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05,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匡时
匡床
匡山
匡君
一匡
匡衡
匡济
匡鼎
匡救
匡扶
匡坐
匡国
匡岳
匡辅
匡阜
《國語辭典》:匡时(匡時)  拼音:kuāng shí
匡正时弊、挽救时局。《后汉书。卷六二。荀淑传。论曰》:「平运则弘道以求志,陵夷则濡迹以匡时。」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文义习吏,匡时富国,以取卿相者有矣。」
《國語辭典》:匡床  拼音:kuāng chuáng
安稳、舒适的床。由竹、藤、绳索等编制而成。一说方正的床。《淮南子。主术》:「匡床蒻席,非不宁也。然民有处边城,犯危难,泽死暴骸者,明主弗安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妇人说罢,擎起一张匡床来与举子自睡,又替他喂好了马。」
分類:安适方正
《漢語大詞典》:匡山
(1).山名。即 江西省 的 庐山 。梁书·处士传·刘慧斐:“尝还都,途经 寻阳 ,游於 匡山 。” 唐 韩愈 《游西林寺题萧二兄郎中旧堂》诗:“偶到 匡山 曾住处,几行衰泪落烟霞。” 宋 叶适 《送赵季清兼谢所惠诗》:“又言謫 匡山 , 五老 烟霞鲜。” 明 徐复祚《投梭记·魔见》:“庙食 匡山 已百春,威灵显赫四方闻。”参见“ 匡庐 ”。
(2).山名。在 四川省 江油县 西,亦名 大匡山 、 大康山 。 唐 杜甫 《不见》诗:“ 匡山 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3).山名。在 浙江省 龙泉县 。此山四旁奋起,而中部低下,状如箕匡,故名。
《漢語大詞典》:匡庐(匡廬)
指 江西 的 庐山 。相传 殷 周 之际有 匡俗 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后汉书·郡国志四·庐江郡“ 寻阳 南有 九江 ,东合为 大江 ” 刘昭 注引 南朝 宋 慧远 《庐山记略》:“有 匡俗 先生者,出 殷 周 之际,隐遯潜居其下,受道於仙人而共岭,时谓所止为仙人之庐而命焉。” 唐 白居易 《草堂记》:“ 匡庐 奇秀,甲天下山。” 明 吴国伦 《鄱阳湖》诗:“欲向 匡庐 卧白云, 宫亭 水色昼氤氲。” 鲁迅 《热风·估〈学衡〉》:“ 匡庐 峨眉 ,山也,则曰纪游,采硫访碑,务也,则曰日记。” 林伯渠 《庐山即景步董老初游庐山韵》:“ 匡庐 胜境都争识,流水高山特逞奇。”参见“ 匡俗 ”。
《漢語大詞典》:匡君
(1).匡辅君主。国语·晋语七:“今 无忌 ,智不能匡君,使至於难,仁不能救,勇不能死,敢辱君朝以忝 韩 宗。”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今臣羈旅之臣也,交疏於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 唐 元稹 《夏阳县令陆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铭》:“ 魏 之先 文贞 ,有匡君之大德。”
(2).指 匡俗 兄弟。 明 王世懋 《庐山雪》诗:“千崖冰玉裹,何处着 匡 君。”参见“ 匡俗 ”。
(3).指 江西 的 庐山 。 清 赵进美 《南康登楼》诗:“空城何所有,一半是 匡 君。” 清 潘耒 《登五老峰最高顶》诗:“乘云我欲之帝廷,稍为 匡 君鸣不平。兹山何者让 衡霍 ,不岳不镇谁使令。”参见“ 匡庐 ”。
《漢語大詞典》:匡俗
(1).匡正时俗。魏书·逸士传序:“比夫迈德弘道,匡俗庇民,可得而小,不可得而忽也。”
(2).传说中的人物。一说名“匡裕”。出自 殷 、 周 之际,又传为 周武王 时或 秦 末人。兄弟七人学仙得道,结庐隐居于 南障山 。故世称 南障山 为 庐山 、 匡山 、 匡庐 ,尊 匡俗 为 匡 神。 丰子恺 《庐山面目》:“ 周朝 的 匡俗 曾经在这里隐居。”参见“ 匡神 ”。
《漢語大詞典》:匡庐(匡廬)
指 江西 的 庐山 。相传 殷 周 之际有 匡俗 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后汉书·郡国志四·庐江郡“ 寻阳 南有 九江 ,东合为 大江 ” 刘昭 注引 南朝 宋 慧远 《庐山记略》:“有 匡俗 先生者,出 殷 周 之际,隐遯潜居其下,受道於仙人而共岭,时谓所止为仙人之庐而命焉。” 唐 白居易 《草堂记》:“ 匡庐 奇秀,甲天下山。” 明 吴国伦 《鄱阳湖》诗:“欲向 匡庐 卧白云, 宫亭 水色昼氤氲。” 鲁迅 《热风·估〈学衡〉》:“ 匡庐 峨眉 ,山也,则曰纪游,采硫访碑,务也,则曰日记。” 林伯渠 《庐山即景步董老初游庐山韵》:“ 匡庐 胜境都争识,流水高山特逞奇。”参见“ 匡俗 ”。
《漢語大詞典》:一匡
使得到匡正。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遁:“ 桓文 所以一匡, 汉高 所以应天,未有不致羣贤为六翮,託豪杰为舟楫者也。” 南朝 梁 任昉 《百辟劝进今上笺》:“伐罪弔民,一匡靖乱。” 前蜀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俭德遵三尺,清时俟一匡。” 吴世昌 《癸亥初夏游襄樊遂至隆中即景感赋》:“三顾何所得?一匡志未伸。”参见“ 一匡天下 ”。
