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刘彧

相关人物:共 98 位
共 9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9 【介绍】: 唐河南洛阳人,字辅机。先世出于北魏皇族。长孙晟子。太宗长孙后之兄。博涉书史,尝与撰《隋书》诸志。高祖武德九年,决策发动玄武门之变,佐太宗登帝位。累官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封赵国公。曾奉命与房玄龄等修定《唐律》。贞观末,受命辅立高宗。高宗即位,进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又奉命与律学之士条释唐律,撰成《唐律疏义》。因谏高宗立武则天为后,削爵流黔州,自缢死。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9 字辅机,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先世本鲜卑拓跋氏,北魏献文帝时改为长孙氏。
太宗长孙后之兄。
武德九年(626),决策发动玄武门之变,辅佐太宗夺取帝位。
太宗即位,迁左武侯大将军。
贞观元年(627),转吏部尚书,拜尚书右仆射。
七年,改转司空。
十一年,封赵国公。
十六年,进位司徒。
十七年,朝廷图二十四功臣于凌烟阁,无忌为之冠。
加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
高宗即位,进拜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与褚遂良悉心奉国,故永徽之政有贞观风。
后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被诬流放黔州,自缢而死。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无忌博涉文史,曾领修《唐律疏义》、《大唐仪礼》、《永徽五礼》、《武德贞观两朝史》、《贞观实录》等书。
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续拾》补诗4首。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六
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高祖兵渡河。授渭北道行军典签。太宗朝累官吏部尚书。以功第一封齐国公。授开府仪同三司。册拜司空。改封赵。徙拜司徒。图像淩烟阁。加太子太师。受遗令辅政。高宗即位。进拜太尉检校中书令知门下尚书二省事。显庆四年。许敬宗诬其谋反。诏流黔州。自缢死。上元元年追复官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4—456 【介绍】: 南朝宋琅邪临沂人,字延年。
少孤贫,好读书,无所不览。
东晋时曾为豫章公刘裕世子中军行参军。
入宋,初为太子舍人。
历始安、永嘉二郡太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领湘东王师。
