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不察  拼音:bù chá
不审慎明察。三国魏。嵇康〈养生论〉:「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三国演义》第一六回:「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
《漢語大詞典》:习焉不察(習焉不察)
语出《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后因以“习焉不察”指习惯于某种事物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 宋 张淏 云谷杂记·取进止:“当 栖楚 待罪时,处分未出,其曰进止,是也。而不晓文义者,习焉不察,概谓有旨为进止,如堂底所载,凡宣旨皆云有进止者,相承之误也。”亦作“ 习而不察 ”。 清 李渔 《闲情偶寄·演习·授曲》:“口传心授,依样葫芦,求其师不甚谬,则习而不察,亦可以混过一生。” 孙中山 《民权主义》第四讲:“这种见解和思想,真是谬误到极点,可谓人云亦云,习而不察。”
《國語辭典》:习而不察(習而不察)  拼音:xí ér bù chá
习惯了某种事物,便不易察觉出其中的问题。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一二。士戏》:「林尧叟谓得臣轻用民命,便解作戏弄之戏,学者习而不察,以为实然。」
《漢語大詞典》:习焉不察(習焉不察)
语出《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后因以“习焉不察”指习惯于某种事物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 宋 张淏 云谷杂记·取进止:“当 栖楚 待罪时,处分未出,其曰进止,是也。而不晓文义者,习焉不察,概谓有旨为进止,如堂底所载,凡宣旨皆云有进止者,相承之误也。”亦作“ 习而不察 ”。 清 李渔 《闲情偶寄·演习·授曲》:“口传心授,依样葫芦,求其师不甚谬,则习而不察,亦可以混过一生。” 孙中山 《民权主义》第四讲:“这种见解和思想,真是谬误到极点,可谓人云亦云,习而不察。”
《國語辭典》:不审(不審)  拼音:bù shěn
1.不明白、不知道。《淮南子。说山》:「万事由此,所先后上下,不可不审。」《韩诗外传》卷八:「古者明王圣主,其肢解人不审从何肢解始也。」
2.不审理、不处理。如:「由于当事人愿意庭外和解,法官决定不审此案了。」
《漢語大詞典》:不省
不节约。史记·平準书:“钱益轻薄而物贵,则远方用币烦费不省。”
分類:节约
《漢語大詞典》:声影(聲影)
语本 汉 王符 潜夫论·贤难:“谚曰:‘一犬吠形,百犬吠声。’”后以“吠形吠声”比喻不察真伪,随声附和。形,或作“影”。故以“声影”谓没有根据的谣传。 清 纳兰性德 《金缕曲·简梁汾》词:“仕宦何妨断梗,只那将声影供羣吠。”
《国语辞典》:皮相士  拼音:pí xiàng shì
仅看外表,不察内情而见识肤浅的人。明。李攀龙〈夏日东村卧病〉诗一二首之一一:「延陵皮相士,竟失被裘翁。」明。袁宏道〈三弟回志喜〉诗其四:「何人皮相士,道尔定狂痴。」
《国语辞典》:护犊子(护犊子)  拼音:hù dú zi
母牛爱护小牛。比喻不察事理,处处袒护子女。如:「为人父母千万不可一味护犊子,以免养成子女骄纵的恶习。」也作「护犊」。
《國語辭典》:吠形吠声(吠形吠聲)  拼音:fèi xíng fèi shēng
一只狗看见人吠叫,其他的狗也跟著叫。比喻世人不辨真伪,盲目附和传说。也作「吠影吠声」。
《漢語大詞典》:积微致著(積微致著)
荀子·大略:“夫尽小者大,积微者箸,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后以“积微致著”谓事细微时人所不察,积多积久便成显著。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积微致著,累浅成深,鸿羽所以沉龙舟,羣轻所以折劲轴,寸飆所以燔百寻之室,蠧蝎所以仆连抱之木也。”亦作“ 积微成著 ”。 南朝 宋 何承天 《上历新法表》:“夫圆极常动,七曜运行,离合去来,虽有定势,以新故相涉,自然有毫末之差,连日累岁,积微成著。”
《漢語大詞典》:僄声(僄聲)
谓仅依耳闻,不察实情。僄,通“ 剽 ”。掠取。 汉 王符 潜夫论·贤难:“且閭阎凡品,何独识哉?苟望尘僄声而已矣。”
《漢語大詞典》:舍实听声(舍實聽聲)
不察实际,只听虚名。 汉 王符 潜夫论·实贡:“ 周显 拘时,故 苏秦 ; 燕 噲 利虚誉,故让 子之 :皆舍实听声,呕哇之过也。”
分類:不察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