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葛洪

相关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吴丹阳句容人,字孝先。
葛洪从祖父。
从左慈受太清、九鼎、金液等丹经,尝入天台赤城山学道,常隐马迹山修炼,自称葛仙翁。
传吴孙权曾召见之。
全三国文·卷七十五
玄字孝先,丹阳句容人,大帝时方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即篯铿。传说中远古时人。陆终氏之子。相传尧时举用,历夏至殷末,约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封于彭城,故称彭祖。
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六
彭祖姓彭名剪,一云名篯铿,一云姓篯名铿,陆终第三子,祝融之孙,颛顼之玄孙。
历事唐虞夏,至商为守藏史,年七百馀岁,一云八百岁。
有《养性经》一卷。
(《淮南子。
说林训》:「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矣。
」高诱注:「一说彭祖盖黄帝时学仙者。
葛洪神仙传》:「彭祖讳铿,帝颛顼之玄孙。
至殷末年已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老,遂往流沙之西,非寿终也。
」谨案经传无神仙之说。
论语》「窃比于我老彭。
」包曰:「老彭,殷贤大夫。
」《释文》引郑曰:「老,老聃。
彭,彭祖。
」皇侃《疏》曰:「老彭,彭祖也。
年八百岁,故曰老彭也。
老彭亦有德无位。
」皇习见神仙家言,故以八百岁释「老」,非经意也。
《郑语》史伯曰:「祝融后八姓,大彭、豕韦为商伯,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商灭之。
」韦昭曰:「大彭,陆终第三子,曰篯,为彭姓,封于大彭,谓之彭祖。
」又曰:「彭祖,大彭也。
」《史记。
楚世家》:「陆终生子六,一曰昆吾,三曰彭祖。
」《集解》引虞翻曰:「名剪,为彭姓,封于大彭,谓之彭祖。
」《索隐》引《世本》:「三曰篯铿,是为彭祖。
」《周书。
尝麦解》:「皇天哀禹,赐以彭寿,思正夏略。
」《竹书纪年》:「帝启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帅师征西河。
」合而断之,知彭祖国名即大彭,夏商为方伯,古五霸之一,唐虞封国,传数十世八百岁而灭于商,此其实事也。
论语》之老彭,未知何人。
即如郑说,或是彭祖国之支族,入仕商,因以国名名之,后世传会,乃谓彭祖以房中术寿八百岁,此不经之谈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85—约1231 【介绍】: 金弘州襄阴人,字之纯。初工词赋,后治经义。章宗承安二年经义进士。两次上疏,策宋金战争胜负,后多如所料。荐入翰林。宣宗时,不受权相术虎高琪荐擢,以母老为辞,官至京兆府判官。学术文章为后进所宗。中年即无仕进意,旋即归隐,日与禅僧士子游,以文酒为事。虽沉醉,亦未尝废著书。有《中庸集解》、《鸣道集解》等。
中州集
纯甫字之纯𢎞州人承安二年进士仕至尚书右司都事为举子日亦自不碌碌于书无所不窥而于庄周列禦寇左氏战国策为尤长文亦略能似之三十岁后遍观佛书能悉其精微既而取道学书读之著一书合三家为一就伊川横渠晦庵诸人所得者而商略之毫发不相贷且恨不同时与相诘难也性嗜酒未尝一日不饮亦未尝一饮不醉眼花耳热后人有发其谈端者随问随答初不置虑漫者知所以统窒者知所以通倾河泻江无有穷竭好贤乐善虽新进少年㳺其门亦与之为尔汝交其不自贵重又如此迄今论天下士至之纯与雷御史希颜则以中州豪杰数之子仝字稚川今居镇阳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七一一
梁可澜,字元叔。
顺德人。
博学工诗,隐居罗浮。
葛洪修炼故事,自号三十二峰太狂长啸仙。
署邑令连继芳高其人,访诸山中,酬和竟日。
著有《狂仙遗草》、《修真要语》。
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三二九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晋上党人。
为南海太守。
精研内学。
葛洪师从之,遂以女妻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二
黄野人,葛洪弟子。
栖山炼丹,野人常随之。
既仙去,留丹于罗浮山柱石之间,野人得一粒,服之,为地行仙。
后有人游罗浮,宿石岩间,中夜见一人,无衣,而绀毛覆体,意必仙也,乃再拜问道。