嗜酒,不护细行,性激直,每犯权要,自谓“狂不可及”,人称“颜彪”。
文章冠绝当时,与谢灵运齐名,世称颜谢。
今存《颜光禄集》辑本。
全宋文·卷三十六
延之字延年,琅邪临沂人,晋光禄勋含曾孙。
义熙中,后将军吴国内史刘柳以为行参军,转主簿,历豫章公世子参军。
宋国建为博士,仍迁世子舍人。
及受禅,补太子舍人,徙尚书仪曹郎太子中舍人。
少帝即位,以为正员郎兼中书郎,徙员外常侍,出为始安太守。
元嘉初征为中书侍郎,转太子中庶子。
寻领步兵校尉,出为永嘉太守,未行,免。
起为始兴王浚后军咨议参军,迁御史中丞,改国子祭酒司徒左长史。
免,复为秘书监光禄勋,致仕。
元凶弑立,以为光禄大夫。
孝武即位,以为金紫光禄大夫,领湘东王师。
孝建三年卒,年七十三,赠散骑常侍特进,谥曰宪子,有集三十卷,逸集一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河间鄚人,字宗祐。
征除著作郎,领乐浪王傅。
假员外散骑常侍,使于宋明帝,以劳除建威将军、平原太守,封城平男。
卒年七十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4—475 【介绍】: 南朝宋琅邪开阳人,字长玉。
本名瑗。
初为晋琅邪王大司马府中典军。
东晋末,从刘裕北伐,为刘裕所知,以能得人主微旨,入宋,历事六主,参掌机要。
明帝泰始三年,以爰素不亲己,斥为奸佞,诏徙交州。
明帝死,还京都,位终中散大夫。
有史才,孝武帝时曾领著作郎,奉命续撰何承天草创之宋史,多为沈约《宋书》所本。
全宋文·卷四十
爰字长玉。(《释文叙录》作「季玉」。)初名瑗,南琅邪开阳人。仕晋为琅邪王大司马府中典军。至宋元嘉中,累迁殿中侍御史,转南台侍御史始兴王浚后军,迁员外散骑侍郎。孝建初补尚书水部郎,转殿中郎,进尚书右丞。迁左丞,大明中领著作郎,迁游击将军。景和初为黄门侍郎,领射声校尉,封吴平县子。泰始初,例削封,改领长水校尉兼尚书左丞,寻除太中大夫,徙付交州。还,除南康郡丞。后废帝即位,以为南济阴太守,除中散大夫。元徽三年卒,年八十二,有《宋书》六十五卷,集十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4—468 【介绍】: 或称摩诃衍。南朝宋时僧,中天竺人。本婆罗门族。习大乘,专精志学,博通三藏,苦节有精理。文帝元嘉十二年泛海至广州。帝遣使迎至京师,住祗洹寺讲经。孝武帝大明初出新经《胜鬘经》,为时所重。明帝泰始四年卒于建康。
全宋文·卷六十三
求那跋陀罗,译言功德贤,中天竺人,号摩诃衍。元嘉十二年泛海至广州。文帝迎住祗洹寺,后从谯王之荆州,孝建中住中兴寺,泰始四年卒,年七十五。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此云功德贤。中天竺人。始以家世事外道法。因遁去。求师剃落。为沙门。师令探经。得大品华严。师喜曰。汝于大乘有缘乎。为授菩萨戒。而大乘益精。时号摩诃衍。寻以书谕父母。使归正。既遍历师子诸国。乃附舶而东。届中途。所饮之水既竭。又风息不能进。贤咒之。骤雨充足。抵广州。刺史车朗以闻。驿至京师。元嘉十二年。初住祗洹寺。已而诏入内供养。琅琅颜延之。通才硕学。束带造门。于是京师远近冠盖相望彭城王义康。南谯主义宣。皆师事之。译杂阿含法鼓胜鬘楞伽等经。共百馀卷。谯王请讲华严经。而贤独恨未善华言。