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7,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台衡
仲山
韩魏
批答
高官
鸿钧
六事
上卿
邓禹
彤弓
手板
相臣
九锡
遗表
柄臣
《漢語大詞典》:台衡
喻宰辅大臣。台,三台星;衡,玉衡,北斗杓三星。皆位于紫微宫帝座前。 晋 陆机 《赠弟士龙》诗之一:“奕世台衡,扶帝紫极。” 唐 杨炯 《为刘少傅等谢敕书慰劳表》:“臣等窃循愚蔽,谬荷恩私,或位联辅弼,职在台衡。” 王闿运 《刚直彭公墓志铭》:“虽辞圭组,卒践台衡。”
《漢語大詞典》:仲山
(1).指 仲山甫 。 周宣王 时著名的大臣。见诗·大雅·烝民。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铭箴:“ 吕望 铭功於 昆吾 , 仲山 鏤绩於庸器,计功之义也。” 唐 张九龄 《祭张燕公文》:“故能羽翼 圣后 ,丹青元化,陈 皋陶 之謨谋,尽 仲山 之夙夜。”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上:“ 丁晋公 之南迁也,行过 潭州 ,自作《斋僧疏》云:‘补 仲山 之袞,虽曲尽於巧心;和 傅説 之羹,实难调於众口。’”
(2).山名。在 陕西省 泾阳县 西北。传说 汉高祖 兄 刘仲 葬其地。 唐 唐彦谦 有《仲山》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二·西安府上·泾阳县》:“ 中山 …… 汉 元鼎 初,获寳鼎於 汾阴 ,荐之 甘泉 ,鼎至 中山 ,氤氲有黄气盖焉,俗譌为 仲山 ,云 汉高祖 兄 仲 居此。”
《漢語大詞典》:韩魏(韓魏)
指 春秋 时 晋国 的 韩 氏、 魏 氏两家大臣,后又共同分 晋 立国而为诸侯。后亦以“韩魏”称富贵之家。孟子·尽心上:“ 孟子 曰:‘附之以 韩 魏 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 朱熹 集注:“ 韩 魏 , 晋 卿富家也。” 汉 邹阳 《狱中上书自明》:“ 秦 用 商鞅 之法,东弱 韩 魏 。” 唐 杜牧 《阿房宫赋》:“ 燕 赵 之收藏, 韩 魏 之经营。”
分類:两家大臣
《國語辭典》:批答  拼音:pī dá
君王对臣子或长官对部属的奏疏呈文,加以批示或答覆。《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一》:「玄宗初,置『翰林待诏』,以张说、陆坚、张九龄等为之,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
《國語辭典》:高官  拼音:gāo guān
职位高的官吏。如:「高官厚禄」。《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九:「又道是百足之虫,至死不僵,跌扑不多时,转眼就高官大禄,仍旧贵显。」
《漢語大詞典》:鸿钧(鴻鈞)
(1).大钧。指天或大自然。《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周朝飨乐章》:“鸿钧广运,嘉节良辰。” 元 吴澄 《咏雪》:“腊转鸿钧岁已残,东风剪水下天坛。” 明 张居正 《贺元旦表三》:“岁月更新于凤歷,气机初转于鸿钧。” 郭沫若 《湖心亭》:“明年鸿钧运转,四十六岁交大运。”
(2).比喻国柄;朝政。 宋 司马光 《效赵学士体成口号十章献开府太师》之十:“八十聪明强健身,况从壮岁秉鸿钧。” 宋 秦观 《代贺蔡相公启》:“ 姚元崇 入赞鸿钧,初闻远略; 霍子孟 建承顾命,益见忠谋。”亦指执掌国柄的大臣。 唐 李商隐 《为绛郡公上李相国启》:“仰台曜以瞻辉,望鸿钧而竚惠。”
(3).指鸿恩。 唐 苏颋 《代家君让左仆射表》:“非臣微命,能答鸿钧。” 宋 陆游 《上王宣抚启》:“伤弱植之易摇,悼鸿钧之难报。” 明 张居正 《贺冬至表》:“臣等袜线才微,愧无裨於龙袞;涓埃念切,期仰答乎鸿钧。”
《漢語大詞典》:六事
(1).上古指领兵的六卿。书·甘誓:“大战于 甘 ,乃召六卿。王曰:‘嗟!六车之人,予誓告汝。’” 孔 传:“各有军事,故曰六事。”后因以指朝中的军事大臣。 唐 白居易 《忆晦叔》诗:“六事尽思君作伴,几时归到 洛阳 来。” 宋 曾巩 《兵部侍郎制》:“夫兵,天下之备,谁能去之?自士不出於井地,而将非六事之人,歷世以来,皆古之宜法,而患夫势之难行。”
(2).相传 商 初天下大旱, 汤 曾祷于 桑林 ,以六事自责。荀子·大略:“ 汤 旱而祷曰:‘政不节与?使民疾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宫室荣与?妇謁盛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苞苴行与?谗夫兴与?何以不雨至斯极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素车祷旱,以六事责躬,则雩禜之文也。” 宋 黄庭坚 《常父惠示丁卯雪十四韵谨同韵赋之》:“ 桑林 请六事,河水问九畴。” 明 李东阳 《正德丙寅正月二日雪》诗:“却讶 桑林 纔六事,也能昭格应 商 祈。”
(3).谓貌、言、视、听、思心、王极。古人以为此六者有失,必致六气相伤,发生灾害。尚书大传卷三:“若民不敬事,则会批之于六沴、六事之机以县示我。” 郑玄 注:“事,六事也……言天下有过,神灵亦合推於六沴。六事,貌、言、视、听、思心、王极。机,天文也。天文运转以县(悬)见六事之变异示我。”按,后汉书·五行志一“气之相伤谓之沴” 刘昭 注引《续汉书》谓六事为貌、言、视、听、思、心。 宋 苏舜钦 《大风》诗:“六事不合暴风作,尝闻《洪范》有此言。”
