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分类字锦》:一百九号(一百九号)
南史梁武帝纪增置镇卫将军以下为十品以法日数凡二十四班以法气序不登十品别有八班以象八风又置施外国将军二十四班合一百九号
分类:数目
《漢語大詞典》:一百五日
寒食日。 三国 魏 曹操 《明罚令》:“闻 太原 、 上党 、 西河 、 雁门 ,冬至后百五日皆絶火寒食,云为 介子推 ……北方沍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不得寒食。”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去冬至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麦粥。” 宋 梅尧臣 《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诗:“一百五日风雨急,斜飘细溼春郊衣。” 宋 洪迈 容斋四笔·一百五日:“今人谓寒食为一百五日,以其自冬至后至清明,歷节气六,凡为一百七日,而先两日为寒食。故云。”亦有谓一百六日者。详“ 一百六 ”。
《漢語大詞典》:一百六
寒食日的别称。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寒食﹞据历合在清明前二日,亦有去冬至一百六日者。” 唐 元稹 《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緑。” 宋 梅尧臣 《和十一月八日圃人献小桃花》诗之二:“前占寒食一百六,算到其时未合开。” 宋 洪迈 容斋四笔·一百五日:“吾州城市 芝山寺 ,为禁烟游赏之地,寺僧欲建 华严阁 ,请予作《劝缘疏》,其末联云:‘大善知识五十三,永壮人天之仰;寒食清明一百六,鼎来道俗之观。’”参见“ 一百五 ”、“ 一百五日 ”。
《國語辭典》:一百二十行  拼音:yī bǎi èr shí háng
各行各业。元。关汉卿《金线池》第一折:「我想一百二十行,门门都好著衣吃饭,偏俺这一门却是谁人制下的,忒低微也呵!」《水浒传》第三回:「见这市井热闹,人烟辏集,车马骈驰,一百二十行经商买卖,诸物行货都有。」也作「一百两十行」。
《国语辞典》:一百只麻雀炒成一盘菜(一百只麻雀炒成一盘菜)  拼音:yī bǎi zhī má què chǎo chéng yī pán cài
(歇后语)多嘴多舌。意谓一百只麻雀所炒成的菜中,有很多嘴巴和舌头。比喻多话。如:「她总喜欢到处道人长短,真是一百只麻雀炒成一盘菜──多嘴多舌。」
《国语辞典》:放一百二十个心(放一百二十个心)  拼音:fàng yī bǎi èr shí ge xīn
大可放心,一点都不必挂虑。如:「我帮你做事情,你大可放一百二十个心。」
《國語辭典》:百里  拼音:bǎi lǐ
1.一百里。比喻距离的遥远。《诗经。大雅。桑柔》:「维此圣人,瞻言百里。」
2.古时一县的辖区约百里,后转称县宰为「百里」。《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传。仇览传》:「枳棘非鸾凤所栖,百里岂大贤之路?」
3.泛指面积广大。《庄子。盗蹠》:「黄帝尚不能全德而战涿鹿之野,流血百里。」
4.城市名。在今甘肃省灵台县西。
5.洲名。在今湖北省枝江县东。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县左右有数十洲,槃布江中,其百里洲最为大也。」
6.复姓。如春秋时秦国有百里傒。
《漢語大詞典》:百里之命
指国君的政令。百里,指诸侯国。《论语·泰伯》:“ 曾子 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资治通鉴·汉光武帝建武五年:“平敌将军 庞萌 ,为人逊顺,帝信爱之。常称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者, 庞萌 是也。’”
《國語辭典》:不待  拼音:bù dài
1.用不著。《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此郊之姝,华色含光,体美容冶,不待饰装。」《文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不待赭污之权,而奸渠必剪。」
2.不想、不打算。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一个睡昏昏不待观经史,一个意悬悬懒去拈针指。」元。费唐臣《贬黄州》第三折:「怕不待闲争气,赤紧的难存济,我则索折腰为米。」
3.等不及。《红楼梦》第七回:「宝玉不待说完,便答道:『正是呢……。』」
《國語辭典》:垂杨(垂楊)  拼音:chuí yáng
杨柳科「垂杨柳」、「柳树」的别名。《老残游记》第二回:「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参见「柳树」条。
《國語辭典》:一心  拼音:yī xīn
1.同心。如:「万众一心」。《书经。泰誓上》:「予有臣三千,惟一心。」
2.专一其心、全心全意。如:「他一心想上大学。」《孟子。告子上》:「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文明小史》第三三回:「县官盛筵相待,说了无数的恭维话,一心要来笼络。」
《漢語大詞典》:前路
(1).前面的道路;前方的路上。 晋 陶潜 《归去来辞》:“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元 张国宝《罗李郎》第一折:“ 汤哥 若到前路无了盘缠,使银子呵,着人拿住,也是个死。”
(2).指前进的道路。 孙犁 《澹定集·读作品记(二)》:“如此开拓自己的前路,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3).比喻以往的岁月或未来的岁月。 晋 陆机 《豫章行》:“前路既已多,后涂随年侵。”《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今你寿近七十,前路几何?并无子息。”
(4).以前走过的路。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六:“还復更寻,遂迷前路。”
(5).未来的景况。 唐 刘长卿 《对雨赠济阴马少府考城蒋少府兼献成武五兄南华二兄》诗:“吾兄即时彦,前路良未测。” 宋 范仲淹 《与朱氏书》:“惟勤学奉公,勿忧前路。” 李大钊 《国民之薪胆》:“茫茫前路,殊难预卜。”
(6).前面。表示序次在前。红楼梦第八九回:“我正要问你:前路是平韵,到末了儿忽转了仄韵,是个甚么意思?”