祷观世音以求感应。夜梦神力士易其首。旦起顿通语义。遂就讲。王以屡有怪梦问之。对曰。京都行有祸矣。王构逆谋。贤谏之。至流涕。王逼与俱下。梁山之败堕江中。一心诵观世音。手捉竹杖。见童子牵其衣。贤曰。汝小儿。乃能尔耶。至岸欲脱纳衣偿童子。忽失所在。王玄谟承诏。送贤至台上尉安之。且曰。企德有日。乃今始遇。间关来归。宁有恨乎。对曰。无所恨。但念夙缘逢此适成熟耳。上又戏之曰。颇念谯王否。对曰。古人不忘一饭。王饭我十年。敢遽忘哉。愿当从阶下。求为王脩冥福。惟哀怜之。上为改容。中兴寺成。诏徙以住持。上尝宴东府。王公毕集。诏趣贤。贤至。皤然清臞。上望见谓谢庄曰。摩诃衍有机辩。当戏之。贤趋陛。上曰。摩诃衍不负远来。唯有一在。即应声曰。贫道客食陛下三十载。恩遇之厚。无所欠。所欠唯一死在。上喜为促席。一坐尽倾。永明六年旱。遍走群望无所验。诏贤曰。霶霈而后相见。贤即绝饮食。自嚗北湖钓台上。嘿诵经咒。明日大霔。公卿入贺。施与有加焉。太始四年正月。示疾而卒。春秋七十五。
神僧传·卷第三
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中天竺人。以大乘学故世号摩诃衍。本婆罗门种幼。学五明诸论。后遇见阿毗昙杂心。寻读惊悟。乃深崇佛法。其家世事外道禁绝沙门。乃舍家潜遁远求师范。即投簪落䰂(音采)专精志学。及受具戒博通三藏。到师子诸国皆传送资供。既有缘东方。随舶泛海中途风止。淡水复竭举舶忧惶。跋陀曰。可同心并力念十方佛称观世音。何往不感乃密诵咒经恳到礼忏。俄而信风暴至密云降雨。一舶蒙济。宋丞相南谯王义宣镇荆州。创房殿请讲华严等经。而跋陀自忖未善华言有怀愧叹。即旦夕礼忏请观世音乞求冥应。遂梦有人白服持剑擎一人首。来至其前曰。何故忧耶。跋陀具以事对。答曰。无所多忧。即以剑易首更安新头。语令回转曰。得无痛耶。答曰。不痛。豁然便觉心神喜悦。旦起语义皆通备领华言。于是就讲。元嘉末谯王屡有怪梦。跋陀答云。京都将有祸乱。未及一年元凶构逆。及孝建之初谯王阴谋逆节。跋陀颜容忧傪未及发言。谯王问其故。跋陀谏诤恳切。乃流涕而出曰。必无所冀。贫道不容扈从。谯王以其物情所信。乃逼与俱下。梁山之败火舰转迫。去岸悬远判无全济。唯一心称观世音。手捉筇竹杖投身江中。水齐至膝。以杖刺水。水流深駃。见一童子寻后而至以手牵之。顾谓童子。汝小儿何能度我。恍惚之间觉行十馀步。仍得上岸。即脱纳衣欲偿童子。顾觅不见。举身毛竖。时王玄谟督军梁山。世祖敕军中得摩诃衍。善加料理驿信送台。俄而寻得。令舸送都。世祖即时引见顾问委曲。曰企望日久。今始相遇。跋陀曰。既染衅戾分当灰粉。今得接见重荷生造。敕问并准为贼。答曰。出家之人不预戎事。然张畅宋灵秀等并是驱迫贫道。所明但不图宿缘乃逢此事。帝曰。无所惧也。是日敕住后堂供施衣物。给以人乘。及中兴寺成敕令移住。后于秣陵界凤凰楼西起寺每至夜半辄有推户而唤。视不见人。众屡厌梦。跋陀烧香咒愿曰。汝宿缘在此我今起寺。行道礼忏常为汝等。若住者为护寺善神。若不能住各随所安。既而道俗十馀人。同夕梦见鬼神千数皆荷担移去。寺众遂安。大明六年天下亢旱。祷祈山川累月无验。世祖请令祈雨必使有感。如其无获不须相见。跋陀曰。仰凭三宝。陛下天威冀必降泽。如其不获不复重见。即往北湖钓台烧香祈请。不复饮食默而诵经。密加秘咒。明日晡时西北云起。初如车盖。日在桑榆风震云合连日降雨。寻常执持香炉未尝辍手。每食飞鸟乃集手取食。至太宗之世礼供隆到。大始四年正月觉体不愈。便与太宗及公卿等告别。临终三日延伫而望云。见天华圣像。隅中遂卒。春秋七十有五。
