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15,分3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玉管
横吹
铜鼓
弦索
笙镛
管乐
撞钟
卢家
龙鸾
绕梁
钲鼓
登歌
击缶
乐石
将于
《國語辭典》:玉管  拼音:yù guǎn
1.乐器名。也作「玉琯」。参见「玉琯」条。
2.玉制笔管。隋。薛道衡 咏苔纸诗:「今来承玉管,布字改银钩。」
3.竹的美称。唐。韩琮〈风〉诗:「凉飞玉管来秦甸,暗里花枝入楚宫。」
《國語辭典》:横吹(橫吹)  拼音:héng chuī
1.一种汉代的鼓吹乐。为军中马上的音乐。
2.横笛。唐。王维 送宇文三赴河西充行军司马诗:「横吹杂繁笳,边风捲塞沙。」
《漢語大詞典》:横吹曲
乐府歌曲名。 汉 张骞 通使 西域 ,得《摩诃兜勒》一曲, 李延年 更造新曲二十八解,作为军中乐,马上演奏。原为乘舆的武乐, 东汉 以给边地将军。 魏 晋 以后,二十八解已亡。现存歌词,均系 魏 晋 以后文人作品。参阅 晋 崔豹 古今注·音乐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一·横吹曲题解
《國語辭典》:铜鼓(銅鼓)  拼音:tóng gǔ
乐器名,打击乐器。用铜铸成的鼓,鼓腔中空无底,两侧有铜环耳,鼓面和鼓身多半有精致的纹饰。此种打击乐器流行于广西、广东、云贵、湖南、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
《國語辭典》:弦索(絃索)  拼音:xián suǒ
弦乐器上的丝弦。宋。苏轼老人行〉:「美人如花弄弦索,只恨尊前明月落。」
《漢語大詞典》:笙镛(笙鏞)
亦作“ 笙庸 ”。 古乐器名。镛,大钟。书·益稷:“笙鏞以间,鸟兽蹌蹌。” 孔颖达 疏:“吹笙繫鐘,更迭而作。” 孙星衍 注引 郑玄 曰:“东方之乐谓之笙。笙,生也,东方生长之方,故名乐为笙也。西方之乐谓之庸。庸,功也,西方物熟有成功。亦谓之颂,颂亦是颂其成也。” 唐 魏徵 《五郊乐章·赤帝微音》:“博硕斯荐,笙鏞备举。” 明 吕天成 《齐东绝倒》第一出:“今日这旌善除凶,两阶干羽,六律笙鏞。” 清 侯方域 《拟上遣官致祭先师孔子阙里群臣谢表》:“风生 泗水 ,初传元运之笙鏞;神降 尼丘 ,永式遐心之金玉。”
分類:乐器大钟
《國語辭典》:管乐(管樂)  拼音:guǎn yuè
1.管仲与乐毅。两人为春秋、战国时的名臣。
2.比喻有大才的人。唐。高适奉酬睢阳李太守〉诗:「未能方管乐,翻欲慕巢由。」
3.利用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的乐器。如笙、箫、喇叭等皆属于管乐器。
《漢語大詞典》:撞钟(撞鐘)
见“ 撞鐘 ”。
(1).击钟。礼记·学记:“善待问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汉 东方朔 《答客难》:“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筳撞鐘,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鐘,一本作“ 钟 ”。 元 郑廷玉《后庭花》第一折:“撞鐘时,你在那里做甚么?”
(2).乐器名。戏曲打击乐器之一。京剧反二簧常用为过门时伴奏击节。
《漢語大詞典》:卢家(盧家)
(1).古乐府中相传有 洛阳 女子 莫愁 ,嫁于豪富的 卢 氏夫家。 南朝 梁武帝 《河中之水歌》:“ 卢 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鬱金苏合香……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早嫁东家 王 。”
(2).泛指富裕之家。 唐 沈佺期 《独不见》诗:“ 卢 家少妇鬱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唐 刘方平 《新春》诗:“一花开 楚国 ,双燕入 卢 家。”
指善奏乐器的女子。 清 吴伟业 《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碧玉班中怕点留,乐营门外卢家泣。”参见“ 卢女 ”。
《漢語大詞典》:卢女(盧女)
(1).亦称“ 卢姬 ”。相传 三国 魏武帝 时宫女,善鼓琴。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卢女曲 宋 郭茂倩 题解:“ 卢女 者, 魏武帝 时宫人也,故将军 阴升 之姊。七岁入 汉 宫,善鼓琴。至 明帝 崩后,出嫁为 尹更生 妻。 梁简文帝 《妾薄命》曰:‘ 卢姬 嫁日晚,非復少年时。’盖伤其嫁迟也。”后以“卢女”泛指善奏乐器的女子。 唐 张子容 《除夜乐城逢孟浩然》诗:“妙曲逢 卢女 ,高才得 孟嘉 。” 唐 皇甫冉 《见诸姬学玉台体》诗:“艷唱召 燕 姬,清弦待 卢女 。”
