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八德  拼音:bā dé
1.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种固有的美德。
2.地名。隶属于桃园市。清朝时称为「八块厝」,后改称为「八块」,民国二十五年改名为「八德」。
《漢語大詞典》:八校
汉 所置八种校尉的合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内,外掌 西域 。屯骑校尉掌骑士。步兵校尉掌 上林 苑门屯兵。 越 骑校尉掌 越 骑。 长水 校尉掌 长水 宣曲 胡 骑。又有 胡 骑校尉,掌 池阳 胡 骑,不常置。射声校尉掌待詔射声士。虎賁校尉掌轻车。凡八校尉,皆 武帝 初置,有丞、司马。自司隶至虎賁校尉,秩皆二千石。” 东汉 灵帝 又置西园八校尉。后通称将佐为八校。 汉 应玚 《西狩赋》:“双翼伉旌,八校祖分。” 唐 王维 《奉和圣制登降圣观应制》诗:“山川八校满,井邑三农竟。”
《漢語大詞典》:八倒
佛教语。凡夫二乘对涅槃境界的八种偏执之见。或执常、乐、我、净四倒,或执非常、非乐、非我、非净四倒。 南朝 梁 萧统 《东斋听讲》诗:“庶兹祛八倒,冀此遣六尘。” 唐 吉藏 法华义疏卷三:“二乘之人自谓彼涅槃为常,则有乐浄;虽无人我而有法我,亦有我倒……此经始终既具破八倒,则是説涅槃竟。”
《國語辭典》:八刑  拼音:bā xíng
周代法制中的八种刑法。《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八刑纠万民: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不姻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乱民之刑。」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书记》:「黄钟调起,五音以正,法律驭民,八刑克平,以律为名,取中正也。」
《國語辭典》:八科  拼音:bā kē
科举取士的八种科目:(1)唐代为秀才明经、开元礼、三传、史、进士、明法、书学、算学八科。见《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2)宋初是九经、五经、开宝通礼、三礼、三传、三史、学究、明法八科。见《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
《漢語大詞典》:八脉(八脈)
中医的八种脉名,即奇经八脉:阳维、阴维、阳蹻、阴蹻、冲、督、任、带。《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奇咳” 张守节 正义引《八十一难》云:“奇经八脉者,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蹻,有阴蹻,有衝,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者,皆不拘於经,故云奇经八脉也。”
《漢語大詞典》:八采
亦作“ 八彩 ”。亦作“ 八綵 ”。
(1).八种彩色。 梁 沈约 《内典序》:“莫不龙章八采,琼花九色。”新唐书·南蛮传下·骠:“裙襦画鸟兽草木,文以八綵杂华。”
(2).孔丛子·居卫:“昔 尧 身修十尺,眉分八采。”后因以“八彩”指 尧 眉或形容帝王容颜。 宋 柳永 《御街行·圣寿》词:“九仪三事仰天颜,八彩旋生眉宇。” 清 邹容 《革命歌》:“但要救民登衽席,不须八彩与重瞳。”
(3).谓 隋 卢思道 作 北齐 文宣帝 挽歌十首,被采用八首。 唐 元稹 《重酬乐天》诗:“百篇书判从饶 白 ,八采诗章未伏 卢 。” 宋 朱翌 猗觉寮杂记卷上:“﹝ 卢思道 ﹞时人称为‘八米卢郎’,‘米’字盖‘采’字之误也。十首中采八首耳。”参见“ 八米卢郎 ”。
《漢語大詞典》:八米卢郎(八米盧郎)
(1).谓 隋 卢思道 。北史·卢思道传:“ 文宣帝 崩,当朝文士各作輓歌十首,择其善者而用之……唯 思道 独得八篇。故时人称为‘八米卢郎’。”亦省称“ 八米 ”。
(2).比喻才高。 五代 王锴 《赠禅月大师》:“神通力遍 恆 沙外,诗句名高八米前。”或谓“八米卢郎”系“八采卢郎”之误。
分類:或谓
《漢語大詞典》:一百八
佛教习用之数。佛教认为人生之烦恼凡一百零八种,为去除烦恼,故贯珠一百八颗,念佛一百八遍,叩钟一百八下等。 唐 李商隐 《安平公》诗:“一百八句在贝叶,三十三天长雨花。”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九六:“一十三度谿花红,一百八下西谿鐘。”
《漢語大詞典》:八徵
1.谓为识别人才进行的八种考查。六韬·选将:“ 太公 曰:‘知之有八徵: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谋,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徵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2.谓生活中所接触的八个方面。列子·周穆王:“觉有八徵,梦有六候。奚谓八徵?一曰故,二曰为,三曰得,四曰丧,五曰哀,六曰乐,七曰生,八曰死。此者八徵,形所接也。”
《國語辭典》:八病  拼音:bā bìng
诗文声律上的八种弊病,为南朝梁沈约等人提出。八病通常指五言诗在句子音律配合上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等八种缺失。
《國語辭典》:八材  拼音:bā cái
珠、象、玉、石、木、金、革、羽等八种制造器物的材料。《周礼。天官。大宰》:「五曰百工,饰化八材。」
《漢語大詞典》:八经(八經)
旧谓八种永恒不变的礼法。管子·五辅:“所谓八经者何?曰: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
《漢語大詞典》:八谷(八穀)
(1).八种谷物。指黍、稷、稻、粱、禾、麻、菽、麦。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动植·八谷《本草》注。一说为稻、黍、大麦、小麦、大豆、小豆、粟、麻。见续古文苑·李播〈天文大象赋〉 苗为 注。
(2).星名。晋书·天文志上:“﹝五车星﹞其西八星曰八穀,主候岁。八穀一星亡,一穀不登。”续古文苑·李播〈天文大象赋〉:“荐秋成於八穀,务春採於扶筐。” 苗为 注:“八穀八星,在紫微宫之外五车之北,一主稻,二主黍,三主大麦,四主小麦,五主大豆,六主小豆,七主粟,八主麻。”宋史·天文志二:“八穀八星,在华盖西,五车北,一曰在诸王西。 武密 曰:‘主候岁丰俭,一稻、二黍、三大麦、四小麦、五大豆、六小豆、七粟、八麻。’”
《國語辭典》:八辟  拼音:bā bì
辟,法令。「八辟」是周代针对八种特殊身分者所订的减刑法律,分为议亲之辟(对宗室之亲)、议故之辟(对王之故旧)、议贤之辟(对有德行之人)、议能之辟(对有道艺之人)、议功之辟(对有功勋之人)、议贵之辟(对有高爵位之人)、议勤之辟(对憔悴国事之人)、议宾之辟(对先贤之后)。见《周礼。秋官司寇。小司寇》。八辟本不列入正式的法律中,后来改称为「八议」,纳为正式的法规,自汉沿用至清。《周礼。秋官司寇。小司寇》:「以八辟丽邦,法附刑罚。」唐。贾公彦。疏:「郑注云:『其犯法则在八议轻重,不在刑书。』若然,此八辟为不在刑书。若有罪当议,议得其罪,乃附邦法,而附于刑罚。」
《漢語大詞典》:八观(八觀)
对人的八种观察方法。吕氏春秋·论人:“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八观:“八观者,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分類:八种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