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耕三余一(耕三餘一)
(1).耕种三年,积余一年的粮食。《礼记·王制》:“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 汉 桓宽 盐铁论·力耕:“故三年耕而餘一年之蓄,九年耕有三年之蓄,此 禹 汤 所以备水旱而安百姓也。”
(2).抗 日 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若干边区人民政府在大生产运动中提出“耕三餘一”的口号,号召军民积极生产,厉行节约,做到每家一年有四个月的余粮。 续范亭 《五百字诗》:“耕三须余一,岁岁不恐惶。” 马可 《夫妻识字》:“努力耕种,积草囤粮,耕三余一,防备灾荒。”
《漢語大詞典》:冻九(凍九)
指数九日子。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如杭》:“十年窗下,遇梅花冻九纔开。”
《國語辭典》:度日如年  拼音:dù rì rú nián
过一天如过一年般的长。比喻日子不好过。元。郑光祖《老君堂》第二折:「俺如今度日如年,遭缧绁心中嗟怨,悔不听贤相之言。」《金瓶梅》第一六回:「到你家住一日,死也甘心。省的奴在这里度日如年。」也作「度日如岁」。
《漢語大詞典》:风里来雨里去
形容生活、工作勤苦
俺们种一年地,风里来雨里去,落那么一拧拧,你们财主分这么一大堆
《漢語大詞典》:二万五千里长征
指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见“长征③”。
《漢語大詞典》:国民收入(國民收入)
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各个生产部门在一个时期(如一年)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就是从一个时期内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中,减去生产上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后剩余的部分。国民收入的分配,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遵循不同的分配原则。
《國語辭典》:固定资产(固定資產)  拼音:gù dìng zī chǎn
企业为制造、销售、运输、管理上所需而购置的一切必要不动产、厂房及设备。主要以长期使用为目的,不在短期内变卖。
《國語辭典》:黑麦(黑麥)  拼音:hēi mài
植物名。禾本科黑麦属,一年或二年生草本。耐寒抗旱力强。原产欧洲南部和中亚细亚。茎高达一至二公尺;叶长线形,长十至二十公分,排列成二列。穗状花序顶生,小穗具长芒,与小麦相似。是粮食作物之一,亦可酿酒和做面包的原料。也称为「拉爱麦」。
《國語辭典》:波斯菊  拼音:bō sī jú
植物名。菊科秋菊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对生,二回羽状深裂,裂片丝状线形。六、七月在细长花梗顶端,开头状花,成蛇目状的斑纹。一般供观赏。也称为「秋英」、「大波斯菊」。
《国语辞典》:残冬腊月(残冬腊月)  拼音:cán dōng là yuè
比喻一年将尽。《醒世恒言。卷七。钱秀才错占凤凰俦》:「错过了吉日良时,残冬腊月,未必有好日了。」
分类:一年
《漢語大詞典》:八辈蚕(八輩蠶)
一年八熟的蚕名。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种桑柘:“ 俞益期 《牋》曰:‘ 日南 蚕八熟,茧软而薄……’《永嘉记》曰:‘ 永嘉 有八辈蚕:蚢珍蚕(三月绩)、柘蚕(四月初绩)、蚖蚕(四月末绩)、爱珍(五月绩)、爱蚕(六月末绩)、寒珍(七月末绩)、四出蚕(九月初绩)、寒蚕(十月绩)。凡蚕再熟者,前辈皆谓之珍。’”亦称“ 八茧蚕 ”。 唐 李贺 《南园》之二:“长腰健妇偷攀折,将喂 吴王 八茧蚕。”
分類:一年
《漢語大詞典》:案友
明 清 时,称和自己同一年考取秀才的人为案友。《歧路灯》第九七回:“ 簣初 只得让案友吃酒。”
《漢語大詞典》:板蓝根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菘蓝的根。用作中药。有清热、解毒、凉血的功用。可治流感、流脑、乙脑、肺炎、丹毒、热毒发斑、神昏吐衄、咽肿和疮疹等。
《國語辭典》:大年日  拼音:dà nián rì
农历除夕。为阴历十二月最末一日的晚上。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三折:「俺大年日将你帖起,供养了馓子菜食,指望你驱邪断祟,指望你看家守计。」也称为「大年节」。
分類:一年一天
《漢語大詞典》:年头月尾(年頭月尾)
(1).谓从岁首到腊月底,泛指一年之中。 宋 林光朝 《痴顽不识字》诗:“年头月尾无一是,咄咄痴顽不识字。”
(2).指春秋三传每年首尾的文字。唐时试官常撷取以试应试明经科士子是否熟谙经传本文。新唐书·杨玚传:“有司帖试明经,不质大义,乃取年头月尾、孤经絶句,且今习春秋三家、仪礼者纔十二,恐诸家废无日,请帖平文以存学家,其能通者稍加优宦,奬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