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戴豸
 
拔豸
  
獬豸姿
 
簪豸
 
相关人物
楚文王

参考典故
豸角


《淮南子》卷九《主术训》
「楚文王好服獬冠,楚国效之。」东汉·高诱注:「獬豸之冠如今御史冠。」
《后汉书》志第三十〈舆服下·法冠〉~3667~
法冠,一曰柱后。高五寸,以纚为展筒,铁柱卷,执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监平也。或谓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胡广说曰:「春秋左氏传有南冠而絷者,则楚冠也。秦灭楚,以其君服赐执法近臣御史服之。」

例句

送人冠獬豸,值节佩茱萸。 司空曙 九日送人

圣代无邪触,空林獬豸归。 姚合 送李植侍御

忽挂触邪冠,逮逐南飞鸿。 孟郊 送卢虔端公守复州

观风竞美新为政,计日还知旧触邪。 崔峒 题桐庐李明府官舍

去年长至在长安,策杖曾簪獬豸冠。 戎昱 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

墓待龙骧诏,台迎獬豸威。 杜甫 送卢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二十韵

方看簪獬豸,俄叹絷騊駼。 权德舆 奉和许阁老酬淮南崔十七端公见寄

每列鹓鸾序,偏瞻獬豸姿。 白居易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乡中贺者唯争路,不识传呼獬豸威。 卢纶 和陈翃郎中拜本府少尹兼侍御史献上侍中因呈同院诸公

今朝醉舞共乡老,不觉倾欹獬豸冠。 卢纶 春日喜雨奉和马侍中宴白楼

别后故人冠獬豸,病来知己赏鹪鹩。 罗隐 广陵春日忆池阳有寄

霜台欹冠豸,赖许往来频。 许棠 旅次滑台投献陆侍御

吟诗早得名,戴豸又加荣。 许棠 送前汝州李侍御罢归宣城

戴豸却驱鸡,东南上句溪。 许棠 送王侍御赴宣城

簪豸年何久,悬帆兴甚长。 郑谷 李夷遇侍御久滞水乡因抒寄怀

芙蓉寒艳镂冰姿,天朗灯深拔豸时。 鲍溶 和王璠侍御酬

典故
亭逢李广骑
 
呵止故将军
 
困醉尉
 
夜行触尉
 
小尉呵
 
故将军
  
汉飞将
 
灞陵呵夜
 
灞陵夜猎
 
犯夜醉归
 
轻鞍犯夜
 
轻鞭犯夜
 
醉尉呵
 
醉尉呵李广
 
醉尉嗔
 
醉尉怒呵
    
龙城守
 
龙城飞将

相关人物
李广


《史记》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287~
顷之,家居数岁。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閒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后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列传·李广列传〉~2443~
数岁,与故颍阴侯屏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故也!」宿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辽西,杀太守,败韩将军。韩将军后徙居右北平,死。于是上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上书自陈谢罪。上报曰:「将军者,国之爪牙也。司马法曰:『登车不式,遭丧不服,振旅抚师,以征不服;率三军之心,同战士之力,故怒形则千里竦,威振则万物伏;是以名声暴于夷貉,威棱憺乎邻国』夫报忿除害,捐残去杀,朕之所图于将军也;若乃免冠徒跣,稽颡请罪,岂朕之指哉!将军其率师东辕,弥节白檀,以临右北平盛秋。」广在郡,匈奴号曰「汉飞将军」,避之,数岁不入界。

简释

故将军:指旧时之将军,或喻失势之人。宋陆游《余为成都帅师参议成将军汉卿相从无虚日为赋此诗》:“山中岂识故将军,但怪英姿凛不群。”

灞陵夜猎:指旧有权位已失,受人欺侮。唐李商隐《少年》:“灞陵夜猎随田窦,不识寒郊自转蓬。”

飞将:指李广。或泛指骁勇善战的将军。唐王昌龄拙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例句

雪满衣裳冰满须,晓随飞将伐单于。 令狐楚 塞下曲二首

汉家飞将下天来,马箠一挥门洞开。 刘禹锡 平蔡州三首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远。 严武 军城早秋

行闻汉飞将,还向皋兰宿。 寇泚 度涂山

尝闻汉飞将,可夺单于垒。 常建 吊王将军墓

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 李白 古风五十九首

身承汉飞将,束发即言兵。 李益 赴邠宁留别

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杜甫 秦州杂诗二十首

弟兄间世真飞将,貔虎归时似故乡。 杨巨源 述旧纪勋寄太原李光颜侍中二首

虏尘如雾昏亭障,陇首年年汉飞将。 温庭筠 遐水谣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 出塞二首

