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相附
互相依附;结合。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附会:“原始要终,疎条布叶,道味相附,悬绪自接。”
《漢語大詞典》:依僧
指依附佛门。 唐 韦应物 《题从侄成绪西林精舍书斋》诗:“慕 谢 始精文,依僧欲观妙。” 宋 刘攽 中山诗话:“ 王丞相 嗜谐謔。一日,论沙门道,因曰:‘投老欲依僧。’客遽对曰:‘急则抱佛脚。’”
分類:依附佛门
《國語辭典》:附和  拼音:fù hè
1.自己毫无定见,随他人意见或行动而同声应和。《古今小说。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或时唾骂严贼,地方人等齐声附和。」《文明小史》第三二回:「你如何倒附和起新党来?索性要开学堂了。」
2.依附勾结。宋。叶适〈国子监主簿周公墓志铭〉:「声连势合,附和倾朝廷。」《明史。卷一七九。列传。邹智》:「李林甫、牛仙客与高力士相附和,而唐政不纲。」
3.响应、追随。如:「许多同侪都附和他的政策主张。」
《漢語大詞典》:附托(附託)
(1).依附寄托。韩非子·诡使:“而士卒之逃事状匿附託有威之门以避傜赋而上不得者万数。”北齐书·冯子琮传:“ 和士开 居要日久, 子琮 旧所附託,卑辞曲躬,事事諮禀。”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讥谑:“ 吴中 一士人,曾为转运司别试解头,以此自负,好附託显位。”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四章第三节:“那时候,由于豪门大族垄断了察举制度,许多人为了寻找做官的途径,多愿附托有权势的名门望族。”
(2).假借,凭借。 宋 洪迈 《夷坚志补·鬼国母》:“今夕除灵,故设水陆做道场追荐,何得在此?莫是别有强魂附託邪!” 明 唐顺之 《赠蔡年兄道卿序》:“百家众艺,莫不皆有可喜可慕,而皆可以附託圣贤之道。” 清 恽敬 《读〈孟子〉一》:“虽然,圣贤之学有所自则可矣,若一一比之,不为后世附託而无实者开一径歟?”
(3).委托,嘱托。 清 杜岕 《秋日登长干九层塔》诗:“ 康僧 舍利来,附託献多宝。”
《國語辭典》:附炎  拼音:fù yán
灯蛾的别名。参见「灯蛾」条。
《漢語大詞典》:影从(影從)
如影随形。形容迅速依附、追随。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中:“如此,则无交兵,守无坚城,不招必影从。”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三:“天下忠义之士,必云合而影从。” 郭沫若 《羽书集·发挥大无畏精神》:“必须先有诚意,然后工作方能得心应手;必须先能见重,然后对象方能响应影从。”
《漢語大詞典》:亲附(親附)
亲近依附。《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宾礼亲邦国” 汉 郑玄 注:“亲,谓使之相亲附。”《淮南子·兵略训》:“羣臣亲附,百姓和辑,上下一心,君臣同力。” 宋 曾巩 《熙宁转对疏》:“近者使之亲附,远者使之服从。”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 彭述文 ﹞提倡革命阅十年,地望益高,而亲附盖寡。”
《漢語大詞典》:景附
如影附身。比喻依附密切。汉书·叙传上:“其餘猋飞景附,煜霅其间者,盖不可胜载。”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三千景附,八百不谋。” 清 曾国藩 《送唐先生南归序》:“每一先生出,则有党徒景附。”
《國語辭典》:趋附(趨附)  拼音:qū fù
趋承附随。《宋史。卷三四七。李昭󿻽传》:「与今之人友,或趋附而陷于祸,吾宁与十者友,久益有味也。」
《漢語大詞典》:式凭(式憑)
亦作“ 式凴 ”。 依靠,依附。明史·李贤传:“此 尧 舜 用心也,天地祖宗实式凭之。” 清 赵翼 《哭伟儿》诗:“仿佛幽魂尚式凴,微风入户闪孤灯。”
分類:依靠依附
《國語辭典》:倚傍  拼音:yǐ bàng
1.取法、承袭。《晋书。卷七六。王廙传》:「公阿衡皇家,便当倚傍先代耳。」
2.依靠。《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假如那王孙公子倚傍著祖宗势耀,顶戴著先人积攒下的钱财,不知稼穑,又无甚事业,只图快乐,落得受用。」
《漢語大詞典》:归倚(歸倚)
归向,依附。汉书·谷永传:“百官庶事无所归倚。”
分類:归向依附
《漢語大詞典》:迷迷
(1).迷惑。《韩诗外传》卷五:“耳不闻学,行无正义,迷迷然以富利为隆,是俗人也。”
(2).模糊不明貌。 唐 李贺 《公无出门》诗:“天迷迷,地密密。” 唐 司空图 《春愁赋》:“燕泥滴滴而簷坏,蛛网迷迷而帐空。”
(3).迷迷糊糊,神志不清。《水浒传》第三九回:“这两日迷迷不好,正在这里害酒。”
(4).依附貌。 清 张岱 陶庵梦忆·龙山放灯:“又如 隋煬帝 夜游倾数斛萤火於山谷间,团结方开,倚草附木迷迷不去者。”
(5).笑貌。迷,用同“ 眯 ”。 叶圣陶 《潘先生在难中》一:“他作举杯就口的样子,迷迷地笑着。” 沈从文 《边城》十九:“想起二老说的话,不由得迷迷的笑着。”
《国语辞典》:附著  拼音:fù zhuó
依附、黏著。《汉书。卷六九。赵充国传》:「迫胁诸小种,附著者稍众,莫须之属不轻得离也。」《老残游记》第一二回:「一面走著,觉得脸上有样物件附著似的。」
《國語辭典》:随和(隨和)  拼音:suí hé
1.随侯之珠和卞和之璧。二者都是珍美至宝。《楚辞。王褒。九怀。株昭》:「瓦砾进宝兮,捐弃随和。」也作「隋和」。
2.比喻人的才德优美。《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材怀随和,行若由夷。」
《國語辭典》:随和(隨和)  拼音:suí he
性情温和,容易相处。《红楼梦》第二二回:「他们既随和,你也随和,岂不大家彼此有趣?」《官话指南。卷一。应对须知》:「你的性子太耿直,也得随和些儿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