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2464
典故
24
词典
1187
分类词汇
34
佛典
396
其它
823
共1187,分80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10
11
12
13
下一页
词典
(续上)
赴义
义学
合义
义谛
词义
和义
扶义
义公
结义
义乡
义薄
义断
背义
法义
义类
《國語辭典》:
赴义(赴義)
拼音:
fù yì
为义牺牲。如:「为了全国人民的幸福,他毅然决然的慷慨赴义。」《三国演义》第四三回:「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
分類:
参加
就义
吊丧
仗义
义师
对上
上司
送葬
为当
当然
义务
《國語辭典》:
义学(義學)
拼音:
yì xué
1.私人募集款项,为公众所设免收学费的学校。《新唐书。卷一九○。列传。王潮》:「乃作四门义学,还流亡,定赋敛,遣吏劝农,人皆安之。」
2.研究经书中旨义深邃的学问。《后汉书。卷七九。儒林列传下。杨仁》:「其有通明经术者,显之右署,或贡之朝,由是义学大兴。」
分類:
讲求
佛教
经义
地用
教义
公款
学说
举办
般若
免费
法相
学校
学等
《漢語大詞典》:
合义(合義)
(1).谓以德义相亲。
《
国语·晋语四
》
:“异德合姓,同德合义。” 韦昭 注:“合义,以德义相亲。”
(2).归向正义。
《
荀子·强国
》
:“君臣上下,贵贱长少,至于庶人,莫不为义,则天下孰不欲合义矣。” 杨倞 注:“天下皆来归义也。”
(3).合于正义。
《书·皋陶谟》
“彊而义” 孔 传:“无所屈挠,动必合义。”
(4).符合经义。
《
后汉书·陈宠传
》
:“又律有三家,其説各异。宜令三公、廷尉平定律令,应经合义者,可使大辟二百,而耐罪、赎罪二千八百,并为三千。”
分類:
符合
合于
归向
经义
德义
相亲
《漢語大詞典》:
义谛(義諦)
佛教语。犹真谛。 明
归有光
《赠菩提寺坤上人序》
:“自是数喜与其徒论説空理,求第一义諦。” 明
李贽
《念佛答问》
:“我谓念佛即是第一佛,更不容於念佛之外復觅第一义諦也。”
分類:
佛教语
真谛
《國語辭典》:
词义(詞義)
拼音:
cí yì
语词表达的意义。
分類:
词义
文辞
文词
语言学
和义
义理
言词
语音
表达
意义
《漢語大詞典》:
和义(和義)
(1).谓使事物各得其宜,不相妨害。
《
易·乾
》
:“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 孔颖达 疏:“利者义之和者,言天能利益庶物,使物各得其宜,而和同也。”
(2).犹德义。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刚毅戾深,事皆决於法,刻削毋仁恩和义。” 唐
李虞仲
《授王承休等诸州刺史制》
:“咸以事劳,显於中外,或武称和义,环衞有严;或吏能适时,长征攸佐。”
分類:
和义
使事
德义
各得其宜
妨害
《國語辭典》:
扶义(扶義)
拼音:
fú yì
仗义。《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
分類:
仗义
《韵府拾遗 东韵》:
义公(义公)
孟浩然诗义:公习禅寂。
《國語辭典》:
结义(結義)
拼音:
jié yì
朋友间因意气相投而相约为兄弟姊妹。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一折:「小生在这本庄上,结义了两个朋友,哥哥是王安道,兄弟是杨孝先。」也作「结拜」。
分類:
结义
结拜
义气
相交
兄弟
交好
姊妹
《韵府拾遗 阳韵》:
义乡(义乡)
山海经:淮水出馀山。馀山在朝阳东,义乡西。
《分类字锦》:
义薄(义薄)
吕温
送段秀才诗
寸义薄联组,片诚敌兼金。
分类:
组绶
《漢語大詞典》:
义断(義斷)
秉公断事。
《
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
》
:“义断行於乡党,岂不堪於事任乎!”
分類:
秉公
断事
《国语辞典》:
背义(背义)
拼音:
bèi yì
辜负别人给予的恩义。《三国演义》第七回:「背义之徒,何敢卖我!」
分类:
辜负
给予
恩义
《漢語大詞典》:
法义(法義)
法度义理。
《
韩非子·说疑
》
:“此十二人者之为其臣也,皆思小利而忘法义。”
《韩诗外传》
卷四:“封 黄帝 之子十九人,非法义也。” 宋
叶适
《黄观复墓志铭》
:“应事必於法义,虽足以通於变故仓猝,不用也。”
分類:
法度
义理
《國語辭典》:
义类(義類)
拼音:
yì lèi
1.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作为原则、标准的分类。唐。
白居易
〈
与元九书
〉:「虽义类不具,犹得风人之什二三焉。」
2.依事义所分的类别。晋。
杜预
春秋左氏传序
:「其微显阐幽,裁成义类者,皆据旧例而发义,指行事以正褒贬。」
分類:
文章
善人
邪曲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