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净源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寂光,字三昧,姓钱氏,广陵人也。
母感异梦而生,年二十一礼净源,始出尘俗。
初从雪浪习贤首教观,既彻宗乘,遍参名宿,紫柏、云栖皆相器重。
具戒于慧云,益精毗尼。
及邀帝眷,弘戒五台,遂升副座助其教授,盖其行解轶伦,词旨玄鬯,律学中兴,光有力焉。
寻以道贵潜修、功深宥密,乃闭关于小天台。
面壁治心,妙观有得,谓理穷虚悟,学归实践。
因发脚历衡岳,登庐阜,江州众信延住东林,池中白莲不种自生,符远公再来之谶。
又与塔龛中得晋太尉陶侃所奉文殊金像,憨山目验,为之作记刻石。
复徇众请,移锡衡山雉潭。
相传潭下有龙,时见怪形,光为说戒,竟自驯伏。
晋藩闻之,遣使迎迓,戾止清凉,为建龙华大会,宏敷戒席。
藩妃斋肃,供紫伽黎。
回驻维扬,兴石塔寺,掘地得舍利小金塔及断碣,有“坡公石塔得三昧”之语,名号符合,惊为夙记。
尝演戒于金陵大报恩寺,浮屠放光者二十馀夜。
都人请兴宝华寺,山旧为宝师道场,妙峰立铜殿于山巅。
光至,开千华大社,学侣云集,院宇重新。
崇祯壬午,荆王请兴沩仰道场。
癸未,奉诏主修报恩,宏光改元,金陵设坛谶荐,特赐紫衣白金,敕文武百官迎谒于寺,称国师焉。
以乙酉六月四日,寂于山寺。
先三日命侍者进历,指示化期,曰:“吾为大明律师,说法利生,垂四十年,吾愿毕矣,当与众别。
”届期,命具汤浴,更衣跏趺,诫众号佛,端坐而逝。
光道相清粹,丰骨凛然,慈蔼接物,孜孜不倦。
慨世末道污,轻蔑毗尼。
乃服膺师传,专宏律法,足迹遍海内,临坛演戒百有馀所。
最后,鲁王请宏戒于越之大能仁寺。
又主嘉兴三塔寺坛。
潞王请登昭庆古佛戒坛,尤为勤瘁,修建梵宇凡十数处,所至感应皆不可思议,出于意念之表。
寿六十有六,坐夏四十有一,立塔华山千华社,龙山额曰“光明金刚”,谥“净智律师”。
所著《梵纲直解》四卷及《十六观经忏法》。
清乾隆时,释福聚奏请以《梵纲直解》编入大藏,从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四
智云者,潼川方氏子,生于松州戍所。
年十六,回潼川,投灵峰寺依净源为师,严守戒行,无妄无欲。
性质灵敏,悟机铦利,人多敬服。
尝经双河口师子山,耽玩林壑,因辟地建大如意寺,御史周兴恭为之记云。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善学(1307—1370),元末明初江苏吴县龟山光福寺僧,字古庭,俗姓马,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十七岁出家,受《华严经》于林屋清公,精研贤首疏钞。学问精深,融贯诸家,是极负盛名的元明两代华严宗高僧。洪武初,因本寺输赋违期而流徙江西赣州,行至安徽池阳马当山时病逝。归葬光福寺,大学士宋濂为之作塔铭。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自号古庭,生吴郡马氏。初出家大觉寺,主昆山荐福,后居光福。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善学。