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殷事
(1).指初一、十五日的盛大祭祀。礼记·曾子问:“ 曾子 问曰:‘君薨既殯,而臣有父母之丧,则如之何?’ 孔子 曰:‘归居於家,有殷事则之君所。朝夕否。’” 郑玄 注:“殷事:朔月、月半,荐新之奠也。”新唐书·礼乐志四:“今诸陵朔、望食,则近於古之殷事;诸节日食,近於古之荐新。”
(2).指 武王 伐 纣 之事。史记·留侯世家:“ 殷 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
《漢語大詞典》:送寒衣
旧俗于农历十月初一日,祭祖扫墓,焚烧纸衣,叫“送寒衣”。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场:“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十月一》:“十月初一日,乃都人祭扫之候,俗谓之送寒衣……今则以包袱代之,有寒衣之名,无寒衣之实矣。” 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山东·惠民县之岁时》:“十月一日,祭先墓,剪彩纸为衣裳焚化,谓之送寒衣。”
《漢語大詞典》:过殿(過殿)
古代天子在每月初一祭告于明堂和祖庙后到便殿听政。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六:“每月视朔则御 文德 ,所谓过殿也。东西阁门皆在殿后之两旁。月朔不过殿则御 紫宸 ,所谓入閤也。”
《漢語大詞典》:粘鸡
旧时礼俗:正月初一为鸡日,画鸡贴有门上,以示谨始。
《国语辞典》:望朔  拼音:wàng shuò
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朔指农历每月初一与十五。如:「奶奶在每月的望朔都吃素。」
《漢語大詞典》:端日
农历正月初一日。《岁华纪丽·元日》“八节之端” 明 胡震亨 注:“又云端日,谓履端者也。”
《漢語大詞典》:新朔
(1).指农历每月初一。 唐 元稹 《月三十韵》:“蓂叶标新朔,霜毫引细辉。”
(2).特指新年正月初一。 清 胡香昊 《漫兴》诗:“人间甲子更新朔,江上峯峦未改青。”
《漢語大詞典》:告月
指古代诸侯每月朔日行告庙听政之礼。又称“告朔”。左传·文公五年:“闰月不告月,犹朝于庙。” 杜预 注:“诸侯每月必告朔听政,因朝宗庙。”《公羊传·文公六年》:“不告月者何?不告朔也。”参见“ 告朔 ”。
《國語辭典》:告朔  拼音:gù shuò
朔,每月初一日。告朔是古代一种祭祀仪式。天子在岁末时,将来年每月的历书颁给诸侯,诸侯拜受,藏于祖庙,每月朔日,以活羊祭告于庙,然后听政。《周礼。春官。大史》:「颁告朔于邦国。」
《國語辭典》:节节高(節節高)  拼音:jié jié gāo
1.民间风俗在正月初一插冬青、柏枝、芝麻梗于屋檐上,以祈求日日上进,称为「节节高」。见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熙朝乐事》。
2.曲牌名。南曲入南吕宫,北曲入黄钟宫,管色配六字调或凡字调。
《漢語大詞典》:日完
(1).一天所做的事情。国语·周语中:“月会、旬修,日完不忘。” 韦昭 注:“日完,一日之所为。”
(2).谓太阳完整无缺。指朔日不发生日蚀。古代迷信认为是天下太平的征兆。文选·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日完其朔,月不掩望。” 李善 注引汉书:“天下太平,日不蚀朔,月不掩望。” 吕向 注:“完,全也。日蚀在朔,月蚀在望,言今日月朔望皆全也。”
《漢語大詞典》:入转(入轉)
旧历计月,以朔为初一,子初交朔为“入转”。隋书·律历志下:“推入转术:终实去积日,不尽,以终法乘而又去。不如终实者,满终法得一日,不满为餘,即其年天经朔夜半入转日及餘。”
分類:旧历初一
《國語辭典》:旦会(旦會)  拼音:dàn huì
元旦的朝会。《南齐书。卷九。礼志上》:「秦人以十月旦为岁首,汉初习以大飨会,后用夏正,飨会犹未废十月旦会也。」
《漢語大詞典》:九参(九參)
(1).一月朝参九次。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文官隔假三日以上,并以横行参假,其武班每月先配九参六参。”
(2).指九参官。 唐 李庾 《西都赋》:“佩印分鱼,九参六佐,肃威仪於行盖,指戒途於前马。”
《漢語大詞典》:游衣冠
汉 代制度,每月初一将 高帝 的衣冠从陵墓的宫殿中移到祭祀 高帝 的宗庙里去,谓之“游衣冠”。汉书·叔孙通传“陛下何自筑復道 高帝 寝,衣冠月出游 高庙 ” 唐 颜师古 注:“ 应劭 曰:‘月旦出 高帝 衣冠,备法驾,名曰游衣冠。’谓从 高帝 陵寝出衣冠,游於 高庙 ,每月一为之, 汉 制则然。”
《漢語大詞典》:迎灶(迎竈)
腊月廿三夜送灶神后,俗于正月初一迎祭灶神谓“迎灶”,或曰接灶。清嘉录·接灶引 明 冯应京 《月令广义》:“ 燕 俗,元旦合家少长罗拜灶神以祝,曰迎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