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打斋(打齋)  拼音:dǎ zhāi
乞化斋饭。《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四:「相公可到我庵中作寓,早晚可以攻书,自有道者在外打斋,不烦薪水之费,亦且可以相聚。」
《漢語大詞典》:鹅珠(鵝珠)
亦作“鵞珠”。 据大庄严论经卷十一记载:昔有一和尚,乞食至穿珠家门口,珠师停止穿珠,为和尚入内取食。其时一鹅来,吞其珠,珠师持食来而不见珠,疑和尚而责之。和尚恐珠师杀鹅取珠,说偈讽之。珠师不听,遂缚和尚而拷打,和尚耳眼口鼻尽出血,这时鹅来食血,珠师怒,打杀鹅。和尚至此才说明真相,珠师开鹅腹而见珠,乃大哭,对和尚说:“汝护鹅命不惜於身,使我造此非法之事。”后以“鹅珠”作舍身护戒之典。 唐 张鷟 《沧州弓高县实性寺释迦像碑》:“鵞珠护戒,标苦节於坚林;龙镜澄空,照真规於静域。” 唐 郑素卿 《西林寺水阁院律大德齐郎和尚碑》:“鹅珠在冰雪之中,鹤貌出风尘之外。”
《漢語大詞典》:头陀行(頭陀行)
佛教语。指佛教僧侣行头陀时,应遵守的住空闲处、常乞食、着百衲衣等十二项苦行。 唐 王维 《与苏卢二员外期游方丈寺而苏不至因有是作》诗:“共仰头陀行,能忘世諦情。” 赵殿成 笺注:“《大品》云, 须菩提 説法者受持十二头陀:一、作阿兰若;二、常乞食;三、衲衣;四、一坐食;五、节量食;六、中后不饮浆;七、冢间住;八、树下住;九、露地住;十、常坐不卧;十一、次第乞食;十二、但三大衣。”
《漢語大詞典》:贫乞(貧乞)
(1).为贫行乞,乞讨。 汉 袁康 越绝书·计倪内经:“ 越王 曰:‘善。今岁比熟,尚有贫乞者,何也?’”《平妖传》第七回:“明日早起,打扮个贫乞老道姑的模样,下山到 华阴县 前。”
(2).乞食者。佛祖统纪卷三三:“若檀越设食,召请众僧,遣人防门,遮障比丘、老病贫乞,不听入会,徒丧饮食,了无善分。” 明 李贽 《卷蓬根》诗:“南来北去称贫乞,四海为家一老翁。”
《漢語大詞典》:乞索儿(乞索兒)
犹乞食者。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好知己恶及第:“ 隐 秉性趦趄, 沆 之门吏家僕靡不恶之,往往呼为乞索儿。 沆 待之如一。”太平广记卷四九八引玉泉子·苗躭:“乞索儿卒饿死耳,何滞我之如是耶!”
分類:乞食
《国语辞典》:托钵人(托钵人)  拼音:tuō bō rén
以手托承钵具而乞食的人。
分类:乞食
《漢語大詞典》:贞义女(貞義女)
春秋 时, 楚 伍子胥 奔 吴 至 溧阳 ,乞食于女子。女子食之而叹曰:“妾独与母居三十年,自守贞明,不愿从适,何宜馈饭而与丈夫?越亏礼义,妾不忍也。遂投江而亡。”见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后人遂以“贞义女”称之。 唐 李白 《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诗:“闻有 贞义女 ,振穷 溧水 湾。” 清 钱谦益 《溧阳彭翁七十序》:“既而过投金之渚,感 贞义女 之故事,以谓此邦之人,风流激厉,意必有倜儻感概,伏其身而不出者。”
《漢語大詞典》:袁安高卧
汉 时 袁安 未达时, 洛阳 大雪,人多出乞食, 安 独僵卧不起, 洛阳 令按行至 安 门,见而贤之,举为孝廉,除 阴平 长、 任城 令。见后汉书·袁安传 唐 李贤 注引《汝南先贤传》。后因以“袁安高卧”为典,指身处困穷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 元 关汉卿 《裴度还带》第二折:“看路径行人絶跡,我可便听园林冻鸟时啼,这其间 袁安 高卧将门闭。” 柳亚子 《消寒一绝》:“ 袁安 高卧太寒酸, 党尉 羊膏未尽欢。”亦省作“ 袁安卧 ”。 宋 苏舜钦 《答宋太祝见赠》诗:“穷冬三日雪,旅肠迫枯饿。不免 东郭 行,难效 袁安 卧。”《西游记》第十八回:“那里得 东郭 履, 袁安 卧, 孙康 映读;更不见 子猷 舟, 王恭 币, 苏武 餐氊。”或作“袁安睡”。 宋 梅尧臣 《次韵和王景彝十四日冒雪晚归》:“闭门我作 袁安 睡,呵笔君为谢客謡。”