名僧传抄
中天竺人也。
少传五明。
天文书算。
医方咒术。
风甬盈虚。
世间术业。
多所究竟。
而志力坚明。
偏习方等。
以外典杂事弊释氏。
乃遁游师子国。
依师入道。
专情学务。
辞小习大。
世号之为摩诃乘焉。
师欲试之。
命就闇室。
操取经匣。
即得华严大品。
师曰。
大乘于汝乃有重缘。
奉书父母。
劝归正法。
曰若专外道。
虽还无益。
若归依三宝。
则长得奉见。
父感至言。
遂乖邪崇正。
顷之功德贤乃奉送资供。
求向东方。
因随舶汎海。
元嘉十二年春。
始至广洲。
憩云峰山。
立寺以山为名。
时刺史车朗表闻。
宋文帝遣使迎接。
其年冬至京师。
敕住祇洹寺。
遥入宫台传译。
意好欣然若故旧。
帝甚敬异之。
琅邪颜延之。
宕才硕学。
束带诣门。
于是京邑道俗。
车盖相望。
彭城谯王义宣置师事焉。
众僧共请出经。
于祇洹寺。
集义学诸僧。
初出杂阿含经五十卷。
又于东安寺。
出法鼓经二卷。
出相续解脱经二卷。
第一义五相略一卷。
后于舟杨郡。
译出胜鬘经一卷。
又于道场寺。
出央掘四卷。
楞伽经四卷。
众七百馀人。
宝云传译。
惠观执笔。
辨章文义妙会。
先自元嘉二十三年。
谯王镇荆洲。
请与俱行。
安憩辛寺。
更立殿房。
即于寺内。
出无忧王经一卷。
八吉祥经一卷。
过去现在因果四卷。
无量寿一卷。
泥洹一卷。
凡十三部。
合七十三卷。
谯王欲请讲华严等经。
而跋陀自忖未善汉语。
愧难积旬。
即旦夕礼忏。
请乞冥应。
遂梦有人。
白服持剑。
擎一人首来。
至其前曰。
何故忧邪。
跋陀具以事对答。
曰。
不痛。
壑然便觉。
心神喜悦。
旦起言义皆备领汉语。
于是就讲。
弟子法勇传译。
僧念为都讲。
虽因译人。
而玄解往复。
元嘉将末。
谯王屡有怪梦。
跋陀答以京都将有祸乱。
未及一年。
而二凶构逆。
及孝建之初。
谯王阴谋逆节。
跋陀颜容忧惨。
而未及发言。
谯王问其故。
跋陀陈争垦切。
乃流涕而出。
曰必无所翼。
贫道不容扈从。
义宣问曰。
法师何故谓弟子举事不成。
答曰。
大王名义宣。
当以义济。
今兴兵犯从非义也。
何以能剋。
义宣以其物情所信。
乃逼与俱下。
过江洲。
见咸质质。
问曰。
法师观弟子军容何如。
答曰。
犹如聚墨耳。
梁山之败。
火榄转迫。
去岸悬远。
𠜁无济理。
唯一心称观世音。
手捉邛竹杖。
投身江中。
水裁至滕。
以杖刺水。
水深流驶。
见一童子。
寻后而至。
以手牵之。
顾谓童子。
汝小儿何能度我。
恍忽之间。
觉行十馀步。
仍得上岸。
即脱纳衣。
欲宾童子。
顾览不见。
举身毛竖。
方知神力焉。
时王玄谟督军梁山。
孝武敕军中得摩诃乘。
善加料理。
驿信送台。
俄而寻得。
令舸送还都。
孝武即时引见。
顾问委典。
曰企望日久。
今始相遇。
跋陀对曰。
既染觉戾。
分为灰粉。
今得接见。
重荷生造。
敕问置谁为贼。
答曰。
出家之人不豫戎事。
然张畅宗灵秀等。
并是驱逼贫道所明。
但不图宿缘乃逢此事。
孝武曰无所惧也。
是日敕住后堂。
供施衣物。
给以人乘。
初跋陀在荆洲十载。
每与谁王书疏。
无不记录。
及军败简检。
无片言及军事者。
孝武明其托谨。
益加礼遇。
后因闲谈。
聊戏问曰。
念丞相不。
答曰。
受供十年。
何可忘德。
今从陛下。
乞愿为丞相三年烧香。
帝悽然动容。
义而许焉。
及中兴寺成。
敕令移住。
令开三间房。
