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下元节(下元节)  拼音:xià yuán jié
阴历十月十五日,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简称为「下元」。道教以下元节为水官解除厄运而举行普度仪式,民间亦在此时祭拜祖先、神灵以祈求福祉。也称为「下元日」。
《漢語大詞典》:正婚
亦作“正昏”。 指符合礼制的婚配。古人一般以男子二十岁至三十岁、女子十五岁至二十岁于春秋两季嫁娶为正婚。 晋 孔晁 《答马昭》:“ 晁 曰:‘有女怀春’,谓女无礼,过时故思;‘春日迟迟’,蚕桑始起,女心悲矣;‘嘒彼小星’,喻妾侍从夫人;‘蔽芾其樗’,喻行遇恶人;‘熠燿其羽’,喻嫁娶盛饰。皆非仲春嫁娶之候。 玄 据期尽之教,以为正婚,则奔者不禁,过於是月穷矣。”诗·召南·摽有梅序《摽有梅》,男女及时也” 唐 孔颖达 疏:“ 毛 以卒章云三十之男、二十之女为蕃育法,二章为男年二十八九、女年十八九,首章谓男年二十六七、女年十六七,以梅落喻年衰,则未落宜据男年二十五、女年十五矣。则 毛 以上二章陈年盛正昬之时,卒章蕃育法,虽在期尽,亦是及时。”诗·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毛 传“春,不暇待秋也” 唐 孔颖达 疏:“《传》以秋冬为正昬。此云春者,此女年二十期已尽,不暇待秋也。”周礼·地官·媒氏“中春之月,令会男女” 唐 贾公彦 疏:“举正昬以刺时。”
《國語辭典》:加笄  拼音:jiā jī
以簪束发。古代女子十五岁行加笄之礼,以示成年。见《礼记。内则》。
《漢語大詞典》:地漏
俗称阴历二月二十五日下雨为地漏,并谓为多雨之征。
《國語辭典》:新大陆(新大陸)  拼音:xīn dà lù
1.美洲。参见「美洲」条。如:「他朝思暮想的,就是移民新大陆。」
2.比喻新奇的境界或发现。如:「攀登至最高峰,他发现了一处人迹罕至的人间仙境,好似一块新大陆。」
《国语辞典》:光明灯(光明灯)  拼音:guāng míng dēng
一种在庙宇点放以祈福的灯。每年阴历正月十五日起,寺庙开始接受信众捐灯点亮,摆放在奉祀诸神的大殿内。灯上都有名牌书写点灯信徒的姓名,长明一整年,祈求诸神庇佑信徒全年平安顺遂。也称为「元辰灯」。
《漢語大詞典》:洪醉
大醉。南史·后妃传下·元帝徐妃:“妃性嗜酒,多洪醉,帝还房,必吐衣中。”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五:“﹝他们﹞好像洪醉以后,全然没有理智地相扑,相打,狂咬,狂笑,狂喊!”
《國語辭典》:鬼节(鬼節)  拼音:guǐ jié
旧称清明、中元、寒衣为中国的三大鬼节,并会在此三日祭祀祖先。
《漢語大詞典》:十八路
宋 代行政区划。 宋 太宗 至道 三年分境内为十五路,到 仁宗 时,又增三路,共为十八路: 京东 、 京西 、 河北 、 河东 、 陕西 、 淮南 、 江南东 、 江南西 、 荆湖南 、 荆湖北 、 两浙 、 福建 、 益州 、 梓州 、 利州 、 夔州 、 广南东 、 广南西 。到 神宗 元丰 末,又分为二十三路。参阅文献通考·舆地宋史·艺文志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二。
《漢語大詞典》:阻防
阻拦防守。宋书·何承天传:“浚復城隍,以增阻防。”京剧《渡阴平》第十五场:“[ 邓艾 唱]:只说用兵妙计广,谁知 诸葛 有阻防。”
《国语辞典》:西印度  拼音:xī yìn dù
West Indies
旧指美洲。十五世纪时,义大利航海家哥伦布航行大西洋,发现南北美洲一带的岛屿,误以为印度,又因其位于西半球,故称为「西印度」。
《国语辞典》:下半月  拼音:xià bàn yuè
每月十五日以后的日子,称为「下半月」。如:「这个月的薪水才到中旬就用得差不多了,下半月不知该怎么过日子?」
分类:十五日子
《国语辞典》:申不害  拼音:shēn bù hài
人名。生卒年不详。战国时韩人。相韩昭侯十五年,国治兵强,终其身,无有侵韩者。其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与慎到、韩非同为法家代表人物。著有〈申子〉二篇。
《國語辭典》:盂兰节(盂蘭節)  拼音:yú lán jié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梵文Ullambana的音译,意指「救倒悬」,指解救正在受苦的饿鬼。根据《盂兰盆经》记载,释迦牟尼佛有一弟子目连,因母亲做了许多坏事,死后变成了饿鬼。目连为了救母亲脱离「倒悬」,向释迦牟尼佛哭救。佛陀要目连在七月十五日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母亲便能得救。目连依佛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因此,汉传佛教地区便根据《盂兰盆经》,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举行超渡仪式,认为此举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也称为「佛欢喜日」、「僧自恣日」。
《國語辭典》:放河灯(放河燈)  拼音:fàng hé dēng
中元节时,把莲花灯放入水中的民间习俗,称为「放河灯」。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城东外春场六》:「(七月)十五日诸寺建盂兰盆会,夜于水次放灯,曰放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