《漢語大詞典》:贞女江(貞女江)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载: 子胥 至 吴 ,乞食于 溧阳 女子。 子胥 已餐而去,又谓女子曰:“掩夫人之壶浆,无令其露。”女子叹曰:“妾独与母居三十年,自守贞明,不愿从适,何宜馈饭而与丈夫?越亏礼义,妾不忍也。子行矣!” 子胥 行,反顾女子,已自投于 濑水 。后遂称 溧阳 濑水 为 贞女江 。 清 卢文弨 《〈仇山村金渊集〉书后》:“其分教 京口 又在前,故其寄 京口 诸友絶句云:‘郡邑山川我旧游,归舟千里十年秋;相逢若问村翁信, 贞女江 头狎白鸥。’ 贞女江 ,乃指 溧阳 言也。”参见“ 贞义女 ”。
《漢語大詞典》:贞义女(貞義女)
春秋 时, 楚 伍子胥 奔 吴 至 溧阳 ,乞食于女子。女子食之而叹曰:“妾独与母居三十年,自守贞明,不愿从适,何宜馈饭而与丈夫?越亏礼义,妾不忍也。遂投江而亡。”见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后人遂以“贞义女”称之。 唐 李白 《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诗:“闻有 贞义女 ,振穷 溧水 湾。” 清 钱谦益 《溧阳彭翁七十序》:“既而过投金之渚,感 贞义女 之故事,以谓此邦之人,风流激厉,意必有倜儻感概,伏其身而不出者。”
《国语辞典》:袁安卧雪(袁安卧雪)  拼音:yuán ān wò xuě
大雪积地丈馀,他人皆除雪出外乞食,只有袁安闭门僵卧,不愿出外求人。见《后汉书。卷四五。袁安传》。后比喻寒士不愿乞求于人的气节。
《国语辞典》:打斋饭(打斋饭)  拼音:dǎ zhāi fàn
僧尼乞食。
分类:僧尼乞食
《國語辭典》:赶饭担(趕飯擔)  拼音:gǎn fàn dàn
农忙时候,正在忙碌中的人不回家吃饭,由家人以担挑饭食给工作的人吃,乞丐们趁此在担旁乞食,称为「赶饭担」。如:「乞丐在田里转来转去的赶饭担,偶尔也帮著扎些稻秆。」
乞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二头陀行之一。比丘为资自己之色身,乞食于人也。是为清净之正命。若自作种种生业而自活,称为邪命。梵云分卫。大乘义章十五曰:「专行乞食。所为有二:一者为自,省事修道。二者为他,福利世人。」行事钞下三曰:「善见云:三乘圣人悉皆乞食。」又「善见云:分卫者乞食也。」法集经曰:「行乞食者,破一切憍慢。」十二头陀经曰:「食有三种:一受请食,二众僧食,三常乞食。若前二食,起诸漏因缘。所以者何?受请食者。若得请,便言我有福德好人。若不请,则嫌恨彼,或自鄙薄。是贪忧法,则能遮道。若僧食者,当随众法断事摈人料理僧事,心则散乱,妨废行道。有于是恼乱因缘,应受乞食法。」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为了资养色身,而向人乞食。
【佛学次第统编】
比丘离诸贪求,常行乞食,以资色身,助成道业。
乞食十利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所用之活命,属自不属他。二、使施食于我者住于三宝。三、使施食于我者生悲心。四、顺佛之教行。五、易满易养。六、行破憍慢之法。七、感三十二相中第一无见顶相之善根(由于因中卑下之法行)。八、见我乞食而其馀修善根者效我。九、无男女大小诸缘事。十、次第乞食故于众生中生平等心。见十住论十六,行事钞下三。
乞食十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为摄受诸有情。二、为次第乞食。三、为不疲倦。四、为知足。五、为分布。六、为不耽嗜。七、为知量。八、为圆满善品。九、为使善根现前。十、为离我执。见宝雨经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