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47,分24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其它辞典(续上)
张功父
赵子功
赵恒(庙号 真宗、真祖 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帝、宋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帝 别称 宋真宗 韩王、襄王、寿王 德昌 元休 )
杜惟序(舜功 )
赵祯(庙号 仁宗、仁祖 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帝、宋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帝 寿春郡王、升王、庆国公 受益 )
林积(公济、功济 )
萧惟信(耶宁 竭忠定乱功臣 )
张唐英(次功、次公 黄松子 )
范百禄(子功 文简 )
赵曙(庙号 英宗 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帝、宋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帝 别称 宋英宗 宗实 )
郭祥正(功父 谢公山人、漳南浪士、醉吟居士 )
吴公敏(敏功 )
葛敏修(圣功、道岷 孝友先生 )
赵顼(庙号 神宗、神祖、神考 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帝、宋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帝 别称 宋神宗 颍王、淮阳郡王 仲针 )
詹良臣(元公、元功、唐公 )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8—1022 【介绍】: 即宋真宗。太宗第三子。初封韩王、襄王、寿王。至道元年,立为皇太子。三年,太宗死,即位。前期勤于政事,遣转运使赴各路询民事,蠲放欠税。景德元年,辽军南下,从宰相寇准之议亲征,于澶渊订盟而还。后期信用王钦若,东封泰山,西祀汾阴,广建宫观,劳民伤财。在位二十六年。
全宋诗
宋真宗赵恒(九六八~一○二二),太宗第三子。淳化五年(九九四)封寿王。至道三年(九九七)即位,建元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在位二十六年卒,年五十五。庙号真宗,葬永定陵。见《宋史》卷六、卷七、卷八《真宗本纪》。有《御制集》三百卷(《玉海》卷二八),尚存《玉京集》六卷,馀已佚。今录诗二十二首。
全宋文·卷二一二
宋真宗赵恒(九六八——一○二二),太宗第三子。初名德昌,太平兴国八年授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韩王,改名元休。端拱元年封襄王,改元侃。淳化五年九月进封寿王,加检校太傅、开封尹。至道元年八月立为皇太子,改今名,仍判府事。三年三月太宗崩,即帝位。践位之初,勤于政事,凡置十五路,令各路转运使更互赴阙,询以天下物宜、民间利病;诏蠲放五代以来欠税。景德元年,契丹大举南进,宰相寇准坚请,乃亲征,遂与契丹订澶渊之盟。后渐怠于政事,景德末迎奉天书,改元大中祥符。于是东封泰山,谒孔庙,西祀汾阴,又广建宫观,岁用日增。在位二十六年,年号五: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有《注四十二章经》一卷(存),又《玉海》引《中兴书目》著录《真宗御集》三百卷,包括《玉京集》二十卷(今存六卷)、《正说》十卷、《承华要略》二十卷、《静居集》三卷、《玉宸集》五卷等。事迹详《宋史》卷六至卷八《真宗本纪》。
杜惟序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定州安喜人,字舜功。杜审琦曾孙。自三班奉职累迁知惠、莫二州。徙知邻州、庆州。破贼三砦,以功领忠州刺史,为泾原路钤辖,敕巡警边州。后知沧州、定州、泾州、瀛州、恩州等,徙大名府路总管,改乾州团练使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10—1063 【介绍】: 真宗第六子。大中祥符八年封寿春郡王,天禧二年封升王,立为太子。真宗死,嗣位,由章献太后垂帘听政。明道二年,始亲政。在位时,西夏强盛,宋兵屡遭失败。辽亦乘机索取关南之地。乃屈辱求和,增加纳辽岁币,又以银、绢、茶等与西夏议和。官吏军队员额和俸饷大增,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局面形成。曾起用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实施新政,但不久即废罢。在位四十二年。
全宋诗