(4).考察地方官吏政绩的六项内容。金史·百官志一:“ 宣宗 兴定 元年,行辟举县令法,以六事考之,一曰田野闢,二曰户口增,三曰赋役平,四曰盗贼息,五曰军民和,六曰词讼简。”《水浒传》第一二○回:“﹝ 宋江 ﹞到任之后,惜军爱民,百姓敬之如父母,军校仰之若神明,讼庭肃然,六事俱备。”
(5).指六书。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指事象形会意为形体之事,形声假借为声音之事,转注者,训詁之事也。 虞 夏 书契,今不可见,岣嶁禹书,伪造不足论, 商 周 以来,则刻於骨甲金石者多有,下及 秦 汉 ,文字弥繁,而摄以六事,大抵弭合。”参见“ 六书 ”。
《國語辭典》:六书(六書)  拼音:liù shū
1.为中国文字的六种创造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清。段玉裁。注。也称为「六体」。
2.王莽时的六种字体。即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书、鸟虫书。见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也称为「六体」。
《國語辭典》:上卿  拼音:shàng qīng
1.古代官阶。三代时,天子、诸侯国皆设卿,分上、中、下三等,上卿为最高的等级。《左传。成公三年》:「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后泛指朝中大臣。唐。高适〈崔司录宅燕大理李卿〉诗:「上卿才大名不朽,早朝至尊暮求友。」
2.民国初年文官中最高级的官秩。
《漢語大詞典》:邓禹
(2-58)东汉大臣。字仲华,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南)人。新莽败亡后投刘秀,率军镇压农民起义军。刘秀称帝后,拜大司徒。不久渡河入关,所部号称百万。却屡败于赤眉军,至全军覆没。刘秀统一全国后,被封为高密侯。明帝时,追念开国功臣功绩,将二十八名功臣图画于洛阳南宫云台,称“云台二十八将”,邓禹居首。
《國語辭典》:彤弓  拼音:tóng gōng
1.红色的弓。古代天子用来赏赐有功的诸侯或大臣,使专用于征伐。《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
2.《诗经。小雅》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彤弓,天子锡有功诸侯也。」古代天子宴飨有功诸侯赏赐弓矢时的乐歌。首章二句为:「彤弓弨兮,受言藏之。」
《國語辭典》:手板  拼音:shǒu bǎn
1.笏。古时大臣朝见天子时,用以记事备忘的狭长板子。北周。庾信〈杨柳歌〉:「连钱障泥渡水骑,白玉手板落盘螭。」《喻世明言。卷一二。众名姬春风吊柳七》:「以妓为家,将一个手板上写道:『奉圣旨填词柳三变。』」也作「手版」。
2.手本的别名。参见「手本」条。
3.手掌。
《國語辭典》:手本  拼音:shǒu běn
1.用手抄写的书籍。
2.告状的文书。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下。齐惠休上人齐道猷上人齐释宝月》:「廓子赉手本出都,欲讼此事,乃厚赂止之。」
3.明清时门生见座师或下官见上官时所用的名帖。《水浒传》第二回:「所有一应合属公吏衙将,都军禁军,马步人等,尽来参拜,各呈手本,开报花名。」《儒林外史》第七回:「正在沉吟,长班又送进一个手本,光头名字,没有称呼,上面写著『范进』。」也称为「手板」、「手版」。
《漢語大詞典》:相臣
宰相。亦泛指大臣。 宋 梅尧臣 《送张待制知越州》诗:“沧海东边 会稽郡 ,朱轮远下相臣家。”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纪隆平:“詔 脱脱 安置 淮安路 , 也先帖木儿 安置 寧夏路 ,别选相臣统其兵。”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官常一:“贤者与贤者处,时多异同,其流遂至於公门别户,如公(指 韩琦 )者,真相臣之则也夫。”
分類:宰相大臣
《國語辭典》:九锡(九錫)  拼音:jiǔ xí
古代天子优礼大臣,所赐与的车马、衣服、乐器、朱户、纳陛、虎贲、弓矢、鈇钺、秬鬯等九种物品。《三国演义》第六一回:「合受魏公之位,加九锡以彰功德。」明。周朝俊《红梅记》第二四出:「我为一朝臣宰,礼绝百寮,恩加九锡,封祖荫孙,富贵已极。」
《國語辭典》:遗表(遺表)  拼音:yí biǎo
从前大臣临死前所起的遗言章奏,死后上陈于君主,称为「遗表」。《宋史。卷二五六。赵普传》:「周显德初,永兴军节度刘词辟为从事,词卒,遗表荐普于朝。」《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将陶谦遗表,申奏朝廷。」也称为「遗摺」。
《國語辭典》:柄臣  拼音:bǐng chén
掌握权柄的大臣。《汉书。卷六七。杨胡朱梅云传》:「下轻其上爵,贱人图柄臣,则国家摇动而民不静矣。」《新唐书。卷二○八。宦者列传下。韩全诲》:「不如显斥一二柄臣,许馀人自新,妄谋必息。」
分類:掌权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