自号古庭。生儒家马氏。传华严之教于宝觉法师简公。凡清凉大疏钞。及圆觉楞严起信诸部。皆能融会甚深微妙之旨。遐迩嗜学之子。敛衽溯瞻。不翅卿云德星。以获一见为快。虽老师宿学。亦推之为人望。别传教公。无言宣公。前后主报恩之席。皆欲摄受师为弟子。师笑曰。吾得法于宝觉。忍背之乎。力拒不听。赋曹溪水四章以见志。寻还东林隐居。掌教者尊师之道。不容肥遁自逸。强主阳山之大慈。师植心平易。不屑沉溺专家。以殊户异轨。为高理之所在。辄翻然从之。每升堂示众曰。吾宗法界还源。非徒事于空言。能于禅定而获證入者。乃为有得耳。既而又曰。吾早通法华。虽累入法华三昧。然长水璿问道于琅琊觉。又从灵光敏。传贤首教。露光天台之人也。古人为法乃尔。吾徒可专守一门乎。君子美其至公无我。一扫近代互相矛盾之陋。皇明龙兴。师将大弘贤首之教。以续物慧命。虽当俭岁。躬分卫以食众。士民踵集。方思有所建置院僧。以官赋违期。当徙虔州。有司知师专任讲道。欲与辩析之。师曰。吾为主僧。法当坐。敢累他人耶。遂毅然请行。或让师为迂。师曰。宿业已定。不可逭也。行抵池阳马当山。示疾而化。洪武庚戌四月也。春秋六十有四。师形貌尪瘠。退然有不胜衣。戒检精严。护持三业。唯恐有所染污。独居屋漏。法衣不离体。三藏诸文。未尝释手。虽盎无斗储。处之裕如。谦恭自牧。竖子来见。亦无墯容。勤于诱掖。有不领解者。方便比喻。至于反覆数四。必俟其心悟。始罢云。见诸著述者。咸有可观。法华问答若干篇。法华随品赞三十篇。辩正教门关键录若干卷。及诗文。并行于世。宋文宪公曰。濂于诸宗之文。颇尝习读。每病台衡贤首二家。不能相通。欲和会而融贯之。恨鲜有可言斯事者。不知世上乃复有师乎。于是。发不及见之叹。其为贤者追慕。如此。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善学,字古庭,姓马氏,吴人也。
自幼离俗,往大觉院,初习《华严经》,能知大义。
亭亭物表,如青莲出水,不染泥滓。
元至治癸亥,年十七,始受度为大僧,投华严诸师而穷其说,久之未有所入。
时宝觉讲经曹溪,亟往从之,慧解浚发,领悟敏捷,闻响心通,势如析竹,迎刃而解。
宝觉誉之不置,自是名称勃然兴起,老师宿德,推为时望。
别传教在报恩,聘之出典宾客。
久之,浒溪之光福偶乏首忏者,古田滋命学司之。
又久之,无言宣继席报恩,复延之上座,分筵说经,声采一时,震动江南。
行宣政院请开法昆山荐福寺,宣欲摄受为弟子,学芺曰:“吾得法于宝觉,忍背之乎?
”赋曹溪水四章,以见志。
越二年即弃去,还东林隐居,专修白业,谓同志曰:“吾始习晋水源华严忏法,行之已久,及观天竺慈云式净土忏仪明白简要,五晦诸文皆出《华严》,吾欲籍是以祈生安养耳。
”掌教者崇其道誉,不容自逸,强主阳山大慈,先声所被,天人具钦,杖锡初临,山川改色。
明室龙兴,庶政改革,浒溪人士,恋慕尤笃。
爰具疏币,杂以香华,请学居之,学亦欲大弘贤首之教,续佛慧命。
虽当俭岁,节省衣资,以供众饭。
会天复旱,院有观世音像,素著灵异,郡守率僚属迎致府廨,乞学作法禜之,甘霖立沛,大雨三日,田野俱渥,岁复大稔,士民知精诚所致,施舍接踵。
方思有所建置,昭垂来兹,而院僧以官赋违期,当徙虔州,有司知学专任讲席,不亲财䞋,欲为辩释,学乃自承曰:“吾为主僧,法当坐主者,敢累他人乎!