飞将下天来,奇谋阃外裁。 皎然 从军行五首

铁岭探人迷鸟道,阴山飞将湿貂裘。 翁绶 雨雪曲

双旌汉飞将,万里授横戈。 郎士元 送李将军赴定州

典故
一旦为龙
 
两剑
 
两龙剑
   
剑合延津
 
剑合双龙
 
剑埋狱底
 
剑埋丰城
 
剑埋龙壤
  
剑气射天
 
剑水二龙
 
剑津宝气
 
剑虹浮
 
剑跃双龙
 
剑闲夜冲星
 
剑龙辞延津
 
化龙
 
匣中孤剑
 
匣剑同处
 
匣龙双起
 
南斗龙光
 
合剑龙津
  
报张华
 
宝剑出
 
宝剑沉埋
 
宝剑冲牛斗
 
宝剑丰城寒
 
射斗光芒
 
射斗牛
 
射牛斗
 
干将冲牛射斗
 
干牛斗
 
延平
 
延平剑
 
延平双剑
  
延津龙去
 
张公龙剑
  
张雷识剑
 
张雷辨气
 
掘狱张雷
 
掘预藏剑
 
斗气埋长剑
 
斗牛光
 
斗牛光焰
 
斗冲剑气
 
斗间紫气
  
星斗见光气
  
星辰占宝剑
 
望牛斗
 
冲天剑
  
冲斗剑
 
冲星剑
 
为龙信息
 
牛斗气
 
牛斗空
 
牛斗紫气
 
牛斗变化
 
牛斗龙泉气
 
碧潭双剑
 
神光上斗牛
 
神光埋泉壤
 
神剑跃平津
 
神物化延平
 
神龙双剑
 
紫气剑一双
 
紫气干星
 
紫气辨斗牛
 
紫气飞空
 
腰间剑去
 
蛟龙子
 
冲斗剑
   
丰城埋没
 
丰城气
 
丰城双剑
 
丰城龙剑
 
丰狱剑
 
丰狱埋剑
 
酆狱气
 
金剑沉埋
 
双剑
 
双剑埋狱
 
双飞归延津
  
双龙剑
 
双龙斗牛气
 
雷令剑龙
 
雷剑
  
雷焕张华
 
雷焕掘剑
  
龙剑合延津
 
龙归剑杳
 
龙泉动牛斗
 
龙渊触牛斗

相关人物
干将
 
张华
 
莫邪
 
雷焕

参考典故
干将


《晋书》卷三十六〈张华列传〉~075~
初,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道术者皆以吴方强盛,未可图也,惟华以为不然。及吴平之后,紫气愈明。华闻豫章人雷焕妙达纬象,乃要焕宿,屏人曰:「可共寻天文,知将来吉凶。」因登楼仰观。焕曰:「仆察之久矣,惟斗牛之间颇有异气。」华曰:「是何祥也?」焕曰:「宝剑之精,上彻于天耳。」华曰:「君言得之。吾少时有相者言,吾年出六十,位登三事,当得宝剑佩之。斯言岂效与!」因问曰:「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华曰:「欲屈君为宰,密共寻之,可乎?」焕许之。华大喜,即补焕为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馀,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其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焕以南昌西山北岩下土以拭剑,光芒艳发。大盆盛水,置剑其上,视之者精芒炫目。遣使送一剑并土与华,留一自佩。或谓焕曰:「得两送一,张公岂可欺乎?」焕曰:「本朝将乱,张公当受其祸。此剑当系徐君墓树耳。灵异之物,终当化去,不永为人服也。」华得剑,宝爱之,常置坐侧。华以南昌土不如华阴赤土,报焕书曰:「详观剑文,乃干将也,莫邪何复不至?虽然,天生神物,终当合耳。」因以华阴土一斤致焕。焕更以拭剑,倍益精明。华诛,失剑所在。焕卒,子华为州从事,持剑行经延平津,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使人没水取之,不见剑,但见两龙各长数丈,蟠萦有文章,没者惧而反。须臾光彩照水,波浪惊沸,于是失剑。华叹曰:「先君化去之言,张公终合之论,此其验乎!」华之博物多此类,不可详载焉。
《艺文类聚》卷六十〈军器部·剑〉~08~
《豫章记》曰:吴未亡。恒有紫气见牛斗之间。张华闻雷孔章妙达纬象。乃要宿。问天文。孔章曰。惟牛斗之间有异气。是宝物也。精在豫章丰城。张华遂以孔章为丰城令。至县。掘深二丈。得玉匣。长八尺。开之。得二剑。其夕斗牛气不复见。孔章乃留其一匣。而进之。剑至。光曜炜晔。焕若电发。后张华遇害。此剑飞入襄城水中。孔章临亡。戒其子。恒以剑自随。后其子为建安从事。经浅濑。剑忽于腰閒跃出。遂视。见二龙相随焉。

简释

丰城气:喻有声誉。才华。唐杨炯《和刘长庄答十九兄》:“宝剑丰城气、明珠魏国珍。”

丰城龙剑:指宝剑,或喻出类拔革之人及华美宝贵之物。金元好问《赠答平阳仇舜臣》:“沧海骊珠能几见,丰城龙剑不终藏。”

剑化:喻人去世。唐韩愈《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三首》之二:“凤飞终不返,剑化会相从。”


例句

负户愁读书,剑光忿冲斗。 储光羲 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

牛斗之气,蓄于昆溪。 元希声 赠皇甫侍御赴都八首

幽匣狱底埋,神人水心守。本是稽泥淬,果非雷焕有。 元稹 说剑

剑气射云天,鼓声振原隰。 刘希夷 将军行

怪君近日文锋利,新向延平看剑来。 刘禹锡 洛中酬福建陈判官见赠

二星来不返,双剑没相随。 刘长卿 哭张员外继

竹在晓烟孤凤去,剑荒秋水一龙沉。 周朴 哭李端

双魂终会合,两剑遂蜿蜒。 孟简 咏欧阳行周事

泉下双龙无再期,金蚕玉燕空销化。 孟郊 悼亡

埋剑谁识气,匣弦日生尘。 孟郊 赠李观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宋之问 送杜审言

气有冲天剑,星无犯斗槎。 宋之问 鲁忠王挽词三首

蒿里埋双剑,松门闭万春。 岑参 河西太守杜公挽歌四首

遽闻伤别剑,忽复叹藏舟。 岑参 韩员外夫人清河县君崔氏挽歌二首之二

匣气冲牛斗,山形转辘轳。 崔融 咏宝剑

尚如匣中剑,分形会同处。 张潮 襄阳行

自于南国同埋剑,谁向东门便挂冠。 李咸用 依韵修睦上人山居十首

白虹时切玉,紫气夜干星。 李峤

蜀郡灵槎转,丰城宝剑新。 李峤

雷焕张华久已无,沉冤知向何人说。 李涉 与弟渤新罗剑歌

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雌雄终不隔,神物会当逢。 李白 古风之十六

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 李白 梁甫吟

自从星坼中台后,化作双龙去不归。 李群玉 宝剑

雷焕丰城掘剑池,年深事远迹依稀。 李群玉 宝剑

薛公龙泉姿,其气在斗牛。 李群玉 将之京国赠薛员外

半夜剑吹牛斗动,二年门掩雀罗愁。 李群玉 献王中丞(时有除拜)

未掘双龙牛斗气,高悬一榻栋梁材。 杜牧 怀钟陵旧游四首

斗间紫气龙埋狱,天上洪炉帝铸颜。 杜牧 道一大尹存之庭美二学士简于圣明致霄汉皆与舍弟昔年还往牧支离穷悴窃于一麾书美歌诗兼自言志因成长句四韵呈上三君子

明月无瑕岂容易,紫气郁郁犹冲斗。 杜甫 可叹

蛟龙缠倚剑,鸾凤夹吹箫。 杜甫 哭王彭州抡

把臂开尊饮我酒,酒酣击剑蛟龙吼。 杜甫 相逢歌赠严二别驾

掘剑知埋狱,提刀见发硎。 杜甫 秦川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四曜除监察与二子有故远喜迁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韵

