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记里鼓(記里鼓)
(1).计数里程之鼓。隋书·元巖传:“ 巖 卒之后, 蜀王 竟行其志,渐致非法,造浑天仪、司南车、记里鼓,凡所被服,拟於天子。”
(2).比喻单调刻板的应酬之作。 清 王士禛 渔洋诗话卷上:“古人诗只取兴会超妙,不似后人章句,但作记里鼓也。”参见“ 记里车 ”。
《漢語大詞典》:记里车(記里車)
古代一种能标示道路里程的车子。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大章车,所以识道里也,起於 西京 。亦曰记里车。车上为二层,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层击鼓,行十里,上层击鐲。《尚方故事》有作车法。”隋书·礼仪志五:“记里车,驾牛。其中有木人执槌,车行一里,则打一槌。”晋书·舆服志:“记里鼓车,驾四,形制如司南。其中有木人执槌向鼓,行一里则打一槌。”
《漢語大詞典》:谢秋娘(謝秋娘)
词牌名。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 朱崖 李太尉 镇 淛 西日,为亡妓 谢秋娘 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亦曰《梦江南》。”又名《江南好》《春去也》《望江梅》,单调,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韵。此词到 宋 代始为双调,又名《安阳好》《梦仙游》《步虚声》《壶山好》《望蓬莱》《归塞北》。五十四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参阅《词谱·忆江南》
《漢語大詞典》:渔歌子(漁歌子)
(1).词牌名。本为 唐 教坊曲。单调,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韵。见《敦煌曲子词》。双调,五十字,仄韵。始自花间集, 五代 顾夐 作。
(2).曲牌名。又名《渔父乐》。属南曲越调,字句格律与词牌半阕略异。用作引子。
《漢語大詞典》:南歌子
唐 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有单调、双调。单调二十三字,平韵,又名《春宵曲》《水晶帘》《碧窗梦》。双调五十二字,又有平韵,仄韵两体。又名《南柯子》《望秦川》《风蝶令》。此词曲调本属南音,故名《南歌子》
《漢語大詞典》:江城子
(1).词牌名。又名《江神子》《水晶帘》《村意远》。 唐 、 五代 词多为单调,自三十五字至三十七字不等,平声韵。至 宋 人始作双调七十字,有平韵、仄韵两体。
(2).曲牌名。属南曲中吕宫。字句格律与词牌双调体半阕同。用作引子。另南曲越调有《江神子》曲牌,亦名《江城子》,与中吕宫《江城子》不同。
《國語辭典》:拉长(拉長)  拼音:lā cháng
1.延长。如:「一场误会拉长了他们之间的距离。」《红楼梦》第二七回:「他们必把一句话拉长了,作两三截儿,咬文嚼字,拿著腔儿,哼哼唧唧的,急的我冒火。」
2.使能伸缩功能的器官等放大功能。如:「拉长耳朵听。」《文明小史》第二○回:「拉长了锯木头的喉龙,说道:『诸公,诸公!大祸就在眼前,诸公还不晓得吗?』」
《漢語大詞典》:斋钟衙鼓(齋鐘衙鼓)
斋堂的钟声和官衙的鼓声。比喻单调乏味的生活。 清 汪琨 《水龙吟·送龚璱人出都》词:“彼此斋鐘衙鼓,料难忘,分襟情绪。”
《漢語大詞典》:望梅花
词牌名。原为 唐 教坊曲名。此词有单调、双调,均为三十八字。单调六句六仄韵;双调前段三句二平韵,后段三句三平韵。双调尚有三体,字句迥异。参阅《词谱》卷三。
《国语辞典》:枯燥无味(枯燥无味)  拼音:kū zào wú wèi
单调、呆板而没有趣味。如:「枯燥无味的文章往往不受读者欢迎。」
《国语辞典》:速食  拼音:sù shí
简单调理即可食用的食品。如:「速食面」。
《国语辞典》:单眼相机(单眼相机)  拼音:dān yǎn xiàng jī
一种单镜头反射式照相机。可简单调换镜头,取景不会有视差,可忠实拍出取景镜所看到的景观。俗称为「傻瓜相机」。英文简称为「SLR相机」。
《國語辭典》:乾巴巴  拼音:gān bā bā
1.乾枯瘦瘪的样子。如:「这只小狗乾巴巴的,好可怜!」
2.乾燥。如:「这种乾巴巴的土地,什么也种不活。」
3.形容辞采不够优美,内容不够生动。如:「你的文章看起来乾巴巴的,一点也不吸引人。」
《國語辭典》:乾巴  拼音:gān bā
1.失去水分而乾涸。如:「池塘里的烂泥经过连日的曝晒,全都乾巴了。」
2.皮肤因缺少油脂而显得乾燥。如:「冬天的时候,皮肤应该擦些乳液,否则会乾巴得难受。」
《漢語大詞典》:乾巴
1.干硬的饼状食物。《西游记》第十三回:“那 伯钦 另设一处,铺排些没盐没酱的老虎肉……点剁鹿肉、乾巴,满盘满碗的陪着 三藏 吃斋。”
2.因失去水分而收缩。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六:“太阳燥热……苞米的红缨一半干巴了。” 杨朔 《桃树园》:“ 石老海 病的有年数了,半身不遂,两条腿瘦得就象那干巴树枝,瘫在炕上不能动弹。”
3.指语言文字枯燥单调。 茹志鹃 《新当选的团支书》:“写完后自己看看又觉得太生硬,太干巴,于是撕掉重新再来。” 黄宗英 《大雁情》:“我实在不会写文章,挺生动的事儿,让我一写就干巴了。”
《漢語大詞典》:乾巴巴
1.干硬貌。 老舍 《骆驼祥子》十八:“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的发着些白光。” 李汉平 《“吓一跳”的故事》:“﹝ 小夏 ﹞猛地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干巴巴的馒头。”
2.干瘦貌。 张天翼 《春风》:“那孩子慌慌地站了起来。又黄又瘦,脸上干巴巴的。”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第一景:“她颤巍巍摇着头,干巴巴的瘪嘴激动得一抽一抽的。”
3.枯燥单调。 茅盾 《少儿文学的春天到来了》:“当时(指1960年前后)的少年文学作品,绝大部分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政治挂了帅,艺术脱了班,故事公式化,人物概念化,文字干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