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不转头(不轉頭)
比喻不改变主张。 鲁迅 《彷徨·离婚》:“ 爱姑 ,你要是不转头,没有什么便宜的。”
《漢語大詞典》:方寸乱(方寸亂)
心绪烦乱;无主张。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五:“今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辞。” 宋 王谠 唐语林·德行:“陟彼岵兮,孰不瞻父?方寸乱矣,何以事君?”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陆珪》:“儿方寸乱矣,敢请诸君早计之。” 清 黄遵宪 《聂将军歌》:“将军麾军方寸乱,将军部曲已云散。”
《漢語大詞典》:性宗
(1).佛教语。法性宗的简称,与法相宗同为大乘的两大宗派。以破相显性为宗旨。 清 钱谦益 《寄内衡法师书》:“古来判教,大率以《瑜珈》属相宗,中论属性宗。相先性后,似有浅深差别。”
(2).道家的一宗派,主张以修性为本。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道家有南北二宗,南宗不言性,北宗则曰性命双修……其学先了心性,谓之性宗;后以坐功得丹得药,谓之命宗,故曰性命双修。”
《漢語大詞典》:诗源(詩源)
喻关于诗的理论、主张。 唐 薛能 《题后集》诗:“诗源何代失澄清,处处狂波污后生。”
分類:理论主张
《漢語大詞典》:立主
竭力主张。《水浒传》第六十回:“ 宋江 立主教 公孙胜 传授五雷天心正法与 樊瑞 , 樊瑞 大喜。”《水浒传》第六八回:“ 吴用 不肯,立主叫 卢员外 带同 燕青 ,引领五百步军,平川小路听号。”
《漢語大詞典》:变复(變復)
古时主张“天人感应”的儒生提倡以祭祀祈祷来消除灾祸,恢复正常,谓之“变復”。 汉 王充 论衡·明雩:“旱久不雨,祷祭求福,若人之疾病,祭神解祸矣,此变復也。”后汉书·方术传上·樊英:“朝廷每有灾异,詔輒下问变復之效,所言多验。” 李贤 注:“变灾异復於常也。” 清 沈涛 铜熨斗斋随笔·变复家:“变復家盖亦五行占验之流。”
《漢語大詞典》:主裁
主张决断。《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此事须太师爷自家主裁,却不干外人之事。”《孽海花》第二五回:“兵的派不派,全不繫乎条约的有无,就算条约有关,定约究是 威毅伯 的主裁,老帅何独任其咎!”
分類:主张决断
《國語辭典》:学说(學說)  拼音:xué shuō
学术上有根据、有系统的理论或主张。民国。章太炎《国故论衡。卷中。文学总略》:「学说以启人思,文辞以增人感。」
《國語辭典》:学说(學說)  拼音:xué shuo
照样述说他人的言语。如:「这一篇话,他都学说给我听了。」
《國語辭典》:渐教(漸教)  拼音:jiàn jiào
中国古代高僧依据经典,将佛陀的教法分成渐教、顿教。渐教是指教导的修学的方法有次第,由浅而深,须经长久时间,渐次修行。
《漢語大詞典》:费隐(費隱)
谓政治主张不同则隐居不仕。语本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 郑玄 注:“言可隐之节也。费犹佹也,道不费则仕。” 孔颖达 疏:“言君子之人,遭值乱世,道德违费,则隐而不仕;若道之不费,则当仕也。” 明 叶子奇 草木子·原道:“中和以性情言之,中庸以德行言之,费隐又以人物兼观之,此理之无乎不在,信手拈来,头头皆是,吁,其妙矣乎!” 清 魏源 《〈曾子章句〉序》:“不越户庭,明天察地,体用,费隐贯於一、不遗不御也。”
《漢語大詞典》:三性
(1).佛教名词。指法相宗所主张的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认为事理、迷悟一切诸法,均不出此三性。见成唯识论卷八。也称“三自性”。 章炳麟 《建立宗论》:“云何三性?一曰徧计所执自性,二曰依他起自性,三曰圆成实自性。”
(2).佛教名词。指善性、恶性和无记性(即非善非恶之性)。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二十:“善、恶、无记,是三性也。”
(3).道教名词。指元精、元气和元神。 唐 吕岩 《敲爻歌》:“此时黄道会阴阳,三性元宫无漏泄。” 唐 吕岩 《忆江南》词之八:“三性本同一体内,要烧灵药切寻铅。”
(4).指人性的三个来源。 汉 王充 论衡·命义:“亦有三性:有正,有随,有遭。正者,禀五常之性也;随者,随父母之性;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
《國語辭典》:信徒  拼音:xìn tú
信仰某一宗教的人。亦泛指信仰某主义、某学派、某伟人的人。如:「我们都是儒家忠实的信徒。」
《國語辭典》:殉道  拼音:xùn dào
为维护正义、真理而牺牲生命。《孟子。尽心上》:「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漢語大詞典》:遗道(遺道)
(1).指前人留传下来的思想观点、政治主张、治理方法等。史记·周本纪:“ 公季 脩 古公 遗道,篤於行义,诸侯顺之。”
(2).犹言失去道义。晏子春秋·问下二一:“ 叔向 问 晏子 曰:‘世乱不遵道,上辟不用义;正行则民遗,曲行则道废。正行而遗民乎?与持民而遗道乎?此二者之于行何如?’” 晋 枣腆 《答石崇》诗:“上德无欲,遗道不为。” 唐 韩愈 《上考功崔虞部书》:“夫今之人,务利而遗道,其学其问,以之取名致官而已!”
《漢語大詞典》:徇外
求索心外之理。 明 高攀龙 《示学者》:“自 姚江 因俗学流弊,看差了 紫阳 穷理,立论偏重,遂使学者谓读书是徇外,少小精力,虚抛閒过。”按, 明 王守仁 主张“格物致治,自求于心”,反对 宋 朱熹 的“外心以求理”,故信奉 王 学者有“读书是徇外”之语。参阅明儒学案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