其人了不顾,但长笑数声,声振林木,复歌曰云云。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四、清宋广业辑康熙五十六年刊《罗浮山志会编》卷四有传。
诗二首。

人物简介

全晋文
章字伯仁,鲁国人,师事郑思远。
(见《抱朴子内篇·遐览》,又引见《御览》六百七十。
案:《书钞》一百二引《鲁国先贤传》,黄伯仁不知何许人,尝为《龙马颂》,其文甚丽。
今据《抱朴子》,知是鲁国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作圆泽。唐僧。住洛阳慧林寺。性疏简,通音律。好聚财,时谓之空门猗顿。代宗大历末,与谏议李源为忘形友。世多传其转生故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洛阳慧林寺僧。性疏简,通音律,好聚财,时谓之空门猗顿。代宗大历末,与谏议李源为忘形之友。二人相约游青城、峨眉。行至南浦而卒。《宋高僧传》卷二〇有传。《太平广记》卷三八七引《甘泽谣》存诗2首,传为其转生之牧童所唱。《全唐诗外编》收之。
全唐诗续补遗
洛阳惠林寺僧,梵学之外,音律贯通,与谏议大夫李源为忘年友,亡于杭州天竺寺。
○东坡诗及他本作圆泽。
东坡挽文长老诗云:「向欲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性简率。禅讲之暇。仍治产业。颇致田园之利。居洛阳之慧林寺。号空门猗顿。尤与李源善。源父憕。天宝间留守。以节死安禄山乱。故源因誓。不婚娶仕宦。悉捐产业。入慧林常住。而日随僧饮食。以见己志。尝欲偕观游蜀。历揽岷峨王垒青城之胜。而议所由道。久不决。盖观欲自长安斜谷。源欲自荆门三峡也。既而卒从源议。舟泊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罂而汲者。观泣曰。予始议不欲由此。今奈何。源问之曰。妇人王氏。孕三年矣。然犹未娩。特以予死期尚赊耳。死此生彼。固无恨。请辞。后十二年中秋之夕。当相见于钱塘天竺寺外。源治观丧毕。又候王氏求见所生子。子一笑。由以知缘之所在。诚未易免也。久之源如观约。至钱塘。闻牧童有歌竹枝之词于葛洪井畔者。趋拜之曰。观公健否。牧童曰。李君真信士。勤远来。宜得晤语。君兹俗缘未益。慎勿近。益务进脩。以遂合并。则幸甚。徐扣角歌而去。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名圆泽。居慧林。与洛京守李源为友。约往蜀峨嵋礼普贤大士。师欲行斜谷道。源欲溯峡。师不可。源强之。乃行。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罂汲水。师见而泣曰。吾始不欲行此道者为是也。彼孕我已三年。今见之。不可逃矣。三日浴儿时。愿公临门。我以一笑为信。十二年后。钱塘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言讫而化。妇既乳儿。源往视之。果笑。寻即回舟。如期至天竺。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源知是师。乃趋前曰。泽公健否。儿曰。李公真信士也。我与君殊途。切勿相近。唯以勤修勉之。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唐。遂去。莫知所之。 赞曰。 京洛有约  峨嵋是行  机先一语  洞达三生 汲罂事异  扣角诗清  永怀陈迹  山空月明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圆观。不知何许人也。居于洛宅。率性疏简或勤梵学。而好治生获田园之利。时谓之空门猗顿也。此外施为绝异。且通音律。大历末与李源为忘形之友源父憕居守。天宝末陷于贼中。遂将家业舍入洛城北慧林寺。即憕之别墅也。以为公用无尽财也。但日给一器。随僧众饮食而已。如此三年。源好服食。忽约观游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药。观欲游长安由斜谷路。李欲自荆入峡。争此二途。半年未决。李曰。吾已不事王侯。行不愿历两京道矣。观曰。行无固必请从子命。遂自荆上峡行次南浦。泊舟见数妇女绦达锦珰负罂而汲。观俛首而泣曰。某不欲经此者恐见此妇人也。李曰。自上峡来此徒不少。奚独泣为观曰。其孕妇王氏者是某托身之所也。已逾三载尚未解㝃。唯以吾未来故。今既见矣。命有所归。释氏所谓循环者也。请君用符咒遣其速生。且少留行舟葬吾山谷。其家浴儿时亦望君访临。若相顾一笑。是识认君也。后十二。年当中秋月夜。专于钱塘天竺寺外。乃是与君相见之期也。李追悔此之一行致观到此哀恸殆绝。召孕妇告以其事。妇人喜跃还。顷之亲族毕集。以枯鱼浊酒馈于水滨。李往授符水。观具其沐浴新其衣装。观其死矣孕妇生焉。