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五味  拼音:wǔ wèi
甜、酸、苦、辣、咸五种滋味。《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淮南子。原道》:「无声而五音鸣焉,无味而五味形焉,无色而五色成焉。」
《漢語大詞典》:五味神
指五味调和的精美食品。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皇都品汇》:“至若饮食佳品,五味神尽在都门。”
《分类字锦》:五味时芳(五味时芳)
魏志钟繇传注魏略曰繇为相国以五熟釜鼎范因太子铸之釜成太子与繇书曰昔有黄三鼎周之九宝咸以台体使调一味岂若斯釜五味时芳
《分类字锦》:五味相并
杜预酒论重酝醇醴沃土泉清甜苦无常五味相并
分类:
《國語辭典》:五味子  拼音:wǔ wèi zǐ
植物名。五味子科五味属。木质藤本,为「北五味子」之简称。叶倒卵形,锐浅齿缘。花簇生叶腋,花被片六至九枚。浆果球形,排成长穗状果序,熟则色红。也称为「荎蕏」、「北五味子」。
《分类字锦》:叶和五味
潘尼火赋钻燧改火陶冶群形叶和五味革变膻腥
分类:
《漢語大詞典》:七宝五味粥(七寶五味粥)
旧俗农历十二月八日,佛教寺院取香谷及果实等煮成粥,用以供佛并送与门徒。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十二月:“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亦省称“ 七宝粥 ”。 清 吴存楷 《江乡节物诗·腊八粥诗》小序:“腊八粥亦名七宝粥,本僧家斋供,今则居室者亦为之矣。”
《漢語大詞典》:大羹
不和五味的肉汁。礼记·乐记:“大饗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 郑玄 注:“大羹,肉湆,不调以盐菜。”左传·桓公二年:“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 唐 郑薰 《赠巩畴》诗:“淡薄贵无味, 羊斟 惭大羹。” 明 李东阳 《土室》诗:“大羹及元酒,此味久已识。”
《漢語大詞典》:勺药(勺藥)
即芍药。古人离别常用以相赠。《诗·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謔,赠之以勺药。” 毛 传:“勺药,香草。” 陆德明 释文:“芍药,香草也。《韩诗》云:‘离草也。’”
(1).五味调料的合剂。汉书·司马相如传上:“勺药之和具而后御之。” 颜师古 注:“勺药,香草名。其根主和五藏,又辟毒气,故合之於兰桂以助诸食,因呼五味之和为勺药耳。”文选·枚乘〈七发〉:“於是使 伊尹 煎熬, 易牙 调和,熊蹯之臑,勺药之酱……此亦天下之至美也。” 李善 注引 韦昭 《上林赋》注:“勺药和齐咸酸美味也。” 唐 韩愈 李正封 《晚秋郾城夜会联句》:“两厢铺氍毹,五鼎调勺药。”勺,一本作“ 芍 ”。
(2).调味;调和。 汉 王充 论衡·谴告:“酿酒於罌,烹肉於鼎,皆欲气味调得也。时或咸苦酸淡不应口者,犹人勺药失其和也。” 唐 萧邺 《岭南节度使韦公神道碑》:“拜京兆尹。京师称难治者……公能勺药其间,妥然无一事。”
《國語辭典》:铏羹(鉶羹)  拼音:xíng gēng
将调和五味的羹盛于铏中。《周礼。天官。亨人》:「祭祀共大羹铏羹,宾客亦如之。」
分類:祭祀五味
《漢語大詞典》:调鼎手(調鼎手)
调和五味之人。喻指理政治国之材。 宋 黄庭坚 《喜知命弟自青原归》诗:“谅非调鼎手,正觉荷锄便。”参见“ 调鼎 ”。
《國語辭典》:调鼎(調鼎)  拼音:tiáo dǐng
处理国家大事,就如同在鼎鼐中调味。《旧唐书。卷一七○。裴度传》:「果闻勿药之喜,更俟调鼎之功,而体力未和,音容尚阻。」唐。孟浩然 都下送辛大之鄂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
《漢語大詞典》:普淖
指黍稷。仪礼·士虞礼:“嘉荐普淖,明齐溲酒。” 郑玄 注:“普淖,黍稷也。普,大也;淖,和也。德能大和,乃有黍稷,故以为号云。” 晋 潘岳 《藉田赋》:“簠簋普淖,则此之自实。”一说,为铏羹,和以五味的羹汤。见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仪礼
《國語辭典》:和味  拼音:hé wèi
调和食物的味道。如:「和味养身」。《艺文类聚。卷九九。祥瑞部下。鼎》引晋。郭璞 :「和味养贤,以无化有。」
《漢語大詞典》:五和
(1).土气和顺。谓气候暖和之时。管子·幼官:“五和时节,君服黄色,味甘味,听宫声,治和气。” 尹知章 注:“土生数五,土气和,则君顺时节而布政。”
(2).政治和谐的五种表现。逸周书·大武:“政有四戚五和……五和,一有天无恶,二有人无郄、三同好相同,四同恶相助,五远宅不薄。”
(3).谓五味调和。 宋 黄庭坚 《和邢惇夫秋怀》诗之三:“七均师无声,五和常主淡。” 任渊 注引《淮南子》曰:“无声而五音鸣焉,无味而五味和焉。”
《漢語大詞典》:鱼腊(魚腊)
(1).干鱼。周礼·天官·外饔:“陈其鼎俎,实之牲体鱼腊。” 唐 郑善玉 《雍和》诗:“鱼腊荐美,牲牷表洁。”
(2).特指一种五味脯。参阅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脯腊
分類:干鱼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