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隐义(隱義)
(1).暗藏旨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或简言以达旨,或博文以该情,或明理以立体,或隐义以藏用。”
(2).深奥的义理。 唐 韩愈 《进士策问》之十一:“将亦有深辞隐义,不可晓邪?” 清 章学诚 《书滦志后》:“州县之志,出於一手,撰述非有前人隐义,待己阐明。”
《漢語大詞典》:谈义(談義)
谈论义理。南齐书·柳世隆传:“ 世隆 少立功名,晚专以谈义自业。”南史·张裕传:“ 镜 少与光禄大夫 颜延之 邻居, 颜 谈义饮酒,喧呼不絶,而 镜 静默无言声。”
分類:谈论义理
《漢語大詞典》:奥理
深奥的义理。 清 钮琇 觚賸·蛟桥幻遇:“或稽往牘,或与晰奥理,酬答泉流,虽赡博者莫能难之。”
分類:深奥义理
《漢語大詞典》:钩沈(鉤沈)
亦作“钩沉”。 谓搜集与发掘资料、义理等。一些辑佚书常以“鉤沉”为书名,如《五经钩沉》《古小说钩沉》等。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持素毕:“比类从容,尺寸本病,人事治数,颇著其略,鉤沉拾遗,与鬼臾区积考十世,天元册文,太古文章,并奇作也。” 林景行 《斋中读书》诗之二:“鉤沉时未能,汲短每见絀。”
《國語辭典》:观念(觀念)  拼音:guān niàn
1.由外界感受而来对事物的心象。
2.重现人心的过去印象。
3.由认知作用而来的意识,如感觉、知觉、幻觉、想像、概念等。
《漢語大詞典》:树义(樹義)
立义;阐发义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揄扬以发藻,汪洋以树义。”陈书·袁宪传:“居数日, 君正 ( 袁君正 )遣门下客 岑文豪 与 宪 候 弘正 ( 周弘正 ),会 弘正 将登讲坐,弟子毕集,乃延 宪 入室,授之麈尾,令 宪 树义。”
分類:阐发义理
《漢語大詞典》:竖义(豎義)
立义;阐明义理。南史·袁宪传:“会 弘正 将升讲坐,弟子毕集,乃延 宪 入室,授以麈尾,令 宪 竖义。” 唐 道宣 续高僧传·义解四·慧远:“但闻法集鐘声,不问旦夕,覆讲竖义,皆入堂伏听。” 清 申涵光 《与朱锡鬯书》:“近尝把玩 宋 儒语録,聊以检点身心,为晚年寡过之计,非敢标理学之名,聚徒竖义,如昔人角立门户为也。”
《漢語大詞典》:体理(體理)
(1).指文章的内容、义理。 晋 皇甫谧 《〈三都赋〉序》:“赋也者,所以因物造端,敷弘体理,欲人不能加也。” 唐 高彦休 唐阙史·杨敬之:“始閲其人,眉宇清朗。次与之语,词气安详。终閲其文,体理精奥。”
(2).犹体格。 宋 范仲淹 《与朱氏书》:“得儿子书,知体理爽和。”
《漢語大詞典》:玄诠(玄詮)
深奥的义理。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但晓理会玄詮,也曾透明佛证。”
分類:深奥义理
《漢語大詞典》:义关(義關)
谓通向义理的门户。 唐 皎然 《寄报德寺从上人》诗:“七叶翻章句,时时启义关。”
分類:义理门户
《漢語大詞典》:义象(義象)
《易经》的义理爻象。
分類:义理爻象
《漢語大詞典》:越理
(1).谓逆着木质纹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斤利者,越理而横断;辞辨者,反义而取通。”
(2).违反义理,悖理。 明 张居正 《陈六事疏》:“礼之所制,反在於朝廷,而为下者或越理犯分而恬不足畏。”
《漢語大詞典》:访议(訪議)
(1).咨询,谋议。 汉 贾谊 新书·官人:“知足以为礲礪,行足以为辅助,仁足以访议。” 唐 韩愈 《复仇状》:“今陛下垂意典章,思立定制,惜有司之守,怜孝子之心,示不自专,访议羣下。”
(2).依据义理。访,通“ 放 ”;议,通“ 义 ”。战国策·赵策二:“诗云:‘服难以勇,治乱以知,事之计也。立傅以行,教少以学,义之经也。循计之事,失而不累;访议之行,穷而不忧。’” 吴师道 补正:“‘访义’,又疑‘放义’,谓放於义也。” 诸祖耿 汇考:“ 吴师道 又疑访议当作放义,与循计句并承上文而言,於义亦得。”一说,义为征询意见。 吴师道 补正:“循计谋之事,虽有故失而无累。访谋议之行,虽有穷急而不忧。”
《漢語大詞典》:诠义(詮義)
阐明义理。 宋 本《〈颜氏家训〉序》:“凡字以詮义,字犹未识,义安能见?”
《漢語大詞典》:隐索(隱索)
索隐,求索隐秘难见的义理。 明 李东阳 《〈篁墩文集〉序》:“颐探隐索,註释经传,旁引曲证,而才与力又足以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