”遂请行。
或哂其迂,学谢曰:“宿业已定,不可逭也。
”行抵池阳马当山,示疾而化,时洪武庚戌四月二十日也,年六十有四。
学形貌尪瘠,退然若不胜衣,戒检精严,护持三业,唯恐有所染污。
独居屋漏,法衣不离体,三藏诸文未尝释手,虽盎无斗储,处之裕如,恭谨自牧。
竖子请见,亦无惰容,勤于诱掖。
有不领解者,多方比喻,反覆数四,俟其开悟始罢。
初传华严于宝觉,简时,凡清凉《大疏钞》及《圆觉》、《楞严》、《起信》诸部,虽妙义深微,皆能融会。
遐迩学子,敛䘳溯瞻,冀获听睹为快。
学因造《十玄门赋》以示圆宗大旨,丛林传诵,谓能发越贤首诸祖之意。
或有好为立异,以应观法界性为十界差别事,惟心造为真如之理者,学闻之叹曰:“真如生灭,倒置错乱一至于此,是可为大息也。
”其于匡卫宗乘,唯恐稊稗之混黍苗,固若甚严。
然其植心平易,不肯沈溺专家,以殊户异轨为高,理之所在,辄幡然从之。
每升堂示众曰:“吾宗法界还源,非徒事空言,能于禅定而获證入者,乃为有得耳。
”既而又曰:“吾蚤通《法华》,虽累入法华三昧,然长水璿问道于琅邪觉,又从灵光敏传贤首教,灵光,天台人也。
古人为法乃尔,吾徒可拘守一隅乎!
君子美其至公无我,一扫近代互相矛盾之陋,故见诸著述,不落偏卑。
”又尝与同学原澄以一乘同别之义,更质叠难,为《法华问答》若干篇。
复因主修法华期忏,撰《法华随品赞》三十篇,《辩正教门关键录》若干卷,及诗文并行于世。
弟子处仁法慧,请于九皋声、启宗佑为造行业记,而乞宋文宪公濂铭其塔,其词曰:“贤守之学,《杂华》为尊,建立六相,条分十门,固自以为琐琐而不可易。
至若天台性善、性恶、三观、三德之旨,一念三千之文,又曷尝不引之而示人。
况脩门之注释,乃止观熏习次第,亦不外之而立言。
念古昔之诸祖,皆契经之由循,初何心于矛盾,唯欲鉴于群昏。
或谓无断伏分齐,而失修證之道,乃后嗣之纷纭。
卓哉学师,所见绝伦,剪剔其末枝,融通其本根。
谈诸法之相即,含性具之缘因。
庶几森万象于寸心,合千江于一源。
观会通于大府,辟局隘之专门。
奈之何,道未克施而遘于邅迍,安养之生固知可以无憾,但学子之亡师,譬犹渡江河而失筏,遵广陆而折辕。
企瞻弗及,郁悒难伸。
评群行以成章,命勒之于贞珉。”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元净。字天镜。号朴隐,会稽人,父倪机。母严氏。容貌魁伟。襟怀煦然如春。世间机阱押阖之术。不识为何物。祝发受具。嶷然有远志。从天岸讲天台止观。复往双径。参行端。净入门。端厉声一喝。净若闻雷霆声。黏缚尽脱。遽稽首作礼。端曰。汝果何所见耶。复问答四三转。皆惬端意。端顾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遂命归侍司。寻掌书记。时年二十七。丙申。出世会稽长庆。升天衣万寿。四方问道者。闻风来归。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元净。字天镜。别号朴隐。越之会稽人。父倪机。母严氏。师初以童子出家。领昭庆濡律师戒。嶷然有远志。韩庄节公性。教之为文。伸纸引墨。思源源不可遏。公深加叹赏。既而从天岸济法师。习天台教。尽得其学。台宗诸老。竞以书聘之。欲令出门下。师不从。元叟端公。说法双径。人尊之为当代妙喜。师往从之。入门。