宋仁宗赵祯(一○一○~一○六三),初名受益,真宗第六子。真宗天禧二年(一○一八),封升王,册为皇太子。乾兴元年(一○二二)二月即位,由章献刘太后称制主持朝政,凡十一年。明道二年(一○三三),太后去世,始亲政。嘉祐八年卒,年五十四,葬永昭陵,庙号仁宗。在位四十二年,建元天圣、明道、景祐、宝元、康定、庆历、皇祐、至和、嘉祐。有《御制集》百卷(《玉海》卷二八),已佚。见《宋史》卷九至卷一二《仁宗本纪》。今录诗十三首。
全宋文·卷九四○
宋仁宗赵祯(一○一○——一○六三),真宗第六子,母李宸妃。章献皇后养为己子。初名受益。祥符七年封庆国公,八年封寿春郡王。天禧元年兼中书令,明年进封升王,册为皇太子。乾兴元年二月即帝位,时年十三,太后称制。明道二年太后崩,始亲政。康定初,宋夏战起,任韩琦、范仲淹以拒之,遂有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之战,后以岁赐银、绢、茶等与西夏议和。契丹乘机逾盟,索取关南地,乃增岁币,任富弼以和之。庆历三年八月任范仲淹、富弼革弊图新,实行「庆历新政」。然因权贵沮之,旋罢。在位恭俭仁恕,然冗官、冗兵、冗费日增,渐成积贫积弱之势。在位四十二年,年号九:天圣、明道、景祐、宝元、康定、庆历、皇祐、至和、嘉祐。有集一百卷。见《宋史》卷九至卷一二《仁宗本纪》,《玉海》卷二八《治平仁宗御书》条。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1—1091 【介绍】: 宋南剑州尤溪人,字公济。仁宗庆历六年进士。为循州判官。迁知六合县,开陂塘三十六。历官至淮南转运使。性廉谨方严,居官有治绩,才行为王安石所称,然终以鲠挺不得进用。
全宋诗
林积(一○二一~一○九一),字功济,一作公济,尤溪(今属福建)人。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始为循州军事判官,后知湖州安吉县、吉州安福县。神宗熙宁间由都官员外郎改职方员外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八),为抚州通判。历知齐州、泗州。元丰中除江西转运判官,俄移广南东路提点刑狱(《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六之二四)。后知福州,兼本路兵马钤辖。官终中散大夫、淮南转运使。哲宗元祐六年卒,年七十一。事见《演山集》卷三三《中散大夫林公墓志铭》。
萧惟信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辽楮特部人,字耶宁。兴宗重熙十五年为燕赵国王耶律洪基傅,辅导以礼。迁北院枢密副使,兼北面林牙。道宗清宁九年,从耶律仁先平定重元之乱,赐号竭忠定乱功臣。后为北院枢密副使。大康三年,力争太子浚被废事,不得。告老,加守司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9—1071 【介绍】: 宋蜀州新津人,字次功,一作次公,自号黄松子。张商英兄。少攻苦读书,至经岁不知肉味。仁宗庆历三年进士。调谷城令,开古黄渎渠,溉田千顷,作《谕民》十篇以譬风俗。代还,改著作佐郎。英宗立,转秘书丞、太常博士,上《慎始书》。神宗即位,擢殿中侍御史里行。帝方励精图治,急于用人,唐英荐王安石。有史才。有《唐史发潜》、《仁宗政要》、《宋名臣传》、《蜀梼杌》等。
全宋诗
张唐英(一○二六~一○六八),字次功,一作次公(《东都事略》卷一○二《张商英传》),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商英兄。仁宗庆历三年(一○四三)进士。荐试贤良方正不就,调谷城令。监阆州税。神宗即位,擢殿中侍御史。熙宁元年卒,年四十三。事见《宋代蜀文辑存》卷一四《宁魂》及《张御史唐英墓志铭》,《宋史》卷三五一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一五三○
张唐英(一○二六—— 一○六八),字次功,自号黄松子,新津(今四川新津)人,商英兄。庆历三年进士,初调渝州南平决曹掾,再调归州狱掾,移襄州谷城令。代还,改著作佐郎。英宗即位,转秘书丞、太常博士,迁屯田员外郎,特除殿中侍御史里行。熙宁元年六月卒,年四十三。善议论,有史才,著《兴王正议》五十篇、《唐史发潜》六卷,《仁宗政要》四十卷、《嘉祐名臣传》五卷、《蜀梼杌》十卷(存二卷)等,又有文集若干卷。见张商英《张御史唐英墓志铭》(《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一四)、《宁魂》(《成都文类》卷五○),《宋史》卷三五一《张商英传》有附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0—1094 【介绍】: 宋成都华阳人,字子功。范镇侄。登进士第。神宗熙宁七年知谏院,反对手实法等新法。后坐事责监宿州酒税。元丰末,入为起居郎。哲宗立,迁中书舍人,历刑部、吏部侍郎,为翰林学士。出知开封府,勤于民事,狱无系囚。元祐七年,拜中书侍郎,次年罢知河中府,徙河南府。卒谥文简。有《诗传补注》及文集等。
全宋诗
