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佛 → 髴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佛性  拼音:fó xìng
成佛的潜能。《五灯会元。卷七。长生皎然禅师》:「僧问:『古人有言,无明即佛性,烦恼不须除?如何是无明即佛性?』」
《漢語大詞典》:佛性禅心(佛性禪心)
谓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禪心,拴不定心猿意马。”《金瓶梅词话》第八回:“那众和尚见了 武大 这个老婆,一个个都昏迷了佛性禪心。”
《国语辞典》:三因佛性  拼音:sān yīn fó xìng
佛教天台宗所说的正因、了因、缘因三种佛性。正因佛性即众生本有的真如,了因佛性即洞见真理的智慧,缘因佛性即资助生起智慧的善行。《宗镜录》卷八○:「虽说三因佛性,但是一性。」
《国语辞典》: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有佛性)  拼音:zhòng shēng jiē yǒu fó xìng
大乘佛教认为一切有情识作用的生物,都具有成佛的潜力。但事实上并非所有大乘佛教宗派都接受这观点,如主张有五种性的唯识宗即反对这样的说法。《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八:「善男子!如来如是说诸众生皆有佛性。」
《漢語大詞典》:佛性禅心(佛性禪心)
谓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静寂定之心性。《水浒传》第四五回:“那众僧都在法坛上看见了这妇人,自不觉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一时间愚迷了佛性禪心,拴不定心猿意马。”《金瓶梅词话》第八回:“那众和尚见了 武大 这个老婆,一个个都昏迷了佛性禪心。”
《國語辭典》:返照  拼音:fǎn zhào
落日反射。唐。杜甫 返照诗:「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儒林外史》第三三回:「太阳落了下去,返照照著几千根桅杆半截通红。」也作「反照」。
《國語辭典》:醍醐  拼音:tí hú
1.从牛奶中精炼出来的乳酪。为油脂状的凝结物,性甘美温润,气味清凉,古以此为纯一无杂的上味。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五○。兽部。醍醐》:「宗奭曰:『作酪时,上一重凝者为酥,酥上如油者为醍醐,熬之即出,不可多得,极甘美,用处亦少。』」
2.佛教喻最高妙的佛法或智慧。唐。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垢待醍醐浴,障要智灯烧。」
3.美酒。唐。白居易 将归一绝诗:「更怜家酝迎春熟,一瓮醍醐待我归。」
《國語辭典》:佛子  拼音:fó zǐ
1.菩萨的通称。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只除佛子神仙才可到,怎许游人容易得攀摩。」
2.受戒的佛门弟子。《西游记》第一二回:「长老遂将袈裟抖开,披在身上,手持锡杖,侍立阶前。君臣个个欣然,诚为如来佛子。」
3.引申指具佛性的慈惠之人。《宋史。卷三七三。列传。洪皓》:「人感之切骨,号『洪佛子』。」
《漢語大詞典》:见性(見性)
佛教语。谓悟彻清净的佛性。《坛经·般若品》:“若开悟顿教,不能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明 李贽 《答邓石阳书》:“若人能空之,则不得谓之太虚空矣。有何奇妙,而欲学者专以见性为极则也耶!”《天雨花》第二七回:“锁闭三年併五载,试他见性与明心。”
《漢語大詞典》:有性
(1).佛教语。有佛性。指有佛性的众生。与“无性”相对。《圆觉经》:“地狱天宫,皆为浄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
(2).指生物雌雄两性的特点。参见“ 有性生殖 ”、“ 有性杂交 ”。
《國語辭典》:反本  拼音:fǎn běn
回到根本。《礼记。礼器》:「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
《國語辭典》:家珍  拼音:jiā zhēn
家中的宝物。如:「如数家珍。」《韩诗外传》卷一:「吾使之事仲尼。仲尼去鲁,送之,不出鲁郊;赠之,不与家珍。」
《國語辭典》:了悟  拼音:liǎo wù
1.理解、领悟。唐。李公佐《谢小娥传》:「乃凭槛书空,凝思默虑。坐客未倦,了悟其文。」《聊斋志异。卷一一。书痴》:「今即夫妇一章,尚未了悟,枕席二字有工夫。」
2.證悟佛性。《景德传灯录。卷四。智威禅师》:「师知其了悟,乃付以山门。」
《漢語大詞典》:光明藏
佛教语。指佛性佛法之所在。 宋 岳珂 桯史·解禅偈:“仁,人之安宅;义,人之正路,行之诚且久,是名光明藏。”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张约斋赏心乐事》:“昔贤有云:‘不为俗情所染,方能説法度人。’盖光明藏中,孰非游戏!” 明 张煌言 《梅岭山居诗引》:“禪悦之餘,遂成 梅岭 新咏,骚耶?偈耶?读之如坐光明藏矣!”
《漢語大詞典》:退堕(退墮)
(1).佛教语。指失去佛性而堕入恶道。决定藏论卷上:“若不更生,云何退堕?”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僧伽罗国:“商侣爱恋,情难堪忍,心疑去留,身皆退堕。” 明 李贽 《与李惟清书》:“是以虽生彼,亦有退堕者;以佛又难见,世间俗念又易起,一起世间念即堕矣。”
(2).指退步落后。 宋 叶适 《林伯和墓志铭》:“余病且老,念昔语 伯和 ,今退堕几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