叟厉声一喝。师若闻雷霆声。黏缚尽脱。遽稽首作礼。复问答三四转。皆惬叟意。遂录为子。使掌记室。久之。游建业。谒全悟䜣公于大龙翔寺。全悟门风高峻。不轻许可。见师特甚称之。继往临川。谒虞文靖公集。虞公尤称之。留九十日而还。他若黄文献公溍。蒙古忠介公泰不华。翰林学士危公素。其同辞称师。无异于虞公。名闻行宣政院。元至正十六年。请师出世会稽长庆寺。升天衣万寿禅寺。四方问道者。闻风来归。师以气衰。倦于将迎。营精舍一区。而归老焉。即山阴和塔是也。我太祖龙兴。师与钟山法会之选。与东溟目公。碧峰金公。特被召入内庭。从容问道。赐食而退。已而辞归和塔。若将终身焉。未几。灵隐虚席。诸山交致疏币。延师主之。师不得已而赴。未及期年。而崇德之祸作矣。师入院。甫浃日。寺之左右序言曰。寺政实繁乏。都寺僧司之。师曰。若等盍选其人乎。众咸曰。有德现者称多才。昔掌崇德庄田。能辟其莱芜。以食四众。倘以功举。谁曰不然。师诺之。先是。勤旧有闻。歆现之获田利。率无赖比丘。请于前主僧代之。及现之被选也。大惧发其奸私。走崇德县。列现过失。县令丞寘不问。适健令至上其事刑部。刑部讯鞫既得实。以师为寺长。失于简察。法当缘坐。移符逮师。或谓师曰。此三年前事尔。况师实不知。且不识闻。宜自辩诉可也。师笑曰。定业其可逃乎。至部。部主吏问曰。现之犯禁。尔知之乎。曰知之。曰。既知之。当书责款以上。师即操觚如吏言。尚书暨侍郎览之大惊。咸曰。师当今名德也。恶宜有是。荐审之务得其情。师了无异辞。于是。皆谪陕西为民。闻亦大悔。且泣曰。闻草芥耳。岂意上累师德。蚤知至此。虽万死不为也。师弗顾。行至宝应。谓从者曰。吾四体。稍异常时。报身殆将尽乎。夜宿宁国寺。寺住持。故师旧识。相见甚欢。师女弟之夫陈义安。宦移凤阳。以道经寺中。师悦曰。吾遗骸有所托矣。是夕共饭。犹备言迁谪之故。不见有惫色。明旦。忽端坐合爪。连称无量寿佛之名。泊然而逝。实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义安等。为其龛敛。以俟师之季父至。道衋然伤心。遣其法孙梵译。走宝应携骨而还。骨间舍利。丛布如珠。县大夫。及荐绅之流来观。皆叹息而去。其徒结竁于和塔祖垄之侧。瘗焉。寿六十七。腊五十三。三会语有录二卷诗文。曰朴园集。师容貌魁伟。襟怀煦然如春。世间机阱押阖之术。不识为何物。性尚风义。断江恩公。与师缔忘年交。断江卒。师为刊布诗集。复请虞公铭其塔。三主名山。起费补坏。具有成绩。其敷阐大论。发挥先哲。释门每于师是赖。千百人中。不能一二见焉。竟以无罪谪死。苟不归之于定业。将谁尤哉。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净源,字天镜,一号朴隐,姓倪氏,会稽人也。
父机,母严氏,皆为士族。
童时,从弘教大师立公于大报恩寺祝发为僧,受戒于昭庆濡律师,嶷然有远志。
韩庄节公性以道德辞章下帷授徒,净往从之。
于群经要旨,作文程式,俯仰变化,开阖曲折,悉洞然心胸,伸纸引墨,思不渴,每进一解,韩公未尝不称善。
天岸济以台衡止观开讲于虎林之集庆,净又往从之。
济为折三千性具之义及四明孤山同异之辨,波澜浩荡,廉陛高严,净能一一领解,台宗诸老竞以书聘之。
时元叟端说法双经山,人尊为“当代妙喜”。
净又往从之,入门,叟厉声呵之,若闻雷霆,黏缚尽脱,遽却立作礼。
叟曰:“汝果何所见耶?