后于东府宴会。
王公毕集。
敕见跋陀。
时未及净𩬊。
白首皓然。
孝武遥望。
顾语尚书谢庄曰。
摩诃乘聪明机解。
但老期已至。
朕试问之。
必悟人意。
跋陀上阶。
因迎谓之。
摩诃乘不负远来之意。
但有一在。
即应声答曰。
贫道远归帝京。
垂四十年。
天恩隆遇。
衔块罔极。
但七十老病。
唯一死在。
帝嘉其机辨。
敕近御座。
举朝屡目焉。
后于秣陵界凤凰楼西起寺。
每至夜半。
辄有推户而唤。
视不见人。
众屡厌梦。
跋陀烧香咒曰。
汝宿缘居此。
我今起寺。
行道礼忏。
常为汝等居住者。
为护寺善神。
若不能居。
随所安。
既而道俗十馀人。
同夕梦见。
鬼神千数。
皆荷担移去。
寺众遂安。
大明七年天下亢旱。
祈祷山川。
累日无验。
孝武请令祈雨。
必使有感。
如其无效。
不须相见。
跋陀答曰。
仰凭三宝。
陛下天威翼必降泽。
如其不获。
不复重见。
即往北湖钓台。
烧香祈请。
不复饮食。
默而诵经。
密加秘咒。
明日晡时。
西北云起如车盖。
日在桑榆。
风震云合。
即日降雨。
明旦公卿入贺。
敕见慰劳。
嚫施相续。
跋陀自幼以来。
蔬食终身。
常执持香炉。
未尝辍手。
每食竟辄分食。
飞鸟集手取食。
至明帝之世。
礼供弥盛。
到泰始四年正月。
觉体不平。
便豫与明帝公卿告辞。
临终之日。
延伫而望云。
见天华圣像。
禺中遂卒。
春秋七十五。
明帝深加痛惜。
慰赙甚厚。
公卿会葬。
荣众备焉。
又续有求那毗地。
中天竺人。
聪瞻有记。
诵经十馀万言。
兼解阴阳道术。
以齐建元中来至。
住毗舍离寺。
永明十年。
译出十二因缘。
及颀湏达长者经。
造正观寺(云云)。
高僧传·卷第三 译经下
求那跋陀罗。此云功德贤。中天竺人。以大乘学故世号摩诃衍。本婆罗门种。幼学五明诸论。天文书算医方咒术靡不该博。后遇见阿毗昙杂心。寻读惊悟。乃深崇佛法焉。其家世外道禁绝沙门。乃舍家潜遁远求师友。即投簪落彩专精志学。及受具足博通三藏。为人慈和恭恪事师尽礼。顷之辞小乘师进学大乘。大乘师试令探取经匣。即得大品华严。师嘉而叹曰。汝于大乘有重缘矣。于是读诵讲宣莫能詶抗。进受菩萨戒法。乃奉书父母劝归正法曰。若专守外道则虽还无益。若归信三宝则长相见。其父感其言至。遂弃邪从正跋陀前到师子诸国。皆传送资供。既有缘东方。乃随舶汎海中途风止。淡水复竭举舶忧惶。跋陀曰。可同心并力念十方佛称观世音。何往不感。乃密诵咒经恳到礼忏。俄而信风暴至。密云降雨。一舶蒙济。其诚感如此。元嘉十二年至广州。刺史车朗表闻。宋太祖遣信迎接。既至京都敕名僧慧严慧观。于新亭郊劳。见其神情朗彻莫不虔仰。虽因译交言而欣若倾盖。初住祇洹寺。俄而太祖延请深加崇敬。琅琊颜延之通才硕学。束带造门。于是京师远近冠盖相望。大将军彭城王义康。丞相南谯王义宣。并师事焉。顷之众僧共请出经于祇洹寺。集义学诸僧译出杂阿含经。东安寺出法鼓经。后于丹阳郡译出胜鬘楞伽经。徒众七百馀人。宝云传译。慧观执笔。往复咨析妙得本旨。后谯王镇荆州。请与俱行安止辛寺。更创房殿。即于辛寺出无忧王过去现在因果及一卷无量寿一卷泥洹央掘魔罗相续解脱波罗蜜了义现在佛名经三卷第一义五相略八吉祥等诸经并前所出凡百馀卷常令弟子法勇传译度语。谯王欲请讲华严等经。而跋陀自忖未善宋言有怀愧叹。即旦夕礼忏请观世音乞求冥应。遂梦有人白服持剑。擎一人首。来至其前曰。何故忧耶。跋陀具以事对。答曰。无所多忧。即以剑易首更安新头。语令回转曰。得无痛耶。答曰。不痛。豁然便觉心神悦怿。旦起道义皆备领宋言。