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华严(華嚴)
(1).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简称。有三种译本。 宋 陈师道 《谢寇十一惠端砚》诗:“敢书细字注鱼虫,要传《华严》八千偈。”
(2).佛教语。天台宗所说“五时”教之一。指 释迦牟尼 成道之初在菩提树下所说的大乘无上法门。因其高深,解悟者少。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 隋 以来判教诸师,皆曰‘华严’日出时,‘法华’日中时,‘涅槃’日入时。”
(3).指华严宗所说的大乘境界。 康有为 《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孺博曼宣》诗之二:“华严帝网重重现,广乐钧天窃窃听。”
《国语辞典》:华严经(华严经)  拼音:huá yán jīng
书名。全称为「大方广佛华严经」。是由一些小部经,逐渐发展成的大部经典。汉译本有三:一、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六十卷本。二、唐实叉难陀译,八十卷本。三、唐般若译,四十卷本。是中国华严宗和法相宗据以立宗的经典之一。
《國語辭典》:华严宗(華嚴宗)  拼音:huá yán zōng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以华严经为该宗教义的依据,故称为「华严宗」。实际创始人是法藏,但传统上以杜顺为初祖。在判教上尊华严经为最高经典,并从华严经的思想,发展出法界缘起、十玄、四法界、六相圆融的学说,发挥事事无碍的理论。此派从盛唐立宗,至武宗灭佛后,逐渐衰微。又法藏受封贤首国师,故此宗也称为「贤首宗」。
《国语辞典》:华严五祖(华严五祖)  拼音:huá yán wǔ zǔ
佛教华严宗的五位祖师。一为终南杜顺,二为云华智俨,三为贤首法藏,四为清凉澄观,五为圭峰宗密。
《国语辞典》:华严原人论(华严原人论)  拼音:huá yán yuán rén lùn
书名。唐朝圭峰宗密撰,一卷。本华严宗旨论究心性,为宋儒性理学的先驱。
《国语辞典》: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拼音:huá yán yī shèng jiào yì fēn qí zhāng
书名。唐朝法藏著,四卷。是华严宗判教的理论著作。本书将释迦说法,分为五时,判其后的流派为十宗,而以华严宗为最圆满。也称为「华严一乘教分记」、「华严五教章」。
《国语辞典》:华严金狮子章(华严金狮子章)  拼音:huá yán jīn shī zǐ zhāng
书名。唐朝法藏著,一卷。此书是法藏为武则天讲解华严奥义,指镇殿金狮子为喻,进而撰成。简要的概括华严宗的基本论点,是华严宗最重要的论著之一。
《漢語大詞典》:华严世界(華嚴世界)
佛教语。法身佛 毘卢遮那 的净土。以大莲花中包藏微尘数的世界,故名。见《华严经》卷八。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八:“一滴水就是一个须弥世界;一只苍蝇的眼睛,也是一个华严世界。”
《國語辭典》:五味  拼音:wǔ wèi
甜、酸、苦、辣、咸五种滋味。《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淮南子。原道》:「无声而五音鸣焉,无味而五味形焉,无色而五色成焉。」
《漢語大詞典》:六宗
(1).古所尊祀的六神。《书·舜典》:“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徧于群神。”六宗为何神, 汉 以来诸说不一:(1) 汉 伏胜 、 马融 谓天、地、春、夏、秋、冬。(2) 汉 欧阳 、 大小夏侯 、 王充 谓位于天地四方之间,助阴阳变化者。(3) 汉 孔光 、 刘歆 谓乾坤六子:水、火、雷、风、山、泽。(4) 汉 贾逵 谓天宗三:日、月、星;地宗三:河、海、岱。(5) 汉 郑玄 谓星、辰、司中、司命、风师、雨师。(6) 三国 魏 刘劭 谓太极冲和之气,为六气之宗。(7) 晋 王肃 等谓四时、寒暑、日、月、星、水旱。(8) 晋 张髦 谓祖考三昭三穆。(9) 晋 司马彪 谓天宗、地宗及四方之宗。(10) 北魏 孝文帝 谓皇天大帝与五帝。参阅书·舜典 唐 孔颖达 疏、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虞书六宗义
(2).谓 汉 文帝 、 武帝 、 宣帝 、 元帝 、 明帝 、 章帝 。后汉书·安帝纪:“癸巳,告祀二祖、六宗。” 李贤 注:“六宗,谓 孝文 曰 太宗 , 孝武 曰 代(世)宗 , 孝宣 曰 中宗 , 孝元 曰 高宗 , 孝明 曰 显宗 , 孝章 曰 肃宗 。”
(3).佛教以三论、法相、华严、律、成实、俱舍为六宗。其中,成实、俱舍二宗为小乘;其馀四宗另加天台、真言二宗,称大乘六宗。
《国语辞典》:旧话(旧话)  拼音:jiù huà
以前所说过的话。宋。刘克庄〈华严知客寮〉诗:「涉世昏昏忘旧话,入山历历记前游。」
华严宗七祖
【佛学大辞典】
(名数)第一马鸣菩萨,第二龙树菩萨,第三支那之元祖帝心尊者杜顺,第四云华尊者智俨,第五贤首大师法藏,第六清凉大师澄观,第七圭峰大师宗密也。此七祖宋净源奉敕记之。见八宗纲要。
八十华严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唐实叉难陀新译之华严经八十卷,谓之八十华严经。
华严释经十门
【佛学大辞典】
(名数)释华严经自十方面者:一教起因缘,二藏教所摄,三义理分齐,四教所被机,五教体浅深,六宗趣通局,七部类品会,八传译感通,九总释经题,十别释文义。出华严大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