(7).与事情有关的双方中的一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回:“你去把东西拿来,等我拿把前路看看,我们也算代人家做了一件方便事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回:“前路怕东西靠不住,不肯还价。”
《國語辭典》:仙子  拼音:xiān zǐ
1.仙人。亦用以尊称修道或隐居的人。唐。刘禹锡〈桃源行〉:「俗人毛骨惊仙子,争来致词何至此。」
2.美女。唐。韦庄 春陌诗二首之一:「满街芳草卓香车,仙子门前白日斜。」后蜀。阎选 临江仙。雨停荷芰逗浓香词:「物华空有旧池塘,不逢仙子,何处梦襄王?」
《漢語大詞典》:百二
(1).以二敌百。一说百的一倍。后以喻山河险固之地。史记·高祖本纪:“ 秦 ,形胜之国,带 河 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 秦 得百二焉。” 裴駰 集解引 苏林 曰:“得百中之二焉。 秦 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也。” 司马贞 索隐引 虞喜 曰:“言诸侯持戟百万, 秦 地险固,一倍於天下,故云得百二焉,言倍之也,盖言 秦 兵当二百万也。” 晋 张载 《剑阁铭》:“ 秦 得百二,并吞诸侯。”周书·贺兰祥传:“固则神皋 西岳 ,险则百二犹在。” 宋 王清惠 《满江红·题驿壁》词:“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説!对山河百二,泪沾襟血。” 清 张尚瑗 《仙霞关》诗:“兹岂小巫怯百二,偏隅冷落箐篁中。”
(2).犹言一百挂零。晋书·王敦传赞:“弼成王度,光佐中兴,卜世延百二之期,论都创三分之业,此功固不细也。” 唐 许浑 《汴河亭》诗:“百二禁兵辞象闕,三千宫女下龙舟。”
(3).犹言百分之二。形容数量之少。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隐秀:“凡文集胜篇,不盈十一;篇章秀句,裁可百二。”
《漢語大詞典》:莺声(鶯聲)
(1).黄莺的啼鸣声。 唐 白居易 《春江》诗:“鶯声诱引来花下,草色勾留坐水边。” 元 王逢 《题张后山西堂》诗:“柳行接陇鶯声迥,椶影涵波鹤思閒。”
(2).多比喻女子宛转悦耳的语声。《水浒传》第一百回:“ 琼英 在城下鶯声娇囀,叫道:‘我乃郡主,保护大王到此,快开城门。’” 清 王韬 《淞隐漫录·白素秋》:“耳畔鶯声嚦嚦,口脂之馥直透鼻观。”
《國語辭典》:升堂  拼音:shēng táng
1.登上厅堂。《仪礼。乡射礼》:「皆由其阶,阶下揖,升堂揖。」《三国演义》第四三回:「来日聚文武于帐下,先教见我江东英俊,然后升堂议事。」
2.旧称官吏登公堂审讯案件。《初刻拍案惊奇》卷二:「知县升堂,众人把上项事,说了一遍。」
3.比喻学问技艺已稍入门。《文选。孔融。荐祢衡表》:「初涉艺文,升堂睹奥。」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仲尼门徒,升堂者七十有二,颜氏居八人焉。」
《國語辭典》:升堂拜母  拼音:shēng táng bài mǔ
古时友谊深厚的人,相访时,进入后堂拜候对方母亲,表示结为通家之好。《三国志。卷五四。吴书。周瑜传》:「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國語辭典》:何从(何從)  拼音:hé cóng
1.跟从什么。疑问的语气,用以表示不知如何。《楚辞。屈原。卜居》:「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2.从那儿、从何处。《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然经怪此意尚未熟悉于足下,何从便得之也?」《文选。刘琨。答卢谌诗》:「怪厚薄何从而生,哀乐何由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