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元造
造化,上天。亦借指天子或朝廷。鉴诫录·诛利口引 五代 李严 《笏记》:“臣等叨承元造,获奉皇华,载驰得面於彤庭,战汗实深於跼地。” 宋 王安石 《谢执政启》:“更期元造,终赐曲成。”
《國語辭典》:符命  拼音:fú mìng
1.古代帝王受天命的象徵。古人认为天降祥瑞于国君,使其有凭證治理国家。《魏书。卷一八。太武五王传。临淮王谭传》:「光武又无世及之德,皆身受符命,不由父祖。」
2.文体名。叙述天降祥瑞,歌颂君主。《文选》据司马相如的〈封禅文〉、扬雄的〈剧秦美新〉、班固的〈典引〉等相继撰文,遂别立符命一类为文体。
《國語辭典》:天纪(天紀)  拼音:tiān jì
1.时日。《书经。胤征》:「俶扰天纪,遐弃厥司。」唐。孔颖达。正义:「此言天纪谓时日。」
2.比喻国家的纲纪。晋。陶渊明〈桃花源〉诗:「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漢語大詞典》:天夺(天奪)
为上天所禠夺。 宋 王禹偁 《让西京留守表》:“顾残年而气若尸居,听成命而魄疑天夺。”参见“ 天夺之魄 ”。
分類:上天
《國語辭典》:天夺之魄(天奪之魄)  拼音:tiān duó zhī pò
上天夺走魂魄。语出《左传。宣公十五年》:「不及十年,原叔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比喻人将死亡或遭大灾难。《隋书。卷七○。杨玄感等传。史臣曰》:「天夺之魄,人益其灾,群盗并兴,百殃俱起,自绝民神之望,故其亡也忽焉。」
《國語辭典》:天秩  拼音:tiān zhì
1.天定的爵秩。《书经。皋陶》:「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
2.天子赐予的秩禄。《文选。潘岳。夏侯常侍诔》:「宜享遐纪,长保天秩。」
《國語辭典》:天谴(天譴)  拼音:tiān qiǎn
上天的惩罚。《宋书。卷五。文帝本纪》:「思所以侧身剋念,议狱详刑,上答天谴,下恤民瘼。」
《漢語大詞典》:天事
(1).谓上天对人事的反映。左传·昭公十七年:“彗所以除旧布新也。天事恒象。”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逮白虹贯日,太白入昴,寒谷生黍,崩城陨霜之类,皆发自人情而远形天事。”
(2).泛指自然现象。 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上·三川震》:“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
《漢語大詞典》:帝祉
上天或皇帝的福祐。《诗·大雅·皇矣》:“既受帝祉,施于孙子。” 郑玄 笺:“帝,天也;祉,福也。” 晋 陆机 《赠冯文罴迁斥丘令》诗:“乃眷北徂,对扬帝祉。”
分類:上天帝王
《漢語大詞典》:昭答
(1).谓诚敬地向上天表示酬答。 唐 柳宗元 《为广南郑相公奏百姓产三男状》:“伏以陛下勤卹黎元,感通天地,灵心昭答,景福已兴。”《元典章·圣政二·崇祭祀》:“朕惟名山大川,国之秩祀,今岳瀆四海,皆在封宇之内,民物阜康,时惟神庥,而封号未加,无以昭答灵貺。”
(2).谓上天显示征兆以答人世。 宋 李纲 《上渊圣皇帝实封言事奏状》:“伏望陛下运以乾刚,照以离明,为宗社生灵大计,断而行之,天意昭答,人心悦服,则夷狄不难御矣。”
《國語辭典》:天罚(天罰)  拼音:tiān fá
1.老天诛罚有罪的人。《国语。晋语五》:「晋为盟主,而不修天罚,将惧及焉。」《三国演义》第八○回:「嗣武二祖,躬行天罚。」
2.父母之丧。晋。陶渊明〈祭程氏妹文〉:「昔在江陵,重罹天罚。」
《漢語大詞典》:天厌(天厭)
左传·隐公十一年:“天而既厌 周 德矣,吾其能与 许 争乎?”论语·雍也:“子见 南子 , 子路 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邢昺 疏:“厌,弃也。”后因以“天厌”谓为上天所厌弃、弃绝。 宋 王安石 《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诗:“ 桓温 适自毙, 苻坚 方天厌。”
《漢語大詞典》:霄路
(1).指高山上的小路。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抗北顶以葺馆,瞰南峯以启轩”自注:“南悉连岭叠鄣,青翠相接,云烟霄路,殆无倪际。”
(2).云中之路,上天之路。 南朝 梁 沈约 《为柳兖州世隆上旧宫表》:“故能属輦道於天阶,命帝闕於霄路。”《云笈七籤》卷九九:“吉光腾紫气,霄路逸丹天。” 清 冯桂芬 《题蔡庶常殿齐悼亡诗后》诗:“一朝舜华谢,柘饭春幽幽,飇车逝霄路,帘暗珊瑚鉤。”
(3).青云之路。喻仕宦之途。 宋 范仲淹 《祭叶翰林文》:“阔视霄路,直步云庭。”
《漢語大詞典》:六天
(1). 汉 代纬书,附会五帝传说和史记·天官书太微宫内有五星曰五帝座之文,谓天帝有六,即天皇大帝与五方之帝,是谓“六天”。礼记·郊特牲“郊特牲而社稷大牢” 唐 孔颖达 疏:“ 郑氏 ( 郑玄 )谓天有六天。天为至极之尊,其体秪应是一,而 郑氏 以为六者,指其尊极清虚之体,其实是一,论其五时生育之功,其别有五,以五配一,故为六天……《春秋纬》:‘紫微宫为大帝,又云北极耀魄宝。’又云:‘大微宫有五帝坐星,青帝曰灵威仰,赤帝曰赤熛怒,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纪,黄帝曰含抠纽。’是五帝与大帝六也。”后世帝王郊天之祭,如 唐 初之《显庆礼》,即用六天之说;至《开元礼》,遂废而不用。
(2).谓人死后所居之六天宫。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玉格:“六天:一曰紂絶阴天宫,二曰泰煞谅事宫,三曰明辰耐犯宫,四曰怙照罪气宫,五曰宗灵七非宫,六曰敢司连苑宫。人死皆至其中,人欲常念六天宫名。”
(3).道教谓上天分为六。云笈七籤卷八:“六天者,赤虚天、泰玄都天、清皓天、泰玄天、泰玄仓天、泰清天。” 唐 吴筠 《游仙》诗之十九:“导达三气和,驱除六天静。” 唐 吴筠 《步虚词》之七:“豁落制六天,流铃威百魔。”
(4).佛经有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又称夜摩天)、兜率陀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见《楞严经》卷八。
《漢語大詞典》:天助
上天之佑助。汉书·刘向传:“此皆以和致和,获天助也。”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天下无事过于百年,虽曰人事,亦天助也。”
分類:上天佑助
《國語辭典》:天瑞  拼音:tiān ruì
天降的祥瑞。《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厥涂靡从,天瑞之徵。」《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天瑞降,地符升,泽马来,器车出。」
《國語辭典》:天瑞  拼音:tiān ruì
上天垂示的好预兆。《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光武谓官属言:『王霸权变以济事,亦天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