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国外(国外)  拼音:guó wài
本国以外的地区。如:「他自国外考察回来后,对处理事务有很多新的看法。」
《国语辞典》:国外汇兑(国外汇兑)  拼音:guó wài huì duì
国际间以货币表示的经济价值的移转。移转手段或用现金,或用信用證券。
《漢語大詞典》:敌国外患(敵國外患)
指来自敌对国家的侵略骚扰。《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恆亡。” 章炳麟 《藩镇论》:“敌国外患,日冯陵而无已。”
《國語辭典》:海表  拼音:hǎi biǎo
海外的地方。《书经。立政》:「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
《國語辭典》:域外  拼音:yù wài
疆界以外、国外。《汉书。卷五一。邹阳传》:「驰域外之议,独观乎昭旷之道也。」
分類:域外国外
《漢語大詞典》:远邦(遠邦)
远方;国外。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声传海内威远邦,称霸 穆 桓 齐 楚庄 。”
分類:远方国外
《國語辭典》:海外  拼音:hǎi wài
1.国外。如:「她长年旅居海外。」《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便附了他们航海,看看海外风光,也不枉人生一世。」
2.上海方言。指说大话、摆架子。《官场现形记》第九回:「上海地方,还轮不著他海外哩!」
《國語辭典》:出口  拼音:chū kǒu
1.将本国货物运到外国。也称为「输出」。
2.赴张家口以北等边塞之地。《儿女英雄传》第四○回:「一出口连个住处没有,一天二百里,好容易盼到站了,得住那个恶臭的蒙古包。」
3.清代遣戍犯人至关外,称为「出口」。《官场现形记》第四八回:「将来他三人的罪名,重则杀头,轻则出口。」
4.出言。《红楼梦》第五六回:「这件事须得姑娘说出来,我们奶奶虽有此心,也未必好出口。」《文明小史》第一一回:「因为这事自己不便出口,只好托师爷把首县请来,同他商量。」
5.外出的门。相对于入口而言。如:「下车后我会在火车站出口等你。」
6.船只驶出港口。《文明小史》第二四回:「次日出口,风平浪静,两人凭栏看看海中景致。」
《國語辭典》:输入(輸入)  拼音:shū rù
1.外国或外地的货物输入本国或本地。如:「输入品」、「输入量」。也作「进口」、「入口」。
2.电脑资料、信号的接收储存。
《漢語大詞典》:敌寇(敵寇)
从国外入侵的敌人。 陈毅 《寄友》诗序:“一九三七年春,敌寇策动侵 华 日急。”
《國語辭典》:舶来(舶來)  拼音:bó lái
从外国进口。如:「舶来品」、「舶来货」。
《国语辞典》:外引  拼音:wài yǐn
大陆地区指对国外资金、技术等的引进。
《漢語大詞典》:外奔
逃亡国外;逃离本阵营,投奔他方。宋书·薛安都传:“ 安都 勤王之略,义闕於藩屏,以地外奔,罪同於三叛。”魏书·太祖道武帝纪:“ 慕容 支属百餘家,谋欲外奔,发觉,伏诛,死者三百餘人。”
《漢語大詞典》:外溢
(1).显露于外。 南朝 梁 沈约 《绣像题赞》:“縟文内炳,灵姿外溢;水耀金沙,树罗琼实。” 唐 杜牧 《吏部侍郎沈公行状》:“温良恭俭,明智忠信;内积外溢,自然相随。” 宋 范镇 《大报天赋》:“款謁之辞称毕,孝思之容外溢。”
(2).流入国外。 孙中山 《民生主义》:“全国所用的货物,都时靠外国制造输运而来,所以利权总是外溢。” 茅盾 《子夜》五:“ 中国 的实业能挽回金钱外溢的,就只有丝。”
《漢語大詞典》:舶贾(舶賈)
国外来的商人。新唐书·淮阳王汉传:“ 敬宗 侈宫室,舶贾献沉香亭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