”复问答三四转,皆惬叟意,顾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
”遂录为弟子,命归侍司,寻掌记室,时年二十七。
久之,出游建业大龙翔寺,寺主广智全悟䜣公精贯儒释,行文为世模范,不轻与人,见净盛称之。
继往临川,谒虞文靖公集,虞公又盛称之,留三月乃还。
当时能文者若黄文献公溍,蒙古忠介公泰不华,翰林学士危公素,莫不闻风赞赏,由是声光远施,上达聪听。
元至正十六年,行宣政院请出世会稽长庆寺,迁天衣万寿禅寺,四方问道者日至,净以衰病倦于将迎,营精舍一区而归老焉,所谓和塔处也。
元运既谢,明室初兴,诏天下名僧建会钟阜,升济幽灵。
净与上竺东溟日、五台璧峰金特被召入内庭,从容问道,赐食而退。
已而辞归和塔,若将终焉。
洪武九年冬十二月,灵隐虚席,诸山交致疏币,延净主之,未及期年,而崇德之祸作矣。
初灵隐有庄田在崇德,都寺僧德现掌之,开辟芜莱,以食四众,无赖比邱某歆其田利,请于前主僧代之。
及净入灵隐,德现复充都监,某惧发其奸私,走崇德县,列现过失,县令丞寘不问。
未几,有健令至,上其事刑部,刑部訉鞫得实,以净为寺主失于检察,法当缘坐,移符逮净。
或谓净曰:“此三年前事,且实不知,宜自辩诉,可免。
”净笑谢曰:“定业其可逃乎?
”至部,主吏问之曰:“现之犯禁,尔知之乎?
”曰:“知之。
”曰:“既知之,当书责款以上。
”净即操觚如吏言,尚书侍郎见之,皆大惊曰:“净当今名德,恶宜有是?
”荐审之,务得其情。
净了无异辞,于是皆谪陕西为民,行至宝应,谓从者道升曰:“吾四体稍异常时,报身殆将尽乎?
”夜宿宁国禅寺,主僧总虚了旧日交游,相见甚欢。
陈义安为青州卫知事,移戍凤阳,以道经此,亦留寺中,与净相遇,净喜曰:“吾遗骸有所托矣。
”义安者,净之女弟夫也。
是夕共饭,备言迁谪之故,不见惫色。
明旦端坐合爪,称佛而逝,时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世寿六十七,僧腊五十三。
义安、总虚为龛敛以俟,法孙梵译走宝应,焚其骨,舍利丛布如珠结,竁山阴和塔瘗焉。
净容貌魁伟,怀煦然,如春世间,机阱之术,不禁自绝。
性尚风义,断江恩与为忘年交。
其卒也,为刊其诗集,复乞虞公铭其塔。
三主名山,起废补败,具有成绩。
《三会语》有录二卷;诗文曰《朴园集》,葺若干卷。
译等哀慕慈法,惧其湮没,疏为事状,徵文于宋文宪公濂而铭诸石。
释有诚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五七○
有诚,东京觉严寺僧。善讲《华严经》,时莫有居其右者。元祐中,高丽僧统乞传持贤首宗教,有司举以授法,有诚上表辞免,荐道源自代。见《林间录》卷上。
全宋文·卷一五三三
释□诚,贤首宗僧。
住东京觉严寺,讲《华严经》,历席最久,学者依以扬声。
元祐初,高丽王子、僧统义天来中国求师,有司荐□诚,□诚举杭州慧因院僧净源自代,上可其奏。
见《慧因寺志》卷九、《补续高僧传》卷二。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诚法师者。
住东京觉严寺。
讲华严经。
历席既久。
学者依以扬声。
其为人。
纯至少缘饰。
高行远识。
近世讲人。
莫有居其右者。
上表举师(释净源)自代。
曰。
臣虽刻意讲学。
识趣浅漏。
特以年运已往。
妄为学者所推。
今异国名僧。
航海问道。
宜得高识博闻者。
为之师。
窃见杭州慧因院僧净源
精练教乘。
旁通外学。
举以自代。
实允公议。
上可其奏。
遣朝奉郎杨亿馆。
伴至慧因。
受法诸刹。
迎饯如行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