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无邪(無邪)  拼音:wú xié
没有不正当的思想或行为。《礼记。乐记》:「中正无邪,礼之质也。」《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臣无邪则天下安,天下安则主严尊。」
《國語辭典》:调和(調和)  拼音:tiáo hé
1.烹调。《吕氏春秋。孟春纪。去私》:「庖人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水浒传》第一○回:「因见小人勤谨,安排的好菜蔬,调和的好汁水,来吃的人都喝采,以此买卖顺当。」
2.和谐、融洽。《墨子。节葬下》:「故凡大国之所以不攻小国者,积委多,城郭修,上下调和。」
3.消弭争端。《红楼梦》第二二回:「细想自己原为他二人,怕生隙恼,方在中调和。」
4.协调整理。《庄子。天运》:「一清一浊,阴阳调和。」
5.调味佐料。《西游记》第六八回:「行者暗笑道:『沙僧,好生煮饭,等我们去买调和来。』」
6.安慰。《水浒传》第七回:「妇人家水性,见了衙内这般风流人物,再著些甜话儿调和他,不由他不肯。」
《國語辭典》:水土  拼音:shuǐ tǔ
1.水和土、水中和陆上。《礼记。郊特牲》:「笾豆之实,水土之品也。」《史记。卷七四。孟子荀卿列传。孟轲》:「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
2.国土、疆土。汉。曹操 让还司空印绶表:「水土不平,奸宄未静,臣常愧辱,忧为国累。」唐。杜甫〈石犀行〉:「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迟奔忙。」
3.一地方的气候、风土等自然环境。《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西游记》第四四回:「忍不得寒冷,服不得水土,死了有六七百。」
《漢語大詞典》:萧关(蕭關)
(1).古关名。故址在今 宁夏 固原 东南,为自 关中 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汉书·武帝纪:“﹝ 元封 四年冬十月﹞通 回中 道,遂北出 萧关 。”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匈奴传》:‘入 朝郍 萧关 ’, 萧关 在 安定 朝郍县 也。” 唐 卢照邻 《上之回》诗:“ 回中 道路险, 萧关 烽候多。”
(2).指 北宋 崇宁 四年为防御 西夏 而筑的 萧关 ,故址在今 固原 北二百馀里。
(3).古县名。 唐 神龙 元年(公元705年)置。治所在今 固原 北一百八十里。 至德 后地入 吐蕃 , 大中 间收复,置 武州 治此,旋废。
(4).古县名。 唐 中和 四年(公元884年)侨置于 潘原县 (今 甘肃省 平凉市 东),仍为 武州 治所。 五代 周 显德 中废。
《漢語大詞典》:乐极(樂極)
谓音乐达到中和的境界。国语·周语下:“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物得其常,曰乐极。” 韦昭 注:“极,中也。”
《漢語大詞典》:中声(中聲)
(1).中和之声。左传·昭公元年:“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 杜预 注:“此谓先王之乐得中声,声成,五降而息也。” 杨伯峻 注:“宫商角徵羽五声,有迟有速,有本有末,调和而得中和之声,然后降于无声。”国语·周语下:“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 韦昭 注:“考,合也,谓合中和之声。” 明 唐顺之 《送陆训导序》:“昔 孔子 患 郑 、 卫 之声乱于雅颂,乖剌无所从正……自是删,定其中声,得三百篇。”
(2).指五音中的商声。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宫生徵,徵生商,商生羽,羽生角,故商为中声。”
《國語辭典》:中气(中氣)  拼音:zhōng qì
1.中国古代根据地球绕行太阳的位置制定二十四气,并进一步分为十二个「中气」与十二个「节气」。其中,与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二分二至相距为三十度的倍数的为中气,夹在其间的为节气。十二个中气分别决定十二个月分,没有中气的月分便为闰月,即「无中置闰」。
2.中和之气。唐。白居易 中和节颂:「和维大和,中维大中。以畅中气,以播和风。」唐。皎然〈答郑方回〉诗:「高秋日月清,中气天地正。」
3.丹田之气。《老残游记》第二回:「仗著他的喉咙,要多高有多高;他的中气,要多长有多长。」