范百禄(一○三○~一○九四),字子功,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进士(《丹渊集》卷首附《文同墓志铭》),又举才识兼茂科。神宗熙宁中,提点江东、利、梓路刑狱,加直集贤院。坐事贬监宿州酒税。元丰末,入为起居郎。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为刑部、吏部侍郎。六年,权知开封府。八年,罢知河中、河阳、河南。绍圣元年卒,年六十五。有文集五十卷,已佚。事见《范太史集》卷四四《范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三七有传。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六五五
范百禄(一○三○——一○九四),字子功,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范镇兄锴之子。嘉祐二年登进士第,历诸县簿、令。治平二年,对制策入三等,授秘书丞。熙宁中,提点江东、利、梓路刑狱,加直集贤院。七年,召知谏院,坐治李士宁狱不实贬监宿州酒。元丰中,任淮南东路提刑、知唐州,入为司门、吏部郎中、起居郎。哲宗立,迁中书舍人,历刑部、吏部侍郎,奉诏相度黄河利害。元祐五年,进翰林学士。次年,以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寻复为翰林学士。七年六月,拜中书侍郎。八年,罢为资政殿学士,出知河中、河阳、河南。绍圣元年卒,年六十五。著《诗传补注》二十卷、《荣国集》五十卷、《内制集》五卷、《外制集》五卷、《奏议》十卷。见范祖禹《范公墓志铭》(《范太史集》卷四四),《宋史》卷三三七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32—1067 【介绍】: 即宋英宗。太宗曾孙,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仁宗嘉祐七年,立为皇太子,次年仁宗死,嗣位。因病,由曹太后垂帘听政。治平元年,亲政。三年,西夏攻宋,经遣使诘问,与西夏复和。司马光进所撰《通志》,命置局设官继续编纂,后成《资治通鉴》。在位五年卒。
全宋文·卷一七三○
宋英宗赵曙(一○三二——一○六七),濮安懿王允让第十三子。景祐三年赐名宗实,授左监门卫率府副率,累迁右羽林军大将军、宜州刺史。皇祐二年为右卫大将军、岳州团练使。嘉祐七年立为皇太子,改今名,八年即帝位。治平元年五月始亲政。治平四年卒,年三十六。在位四年,年号治平。有集一卷(见《玉海》卷二八《英宗御制》条)。事迹详《宋史》卷一三《英宗纪》。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太平州当涂人,字功父,自号谢公山人,又号漳南浪士。少有诗名,极为梅尧臣所赏叹。举进士。神宗熙宁中,知武冈县,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王安石用事,祥正奏乞天下大计专听安石处画,神宗异之,安石耻为小臣所荐,极口陈其无行。时祥正方从章惇辟,以军功为殿中丞,闻安石语,遂以本官致仕去。后复出通判汀州,元丰七年坐事勒停。知端州,又弃去,隐于县青山卒。能诗。有《青山集》。
全宋诗
郭祥正(一○三五~一一一三)(生年据本集卷二○《癸酉除夜呈邻舍刘秀才》“六十明朝是”推算),字功父(甫),自号醉吟居士,谢公山人、漳南浪士,当涂(今属安徽)人。据本集推知,约举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为德化尉。神宗熙宁五年(一○七二)权邵州防禦判官。六年,为太子中舍,与江东路家便差遣,为桐城令。后任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未几弃官隐姑孰青山。元丰四年(一○八一)前后,通判汀州。五年,摄守漳州。七年,因事勒停。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起知端州。四年,致仕。卒年七十九(明嘉靖《太平府志》卷六)。祥正诗格俊逸似李白,同时人梅尧臣誉之为“真太白后身”。有《青山集》三十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郭祥正诗,以书目文献出版社一九九○年影印《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南宋初刊本为底本。校以清道光刊本(简称道光本),参校清影印宋抄本(简称影宋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傅增湘校道光本(简称傅校本)等。《四库全书》尚有《青山续集》七卷,其中卷一、卷二诗均见《青山集》,卷三至卷七诗均见孔平仲《朝散集》,故不录。另从道光本及《无为集》等书中辑得集外诗,编为第三十一卷。