(2).指 郢州 石城 歌女 莫愁 。旧时诗文中误认为即是 洛阳 的 莫愁 (嫁为 卢 家妇),故称。 清 吴伟业 《赠荆州守袁大韫玉》诗:“ 卢女 门前乌桕树, 昭君 村畔木兰舟。”
(3).指 金陵 歌妓 莫愁 。 明 高启 《清明呈馆中诸公》诗:“ 白下 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 墓上迷芳草, 卢女 门前暎落花。”
(4).乐曲名。 唐 王维 《奉和杨驸马六郎〈秋夜即事〉》:“对坐弹《卢女》,同看舞凤凰。” 唐 徐凝 《乐府新诗》:“一声《卢女》十三弦,早嫁城西好少年。”
《漢語大詞典》:龙鸾(龍鸞)
(1).龙与凤。亦喻贤士。 三国 魏 曹植 《九愁赋》:“感龙鸞而匿跡,如吾身之不留。” 南朝 宋 颜延之 《吊屈原文》:“身絶 郢 闕,迹遍 湘 干。比物荃蓀,连类龙鸞。” 宋 苏轼 《送千乘千能两侄还乡》诗:“ 鹿门 上冢回,牀下拜龙鸞。”
(2).喻华美的文章。语本文选·吴质〈答魏太子笺〉:“摛藻下笔,鸞龙之文奋矣。” 李善 注:“鸞龙,鳞羽之有五彩,故以喻焉。” 吕向 注:“鸞龙,有五色文章也。” 唐 李白 《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诗:“ 裴生 览千古,龙鸞炳天章。”
(3).喻指乐器声音美妙,如龙吟凤鸣。 宋 叶适 《中塘梅林天下之盛也聊申鄙述启好游者》诗:“龙鸞变化异,笙笛音製殊。”
《國語辭典》:绕梁(繞梁)  拼音:rào liáng
1.形容歌声美妙。《文选。陆机。演连珠五○首之一○》:「绕梁之音,实萦弦所思。」
2.古琴。《雅俗稽言。卷一二。器用。绕梁》:「楚庄王有琴曰绕梁。」
《國語辭典》:钲鼓(鉦鼓)  拼音:zhēng gǔ
古代行军时,击鼓表前进,敲钲表停止。故用钲鼓比喻军事。《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
《漢語大詞典》:登歌
亦作“ 登哥 ”。亦作“ 登謌 ”。
(1).升堂奏歌。古代举行祭典、大朝会时,乐师登堂而歌。周礼·春官·大师:“大祭祀,帅瞽登歌,令奏击拊。”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登歌,歌者在堂也。”《宋书·乐志一》:“ 晋氏 以来,登哥诵美,诸室继作。” 宋 梅尧臣 《凌霄花赋》:“或製裳於骚客,或登歌於乐章。”宋史·乐志一:“欲依月律,撰《神龟》《甘露》《紫芝》《嘉禾》《玉兔》五瑞各一曲,每朝会登歌首奏之。”
(2).指古代举行祭典、大朝会时,乐师登堂所奏的歌。 汉 荀悦 《汉纪·惠帝纪》:“乾豆上,奏登歌。”后汉书·章帝纪:“作登歌,正予乐,博贯六艺,不捨昼夜。”宋书·乐志一:“皇帝初登坛,奏登哥。”
(3).泛指歌词。 宋 王禹偁 《皇帝亲试贡士歌》:“应制非才但泪垂,强作登謌謌 舜 禹 。”
(4).犹歌颂。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亘古通今,明鲜晦多。千龄一见,书史登歌。”
(5).古代举行祭典、大朝会时所用的乐器。旧唐书·音乐志二:“登歌二架,登於堂上两楹之前。”《宋史·乐志一》:“大乐署旧制,宫县三十六虡设於庭,登歌两架设於殿上。”续资治通鉴·元英宗至治二年:“至是庙工未毕,妨陈宫县,止用登歌。”
《國語辭典》:击缶(擊缶)  拼音:jí fǒu
缶,瓦制的盆器,可作为乐器。击缶指敲击瓦盆,以打节拍。《诗经。陈风。宛丘》:「坎其击缶,宛丘之道。」《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某年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漢語大詞典》:乐石(樂石)
古文苑·李斯〈峄山刻石文〉:“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復起……群臣颂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章樵 注:“石之精坚堪为乐器者,如 泗 滨浮磬之类。”原指可制乐器的石料,因《峄山石刻文》用此石镌刻,后以之泛指碑石或碑碣。 唐 柳宗元 《故殿中侍御史柳公墓表》:“刊乐石,篆遗德,延休烈,垂宪则。” 清 赵翼 《奉和相公经略来滇》之二:“相公自来功自速,好磨乐石待 韩 碑。” 清 龚自珍 《〈阮尚书年谱〉第一序》:“公谓吉金可以证经,乐石可以劻史,玩好之侈,临摹之工,有不预焉。”参阅 唐 颜师古 匡谬正俗·乐石说文·石部“磬” 段玉裁 注。
《漢語大詞典》:将于(將于)
古代乐器名。钟的一种。形如瓦缶。腹圆口小。文献通考·乐七:“《周官》有‘錞于’之制,盖乐作则鸣之,与鼓相和。 五代 后周 已亡其制。‘将于’盖当时宫县内无算乐中用之。岂‘錞于’之变体歟?”原注:“形如瓦缶,以簴县之,上有兽形如盖。”
分類:乐器口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