夜看丰城气,回首蛟龙池。 杜甫 咏怀二首

经过辨丰剑,意气逐吴钩。 杜甫 重送刘十弟判官

斗间收紫气,台上挂清光。 柳宗元 弘农公以硕德伟材屈于诬枉左官三岁复为大僚天监昭明人心感悦宗元窜伏湘浦拜贺末由谨献诗五十韵以毕微志

翠帷双卷出倾城,龙剑破匣霜月明。 柳宗元 浑鸿胪宅闻歌效白纻

宝剑丰城气,明珠魏国珍。 杨炯 和刘长史答十九兄

行看转牛斗,持此报张华。 杨炯 送丰城王少府

分鸾岂遐阻,别剑念相寻。 杨衡 夷陵郡内叙别

向非张茂先,孰辨斗牛光。 权德舆 丰城剑池驿感题

延平一旦为龙处,看取风云布九州。 汪遵 延平津

孤负平生剑,空怜射斗光。 沈亚之 答殷尧藩赠罢泾源记室

剑埋狱底谁深掘,松偃霜中尽冷看。 白居易 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

杜陵书积蠹,丰狱剑生苔。 白居易 酬卢秘书二十韵

萧散弓惊雁,分飞剑化龙。 白居易 重寄

淬之几堕前池水,焉知不是蛟龙子。 卢纶 难绾刀子歌

不知雷氏剑,何处更冲天。 卢骈 题青龙精舍

双剑曾埋狱,司空问斗牛。 窦常 求自试

埋没剑中生紫气,尘埃瑟上动清商。 窦庠 酬谢幸卿二十五兄俯赠辄敢书情

双剑变成龙化去,两溪相并水归南。 窦巩 题剑津

恩重匣中孤剑在,梦余江畔数峰青。 罗隐 春日忆湖南旧游寄卢校书

延平有风雨,从此是腾骧。 罗隐 送沈光侍御赴职闽中

发硎思剸玉,投水化为龙。 裴夷直 观淬龙泉剑

三尺握中铁,气冲星斗牛。 贾岛 代边将

良乐知骐骥,张雷验镆铘。 贾岛 寄令狐绹相公

自怜非剑气,空向斗牛星。 钱起 江行无题一百首

剑埋龙守壤,石卧虎司碑。 陈元光 太母魏氏半径题石

宝剑终应出,骊珠会见珍。 陈子昂 酬李参军崇嗣旅馆见赠

但埋酆狱气,未发爨桐音。 韦庄 同旧韵

不应双剑气,长在斗牛傍。 韦庄 和李秀才郊墅早春吟兴十韵

成丹始见金无滓,冲斗方知剑有神。 韦庄 题安定张使君

直应宣室还三接,未必丰城便陆沉。 韩偓 奉和峡州孙舍人肇荆南重围中寄诸朝士二篇时李常侍洵严谏议龟李起居殷衡李郎中冉皆有继和馀久有是债今至湖南方暇牵课

斗间紫气分明后,擘地成川看化龙。 韩偓 宝剑

凤飞终不返,剑化会相从。 韩愈 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三首

雷焕掘宝剑,冤氛消斗牛。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

双剑来时合,孤桐去日凋。 顾况 晋公魏国夫人柳氏挽歌

讵怜冲斗气,犹向匣中鸣。 骆宾王 和李明府

有气还冲斗,无时会凿坏。 骆宾王 幽絷书情通简知己

雷令剑龙知去未,虎夷云鹤亦来无。 鲍溶 寄福州从事殷尧藩

典故
不周崩摧
  
共工折
 
共工触不周
 
天柱倾
 
天柱折
 
懮天缺
 
折天柱
 
折柱
 
昆仓倾砥柱
 
触天柱
 
头触不周折

相关人物
共工


《淮南子》卷三〈天文训〉~80~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淮南子》卷一〈原道训〉~22~
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
典故
无羊败吾蔬
 
羊触蔬
 
羊踏寒蔬
  
羊蹴蔬
 
老羝春蔬崇
 
菜园来羊脚
 
蔬园畏蹴
 
踏破菜园
 
蹴蔬羊


《笑林》~69~
有人常食蔬茹,忽食羊肉,梦五藏神曰:『羊踏破菜园!』
典故
三万卷
 
三万签
 
四壁牙签
 
插架万轴
 
书满架
 
架盈邺
 
架签
 
牙签三万轴
 
牙签富
 
牙签未触
 
牙签三万轴
 
万卷书插架
 
万轴牙签
 
邺侯三万轴
   
邺侯万签
 
相关人物
李泌


《全唐诗》卷三百四十二〈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案:李繁时为随州刺史。宰相泌之子也。】
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为人强记览,过眼不再读。伟哉群圣文,磊落载其腹。行年五十馀【行年馀五十】,出守数已六。京邑有旧庐,不容久食宿。台阁多官员,无地寄一足。我虽官在朝,气势日局缩。屡为丞相言,虽恳不见录。送行过浐水【送行过淮水】,东望不转目。今子从之游,学问得所欲。入海观龙鱼,矫翮逐黄鹄。勉为新诗章,月寄三四幅。
典故 
尘冠挂
 
挂官辞朝
 
挂两梁冠
  
挂冠侣
 
挂冠服
 
挂冠裂冕
 
挂冠贞白
 
挂朝衣
  
挂触邪冠
 
华阳挂冠
 
逢萌解冠

相关人物
逢萌


《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八〈虫豸部五·蜘蛛〉~4339~2~
《金楼子》:「楚国龚舍初随楚王朝,宿未央宫,见蜘蛛焉。有赤蜘蛛大如栗,四面萦罗网,有虫触之而死者,退而不能得出焉。舍乃叹曰:『吾生亦如是耳,仕宦者人之网罗也,岂可淹岁。』于是挂冠而退。时人笑之,谓舍为蜘蛛之隐。」
《后汉书》卷四十四〈邓张徐张胡列传·胡广〉~504~
胡广字伯始,南郡华容人也。六世祖刚,清高有志节。平帝时,大司徒马宫辟之。值王莽居摄,刚解其衣冠,县府门而去,遂亡命交阯,隐于屠肆之閒。后莽败,乃归乡里。父贡,交阯都尉。
《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逢萌〉~2759~
逢萌字子康,北海都昌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时尉行过亭,萌候迎拜谒,既而掷楯叹曰:「大丈夫安能为人役哉!」遂去之长安学,通春秋经。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

简释

挂冠:咏辞官归隐,唐杜甫《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客则挂冠至,交非倾盖新。”


例句

设醴降华幡,挂冠守空谷。 丘丹 经湛长史草堂

圣朝思直谏,不是挂冠时。 储嗣宗 送顾陶校书归钱塘

挂却衣冠披薜荔,世人应是笑狂愚。 刘商 寄李辅

名在仪曹籍,何人肯挂冠。 厉玄 送顾非熊及第归仍山

迟尔同携手,何时方挂冠。 孟浩然 题云门山寄越府包户曹徐起居

即事遂幽赏,何心挂儒冠。 孟云卿 新安江上寄处士

君子满清朝,小人思挂冠。 岑参 太一石鳖崖口潭旧庐招王学士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岑参 与高适薜据登恩寺浮图

挂冠东都门,采蕨南山岑。 张九龄 在郡秋怀二首

挂冠谢朝侣,星驾别君门。 张说 杂诗四首

客来不用呼清风,此处挂冠凉自足。 施肩吾 玩友人庭竹

自于南国同埋剑,谁向东门便挂冠。 李咸用 依韵修睦上人山居十首

昔人怀井邑,为有挂冠期。 李德裕 秋日登郡楼望赞皇山感而成咏

挂冠知止足,岂独汉疏贤。 李林甫 送贺监归四明应制

博平真人王志安,沉吟至此愿挂冠。 李白 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

常称挂冠吏,昨日归沧洲。 李颀 题綦毋校书别业

有计冠终挂,无才笔谩提。 杜牧 朱坡

故国何年到,尘冠挂一枝。 杜牧 裁竹

看著挂冠迷处所,北山萝月在移文。 杜牧 送故人归山

客则挂冠至,交非倾盖新。 杜甫 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

惆怅都南挂冠吏,无人解向此山居。 杨鸿 晴望九华山

即事遂幽赏,何心挂儒冠。 权德舆 新安江路

借问檐前树,何枝曾挂冠。 泰系 题石室山王宁所居

南北东西无所羁,挂冠目在胜分司。 白居易 初致仕后戏酬留守牛相公并呈分司诸寮友

挂冠顾翠緌,悬车惜朱轮。 白居易 秦中吟十首不致仕

七旬才满冠已挂,半禄未及车先悬。 白居易 达哉乐天行

卧忆郊扉月,恩深未挂冠。 许浑 病中二首

每挹挂冠侣,思从初服旋。 韦嗣立 偶游龙门北溪忽怀骊山别业因以言志示弟淑奉呈诸大僚

行当挂其冠,生死君一访。 韩愈 岳阳楼别窦司直

典故
触尾
 
触虿毛


《春秋左传·昭公四年》
「郑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曰:『其父死于路,己为虿尾。以令于国,国将若之何。』」晋·杜预注:「谓子产重赋,毒害百姓。」

例句

曾经触虿尾,犹得凭熊轩。 杜牧 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

误曾公触尾,不敢夜循墙。 杜牧 除官归京睦州雨霁

典故
羊触藩
 
羝羊触
   
藩羊触
   

《周易》卷四《大壮》
九三,小人用壮,君子用罔,贞厉,羝羊触藩,羸其角……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
《昭明文选》卷二十一晋·郭景纯(璞)《游仙诗七首》其一
「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唐·李善注:「退,谓处俗也。」