于是就讲。元嘉将末谯王屡有怪梦。跋陀答云。京都将有祸乱。未及一年元凶构逆。及孝建之初谯王阴谋逆节。跋陀颜容忧惨未及发言。谯王问其故。跋陀谏争恳切。乃流涕而出曰。必无所冀。贫道不容扈从。谯王以其物情所信。乃逼与俱下。梁山之败大舰转迫。去岸悬远判无全济。唯一心称观世音。手捉邛竹杖投身江中。水齐至膝。以杖刺水。水流深驶。见一童子寻后而至以手牵之。顾谓童子。汝小儿何能度我。恍忽之间觉行十馀步。仍得上岸。即脱纳衣欲偿童子。顾觅不见。举身毛竖。方知神力焉。时王玄谟督军梁山。世祖敕军中得摩诃衍。善加料理驿信送台。俄而寻得。令舸送都。世祖即时引见顾问委曲。曰企望日久今始相遇。跋陀曰。既染衅戾分当灰粉。今得接见重荷生造敕问并谁为贼。答曰。出家之人不预戎事。然张畅宋灵秀等并见驱逼贫道。所明但不图宿缘乃逢此事。帝曰。无所惧也。是日敕住后堂供施衣物。给以人乘。初跋陀在荆十载。每与谯王书疏无不记录。及军败检简无片言及军事者。世祖明其纯谨益加礼遇。后因闲谈聊戏问曰。念承相不。答曰。受供十年何可忘德。今从陛下乞愿。愿为丞相三年烧香。帝悽然惨容义而许焉。及中兴寺成敕令移住为开三间房。后于东府宴会。王公毕集。敕见跋陀。时未及净发白首皓然。世祖遥望顾谓尚书谢庄曰。摩诃衍聪明机解。但老期已至。朕试问之。其必悟人意也。跋陀上阶。因迎谓之曰。摩诃衍不负远来之意。但唯有一在。即应声答曰。贫道远归帝京垂三十载。天子恩遇衔愧罔极。但七十老病唯一死在。帝嘉其机辩。敕近御而坐。举朝属目。后于秣陵界凤皇楼西起寺。每至夜半辄有推户而唤。视之无人。众屡厌梦。跋陀烧香咒愿曰。汝宿缘在此我今起寺。行道礼忏常为汝等。若住者为护寺善神。若不能住各随所安。既而道俗十馀人。同夕梦见鬼神千数皆荷担移去。寺众遂安。今陶后渚白塔寺即其处也。大明六年天下亢旱祷祈山川累月无验。世祖请令祈雨必使有感。如其无获不须相见。跋陀曰。仰凭三宝。陛下天威冀必隆泽。如其不获不复重见。即往北湖钓台烧香祈请。不复饮食。默而诵经。密加秘咒。明日晡时西北云起如盖。日在桑榆风震云合连日降雨。明旦公卿入贺。敕见慰劳。䞋施相续。跋陀自幼以来蔬食终身。常执持香炉未尝辍手。每食竟辙分食飞鸟。乃集手取食。至太宗之世礼供弥隆到大始四年正月觉体不悆。便与太宗及公卿等告别。临终之日延伫而望之。见天华圣像。禺中遂卒。春秋七十有五。太宗深加痛惜慰赙甚厚。公卿会葬荣哀备焉。时又有沙门宝意。梵言阿那摩低。本姓康。康居人。世居天竺。以宋孝建中来止京师瓦官禅房。恒于寺中树下坐禅。又晓经律。时人亦号三藏。常转侧数百贝子。立知凶吉。善能神咒。以香涂掌。亦见人往事。宋世祖施其一铜唾壶。高二尺许。常在床前。忽有人窃之。意以席一领。空卷之咒上数通。经于三夕唾壶还在席中。莫测其然。于是四远道俗咸敬而异焉。齐文惠文宣及梁太祖。并敬以师礼焉。永明末年终于所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3—486 【介绍】: 南朝齐女僧。
会稽人,俗姓李。
五六岁时闻人唱经赞颂,辄能诵忆。
少长,读经数百卷。
宋文帝元嘉中孔默出镇广川,携敬行,欲泛海求佛迹。
以道俗禁闭,留滞岭南三十余年。
众为之立众造寺。
宋明帝迎之还,敕住崇圣寺。
齐武帝永明四年示寂。
葬于钟山,沈约为撰碑文。
比丘尼传·南齐
僧敬。
本姓李。
会稽人也。
寓居秣陵。
僧敬在孕家人设会。
请瓦官寺僧超西寺昙芝尼。
使二人指腹呼胎中儿为弟子。
母代儿唤二人为师。