李三日往看新儿。襁抱就明果致一笑。李泣具告王氏。王氏厚葬观。明日李回棹归慧林寺。询问弟子方知已理命矣李常念杭州之约。至期到天竺山寺。其夜桂魄皎然。忽闻葛洪井畔有牧童歌竹枝者。乘牛扣角。双髻短衣。徐至寺前。乃观也。李趋拜曰。观公健否。曰李公真信士。我与君殊途。慎勿相近。君俗缘未尽但且勤修。不堕即遂相见。李无由序语。望之潸然。观又歌竹枝。杳袅前去。词切调高莫知所谓。叹曰。真得道之僧也。咫尺悬隔圣凡路殊。谅有之乎初源忿父遇害贼庭。时方八岁为群贼所虏。流浪南北展转人家。凡六七年归于近亲。代宗闻之授河府掾。源遂绝酒肉不婚娶。不役童仆。常依慧林寺寓一室。随僧斋食。先命穴其野以备终制。时时往眠其间。至于荣辱是非一皆均等也。时相国李公德裕表荐之。遂授谏议大夫。于时源已年八十馀矣。抗表不起。二年而卒。长庆二年也。 系曰。圆观未死。先寄胎者。闻必不信何耶。违诸圣教也。尝闻闽尼多许。族姓家妇女为儿。云便来也。及终有以朱题髀。当日有家生子。身有赤文便来二字焉。此类亦多。庄子所谓曲士不可与语道者。束于教也。其或竺乾异计有教未来。佛或别会曾谈。见有我宗自许。若然者未可定执已行之教矣。其如观也果證高深。同智论中多种不思议也。心思言议千里难追矣。
神僧传·卷第八
释圆观。不知何许人。居于洛。率性疏简。时与李源为忘形之友。同止慧林寺但日给一器。随众僧饮食而已。如此三年。一日源忽约观游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药。观欲游长安由斜谷路。李欲自荆入峡。争此二途。半年未决。李曰。吾已不事王侯。行不愿历两京道矣。观曰。行无固必请从子命。遂自荆上峡。行次南浦泊舟。见数妇女条达锦裆负罂而汲观俛首而泣曰。某不欲经此者。恐见此妇人也。李问其故。观曰。其孕妇王氏者。是某托身之所也。已逾三戴尚未解㝃。唯以吾未来故。今既见矣。命有所归。释氏所谓循还者也。请君用符咒遣其速生。且少留行舟葬吾山谷。其家浴儿时亦望君访临。若相顾一笑是识君也。后十二年当中秋月夜。专于钱唐天竺寺外。乃是与君相见之期也。李追悔此一行。召孕妇告以其事。妇人喜跃还。顷之李往授符水。观沐浴而化。妇生一子焉。李三日往看。新儿果致一笑。明日李回棹归慧林寺。询问弟子方知已理命矣。李常念杭州之约。至期到天竺寺。其夜月明忽闻葛洪井耕有牧童歌竹枝者。乘牛扣角。双髻短衣。徐至寺前乃观也。李趋拜曰。观公健否。曰李公真信士。我与君殊途。慎勿相近。君俗缘未尽但且勤修。不堕即遂相见。李无由序语。望之潸然。观又歌竹枝前去。词切调高。不知所终。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居于洛宅。率性疏简。或勤梵学。而好治生。获田园之利。时谓之空门猗顿。此外施为绝异。且通音律。大历末。与李源为忘形之友。源父憕居守。天宝末陷于贼中。遂将家业。舍入洛城北慧林寺。但日给一器。随僧众饮食而已。如此三年。忽约观游蜀。青城峨眉等山洞求药。观欲游长安。由斜谷路。李欲自荆入峡。争此二途。半年未决。李曰。吾已不事王侯。不愿历两京道。观曰。行无固必。请从子命。遂自荆上峡。行次南浦泊舟。见数妇女。绦达锦裆。负罂而汲。观俛首而泣曰。某不欲经此者。恐见此妇人也。李曰。自上峡来。此徒不少。奚独泣为。观曰。其孕妇王氏者。是某托身之所也。已逾三载。尚未解㝃。唯以吾未来故。今既见矣。命有所归。观死。孕妇生焉。李三日往看新儿。襁抱就明。果致一笑李泣。具告王氏。王氏厚葬观。李常念杭州之约。至期到天竺山寺。其夜桂魄皎然。忽闻葛洪井畔。有牧童歌竹枝者。乘牛扣角。双髻短衣。徐至寺前。乃观也。李趋拜曰。观公健否。曰李公真信士。我与君殊途。慎勿相近。君俗缘未尽。但且勤修不堕。即遂相见。李无由序语。望之潸然。观又歌竹枝。杳袅前去。词切调高。莫知所谓叹曰。真得道之僧也。咫尺悬隔。圣凡路殊。源遂绝酒肉。不婚娶。不役童仆。常依慧林寺。寓一室随僧斋食。
苏仙公 朝代:西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汉桂阳人。
传说文帝时得道。
将仙去,告其母翌年天下将大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
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
后果疫,母用其言以疗疾,皆愈。
水经注》引《桂阳列仙传》谓仙公名耽,汉末人。
太平御览》引葛洪神仙传》谓名林,字子玄,周武王时濮阳曲水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东海人,字太玄。
学兼内外,明天文河洛书。
稍迁南阳中部都尉,为南海太守。
后自称遇仙人阴君,授其道诀。
葛洪、许迈皆曾从之学。
女为妻。
百余岁卒。
道教奉以为仙。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