例句

高鸟能择木,羚羊漫触藩。 孟浩然 寄赵正字

寄世知婴缴,辞荣类触藩。 李德裕 近于伊川卜山居将命者画图而至欣然有感聊赋此诗兼寄上浙东元相公大夫使求青田胎化鹤

自尘何太甚,休笑触藩羝。 杜牧 朱坡

尔幸无羸角,何用触吾藩。 杨收 嘲吴人观者

少宽穷涸鲋,犹悯触藩羝。 沈佺期 赦到不得归题江上石

进则耻保躬,退乃为触藩。 王昌龄 咏史

立政思悬棒,谋身类触藩。 韦应物 示从子河南尉班

狂剧时穿壁,横强几触藩。 韩愈 和侯协律咏笋

典故
相关人物
曹植


《乐府诗集》卷三十九、三国魏·曹植《野田黄雀行》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例句

俱来海上叹烟波,君佩银鱼我触罗。 李群玉 留别马使君

典故
两蜗角
 
左处右蛮
 
征蛮
  
战蜗角
 
斗蛮触
 
蜗名
 
蜗左角
  
蜗牛角
  
蜗角名
 
蜗角战
   
蛮攻触
 
蛮争触战
  
蛮触交争
 
蛮触斗
 
蛮触争
 
角上蛮触
 
触与蛮
 
触蛮交战
 
触蛮斗


《庄子集释》卷八下〈杂篇·则阳〉~89~
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晋·郭象注:「诚知所争者若此之细也,则天下无争矣。」唐·成玄英疏:「蜗之两角,二国存焉。蛮氏触氏,频相战争,杀伤既其不少,进退亦复淹时。此起譬也。」

简释

蜗角:喻无谓之争。唐白居易《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典故

《诗经·召南·殷其雷》雷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汉·毛氏传:「山出云雨,以润天下。」
《春秋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
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雨乎天下者,唯泰山尔。

例句

触石晴云凝翠鬓,度江寒雨湿罗衣。 刘沧 题巫山庙

山头触石应常在,天际从龙自不归。 韩琮

典故

《南史》卷二十九〈蔡廓列传·蔡兴宗〉~765~
竟陵王诞据广陵为逆,事平,孝武舆驾出宣阳门,敕左右文武叫称万岁。兴宗时陪辇,帝顾曰:「卿独不叫?」兴宗从容正色答曰:「陛下今日政应涕泣行诛,岂得军中皆称万岁。」帝不悦。兴宗奉旨慰劳广陵,州别驾范义与兴宗素善,在城内同诛。兴宗至,躬自收殡,致丧还豫章旧墓。上闻谓曰:「卿何敢故尔触网?」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二十七〈奏弹孔稚圭违制启假事〉~3~2~
臣闻禁宪有章,士子攸慎,守官有典,触纲斯及,盖所以崇威阐法,下肃上尊,谨案。廷尉会稽品中正臣稚圭,历俸朝班,频登要近,九棘之任,理无休谒,冒制干闻,实亏恒典。恩许虽降,所制不关,违犯之条,犹合约黜。且稚圭俯自内辖,作士下闱,通制明文,日陈几案,自踰规矩,莫斯为甚。臣等恭议,请以见事免稚圭所居官,除中正官名,辄下禁止。
典故 
獬豸威
 
獬豸触邪
 
神羊角
 
神羊触
   
参考典故
獬豸冠


《后汉书》志第三十〈舆服下·法冠〉~3667~
法冠,一曰柱后。高五寸,以纚为展筒,铁柱卷,执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监平也。或谓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胡广说曰:「春秋左氏传有南冠而絷者,则楚冠也。秦灭楚,以其君服赐执法近臣御史服之。」
《太平御览》卷八百九十〈兽部二·獬 豸〉~4085~
《说文》曰:「獬豸,似牛一角。古者史讼,命触不直。黄帝时,有遗帝獬豸者,帝问何食何处,曰:『食荐,春夏处水泽,秋冬处竹箭松筠。』」《论衡校释》曰:「獬豸者,一角之羊,性识有罪。皋繇洽狱,有罪者令羊触之,皋繇敬羊,跪坐事之。」
《晋书》卷二十五〈舆服志〉
法冠,一名柱后,或谓之獬豸冠。高五寸,以縰为展筒。铁为柱卷,取其不曲挠也。侍御史、廷尉正监平,凡执法官皆服之。或谓獬豸神羊,能触邪佞。《异物志》云:「北荒之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者。楚王尝获此兽,因象其形以制衣冠。」