分類:使得匡正
《國語辭典》:一匡天下  拼音:yī kuāng tiān xià
原指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论语。宪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后引喻为统一天下。唐。陆贽〈平朱泚后车驾还京大赦制〉:「再定皇都,一匡天下。」
《国语辞典》:匡衡  拼音:kuāng héng
人名。西汉经学家。字稚圭,东海(今山东省郯城县)人。生卒年不详。少勤学,家贫,凿通邻家墙壁,引光读书。能文,善说诗。元帝时为相,封安乐侯。后为司隶校尉王尊弹劾,遭免官,卒于家中。
《國語辭典》:匡济(匡濟)  拼音:kuāng jì
匡助救济。《三国志。卷二三。魏书。赵俨传》:「太祖始迎献帝都许,俨谓钦曰:『曹镇东应期命世,必能匡济华夏,吾知归矣。』」《儒林外史》第一二回:「姓杨的杨老头子来讨帐,住在庙里,呆头呆脑,口里说甚么天文地理、经纶匡济的混话。」
《漢語大詞典》:匡鼎
汉书·匡衡传:“诸儒为之语曰:‘无説, 匡 鼎来; 匡 説,解人颐’。” 颜师古 注:“ 服虔 曰:‘鼎犹言当也,若言 匡 且来也。’ 应劭 曰:‘鼎,方也。’ 张晏 曰:‘ 匡衡 少时字 鼎 ,长乃易字 稚圭 。世所传 衡 与 贡禹 书,上言‘ 衡 敬报’,下言‘ 匡鼎 白’,知是字也。’ 服 、 应 二説是也。 贾谊 曰‘天子春秋鼎盛’,其义亦同,而 张氏 之説盖穿凿矣。假有其书,乃是后人见此传云‘ 匡 鼎来’,不晓其意,妄作 衡 书云‘鼎白’耳。字以表德,岂人之所自称乎?今有西京杂记者,其书浅俗,出於里巷,多有妄説,乃云 匡衡 小名 鼎 ,盖絶知者之听。”后世多从 张晏 和西京杂记之说,以“匡鼎”为 匡衡 。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恳諫留 匡鼎 ,诸儒引 服虔 。” 金 元好问 《喜李彦深过聊城》诗:“言 匡鼎 功名薄,去国 虞翻 骨相屯。” 姚华 《论文后编·目录上》:“ 匡鼎 以説名, 许 君以説文著,凡此之属,不絶於史,则又流入传记矣。”
分類:匡衡多从
《國語辭典》:匡救  拼音:kuāng jiù
匡正挽救。《书经。太甲中》:「既往背师保之训,弗克于厥初;尚赖匡救之德,图惟厥终。」《史记。卷一○一。袁盎晁错传。太史公曰》:「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雠,反以亡躯。」
《國語辭典》:匡扶  拼音:kuāng fú
匡助扶持。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想君侯文武全材,通练兵书,习春秋左传,济拔颠危,匡扶社稷,可不谓之仁乎?」《三国演义》第三回:「闻贤弟匡扶社稷,不胜之喜。」
分類:匡正扶持
《國語辭典》:匡坐  拼音:kuāng zuò
端坐、正坐。《庄子。让王》:「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清。王猷定《汤琵琶传》:「居楚三年,偶汎洞庭,风涛大作,舟人惶扰失措。应曾匡坐弹『洞庭秋思』。」
分類:正坐
《漢語大詞典》:匡国(匡國)
匡正国家。 汉 蔡邕 《上封事陈政要七事》:“夫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理政,未有其能。”《三国志·吴志·陆逊传》:“惟君天资聪叡,明德显融,统任上将,匡国弭难。” 明 无名氏 《玉环记·韦皋浔真》:“ 李晟 举贤匡国,乃臣子之忠诚;旌善赏功,乃朝廷之大典。”
《漢語大詞典》:匡岳(匡嶽)
亦作“ 匡岳 ”。 江西 庐山 的别称。 隋炀帝 《遣使往匡山参书》:“进至 匡岳 ,结夏安居。” 唐 周贺 《投江州张郎中》诗:“使君 匡岳 近,终作社中人。” 五代 齐己 《荆渚逢禅友》诗:“社思 匡岳 无 宗炳 ,诗忆 扬州 有 鲍昭 。” 清 崔伦奇 《烟水亭》诗:“秋接 湓城 同落叶,云来 匡岳 似登山。”
分類:江西庐山
《漢語大詞典》:匡辅(匡輔)
匡正辅助。后汉书·顺帝纪:“羣公卿士将何以匡辅不逮,奉答戒异?” 唐 白居易 《为人上宰相书》:“如此,则相公得不匡辅其政,缉熙其令,宣和其风乎?”明史·西域传一·哈密卫:“老人昏耄,头目亦不知朝廷耶?即迎归,善匡辅,俾孝事祖母。” 清 叶廷琯 《吹网录·石林诗话》:“著书岂能百无一疏,正赖后贤之匡辅。”
《漢語大詞典》:匡阜
江西 庐山 的别称。 唐 孟浩然 《彭蠡湖中望庐山》诗:“中流见 匡阜 ,势压 九江 雄。” 唐 刘轲 《庐山黄石岩院记》:“古老有言曰:太极之气积而为山岳,洩而为川瀆。然则 匡阜 之气,其大也乎?” 唐 李德裕 《大孤山赋》序:“余剖符 淮 司,道出 蠡泽 。属江天清霽,千里无波;点 大孤 於中流,昇旭日於 匡阜 。不因左官,岂遂斯游?”
分類:江西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