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枝大于本(枝大於本)
树枝比树干大。比喻臣下势力超过皇上。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灌夫 通奸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 潁川 ,凌轢宗室,侵犯骨肉,此所谓‘枝大於本,脛大於股,不折必披。’”
《國語辭典》:招降纳叛(招降納叛)  拼音:zhāo xiáng nà pàn
招收投降的人,接纳敌方叛变的人。《隋唐演义》第六○回:「殿下招降纳叛,如小将辈俱自异国得侍左右,今日杀雄信,谁复有来降者?」也作「招亡纳叛」。
《漢語大詞典》:推枯折腐
犹言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极易打垮。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一:“今我至京师,陈 上谷 、 渔阳 兵马之用,还出 太原 、 代郡 ,反覆数十日,归发突骑以奔乌合之众,如推枯折腐耳。”
《漢語大詞典》:推恩削藩
汉武帝削弱诸侯王国势力的措施。汉初诸侯王国势力强大。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于公元前127年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准许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再分给子弟,建立侯国。一个王国分出许多小侯国,直属领地小了,就无力再与中央对抗了。
《國語辭典》:腿子  拼音:tuǐ zi
1.下肢。如:「他有双臃肿的腿子,走起路来,十分辛苦。」
2.跑腿的人。如:「这件事差个腿子去办就可以了。」后用来骂仗著他人势力的小喽啰。如:「狗腿子」。
《漢語大詞典》:文阀(文閥)
指凭借势力把持文坛、文化界的人。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六论“文人相轻”--二卖》:“有的卖穷和富,说这刊物是因为受了文阀文僚的排挤,自掏腰包,忍痛印出来的,所以又与众不同。”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十七:“大抵当时风气讲究门第,文坛方面也有文阀。”
《國語辭典》:为虎傅翼(為虎傅翼)  拼音:wèi hǔ fù yì
比喻为恶人助势。《三国志。卷一五。魏书。张既传》:「若便以军临之,吏民羌、胡必谓国家不别是非,更使皆相持者,此为虎傅翼也。」也作「为虎添翼」、「与虎添翼」。
《漢語大詞典》:无可奈何花落去(無可奈何花落去)
(1).毫无办法,只能任花飘落。比喻大好春光即将消逝。 宋 晏殊 《浣溪沙》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比喻某种力量或势力无可挽回地没落。 周恩来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它们﹞内外交困,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处于‘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境地。”
《國語辭典》:四面受敌(四面受敵)  拼音:sì miàn shòu dí
各方面都受到威胁或攻击。《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三国演义》第一九回:「徐州四面受敌,操必力攻,我当先思退步。」
《國語辭典》:头面人物(頭面人物)  拼音:tóu miàn rén wù
社会上有权势、有名气的人物。如:「我们惹不起这种头面人物。」
《國語辭典》:讨恶剪暴(討惡剪暴)  拼音:tǎo è jiǎn bào
讨伐消除凶恶残暴的势力。《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孙权传》:「夫讨恶剪暴,必声其罪,宜先分裂,夺其土地,使士民之心,各知所归。」
《漢語大詞典》:阎罗妖(閻羅妖)
太平天囯 对神仙鬼怪和封建势力的蔑称。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二节:“他( 洪秀全 )把地主阶级在精神上统治农民的一切神仙菩萨、妖魔鬼怪总称之为‘阎罗妖’。” 罗尔纲 《太平天囯史稿》卷八:“它(上帝教)把以 清 朝皇帝为首的封建势力看作为‘阎罗妖’。”亦省称“ 阎妖 ”。 太平天囯 洪秀全 《打服阎罗妖诗》:“天父天兄手段高,阎妖低头钻地龟。”
《漢語大詞典》:洋务派
清末兴办“洋务事业”的一派政治势力。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以“自强求富”为标榜,主张靠外国援助开办近代军事工业等,镇压人民反抗,维护封建统治。中日甲午战争后,洋务派逐渐解体。
《國語辭典》:学棍(學棍)  拼音:xué gùn
依恃权势在教育界为非作歹的人。如:「在自由民主的现代,学棍已经越来越少了。」
《國語辭典》:学阀(學閥)  拼音:xué fá
讥称以势力把持学术界或教育机关的少数人。如:「自从学术机构的主管采任期制后,已难有学阀的把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