例句

始效神羊触,俄随旅雁征。 元稹 答姨兄胡灵之见寄五十韵

吾宗戴豸冠,忽然入西京。 曹邺 寄监察从兄

我寝牛衣敝,君居豸角危。 罗隐 寄袁皓侍郎

始从豸角曳长裾,又吐鸡香奏玉除。 罗隐 淮南送工部卢员外赴阙

豸角初离首,金章已在腰。 许棠 送张员外西川从事

典故  
撄鳞语
  
犯龙鳞
  

《韩非子》卷四《说难》
夫龙之为虫也,可扰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例句

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 李白 猛虎行

英主任贤增虎翼,假王徼福犯龙鳞。 李绅 却过淮阴吊韩信庙

客道耻摇尾,皇恩宽犯鳞。 杜牧 宣城赠萧兵曹

处困羞摇尾,怀忠壮犯鳞。 杜牧 梁秀才以早春旅次大梁将归郊扉言怀兼别示亦蒙见赠凡二十韵走笔依韵

曾犯龙鳞容不死,欲骑鹤背觅长生。 白居易 酬赠李炼师见招

《漢語大詞典》:冠豸
(1).戴豸冠。豸冠,即獬豸冠,古代御史所戴的帽子。 唐 白居易 《见萧侍御旧山草堂诗因以继和》:“臺中 萧侍御 ,心与鸿鹤同,晚起慵冠豸,闲行厌避驄。” 明 方孝孺 《张文敏画像赞》:“使之正色立朝,簪笔冠豸,庸邪当破胆而潜遁。”
(2).指担任御史之类的官吏。 唐 孟郊 《寄院中诸公》诗:“冠豸犹屈蠖,匣龙期剸犀。”
《國語辭典》:獬豸冠  拼音:xiè zhì guān
古代执法的人所戴的礼帽。《续汉书志。第三○。舆服志下》:「或谓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唐。张谓 杜侍御送贡物戏赠诗:「越人自贡珊瑚树,汉使何劳獬豸冠。」也作「解冠」、「獬冠」。
《漢語大詞典》:触邪(觸邪)
(1).谓辨触奸邪。古代传说中有神羊,名獬豸,能辨邪触不正者。晋书·束晳传:“朝养触邪之兽,庭有指佞之草。” 唐 元稹 《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臣职在触邪,不胜其愤,谨録奏闻,伏候勑旨。” 明 无名氏 《鸣凤记·幼海议本》:“青琐初开散御香,掀髯长笑入朝阳,触邪自信有神羊。” 清 方文 《太湖寿李溉林明府百韵》:“触邪承密勿,持法定訏謨。”
(2).即触邪冠。 唐 苏颋 《同饯阳将军兼源州都督御史中丞》诗:“旗合无邀正,冠危有触邪。” 清 金义植 《怀高武康侍御军台》诗:“身讶新擐甲,冠为旧触邪。”参见“ 触邪冠 ”。
《漢語大詞典》:触邪冠(觸邪冠)
即獬豸冠。神兽獬豸,能触奸邪。古代为法冠之饰。 唐 刘长卿 《爪洲驿饯张侍御》诗:“风生趋府步,笔偃触邪冠。”参见“ 獬豸冠 ”。
《漢語大詞典》:李飞将(李飛將)
指 汉 名将 李广 。因其作战勇猛, 匈奴 称其“ 汉 飞将军”。 唐 李白 《古风》诗之六:“苦战功不赏,忠诚杂可宣。谁怜 李飞将 ,白首没三边。”
《國語辭典》:霸陵醉尉  拼音:bà líng zuì wèi
汉将李广因征伐匈奴失败,隐居于蓝田南山中。夜出打猎,与人饮酒,归至霸陵亭时,遭酒醉的霸陵尉呵斥。见《史记。卷一○九。李将军传》。后以霸陵醉尉指盛气凌人的人。也作「灞陵醉尉」。
分類:事为失官
《國語辭典》:飞将(飛將)  拼音:fēi jiàng
1.飞将军的简称。参见「飞将军」条。唐。王昌龄出塞诗〉二首之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六:「谁怜李飞将,白首没三边。」《儒林外史》第三九回:「甘棠有荫,空留后人之思;飞将难封,徒博数奇之叹。」
2.矫健敏捷的将领。《三国志。卷七。魏书。吕布臧洪传。吕布》:「布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明。陈汝元《金莲记》第二七出:「十万伍雄兵飞将,皆能略地攻城;三千员猛士谋臣,岂但如云似雨。」
《國語辭典》:飞将军(飛將軍)  拼音:fēi jiāng jūn
1.汉代名将李广。《史记。卷一○九。李将军列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唐。李翰〈裴将军昊射虎图赞并序〉:「昔汉飞将军亦为北平守,击胡有困辱之事。」简称为「飞将」。
2.泛指骁勇善战的将领。元。郝经〈楷木杖笏行〉诗:「赭袍白马飞将军,阔剑长枪不识字。」《儒林外史》第四○回:「飞将军数奇,古今来大概如此!」
3.飞官,指战斗机上的飞行员。如:「他从小立志要做个飞将军,保家卫国。」
《漢語大詞典》:别剑(别劍)
喻夫妻生离死别。语本 南朝 宋 鲍照 《赠故人马子乔》之六:“双剑将别离,先在匣中鸣。烟雨交将夕,从此遂分形。雌沉 吴 江里,雄飞入 楚 城。 吴 江深无底, 楚 闕有崇扃。一为天地别,岂直限幽明?”按,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谓, 楚 人 干将 、 莫邪 曾造雌雄之剑。 唐 岑参 《韩员外夫人清河县君崔氏挽歌》之二:“遽闻伤别剑,忽復嘆藏舟。” 唐 杨衡 《夷陵郡内叙别》诗:“分鸞岂遐阻,别剑念相寻。”
分類:夫妇
《國語辭典》:剑化(劍化)  拼音:jiàn huà
晋时张华命雷焕于丰城掘得龙泉、太阿双剑,华与焕各佩一把,二人死后,剑堕入水中,化为二龙的故事。见《晋书。卷三六。张华传》。后比喻各从其类。唐。韩愈 大行皇太后挽歌词三首之二:「凤飞终不返,剑化会相从。」
《國語辭典》:剑气(劍氣)  拼音:jiàn qì
1.宝剑的精光。如:「剑气冲霄」。《聊斋志异。卷二。聂小倩》:「女曰:『室有剑气畏人。向道途之不奉见者,良以此故。』」
2.比喻人的才华和才气。南朝梁。任昉〈宣德皇后令〉:「剑气凌云,而屈迹万夫之下。」唐。钱起 江行无题诗一○○首之八三:「自怜非剑气,空向斗牛星。」
《漢語大詞典》:埋剑(埋劍)
晋书·张华传载, 张华 时见有紫气映射于斗牛二宿之间,邀 雷焕 共议,以为系宝剑之光上冲所致,当在 豫章 丰城 ,因命 雷 为 丰城 令访察其物。 焕 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馀,果得龙泉、太阿二宝剑。后以“埋剑”喻被埋没或不得彰显。 唐 沈佺期 《移禁司刑》诗:“埋剑谁当辨,偷金以自诬。” 唐 杜甫 《秦州见敕目除薛三璩毕四曜兼述索居》诗:“掘狱知埋剑,提刀见发硎。”分门集注引 梅尧臣 注:“喻 薛 毕 二子几年埋没,今始奋发。”
《漢語大詞典》:延津剑(延津劍)
亦称“ 延津宝剑 ”。 指 龙泉 、 太阿 两剑。 明 陈所闻 《金落索·代王皖城答》曲:“遭逢不让 延津 剑,弃掷休如緑綺絃。” 明 张凤翼 《红拂记·奇逢旧侣》:“ 延津 宝剑看重会, 合浦 明珠喜再逢。”参见“ 延平津 ”。
分類:龙泉太阿
《漢語大詞典》:延平津
古代津渡名。 晋 时属 延平县 (今 福建省 南平市 东南),故称。据《晋书·张华传》载, 丰城 令 雷焕 得 龙泉 、 太阿 两剑,以其一与 张华 。后 华 被诛,剑即失其所在。 雷焕 死,其子持剑行经 延平津 ,剑忽跃出堕水。使人入水取之,但见两龙蟠萦,波浪惊沸。剑亦从此亡去。 唐 黄滔 《浙幕李端公泛建溪》诗:“更爱 延平津 上过,一双神剑是龙鳞。” 金 元好问 《换得云台帖喜而赋诗》:“世间曾有 华陀 帖,神物已化 延平津 。”参见“ 延津 ”。
《漢語大詞典》:张雷(張雷)
