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470,分365页显示  上一页  238  239  240  241  242  244  245  246  24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一孔一校
一孔之见
一口不能着两匙
一口胡柴
一口价
一口同声
一口同音
一口吸尽西江水
一口咬定
一口一声
一均七声
一军皆惊
一蹶不振
一蹶不兴
一茎五苗
《分类字锦》:一孔一校
晋书律历志:勖令太乐郎刘秀、邓昊等依作大吕笛以示和,又吹七律,一孔一校,声皆相应。和乃辞曰:自和父祖汉世以来,笛家相传,不知此法。
分类:
《國語辭典》:一孔之见(一孔之見)  拼音:yī kǒng zhī jiàn
比喻见识浅薄狭窄,只见片面,不见整体。如:「他对健康保险制度的一孔之见,不足以采纳。」
《漢語大詞典》:一口不能着两匙(一口不能著兩匙)
古谚。犹言贪多嚼不烂。 宋 范成大 《丙午新正书怀》之四“口不两匙休足穀,身能几屐莫言钱”原注:“ 吴 谚云:一口不能著两匙。”
分類:古谚
《漢語大詞典》:一口胡柴
满嘴瞎说。 明 高明 《琵琶记·杏园春宴》:“丑:‘你不闻 孔夫子 説道、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末:‘一口胡柴!’”
分類:满嘴瞎说
《漢語大詞典》:一口价(一口價)
犹言不二价。儒林外史第二八回:“三人走进里面,看了三间房子,又出来同和尚坐着,请教每月房钱多少。和尚一口价定要三两一月,讲了半天,一釐也不肯让。”
分類:不二价
《漢語大詞典》:一口同声(一口同聲)
犹一口同音。《老残游记》第六回:“因天时尚早,復到街上访问本府政绩,竟是一口同声説好。”
《漢語大詞典》:一口同音
犹言众口一词。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所以听得 周三 説了一句,大家就一口同音説,以义气为重。” 杨朔 《锦绣山河》上篇七:“这时又围上许多战士,一口同音说:‘谁说不是?我们永远忘不了你。’”
分類:众口一词
《國語辭典》:一口吸尽西江水(一口吸盡西江水)  拼音:yī kǒu xī jìn xī jiāng shuǐ
襌宗比喻融贯万法。《五灯会元。卷三。庞蕴居士》:「后参马祖,问曰:『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祖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士于言下顿领玄旨。」
《國語辭典》:一口咬定  拼音:yī kǒu yǎo dìng
坚持己见,绝不改口。《红楼梦》第八○回:「薛蟠更被这一席话激怒,顺手抓起一根门闩来,一径抢步找著香菱,不容分辨,便劈头劈脸浑身打起来,一口咬定是香菱所施。」《老残游记》第一九回:「遇见了千刀剐万刀剁的个姓刚的,一口咬定了,说是我家送的月饼里有砒霜。」
《漢語大詞典》:一口一声(一口一聲)
犹口口声声。《金瓶梅词话》第七回:“ 西门庆 那里肯,一口一声只叫‘姑娘请受礼。’”儒林外史第十五回:“ 匡超人 为人乖巧,在船上不拏强拏,不动强动,一口一声只叫老爹。”
分類:口口声声
《分类字锦》:一均七声(一均七声)
隋书音乐志:先是周武帝时,有龟兹人曰苏祗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听其所奏,一均之中,间有七声。因而问之,荅云:父在西域,称为知音,代相传习,调有七种,以其七调勘校七声,冥若合符。一曰娑陁力,华言平声,即宫;声也。二曰鸡识,华言长声,即;南吕声也。三曰沙识,华言质直声,即角声也。四曰沙侯加滥,华言应声。即变徵声也。五曰沙腊。华言应和声。即徵声也。六曰般赡。华言五声。即羽声也。七曰俟利𥯦。华言斛牛声。即变宫声也。译因习而弹之。始得七声之正。
分类:琵琶
《分类字锦》:一军皆惊(一军皆惊)
汉书韩信传: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信度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自追之。居一二日,何来谒曰:诸将易得至,如信国士无双,王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嫚无礼,今拜大将,如召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分类:将领
《國語辭典》:一蹶不振  拼音:yī jué bù zhèn
跌了一跤就不敢再走路。语本汉。刘向《说苑。卷一六。谈丛》:「一噎之故,绝谷不食;一蹶之故,却足不行。」后比喻遭受挫折或失败后,无法再振作恢复。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四。汉宣帝》:「惮数岁之劳,遽期事之速效,一蹶不振,数十年兵连祸结而不可解。」
《漢語大詞典》:一蹶不兴(一蹶不興)
见“ 一蹶不振 ”。
《國語辭典》:一蹶不振  拼音:yī jué bù zhèn
跌了一跤就不敢再走路。语本汉。刘向《说苑。卷一六。谈丛》:「一噎之故,绝谷不食;一蹶之故,却足不行。」后比喻遭受挫折或失败后,无法再振作恢复。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四。汉宣帝》:「惮数岁之劳,遽期事之速效,一蹶不振,数十年兵连祸结而不可解。」
《分类字锦》:一茎五苗(一茎五苗)
宋史五行志:咸平二年八月。元武县民李知进田粟一茎。上分五苗,成二十一穗。
分类:嘉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