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分类字锦》:学方(学方)
孟郊 上达奚舍人诗 万俗皆走圆,一身犹学方。
分类:学方节操
《国语辞典》:科学方法(科学方法)  拼音:kē xué fāng fǎ
应用客观、有系统、合乎科学精神的步骤来从事研究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步骤包括观察、客观收集资料、提出问题与可否證的假设命题,以实验、资料分析等回馈测试来解决提问或验證假说。
《国语辞典》: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  拼音:huà xué fāng chéng shì
用来表示化学变化的简明方式。通常左方为反应物的化学式,右方为生成物的化学式,两方原子的种类与数目相等。
《国语辞典》:自愿就学方案(自愿就学方案)  拼音:zì yuàn jiù xué fāng àn
为八十一年「国中毕业生自愿就学辅导方案」之简称。主要为改进国中教育,将国中升高中及五专之入学方式不再经联考,而直接采计国中在学成绩。本案于民国八十年开始进行实验。先后有台北市、高雄市、金门、澎湖、台东、和宜兰加入。八十一年正式定名为「国中毕业生自愿就学辅导方案」,把五专也纳入。成绩以在学的五育成绩为依据,试行「五分制」的相对分数,藉以贯彻国中的常态编班,减少越区就读的明星学校问题。从八十五学年度起由于多元入学方式,如推荐入学、申请入学、完全中学直升及各种管道逐渐取代自学方案。到了九十学年度采基本学力测验成绩来登记入学之后,参与实验的人更少。在九十一学年度台北市停办后画下休止符。
《漢語大詞典》:发生学方法
反映和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形式发展、演化的历史阶段、形态和规律的方法。特点是把研究对象作为发展的过程,注重历史过程中主要的、本质的、必然的因素。
《漢語大詞典》:热化学方程式
表明化学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如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会放出热量,热化学方程式为:2h2(气)+o2(气)→2h2o(气)+483.6千焦;水蒸气和灼热的碳反应要吸收热量,热化学方程式为:c(固)+h2o(气)→co(气)+h2(气)-131.3千焦。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用“+”或“-”表示。由于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的数值也不相同,故在这类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处的状态。
《国语辞典》:疑古  拼音:yí gǔ
一种治学方法。古人、古事、古书因为年代悠远,许多地方都难以凭信,故近代学者每提倡先以怀疑的精神,寻绎可疑的线索,别求实證,另创新说。
《國語辭典》:声带(聲帶)  拼音:shēng dài
1.动物喉头中间附列的两条韧带。绷于喉头软骨的两旁,中留三角形的声门,呼气时,气过声门,激韧带颤动而发声。
2.记录声音于电影、电视软片左侧的曝光部分,通常分面积式与密度式两种,另有一种磁性声带。
《漢語大詞典》:图论
用数学方法研究“图”的一门新兴数学分支。所谓“图”,是指由一些点及连接其中某些点的线段构成的图形,用来表示具有某种二元关系的集合,因此它是处理离散数学模型的一种有力工具。图论的起源可追溯到18世纪关于七桥问题的研究。20世纪中期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迅速发展。与运筹学、信息论、控制论等有密切联系,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学等诸多领域有广泛应用。
《國語辭典》:听写(聽寫)  拼音:tīng xiě
一边听一边写。为一种语言或音乐教学的方式。以语言教学为例,方法是选择一段文字,由教师朗读,令学生笔录。目的是练习学生的听觉与书写的能力,以测验其了解的程度。
《国语辞典》:脱盐(脱盐)  拼音:tuō yán
应用物理、化学方法降低或除去水中无机盐类的处理过程。
《國語辭典》:提炼(提煉)  拼音:tí liàn
用火加热,或用物理、化学的方式,将化合物或混合物中的杂质去除,而提取所需要的较精细成分。如:「汽油是从原油中提炼出来的。」
《国语辞典》:禅七(禅七)  拼音:chán qī
禅宗的教学方法。修禅者以七天为期限,密集的静坐及参话头,期能在此七天内开悟。禅七一般常在冬季举行,在台湾常在寒假和暑假进行。
《國語辭典》:方程式  拼音:fāng chéng shì
代数式中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式」。又可分恒等式及规约方程式。也称为「方程」。
《國語辭典》:方程  拼音:fāng chéng
1.数学中代数两端相等的式子,称为「方程」。也称为「方程式」。
2.古代九章算法之一,以御杂糅正负。
《國語辭典》:教案  拼音:jiào àn
1.特别指在满清末年时,外国教会欺压民众及民众反抗传教士所发生的各种案件。
2.教师根据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将师生活动和教学资源事先加以计划,以便实施教学的具体方案。
3.学校教室中,供教师用的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