晋 张华 、 雷焕 的并称。传说二人据天象在 丰城 掘得宝剑龙泉、太阿。 唐 白居易 《闻李尚书拜相寄贺微之》诗:“ 夔 禼 定求才济世, 张 雷 应辩气衝天。” 唐 贾岛 《寄令狐綯相公》诗:“ 良 乐 知麒驥, 张 雷 验鏌鎁。” 宋 刘克庄 《沁园春·吴叔永尚书和余旧作再答》词:“便烦问讯 张雷 ,甚斗宿无光剑不回。”参见“ 丰城剑气 ”。
《國語辭典》:丰城剑气(豐城劍氣)  拼音:fēng chéng jiàn qì
比喻有宝物的地方,即有不平常的迹象。参见「丰城贯斗」条。
《漢語大詞典》:星剑(星劍)
宝剑。 唐 杜甫 《暝》诗:“正枕当星剑,收书动玉琴。” 唐 杜牧 《和宣州沉大夫登北楼书怀》:“兵符严重辞金马,星剑光芒射斗牛。”
分類:宝剑
《漢語大詞典》:星辰剑(星辰劍)
泛指宝剑。典出 晋 张华 望斗牛间紫气掘狱屋基得剑事。见晋书·张华传。 唐 杜甫 《偶题》诗:“鬱鬱星辰剑,苍苍雷雨池。”
《漢語大詞典》:冲斗(衝斗)
晋 司空 张华 ,望见斗牛之间常有紫气,问之道术家 雷焕 。 焕 谓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其地当在 豫章丰城 间。因补 焕 为 丰城 令,掘地果得龙泉、太阿两宝剑。见晋书·张华传。后因以“衝斗”比喻人的志气超迈或才华英发。 唐 骆宾王 《幽絷书情通简知己》诗:“有气还衝斗,无时会凿坏。” 唐 刘禹锡 《望赋》:“谅衝斗兮谁见,伊戴盆兮何望。” 宋 王禹偁 《赋得南山行送冯中允之辛谷冶按狱》诗:“是何 屈子 不知己,衝斗太阿教补履。”
《漢語大詞典》:丰剑(豐劍)
见“ 丰城剑 ”。
《漢語大詞典》:丰城剑(豐城劍)
晋书·张华传谓 吴 灭 晋 兴之际,天空斗牛之间常有紫气。 张华 闻 雷焕 妙达纬象,乃邀与共观天文。 焕 曰:“斗牛之间颇有异气”,是“寳剑之精,上彻于天耳”,并谓剑在 豫章 丰城 。 华 即补 焕 为 丰城 令,“ 焕 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餘,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其夕斗牛间气不復见焉。”后世诗文用“丰城剑”赞美杰出人才,或谓杰出人才有待识者发现。 宋 叶适 《送孙伟夫》诗:“远寻 丰城 剑,虚负 歷山 月;发嫌梅柳催,到恨桃杏歇。” 元 柳贯 《送董侍御由江右赴南台》诗:“荧光下合 丰城 剑,紫气中悬执法星。” 清 孙枝蔚 《赠魏生》诗:“才华顺似 丰城 剑,和气当如春草轩。”亦省作“ 丰剑 ”。 唐 杜甫 《重送刘十弟判官》:“年事推兄忝,人才觉弟优;经过辨 丰 剑,意气逐 吴 鉤。”
《漢語大詞典》:丰城剑(豐城劍)
晋书·张华传谓 吴 灭 晋 兴之际,天空斗牛之间常有紫气。 张华 闻 雷焕 妙达纬象,乃邀与共观天文。 焕 曰:“斗牛之间颇有异气”,是“寳剑之精,上彻于天耳”,并谓剑在 豫章 丰城 。 华 即补 焕 为 丰城 令,“ 焕 到县,掘狱屋基,入地四丈餘,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其夕斗牛间气不復见焉。”后世诗文用“丰城剑”赞美杰出人才,或谓杰出人才有待识者发现。 宋 叶适 《送孙伟夫》诗:“远寻 丰城 剑,虚负 歷山 月;发嫌梅柳催,到恨桃杏歇。” 元 柳贯 《送董侍御由江右赴南台》诗:“荧光下合 丰城 剑,紫气中悬执法星。” 清 孙枝蔚 《赠魏生》诗:“才华顺似 丰城 剑,和气当如春草轩。”亦省作“ 丰剑 ”。 唐 杜甫 《重送刘十弟判官》:“年事推兄忝,人才觉弟优;经过辨 丰 剑,意气逐 吴 鉤。”
《漢語大詞典》:双龙(雙龍)
(1).两条龙。 北周 庾信 《贺传位于皇太子表》:“自当八风通,庆云聚,五老同游,三星运曜,岂直双龙再赐,九雉重飞而已哉。” 唐 李白 《玉真仙人词》:“清晨鸣天鼓,飆歘腾双龙。” 唐 李商隐 《九成宫》诗:“云随 夏后 双龙尾,风逐 周王 八马蹄。”
(2).称誉同时著名的两个人,多指兄弟。著名的有 东汉 许虔 、 许邵 , 南朝 梁 谢举 、 谢览 , 柳惔 、 柳悦 , 唐 乌承玼 、 乌承恩 等。晋书·陆云传:“矫翮南辞,翻栖火树;飞鳞北逝,卒委汤池。遂使穴碎双龙,巢倾两凤。”按,此指 陆机 、 陆云 。
(3).相传 晋 代 张华 见斗、牛二星之间常有紫气,推知 豫章 丰城 有宝剑。 张华 派 雷焕 到 丰城 ,掘狱屋基,得宝剑二把。 张华 和 雷焕 各得其一。后 张华 被诛,其剑顿失。 雷焕 卒, 雷焕 之子持剑行经 延平津 ,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使人下水取剑,不见剑,但见两龙各长数丈,蟠萦有文章。后以“双龙”用为宝剑之典。 唐 杜牧 《怀锺陵旧游》诗之二:“未掘双龙牛斗气,高悬一榻栋梁材。” 宋 司马光 《华星篇时视役河上寄郡中诸同舍》诗:“匣中夜半双龙吼,乃知神物不自藏。” 清 孙枝蔚 《遇张容庵话旧》诗:“匣里双龙在,人间猛虎愁。” 梁启超 《侠情记传奇·纬忧》:“昨夜双龙匣剑鸣,负汝汝难忍。”参阅晋书·张华传
《漢語大詞典》:雷氏剑(雷氏劍)
传说 三国 吴 未灭时,斗、牛二星之间常有紫气。及 吴 平,紫气愈明。 豫章 人 雷焕 妙达纬象,言紫气为 豫章 丰城 宝剑之精。尚书令 张华 即补 雷焕 为 丰城 令,密令寻之。 焕 至任,掘狱屋基,得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其夕,紫气不复见。及 张华 、 雷焕 死,两剑化龙飞去。见晋书·张华传。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韦思恭》:“昔 葛陂 之竹,渔父之梭, 雷氏 之剑,尚皆为龙,安知此名山大镇,岂非龙潜其身耶!”
《漢語大詞典》:龙剑(龍劍,龍劒)
亦作“ 龙劒 ”。古有宝剑名龙渊、龙泉。后因称宝剑为“龙剑”。 晋 郭璞 《蚍蜉赋》:“虎賁比而不慑,龙劒挥而不恐。” 唐 刘禹锡 《武陵观火诗》:“ 晋 库走龙劒, 吴 宫伤燕雏。” 明 傅新德 《送郭青字参藩巴蜀》诗:“万里江湖龙剑合,一尊风雨 蓟门 分。” 清 龚自珍 《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诗之五:“匣中龙剑光,一鸣四壁静。” 柳亚子 《题〈张苍水集〉》诗之四:“ 延津 龙剑沉渊久,出匣依然百炼钢。”
《國語辭典》:共工  拼音:gōng gōng
1.神话传说中炎帝的后裔。相传与颛顼争天子失败,怒触不周山而导致天柱折,地维绝。见汉。王充《论衡。谈天》。又相传共工为水神。《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也称为「康回」。
2.职官名。尧时负责治水及掌百工事宜的官吏。《书经。尧典》:「共工方鸠僝功。」
《國語辭典》:羊踏菜园(羊踏菜園)  拼音:yáng tà cài yuán
从前有个常吃青菜的人,一次吃了羊肉后,梦见五脏神说羊踏破了菜园。见隋。侯白《启颜录》。后讥笑人贪吃美食却损伤了肠胃。
《漢語大詞典》:邺侯书(鄴侯書)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考史:“﹝ 鄴侯 ﹞ 李泌 父 承休 ,聚书二万餘卷,戒子孙不许出门,有求读者,别院供饌。 鄴侯 家多书,有自来矣。”后以“鄴侯书”为藏书甚多的典实。 宋 陈师道 《谢傅监》诗:“平分太仓粟,尽读 鄴侯 书。”