约不问男女必令出家。
将产之日母梦神人语之曰。
可建八关。
即命经始。
僧像未集敬便生焉。
闻空中语曰。
可与建安寺白尼作弟子。
母即从之。
及年五六岁闻人经呗辄能诵忆。
读经数百卷妙解日深。
菜蔬刻已清风渐著。
逮元嘉中鲁郡孔默出镇广州。
携与同行。
遇见外国铁萨罗尼等来向宋都。
并风节峧异。
更从受戒深悟无常。
乃欲乘船泛海寻求圣迹。
道俗禁闭。
留滞岭南三十馀载。
风流所渐犷俗移心。
舍园宅施之者十有三家。
共为立寺于潮亭。
名曰众造。
宋明帝闻之远遣徵迎。
番禺道俗大相悲恋。
还都敕住崇圣寺。
道俗服其进止。
丹阳乐遵为敬舍宅立寺后迁居之。
齐文惠帝竟陵文宣王。
并钦风德䞋施无阙。
年八十四。
永明四年二月三日卒。
葬于钟山之阳。
弟子造碑。
中书侍郎吴兴沈约制其文焉。
武念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465 【介绍】: 南朝宋新野人。
出身郡将,从刘骏临雍州,中道为沔中蛮偷袭,奋击摧退之。
擢参军督护,后每有军旅,常有战功。
刘骏即位(孝武帝),迁建威将军、桂阳太守。
刘诞叛,追未及,免官。
后出为龙骧将军、南阳太守。
明帝初,奉命还雍州绥西土,受诈,为袁顗所杀。
刘道隆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6 【介绍】: 南朝宋宗室。
文帝时任庐江太守,孝武帝起兵讨刘劭,道隆弃郡奔投,加龙骧将军。
大明中历任黄门侍郎、徐、青、冀三州刺史。
前废帝景和中以功为右卫将军,封永昌县侯,委以心腹之任。
明帝泰始初,为明帝尽力,迁左卫将军、中护军。
忤建安王刘休仁,乃赐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4 【介绍】: 北魏渔阳人。少有武略,沉勇笃实。明元帝泰常时中散。太武帝时以功累迁至安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淮阳公,镇长安,加征西将军。坐事徙统万。后复爵位,为仇池镇将。自太平真君三年起至文成帝兴安初,屡破南朝宋军,所向克捷。后征为尚书,迁内都大官。为当时名将。卒谥襄。
全后魏文·卷二十六
豹子,渔阳人。
泰常中,为中散,稍迁内侍左右。
太武时,进散骑常侍,赐爵新安侯,加冠军将军,又拜选部尚书。
出为持节、侍中、都督、安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淮阳公,镇长安。
加征西将军。
后坐罪徙统万。
真君中复爵,拜仇池镇将,进号征西大将军、开府。
文成时,徵为尚书、内都大官。
和平五年卒,赠淮阳王,谥曰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6 【介绍】: 南北朝时清河人,家于磐阳。
傅融子。
以兄灵庆为南朝宋孝武帝部将所杀,奔河北。
北魏文成帝以为青州刺史。
后以思母潜逃南归。
宋孝武帝见而礼之,拜员外郎、兖州司马,迁太原太守。
明帝即位初,晋安王刘子勋起兵反,灵越时为冀州刺史崔道固部将,随道固响应晋安王,子勋以为前军将军。
兵败,为明帝将王广之所擒。
明帝欲赦之,灵越辞气强直不改,被杀。
共 9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