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背谲(背譎)
亦作“ 背穴 ”。亦作“ 背璚 ”。亦作“ 背鐍 ”。 太阳周围的云气。《淮南子·览冥训》:“君臣乖心,则背譎见于天。” 高诱 注:“日旁五色气在两边,外出为背,外向为譎。”晋书·天文志中:“冠珥背璚,重迭次序,在于日旁也。”
《國語辭典》:侧根(側根)  拼音:cè gēn
植物根系中由主根周围生出分枝,向横方或斜下方延伸的根,称为「侧根」。也称为「支根」。
《國語辭典》:环晕(環暈)  拼音:huán yùn
日月四周的圆形光圈。《新五代史。卷五九。司天考第二》:「而五代之际,日有冠珥、环晕、缨纽、负抱、戴履、背气,十日之中常七八,其繁不可以胜书,而背气尤多。」
《國語辭典》:发晕(發暈)  拼音:fā yūn
1.头晕,头脑有昏迷晕眩的感觉。
2.形容因视物不明,造成晕眩的感觉。
《漢語大詞典》:黼荒
覆盖在天子棺上周围绣有白黑相间斧形花纹的布。《礼记·丧服大记》:“饰棺,君龙帷,三池,振容,黼荒。” 郑玄 注:“荒,蒙也,在旁曰帷,在上曰荒,皆所以衣柳也。士布帷。布荒者,白布也。君、大夫加文章焉。黼荒,缘边为黼文。” 孔颖达 疏:“黼荒者,荒,蒙也,谓柳车上覆,谓鳖甲也。缘荒边为白黑斧文,故云黼荒。”
《國語辭典》:蛋白  拼音:dàn bái
1.一种含碳、氢、氧、氮、硫的有机化合物。参见「蛋白质」条。
2.包在蛋黄外面的透明黏液,是未成形幼鸟的养料。也称为「蛋清」。
《漢語大詞典》:墓厉(墓厲)
茔地周围界域的标志。周礼·春官·墓大夫:“凡争墓地者,听其狱讼,帅其属而巡墓厉,居其中之室以守之。” 郑玄 注:“厉,塋限遮列处。” 贾公彦 疏:“云巡墓厉者,谓墓大夫帅其属巡行遮列之处。”
《漢語大詞典》:轮辋(輪輞)
车轮周围边缘的部分。 晋 王嘉 拾遗记·魏:“车皆鏤金为轮輞,丹画其轂軛。”
《漢語大詞典》:青珥
指日晕或月晕。一种因光的折射现象而在日、月周围形成的青色光晕。 唐 陈陶 《关山月》诗:“度磧衝云朔风起,边笳欲晚生青珥。”宋史·天文志五:“﹝ 隆兴 二年﹞七月甲申朔,日生赤黄晕不匝,上生重晕,又生背气及青珥。”
《漢語大詞典》:热岛
大城市因人口稠密、建筑密度高、工业集中而大气温度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年平均温度比周围地区高0.5~1.0°c。可造成局部地区的气象异常,如造成城市上空云量和降水量增加等。
《國語辭典》:热点(熱點)  拼音:rè diǎn
大陆地区用语:(1)热门地区。如:「旅游热点」。(2)国际政治、军事冲突激烈的地方。(3)受到众人关注和欢迎的事物和问题。如:「社会活动的热点」。
《漢語大詞典》:戟气(戟氣)
日晕时周围出现似戟的光。清史稿·天文志十三:“日生六交晕者, 康熙 十七年正月丁酉兼两珥,背、抱、戟、纽四气。二十八年十二月己丑兼两珥、背气、左右戟气。”清史稿·天文志十三:“二十九年正月甲辰兼抱气、背气、戟气。”
分類:日晕周围
《漢語大詞典》:嗑咂
周围,环绕。 宋 梅尧臣 《湖州寒食陪太守南园宴》诗:“竹亭临水美可爱,嗑咂草木皆吐苞。”
分類:周围环绕
《國語辭典》:框框  拼音:kuāng kuang
1.在文字、图片周围所加的线条。如:「他用签字笔在照片四周加上了一个红框框。」
2.事物固有的格式及范围。如:「张女士所编导的舞台剧,突破了传统的框框,令人耳目一新。」也称为「框子」。
《漢語大詞典》:油晕(油暈)
磨墨时,墨汁在墨锭周围形成的光亮的墨晕,谓之“油晕”。 唐 冯贽 云仙杂记·墨纹如履皮:“墨纹如履皮,磨之有油晕者,一两可染三万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