4.中医上指脾胃的消化、吸收、升清、降浊的生理功能。有时单指脾的功能。
《漢語大詞典》:伤和(傷和)
(1).谓伤害天地中和之气。后汉书·质帝纪:“怨气伤和,以致灾眚。”后汉书·霍谞传:“伤和致灾,为害滋甚。”
(2).指违反为人的中和之道。 宋 陈师道 《送检法赵奉议》诗:“勇鋭闭房犹着酒,切深疾恶反伤和。”
《漢語大詞典》:冲气(衝氣)
(1).指阴阳两气互相激荡。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指阴阳二气互相冲击而产生的中和之气。 晋 支遁 《咏怀》之四:“曖曖烦情故,零零冲气新。” 明 唐顺之 《书河图洛书》:“冲气也者,所谓人受天地之中以生者也。”
五行之气相冲克者互为“衝气”。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凡貌伤者病木气,木气病则金沴之。衝气相通也。”参见“ 衝剋 ”。
《國語辭典》:冲剋(沖剋)  拼音:chōng kè
術數用語。指日辰、生肖或八字不合而互相抵觸剋制。互為沖剋的人易生衝突,日辰沖剋則易生凶災。《福惠全書。卷一。筮仕部。上任吉期》:「干支喜與本命行年相生,忌相沖剋。」
《國語辭典》:淳和  拼音:chún hé
纯朴温和。《后汉书。卷五六。种皓传》:「伏见故处士种岱,淳和达理,耽悦诗书,富贵不能回其虑,万物不能扰其心。」《北史。卷二二。长孙道生传》:「明帝以览性质淳和,堪为师表。」
《漢語大詞典》:冲粹(沖粹)
亦作“冲粹”。 中和纯正。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令尹之尊,不若德义之贵;三黜之贱,不復冲粹之美。”初学记卷十一引《晋起居注》:“ 武帝 詔 郑袤 曰:‘体行纯正,履道冲粹,退有清风之和,进有素丝之节。’”旧唐书·隐逸传·王远知:“先生操履夷简,德业冲粹。” 辽 天祚帝 《遣耶律师傅等赐高丽国王太子册》:“器度渊宏,风猷冲粹。”
分類:中和纯正
《漢語大詞典》:和理
(1).中和之道。庄子·缮性:“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 成玄英 疏:“知之与恬交相养也,斯则中和之道,存乎寸心,自然之理,出乎天性。”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 章炳麟 《论式》:“﹝ 魏 晋 之文﹞守己有度,伐人有序,和理在中,孚尹旁达,可以为百世师矣。”
(2).谓处事和洽而得当。礼记·昏义:“妇顺备而后内和理,内和理而后家可长久也。” 马睎孟 曰:“和则有理,理则有义。”南史·刘孺传:“﹝ 孺 ﹞出为 晋陵 太守,在郡和理,为吏人所称。”
《漢語大詞典》:冲用(沖用)
语本老子:“道冲,而用之久不盈。”后以“冲用”指谦和;中和。三国志·吴志·张温传“与 温 俱废”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是以远见之士,退藏於密,不使名浮於德,不以华伤其实,既不能被褐韞宝,挫廉逃誉,使才映一世,声盖人上,冲用之道,庸可暂替!”宋书·谢灵运传:“ 简文 因心以秉道,故冲用而刑废。” 唐 陆贽 《卢翰刘从一门下中书侍郎平章事制》:“冲用无竭,负规不渝。”
分類:谦和中和
《漢語大詞典》:三气(三氣)
(1).指太初、太始和太素之气。 唐 吴筠 《高士咏·混元皇帝》:“玄元九仙主,道冠三气初。” 前蜀 杜光庭 《忠州谒禹庙醮词》:“三气肇胎,九元裁质。”按,广雅·释天:“太初,气之始也,生於酉仲,清浊未分也。太始,形之始也,生於戌仲,清者为精,浊者为形也。太素,质之始也,生於亥仲,已有素朴而未散也。三气相接,至於子仲,剖判分离,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中和为万物。”参阅《易纬·乾凿度》
(2).指天、地、人之气。《宋书·礼志一》:“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以应天地三气三色。”小学绀珠·艺文·三坟引 汉 马融 曰:“三气,天、地、人之气。”
(3).道教语。指太阴、太阳、中和之气。太平经·名为神诀书:“太阴、太阳、中和三气共为理,更相感动,人为枢机,故当深知之。”
(4).道教语。指上中下三丹田之气。黄庭内景经·呼吸:“留胎止精可长生,三气右徊九道明。” 梁丘子 注:“三气,谓三丹田之气。”
(5).中医指六气中的第三气,即暑气,属于相火。《医宗金鉴·运气要诀·六气胜复歌》“邪气有餘必有復,胜病将除復病萌”注:“时有常位者,谓胜之时在前,司天天位主之;自初气以至三气,此为胜之常也。”
《漢語大詞典》:履和
践行中和之道。 三国 魏 曹植 《冬至献袜履颂》:“玉趾既御,履和蹈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