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中将(中將)  拼音:zhōng jiàng
1.中等才能的将领。《淮南子。兵略》:「及至中将,上不知天道,下不知地利,专用人与势,虽未必能万全,胜钤必多矣!」
2.我国现行军制中,低于上将,高于少将的将领军衔。
《漢語大詞典》:大校
(1).古代军队中次于将军的将领。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悉以 李敢 等为大校,当裨将。”新唐书·王行瑜传:“ 行瑜 屯 梨园 , 克用 与战,破 行实 等军,执其母及 行瑜 子,俘大校。”宋史·礼志二二:“枢密近臣,禁军大校,或赐宴其第及府署中,率以为常。”
(2).军衔的一级,为校官的最高级。
《漢語大詞典》:尉官
尉级军官的统称。实行军衔制的国家,陆、海、空军军官分将、校、尉三级。尉又分若干级,各国有所不同。
《國語辭典》:中校  拼音:zhōng xiào
1.职官名。秦、汉置,掌理宫廷的营建和管理,为将作大匠的属官。唐置中校署,属将作监,掌舟、车、马、兵器等事。
2.我国现行海、陆、空三军官阶之一。介于上校及少校之间。
《漢語大詞典》:戎号(戎號)
武官品级。犹今军衔。魏书·淳于诞传:“ 诞 不愿先受荣爵,乃固让实官,止参戎号。”隋书·百官志上:“又有戎号拟官,自一品至於九品;凡二百三十七。”
《漢語大詞典》:台吉(臺吉)
旧时 蒙古 王公的爵位名号。后亦用作军衔和行政区长官的称号。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记辛亥败兵事:“ 噶 ( 噶尔丹策零 )少年聪黠……诸台吉乐为之用。”
古时 蒙古 贵族的称号。源出汉语“太子”。 成吉思汗 时只用于皇子,后来渐成为 成吉思汗 后裔的通称。 清 朝沿用其名作为封爵之一,在王、贝勒、贝子、公之下,分四等,以封赠 蒙古 及西北边疆某些民族的贵族首领。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一:“一二等臺吉,许以一子袭职外,餘子概为四品。” 章炳麟 《中华民国解》:“至于 蒙古 ,戈壁曼延……即不得不张幕而处,其王与臺吉辈,虽有寝室,而不可遍及烝民。”
《漢語大詞典》:前将军(前將軍)
古代军衔,始于 战国 , 秦 汉 魏 晋 南北朝 沿置。位在大将军、骠骑将军之下。史记·李将军列传:“大将军、驃骑将军大出击 匈奴 , 广 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
分類:军衔
《國語辭典》:职衔(職銜)  拼音:zhí xián
职位的头衔。《三国演义》第一○回:「李、郭、张、樊四人各自写职衔献上,勒要如此官品。」《儒林外史》第三九回:「收在帐下,赏给千总职衔,军前效力。」
《國語辭典》:军阶(軍階)  拼音:jūn jiē
军衔的等级。如:「他现在的军阶是少尉,属基层干部。」
分類:军衔等级
《國語辭典》:上校  拼音:shàng xiào
校官军阶的最高级。位在中校之上、少将之下。
《國語辭典》:领章(領章)  拼音:lǐng zhāng
军人或某些机关的工作人员别在衣领上的徽章。可用以表明兵种类别和阶级高下。
《國語辭典》:准将(准將)  拼音:zhǔn jiàng
一种军阶。居少将之下,上校之上。
《漢語大詞典》:上等兵
军衔,等级高于列兵。 张天翼 《皮带》:“他现在只想弄一个--好点是上士、中士,再不然上等兵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