分類:藏书典实
《漢語大詞典》:邺侯架(鄴侯架)
同“ 鄴架 ”。 明 杨焯 《宣德窑脂粉箱歌为莱阳姜仲子赋》:“药房艺圃比清閟,玉轴牙籤 鄴侯 架。” 清 查慎行 《酬同年张声伯秦中见怀之作》诗:“ 娄东 富文献,世守 鄴侯 架。”
《國語辭典》:邺架(鄴架)  拼音:yè jià
唐代李泌家藏书丰富,泌封邺侯,后人称人藏书的地方为「邺架」。
分類:藏书
《漢語大詞典》:冠挂
谓帽子被东西钩去。《淮南子·原道训》:“ 禹 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冠挂而弗顾。” 汉 崔駰 《达旨》:“与其有事,则褰裳濡足,冠挂不顾,人溺不拯,则非仁也。”
分類:帽子东西
《國語辭典》:挂冠  拼音:guà guān
比喻辞去官职。参见「挂冠」条。唐。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國語辭典》:挂冠(掛冠)  拼音:guà guān
汉王莽杀子,逢萌以为祸将累人,乃解冠挂东都城门而去。见《后汉书。卷八三。逸民列传。逢萌》。后比喻辞官。《南齐书。卷五四。高逸列传。杜京产》:「泰始之朝,挂冠辞世,遁舍家业,隐于太平。」宋。欧阳修 送襄陵令李君诗:「民淳政简居多乐,无苦思归欲挂冠。」《儒林外史》第八回:「看老世台这等襟怀高旷,尊大人所以得畅然挂冠。」也作「挂冠」、「挂衣冠」。
《國語辭典》:挂衣冠  拼音:guà yī guān
辞去官职。参见「挂冠」条。金。王寂〈日暮倚杖水边〉诗:「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國語辭典》:挂冠  拼音:guà guān
比喻辞去官职。参见「挂冠」条。唐。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國語辭典》:挂冠(掛冠)  拼音:guà guān
汉王莽杀子,逢萌以为祸将累人,乃解冠挂东都城门而去。见《后汉书。卷八三。逸民列传。逢萌》。后比喻辞官。《南齐书。卷五四。高逸列传。杜京产》:「泰始之朝,挂冠辞世,遁舍家业,隐于太平。」宋。欧阳修 送襄陵令李君诗:「民淳政简居多乐,无苦思归欲挂冠。」《儒林外史》第八回:「看老世台这等襟怀高旷,尊大人所以得畅然挂冠。」也作「挂冠」、「挂衣冠」。
《國語辭典》:羝羊触藩(羝羊觸藩)  拼音:dī yáng chù fán
公羊以角撞篱笆,被篱笆缠住,前进后退不得。语出《易经。大壮卦。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封神演义》第七回:「纣王沉吟不语,心下煎熬,似羝羊触藩,进退两难。」《幼学琼林。卷四。鸟兽类》:「进退两难,曰羝羊触藩。」也作「羊触藩篱」。
《漢語大詞典》:羝触藩(羝觸藩)
见“ 羝羊触藩 ”。
《國語辭典》:羝羊触藩(羝羊觸藩)  拼音:dī yáng chù fán
公羊以角撞篱笆,被篱笆缠住,前进后退不得。语出《易经。大壮卦。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封神演义》第七回:「纣王沉吟不语,心下煎熬,似羝羊触藩,进退两难。」《幼学琼林。卷四。鸟兽类》:「进退两难,曰羝羊触藩。」也作「羊触藩篱」。
《漢語大詞典》:藩羝
比喻进退两难,陷于窘境。语本《易·大壮》:“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无攸利。” 宋 梅尧臣 《晚归闻李殿丞访别言已屡来不遇》诗:“囊罄厌外役,进退类藩羝。”
《漢語大詞典》:触藩(觸藩)
(1).以角抵撞藩篱。易·大壮:“羝羊触藩,羸其角。” 汉 董仲舒 《士不遇赋》:“努力触藩,徒摧角矣。”
(2).比喻碰壁,进退两难。 唐 骆宾王 《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诗:“弔影慙连茹,浮生倦触藩。” 明 何大复 《进舟赋》:“戇必至於触藩兮,智或流於刻舟。” 清 泣红 《胭脂血弹词》第二回:“羵首常愁荒职任,触藩又恐遇灾兇。”
《漢語大詞典》:触藩羝(觸藩羝)
语本《易·大壮》:“羝羊触藩。”后因以“触藩羝”比喻处于困境的人。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一:“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 唐 杜牧 《朱坡》诗:“自尘何太甚,休笑触藩羝。” 宋 叶梦得 《怀西山》诗:“不作巢幕燕,肯从触藩羝。”参见“ 羝羊触藩 ”。
分類:困境
《國語辭典》:羝羊触藩(羝羊觸藩)  拼音:dī yáng chù fán
公羊以角撞篱笆,被篱笆缠住,前进后退不得。语出《易经。大壮卦。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封神演义》第七回:「纣王沉吟不语,心下煎熬,似羝羊触藩,进退两难。」《幼学琼林。卷四。鸟兽类》:「进退两难,曰羝羊触藩。」也作「羊触藩篱」。
《漢語大詞典》:触罗(觸羅)
(1).投入罗网。 唐 白居易 《感兴》诗之二:“鱼能深入寧忧钓,鸟解高飞岂触罗。”
(2).打鱼。谓隐退。 唐 李群玉 《留别马使君》诗:“俱来海上叹烟波,君佩银鱼我触罗。”
《漢語大詞典》:战蜗(戰蝸)
古代寓言,有建立在蜗牛角上的国家,右角上的叫 蛮氏 ,左角上的叫 触氏 ,双方常为争地而战,伏尸数万。见庄子·则阳。后以“战蜗”比喻在细小事情上的争夺。 元 赵孟俯 《苏武慢》词:“细看来聚蚁功名,战蜗事业,毕竟又成何济!”
《漢語大詞典》:蜗争(蝸争)
见“ 蜗角鬭争 ”。
《漢語大詞典》:蜗角斗争(蝸角鬭争)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蜗角鬭争”比喻因细事而引起争斗。 宋 辛弃疾 《哨遍·秋水观》词:“蜗角鬭争,左 触 右 蛮 ,一战连千里。”亦省作“ 蜗争 ”。 清 魏源 《游山吟》之二:“蜗争羶慕世间人,请来一共云山夕。”
分類:细事争斗
《國語辭典》:蜗角(蝸角)  拼音:guā jiǎo
1.蜗牛的角。比喻细小。南朝梁。沈约 细言应令诗:「蜗角列州县,毫端建朝市。」北周。庾信〈小园赋〉:「蜗角蚊睫,又足相容者也。」
2.比喻为小事而时起争端。参见「蛮触相争」条。《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论曰》:「虽邹衍谈天之辩、庄周蜗角之论,尚未足以概其万一。」
《漢語大詞典》:蜗角斗争(蝸角鬭争)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蜗角鬭争”比喻因细事而引起争斗。 宋 辛弃疾 《哨遍·秋水观》词:“蜗角鬭争,左 触 右 蛮 ,一战连千里。”亦省作“ 蜗争 ”。 清 魏源 《游山吟》之二:“蜗争羶慕世间人,请来一共云山夕。”
分類:细事争斗
《國語辭典》:蜗角虚名(蝸角虛名)  拼音:guā jiǎo xū míng
