魔说。
合座惊起怪斥其言。
识者告远。
远趋而诣堂。
裕曰。
闻仁弘法身令易传。
凡习尚欣。
圣禁宁准。
远顶礼自诫衔泣受之。
由是至终远常赴集。
其生物信顺皆若此焉。
自东夏法流。
化仪异等。
至于立教施行取信千载者。
裕其一矣。
共 52 首上一页 第 3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