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字句  拼音:zì jù
文词、文章中的字与句。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滦阳消夏录一》:「宋儒所争祗古文今文字句,亦无关宏旨,均姑置弗议。」
《漢語大詞典》:五字句
指五言诗。 唐 方干 《贻钱塘县路明府》诗:“唫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一:“ 韦应物 诗平平处甚多,至于五字句,则超然出於畦径之外。”
分類:五言诗
《漢語大詞典》:无字句(無字句)
指参禅悟道的诗句。 元 耶律楚材 《寄平阳净名院润老》诗:“刻烛赋成无字句,按徽弹彻没弦琴。”参见“ 无字悟 ”。
《漢語大詞典》:无字悟(無字悟)
佛教语。佛教常谓只执着文字不能见性悟道,特别是禅宗单提“教外别传”的“心印”,故称“不立文字”。后因称参禅悟道为“无字悟”。 元 萧国宝 《次韵寄梵天方丈古岩》:“简尽残经无字悟,觉来幡动不关风。”
《漢語大詞典》:题句(題句)
(1).谓就一事一物或一文一图写上一句(或几句)话以表示自己想法。 前蜀 韦庄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访僧 红叶寺 ,题句 白云房 。”
(2).指题写的字句。 宋 委心子 《新编分门古今类事·谶兆门下·遐周阿环》《青琐》:“ 李遐周 有道术, 天宝 中作题句以兆 禄山 之乱,曰:‘ 燕 市人皆去, 函关 马不归;若逢山下鬼,环上记罗衣。’”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死魂灵百图〉小引》:“移译序文和每图的题句的,也是 孟十还 君的劳作;题句大概依照译本,但有数处不同,现在也不改从一律;最末一图的题句,不见于第一部中。” 鲁迅 《书信集·致孟十还》:“倘有,乞借给我一用,照出后即奉还,如能将图下的题句译示,尤感。”
《國語辭典》:词句(詞句)  拼音:cí jù
文词和句子。如:「这篇文章的词句很生动。」
《漢語大詞典》:言句
(1).言语。古尊宿语录·临济禅师语录之馀:“ 峯 云:‘ 黄檗 有何言句指示於人?’师云:‘ 黄檗 无言句。’”
(2).字句。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诗二:“尝见其古诗数首,大率似 阮嗣宗 《咏怀》,其趣溢出於言句之外。”
分類:字句言语
《國語辭典》:回文  拼音:huí wén
1.反覆颠倒均能成诵的诗词。也作「回文」。
2.句子的上下两句,词汇相同而词序相反的修辞法。如老子第八十一章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3.回覆的公文。《清平山堂话本。曹伯明错勘赃记》:「解曹伯明并赃物文卷,到府厅交割了,讨了回文自回。」
4.回族的文字。即现行维吾尔文字,用阿拉伯字母书写,自右而左横行,字母有二十八至四十个不等。
《國語辭典》:刻画(刻畫)  拼音:kè huà
1.雕刻绘画。《韩非子。诡使》:「而綦组锦绣,刻画为末作者富。」《后汉书。卷四九。王符传》:「或刻画好缯,以书祝辞。」也作「刻划」。
2.仔细描摹、描绘。唐。杜甫 白盐山诗:「词人取佳句,刻画竟谁传。」宋。苏轼〈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诗:「含风偃蹇得真态,刻画始信天有工。」也作「刻划」。
《國語辭典》:推敲  拼音:tuī qiāo
唐贾岛的诗句「僧敲月下门」,第二字本用「推」,又欲改「敲」,思虑良久,引手做推敲状。韩愈告诉他:「作敲字佳。」遂定稿的故事。见《苕溪渔隐丛话。卷一九。引刘公嘉话录》。后引喻为思虑斟酌。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一出:「你的北来意费推敲。一封书信无名号,荒唐言语多虚冒。」《红楼梦》第三○回:「因有所感,或者偶成了两句,一时兴至恐忘,在地下画著推敲,也未可知。」
《漢語大詞典》:行间(行間)
进行离间。新五代史·楚世家·马希声:“ 荆南 高季昌 闻 殷 将 高郁 素教 殷 以计策而 楚 以彊,患之,尝使谍者行间於 殷 , 殷 不听。”
分類:行间离间
《國語辭典》:训诂(訓詁)  拼音:xùn gǔ
训,指用较通俗的话去解释某个字义,如人言为信。诂,指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字的古义,或用普遍通行的话去解释方言的字义,如不聿为笔。训诂指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國語辭典》:阙文(闕文)  拼音:quē wén
1.空缺亡佚的文字。《论语。卫灵公》:「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2.文章、字句脱落的情形。如:「对这部古籍,虽然蒐集了各个版本,但仍多阙文,无法窥得全貌。」
《國語辭典》:琢句  拼音:zhuó jù
推敲诗文斟酌字句。宋。苏轼 送李陶通直赴清溪诗:「从来势利关心薄,此去溪山琢句新。」
《漢語大詞典》:风光好(風光好)
(1).词牌名。 宋 陶穀 使 南唐 ,自恃为上国使者,辞色毅然不可犯。 韩熙载 乃命妓 秦弱兰 佯为驿卒女, 穀 与相昵,并作《风光好》词赠之。后 穀 于 后主 席上辞色如前,乃命 弱兰 歌此词, 穀 即日窘归。见 宋 郑文宝 南唐近事。参阅 宋 沈辽 云巢编。 穀 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2).曲牌名。属南曲羽调。字句格律与词牌同。用作引子。
《國語辭典》:注疏  拼音:zhù shù
注解及阐释注解的文字合称为「注疏」。唐。韩愈 冬荐官殷侑状:「前件官兼通三传,傍习诸经,注疏之外,自有所得。」宋。邢炳〈孝经注疏序〉:「奥旨微言,已备解乎注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