比喻微不足道的浮名虚誉。参见「蛮触相争」条。宋。苏轼 满庭芳。蜗角虚名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乾忙。」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國語辭典》:蜗角虚名(蝸角虛名)  拼音:guā jiǎo xū míng
比喻微不足道的浮名虚誉。参见「蛮触相争」条。宋。苏轼 满庭芳。蜗角虚名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乾忙。」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漢語大詞典》:蜗角斗争(蝸角鬭争)
庄子·则阳:“有国於蜗之左角者曰 触氏 ,有国於蜗之右角者曰 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后以“蜗角鬭争”比喻因细事而引起争斗。 宋 辛弃疾 《哨遍·秋水观》词:“蜗角鬭争,左 触 右 蛮 ,一战连千里。”亦省作“ 蜗争 ”。 清 魏源 《游山吟》之二:“蜗争羶慕世间人,请来一共云山夕。”
分類:细事争斗
《國語辭典》:蛮触(蠻觸)  拼音:mán chù
《庄子。则阳篇》中假设的两小国。参见「蛮触相争」条。宋。苏轼〈九日次定国韵〉诗:「不知蛮触氏,自有两国忧。」
分類:小事争斗
《漢語大詞典》:触石(觸石)
(1).《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徧雨乎天下者,唯 泰山 尔。”后以“触石”谓山中云气与峰峦相碰击,吐出云来。文选·左思〈蜀都赋〉:“冈峦纠纷,触石吐云。” 李善 注:“《春秋元命苞》曰:山有含精藏云,故触石而出也。” 唐 李正辞 《赋得白云起封中》:“千年 泰山 顶,云起 汉皇 封。不作奇峯状,寧分触石容。”
(2).指险峰。 晋 陆云 《喜霁赋》:“靖屏翳之洪隧兮,戢 太山 之触石。”文选·郭璞〈江赋〉:“播灵润於千里,越 岱宗 之触石。” 李周翰 注:“江中起云雾,疾速乃超越也。”
《國語辭典》:触网(觸網)  拼音:chù wǎng
1.犯法。《南史。卷二九。蔡廓传》:「卿何敢故尔触网?」
2.球或球员碰触球网。如:「这球触网,重新开球。」
《國語辭典》:獬豸  拼音:xiè zhì
古代传说中的异兽。形似牛,一说似羊,独角,能分辨曲直,见人打斗时,会用角触理亏的人。《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椎蜚廉,弄獬豸。」也作「解廌」、「獬廌」。
《漢語大詞典》:触豸(觸豸)
即獬豸。相传獬豸为古代神羊,能辨触奸佞,故称。 明 沈鲸《双珠记·与珠觅珠》:“圣主崇儒术,贤士翼帝躬;立朝防触豸,行路避乘驄。”参见“ 獬豸 ”。
《國語辭典》:獬豸  拼音:xiè zhì
古代传说中的异兽。形似牛,一说似羊,独角,能分辨曲直,见人打斗时,会用角触理亏的人。《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椎蜚廉,弄獬豸。」也作「解廌」、「獬廌」。
《漢語大詞典》:豸冠
(1).即獬豸冠。《旧唐书·肃宗纪》:“御史臺欲弹事,不须进状,仍服豸冠。” 宋 黄庭坚 《次韵郭明叔长歌》:“文思 舜 禹 开言路,即看承詔著豸冠。” 清 王韬 《淞滨琐话·金玉蟾》:“惟监司观察之尊,豸冠绣衣之荣,或可稍为吐气。”
(2).借指纠察、执法的官员。
《漢語大詞典》:豸角
(1).獬豸的角。獬豸,古代传说中神兽。生一角,能别曲直,触邪佞。 唐 白居易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鹰韝中病下,豸角当邪触。纠谬静 东周 ,申冤动南 蜀 。” 明 何景明 《寿许司马》诗:“触邪持豸角,纠繆逆龙鳞。”
(2).见“ 豸角冠 ”。
《漢語大詞典》:豸角冠
即獬豸冠。 唐 韦应物 《送阎寀赴东川辟》诗:“祇承简书命,俯仰豸角冠。” 宋 朱熹 《跋〈胡五峰诗〉》:“先生去上芸香阁,阁老新蛾豸角冠。”亦省作“ 豸角 ”。 唐 许棠 《送张员外西川从事》:“豸角初离首,金章已在腰。” 唐 黄滔 《遇罗员外衮》:“豸角戴时垂素髮,鷄香含处隔青天。”参见“ 獬豸冠 ”。
分類:獬豸冠
《國語辭典》:婴鳞(嬰鱗)  拼音:yīng lín
传说龙喉下逆长著尺把长的鳞片,若有人触犯鳞片,龙必怒而杀人。语本《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故后世将臣子勇于谏诤而冒犯君主威严,或触怒有强权的人而招致杀身者,称为「婴鳞」。宋。苏轼〈谢中书舍人启〉:「出而从仕,有狂狷婴鳞之愚。」也作「批逆鳞」。
《漢語大詞典》:批鳞(批鱗)
(1).谓敢于直言犯上。陈书·后主纪:“若逢廷折,无惮批鳞。”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审平反纪略:“ 曹御史 狂戇批鳞,不识忌讳,囚繫十载。” 清 邵长蘅 《题冀渭公所藏杨忠愍梅花诗卷》诗:“溅血九原仍化碧,批鳞一疏独留丹。” 梁启超 《中国历史上革命之研究》:“足下而诚欲行革命也,诚欲行革命以救 中国 也,则批鳞逆耳之言,毋亦有一顾之价值耶!”参见“ 批逆鳞 ”。
(2).削除鱼鳞。 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二折:“快与我抹下浅盆,磨下刀刃,你看我雪片也似批鳞。”
《國語辭典》:批逆鳞(批逆鱗)  拼音:pī nì lín
逆鳞,指龙喉下倒生的鳞片。批逆鳞引申为直言诤谏。参见「婴鳞」条。《战国策。燕策三》:「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新唐书。卷九七。魏徵传》:「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
《國語辭典》:犯鳞(犯鱗)  拼音:fàn lín
冒犯龙鳞。比喻直言谏诤。《陈书。卷六。后主本纪》:「而世无抵角,时鲜犯鳞,渭桥惊马,弗闻廷争,桃林逸牛,未见其旨。」唐。许浑〈宣城赠萧兵曹〉诗:「客道耻摇尾,皇恩宽犯鳞。」
《國語辭典》:婴鳞(嬰鱗)  拼音:yīng lín
传说龙喉下逆长著尺把长的鳞片,若有人触犯鳞片,龙必怒而杀人。语本《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故后世将臣子勇于谏诤而冒犯君主威严,或触怒有强权的人而招致杀身者,称为「婴鳞」。宋。苏轼〈谢中书舍人启〉:「出而从仕,有狂狷婴鳞之愚。」也作「批逆鳞」。
《漢語大詞典》:触龙鳞(觸龍鱗)
触犯龙的逆鳞。比喻臣子对君主的过失犯颜直谏。后汉书·李云传:“故敢触龙鳞,冒昧以请。”亦省作“ 触鳞 ”。旧唐书·高宗纪论:“虚襟似纳於触鳞,下詔无殊於扇暍。” 明 王世贞 《读陈佥事祚遗事有感》:“爱主投经术,如何遂触鳞。”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老苏谏论:“夫犯颜之祸,将彰君过。宜上思 召公 咨商之义,下念 鲍勛 触鳞之诛也一段,又为 牧 之所本。”
《國語辭典》:逆鳞(逆鱗)  拼音:nì lín
指龙喉下倒生的鳞片。《韩非子。说难》:「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