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贾傅(賈傅)
汉 贾谊 。因曾官 长沙王 太傅,故称。
《漢語大詞典》:三太
太师、太傅、太保的合称。新唐书·仪卫志上:“东宫官居上臺官之次,王府官又次之,唯三太、三少、宾客、庶子、玉傅随本品。”
《漢語大詞典》:三师(三師)
(1). 北魏 以后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见《通典·职官一》。 唐 窦常 《奉贺太保岐公》诗:“五色詔中宣九德,百僚班外置三师。”金史·百官志一:“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各一员,皆正一品,师范一人,仪刑四海。”
(2).星名。宋史·天文志二:“三公三星,在北斗杓南,及魁第一星西,一云在斗柄东,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在魁西者名三师。”
(3).三国的军队。左传·隐公十年:“癸,亥,克之,取三师焉。” 杜预 注:“三国之军在 戴 ,故 郑伯 合围之。”
(4).佛教语。指授具足戒的三名和尚,即戒和尚、羯磨师和教授师。 唐 道宣 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三:“若论发戒功,与三师齐德,何为不请之乎?可準三师而请。”参见“ 三师七僧 ”。
《漢語大詞典》:三师七僧(三師七僧)
佛教语。佛徒授比丘具足戒,行三师七僧之制。三师指戒和尚、羯磨师和教授师。七僧指七名作证的和尚。也称为“三师七证”。参阅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之三。萨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二:“受戒时须三师七僧。”
《漢語大詞典》:两疏(兩疏)
汉 疏广 与其侄 疏受 的合称。 广 为太傅, 受 为少傅,因年老同时主动辞官,受到人们尊重。 唐 孟浩然 《送告八从军》诗:“正待功名遂,从君继两 疏 。” 宋 苏轼 《次韵李端叔送翟安常赴阙兼寄子由》:“白髮归心凭説与,古来谁似两 疏 贤。” 宋 范公称 过庭录:“田园粗足,两 疏 那见於復来。” 明 屠隆 《綵毫记·母子虑祸》:“合则致主匡时,希 留侯 谢傅 之迹;不合则奉身而退,追两 疏 都水 之风。”
分類:与其太傅
《漢語大詞典》:四府
(1). 西汉 以丞相、御史、车骑将军、前将军府为四府。汉书·赵充国传:“詔举可护羌校尉者,时 充国 病,四府举 辛武贤 小弟 汤 。” 王先谦 补注引 胡三省 曰:“丞相、御史、车骑将军、前将军府也。”
(2). 东汉 以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或太傅)府为四府。后汉书·赵典传:“ 建和 初,四府表荐,徵拜议郎,侍讲禁内,再迁为侍中。” 李贤 注:“四府,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府也。”后汉书·虞诩传:“ 脩 ( 李脩 )善其言,更集四府,皆从 詡 议。” 李贤 注:“四府谓太傅、太尉、司徒、司空之府也。”
《漢語大詞典》:傅相
(1).古称辅导国君、诸侯王之官。 汉 诸侯国有太傅, 景帝 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治国,改丞相曰相,通称傅相。史记·梁孝王世家:“故诸侯王当为置良师傅相忠言之士。”后汉书·班彪传:“今皇太子诸王,虽结髮学问,脩习礼乐,而傅相未值贤才,官属多闕旧典。”
(2).辅佐。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成王 即位, 周公 之属傅相焉。” 汉 袁康 越绝书·吴人内传:“ 武王 封 周公 ,使傅相 成王 。”
(3).指佐理或侍奉。汉书·王吉传“为傅婢所毒” 颜师古 注:“凡言傅婢者,谓傅相其衣服衽席之事。”
《国语辞典》:辕固(辕固)  拼音:yuán gù
人名。西汉齐人,治《诗经》,景帝时为博士,后拜清河王太傅。《史记》作辕固生,《汉书》作辕固,颜师古谓固其名、生其号。
《漢語大詞典》:垂紫
悬垂紫色的印绶。 汉 制相国、丞相、太尉、太师、太傅、太保、前后左右将军皆金印紫绶。后汉书·冯衍传下:“ 衍 少事名贤,经歷显位,怀金垂紫,揭节奉使,不求苟得,常有陵云之志。” 李贤 注:“金谓印也,紫谓綬也。”
《漢語大詞典》:谢太傅(謝太傅)
指 晋 谢安 。 安 卒赠太傅,故称。 唐 李白 《书情赠蔡舍人雄》诗:“尝高 谢太傅 ,携妓 东山 门。” 唐 杜甫 《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图十韵》:“从来 谢太傅 ,丘壑道难忘。”亦省称“ 谢傅 ”。 唐 杨巨源 《酬卢员外》:“ 谢傅 旌旗控上游, 卢郎 罇俎借前筹。” 明 何景明 《还家口号》:“闲居拟著 潘安 赋,高卧寧知 谢傅 心!”
