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心画(心畫)
指书面文字。 汉 扬雄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宋 邵博 闻见后录卷六:“心声不足以发其奥,心画不足以形其妙。” 明 唐顺之 《跋自书康节诗送王龙溪后》:“诗,心声也;字,心画也。字亦诗也,其亦有别传乎?”
分類:书面文字
《漢語大詞典》:尚文
(1).崇尚文治。 晋 戴邈 《上表请立学校》:“夫治世尚文,遭乱尚武。文武递用,长久之道。”
(2).通行以书面文字来表达意思。 唐 刘知几 史通·言语:“逮 汉 魏 以降, 周 隋 而往,世皆尚文,时无专对。运筹画策,自具於章表;献可替否,总归於笔札。”
《國語辭典》:嘉奖(嘉獎)  拼音:jiā jiǎng
1.赞许奖励。《宋史。卷三○五。薛映传》:「以映有治状,赐御书嘉奖。」宋。曾巩〈应举启〉:「嘉奖士伦,助成世教。」
2.一种奖励的等级。如:「对于他拾金不昧的行为,学校特地记他一个嘉奖。」
《國語辭典》:履历(履歷)  拼音:lǚ lì
1.到各处去参观游览。晋。陶渊明〈还旧居〉诗:「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
2.人生平的经历及资格。《魏书。卷二一。献文六王传上。广陵王羽传》:「卿履历卑浅,超升名任,不能勤谨夙夜,数辞以疾。」
3.记载个人所经历及所任职的文件。如:「求职须备履历。」也称为「履历表」。
《國語辭典》:来历(來歷)  拼音:lái lì
1.来源、出处。宋。严羽《沧浪诗话。诗法》:「押韵不必有出处,用事不必拘来历。」《儒林外史》第四九回:「没有一句话是杜撰,字字都是有来历的。」
2.来由、原因。《水浒传》第一五回:「吴用道:『既没有官司禁治,如何绝不敢去?』阮小五道:『原来教授不知来历,且和教授说知。』」
3.经历。《西游记》第八回:「问他来历,他言有神通,会变化,又驾觔斗云,一去十万八千里。」
4.背景。《西游记》第三九回:「且把那四个和尚,问他个来历分明,先定他一段不参王驾,然后方可问罪。」《文明小史》第五○回:「那人不知道他的来历,见他动手,如何答应?」
《國語辭典》:遗嘱(遺囑)  拼音:yí zhǔ
1.遗言。人在生前或临终嘱咐处理后事的言辞。如:「国父遗嘱」。也称为「遗言」。
2.预先处置身后事务或财产的文书,单独表示意思的行为,至死后方发生效力者,称为「遗嘱」。
《漢語大詞典》:通辞(通辭)
(1).呈递书面意见。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 大明 时,资供丰厚,而用常不足,赊市百姓物,无钱可还。民有通辞求钱者,輒题后作‘原’字。”
(2).传达话语。仪礼·士昏礼“下达纳采” 唐 贾公彦 疏:“未行纳采已前,男父先遣媒氏女氏之家,通辞往来,女氏许之,乃遣使者行纳采之礼。” 唐 元稹 《卢十九子蒙吟卢七员外洛川怀古六韵命余和》:“寓目终无限,通辞未有因。”《九尾龟》第十八回:“只见他盈盈欲语,羌巧笑以含情;怯怯回眸,欲通辞而未敢。”
《漢語大詞典》:令书(令書)
指太子所下的书面命令。与皇帝诏书相别。宋书·礼志二:“其时皇太子监国,有司奏仪注……若拜詔书除者,如旧文;其拜令书除者,‘令’代‘制詔’,餘如常仪。”南史·王规传:“﹝ 王规 ﹞侍东宫,太子赐以所服貂蝉,并降令书,悦是举也。”
《國語辭典》:万言书(萬言書)  拼音:wàn yán shū
旧时臣民对君王陈述意见的书。《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安石议论高奇,……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
《漢語大詞典》:同前
与前者相同。书面文字承前省略的用语。
《國語辭典》:笔谈(筆談)  拼音:bǐ tán
1.随兴书写,不拘文体的笔记文章。如宋。沈括著有《梦溪笔谈》。
2.以书写或输入文字沟通。如:「声带开刀那几天,我只能用笔谈的方式与人互动。」
《國語辭典》:供状(供狀)  拼音:gōng zhuàng
向法庭自陈事实的字据。《清平山堂话本。错认尸》:「抵赖不过,从头招认了,都押下牢监了,安抚俱将各人供状立案。」《西游记》第九回:「每人痛打一百大棍,取了供状,招了先年不合谋死陈光蕊情由。」
《國語辭典》:批示  拼音:pī shì
上级对下属呈文所做的回答指示。《儒林外史》第九回:「今将本犯权时寄监收禁,候上宪批示,然后勒限等情。」
《國語辭典》:通报(通報)  拼音:tōng bào
1.通知、传达。《董西厢》卷七:「恰正心头闷,见红娘通报,有人唤门。」《红楼梦》第六四回:「原是贾琏贾珍素日亲密,又是弟兄,本无可避忘之人,自来是不等通报的。」
2.机关内将某事通告本机关全体同仁时使用的文件。也作「通告」。
《國語辭典》:供招  拼音:gōng zhāo
1.向法庭承认罪行。《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你有事,只好供招了,你却如何吃得这般杖子?」
2.承认罪行的供状。《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临安府将可常、新荷供招呈上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