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郭祥正(一○三五——一一一三),字功父,自号谢公山人,又号漳南浪士,太平州当涂(今安徽当涂)人。少有诗声,梅尧臣以比李太白。庆历中举进士,熙宁中知武冈县,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以殿中丞致仕。后复出,元丰中通判汀州,元祐三年知端州。弃去,隐于青山县,政和三年卒,年七十九。有《青山集》三十卷、《续集》七卷(存),《钱塘西湖百咏》一卷(存)。《宋史》卷四四四《文苑传》六有传,又见本集卷二三《癸酉除夜呈邻舍刘秀才》,嘉靖《太平府志》卷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吴公敏,生平不详。《宋诗纪事小传补正》卷四疑为吴公懋之误。公懋字敏功,莆田(今属福建)人。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三),曾以承议郎知泰州,官终朝请大夫(《莆阳比事》卷一、二、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葛敏修(?~一一○七?),字圣功,一字道岷,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从黄庭坚学(《江西诗徵》卷一○)。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进士。知确山县。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置党籍,三年始出籍。官至奉议郎。大观初卒。门人私谥孝友先生。有《道岷集》三十卷,已佚。事见《庐陵诗存》卷二。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二五六二
葛敏修(?——一一○七),字圣功,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从黄庭坚学。登元祐三年进士,任确山县令。坐元符上书被禁锢。大观初卒。有《道岷集》三十卷。见《庐陵诗存》卷二,《宋诗纪事》卷三四,《宋元学案补遗》卷一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8—1085 【介绍】: 即宋神宗。英宗长子。英宗即位,封颍王。治平三年,立为太子。四年,即位。熙宁二年,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图富国强兵。后命王韶、章惇开边,设熙河路,拓梅山地区。元丰时,改革官制。屡遣将进攻西夏,灵州、永乐城之战,皆大败,遂采守势。在位十九年。
全宋诗
宋神宗(一○四八~一○八五),名顼,英宗长子。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封淮阳郡王。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进封颍王。三年,立为皇太子。熙宁元年(一○六八)即位。二年,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以图富国强兵。但在变法中动摇不定,终败。四至六年,命王韶开拓熙、洮等五州,设熙河路,史称熙河开边。五年,章惇开拓梅山地区,史称梅山之役。八年,与辽重划河东边界,弃地数百里。元丰三年(一○八○)至五年,进行官制改革,史称元丰改制。屡遣将进攻西夏,灵州、永乐城之役,皆败。八年,卒,年三十八,葬于永裕陵。庙号神宗,纪元二:熙宁、元丰。事见《宋史》卷一四至一六《神宗本纪》。今录诗七首。
全宋文·卷二四三七
宋神宗赵顼(一○四八——一○八五),英宗长子。庆历八年生,初名仲针,嘉祐八年封淮阳郡王,改今名。治平元年六月进封颍王。三年十二月,立为皇太子,四年正月,即帝位。遂思除历世之弊,务振非常之功。熙宁二年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以革弊图新,于是有熙、丰新法。青苗、保甲、均输、市易、水利诸法既立,又整饬吏治,以助新法施行。四至六年,令王韶开拓熙、洮五州,设熙河路;五年,以章惇开拓梅山地区;八年,重划河东边界,弃地数百里于辽。元丰三年至五年,又改革官制,制定寄禄格,改正官名,遂使官称与实职相符;又改革铨选制度,颁三省、枢密、六曹条制。后欲取灵夏、灭西羌,遂有灵州与永乐城之败。元丰八年三月卒,年三十八。在位十九年,年号二:熙宁、元丰。据《玉海》卷二八,有御集二百卷,以文辞、政事、边防三门为目。事迹见《宋史》卷一四至一六《神宗纪》。
詹良臣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9—1120 【介绍】: 宋睦州分水人,字元公,或作元功,一字唐公。举进士不第,以特奏名补处州缙云县尉。方腊军攻处州,良臣率弓手数十百人御之,被俘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