分類:谢安太傅
《漢語大詞典》:六傅
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 西晋 末始置此六职。 唐 虽有此职,但因人而设,不皆有。 宋 以后多为兼官、加官及赠官。晋书·何劭传:“ 惠帝 即位,初建东宫,太子年幼,欲令亲万机,故盛选六傅,以 劭 为太子太师。” 唐 白居易 《严绶可太子少傅制》:“东朝保傅,歷代尊崇。 汉 择名儒,任先 疏广 。 晋 求耆德,选在 山涛 。实资六傅之贤,用宏三善之道。”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持宪储闱·六傅
《漢語大詞典》:二傅
(1).指太傅与少傅,均为辅导太子之官。晋书·李憙传:“自 魏明帝 以后,久旷东宫,制度废闕,官司不具……唯置卫率令典兵,二傅并摄众事。”南齐书·王俭传:“旧太子敬二傅同,至是朝议接少傅以宾友之礼。”
(2).指 南朝 齐 傅琰 、 傅翽 父子。南史·文学传·丘仲孚:“迁 山阴 令,居职甚有声。百姓謡曰:‘二 傅 、 沈 、 刘 ,不如一 丘 。’前世 傅琰 父子、 沈宪 、 刘玄明 相继宰 山阴 并有政绩,言 仲孚 皆过之。”
《漢語大詞典》:梁傅
指 汉 贾谊 。 谊 曾为 文帝 子 梁怀王 太傅,故称。 明 皇甫汸 《元夕熊子叔抑过集时谪远州》诗:“谁怜 梁 傅 泪,曾洒 汉文 朝。”
分類:贾谊太傅
《漢語大詞典》:汉傅(漢傅)
汉 贾谊 曾为 长沙王 太傅,故称“ 汉 傅”。《湘山野录》卷上引 宋 种放 《潇湘感事》诗:“ 汉 傅有才终去国, 楚 臣无罪亦沉沙。” 清 许宗衡 《玉井山馆笔记》:“乞骸以去,敢希 汉 傅之高风;鼓腹而嬉,愿遂 尧 民之至乐。”
《漢語大詞典》:贾谊鵩(賈誼鵩)
(1). 汉 贾谊 谪为 长沙王 太傅,有鵩鸟飞集其舍。相传鵩为不祥之鸟, 贾谊 自以为寿不得长,悲而作《鵩鸟赋》。赋云:“异物来集兮,私怪其故,发书占之兮,筴言其度。曰:‘野鸟入处兮,主人将去。’”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后因以“贾谊鵩”为怀才不遇、命运多舛之典。 宋 陆游 《枕上》诗:“慵占 贾谊 鵩,空感 祖生 鸡。” 唐 罗隐 《秋日怀孟夷庭》诗:“知己 秦 貂泪,流年 贾 鵩悲。中原正兵马,相见是何时。” 宋 苏轼 《滕达道挽词》之二:“公方占 贾 鵩,我正买 龚 牛。”
(2).用以指恶耗或哀人之死。 元 戴良 《哭汪遯斋二十四韵》:“遗音悲 贾 鵩,絶笔叹 姬 麟。”
《漢語大詞典》:退傅挥金(退傅揮金)
汉 太傅 疏广 年老告退, 宣帝 及皇太子赐金丰厚,“ 广 既归乡里,日令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事见汉书·疏广传。后因以“退傅挥金”作致仕归乡、纵情宴游之典。 元 袁桷 《白云平章致仕》诗:“侍臣传醴真殊遇,退傅挥金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