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王浚筏

相关人物
王浚


《晋书》卷四十二《王浚传》
太康元年正月,浚发自成都,率巴东监军、广武将军唐彬攻吴丹杨,克之,擒其丹杨监盛纪。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馀,暗置江中,以逆距船。先是,羊祜获吴间谍,具知情状。浚乃作大筏数十,亦方百馀步,缚草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辄著筏去。又作火炬,长十馀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于是船无所碍。二月庚申,克吴西陵,获其镇南将军留宪、征南将军成据、宜都太守虞忠。壬戌,克荆门、夷道二城,获监军陆晏。乙丑,克乐乡,获水军督陆景。平西将军施洪等来降。乙亥,诏进浚为平东将军、假节、都督益梁诸军事。

例句

横锁已沉王浚筏,投鞭难阻谢玄兵。 殷尧藩 送白舍人渡江

《國語辭典》:宝筏(寶筏)  拼音:bǎo fá
1.比喻引导众生渡过苦海到达彼岸的佛法。唐。李白〈春日归山寄孟浩然〉诗:「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
2.泛指能解人迷惑的思想、学说或工具。如:「升平宝筏」。
《漢語大詞典》:舍筏(捨筏)
舍弃渡人的船筏。谓佛法如筏,既已渡人到彼岸,法便无用,不可再执着。语本《金刚经·正信希有分》:“知我説法,如筏喻者。法尚应捨,何况非法。” 唐 钱起 《归义寺题震上人壁》诗:“不作解缨客,寧知捨筏喻。身世已悟空,归途復何去。”后多以喻学习古人诗文要摆脱方法上的束缚,方能有所创造。 明 何景明 《与李空同论诗书》:“佛有筏喻,言捨筏则达岸矣,达岸则捨筏矣。” 明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八:“捨筏登岸,禪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禪一致,等无差别。 大復 与 空同 书引此,正自言其所得耳。”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五七:“作诗以道性情, 李梦阳 早已讲过;学古重在舍筏, 何景明 便是如此。”
《國語辭典》:津筏  拼音:jīn fá
1.渡河的竹筏。
2.比喻门径。唐。韩愈〈送文畅师北游〉诗:「开张箧中宝,自可得津筏。」
《國語辭典》:竹筏  拼音:zhú fá
以数根竹子并排绑成,为简便的渡水交通工具。也称为「竹排」。
《骈字类编》:船筏
筏同宋史河渠志自汜水关北开河五百五十步属于黄河上下置闸启闭以通黄汴二河船筏又食货志水灾州县具船筏拯民置之水不到之地运薪粮给之
分类:船筏
《國語辭典》:木筏  拼音:mù fá
以木材扎成船板形,飘浮水面,用来运货。《三国演义》第一○二回:「令人扎木筏百馀只,上载草把,选惯熟水手五千人驾之。」也作「木排」、「木伐」。
《骈字类编》:舟筏
筏同唐书食货志私钱犯法日蕃有以舟筏铸江中者诏所在纳恶钱而奸亦不息 宋史河渠志去秋开旧沙河取黄河行运欲通江淮舟楫彻于河北极边自今春开口放水后来涨落不定所行舟筏皆轻载有害无利枉费功料极多济又韩综传河溢金堤民依邱冢者数百家综令曰能 一人予千钱民争操舟筏以救率元史张子良传金末四方兵起所在募兵自保子良 千馀人入燕蓟闻耕稼已晚遂聚州人阻水治舟筏取蒲鱼自给从之者众至不能容
《漢語大詞典》:筏渡
用筏子渡水。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 海兰察 潜由上游筏渡,绕山后,出贼营之上。”
分類:筏子渡水
《國語辭典》:排筏  拼音:pái fá
用杉木或竹子编列成木筏。如:「荒江野渡,排筏是水上主要交通工具。」
分類:筏子
《漢語大詞典》:桴筏
亦作“ 桴栰 ”。 渡水用的竹、木筏。汉书·地理志下“ 孔子 悼道不行,设浮於海,欲居 九夷 ” 唐 颜师古 注:“言欲乘桴筏而适 东夷 ,以其国有仁贤之化,可以行道也。”《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宋 邢昺 疏:“言我之善道中国既不能行,即欲乘其桴栰渡于海。”镜花缘第八四回:“舟车:桴筏、玉舆。”
分類:渡水木筏
《漢語大詞典》:箄筏
用木和竹编的水上交通工具。 许地山 《无法投递之邮件·复诵幼》:“至于满载痴石嗔火的簰筏,终要因它底危险和沉重而消没净尽,焚毁净尽。”
《高级汉语词典》:箄筏
用木或竹编的水上交通工具
《骈字类编》:大筏
吴志潘璋传魏夏侯尚等围南郡璋曰魏势始盛江水又浅未可与战便将所领到魏上流五十里伐苇数百万束缚作大筏欲顺流放火烧败浮桥
《漢語大詞典》:火筏
古代水战中用以驰近并能焚毁对方战船的着火的木筏。魏书·李崇传:“又於楼船之北,连覆大船,东西竟水,防贼火栰。”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帝遣骑将 李绍荣 ,直抵 梁 营,擒其斥候, 梁 人益恐,又以火栰焚其连舰。”元史·顺帝纪七:“ 徐寿辉 伪将 倪文俊 復陷 沔阳府 。 威顺王 宽彻普化 令王子 报恩奴 等同 湖南 元帅 阿思蓝 水陆并进讨之。至 汉川 ,水浅, 文俊 用火栰烧船, 报恩奴 遇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