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弘肆
弘大恣肆。多用以形容学问文章等。语本 唐 韩愈 《进学解》:“先生之於文,可谓閎其中而肆其外矣。” 元 揭傒斯 《何先生墓志铭》:“先生之学可谓弘肆深博矣。” 明 杨慎 《易图考证》:“ 周子 太极一图决理义之门,至 程子 《易传》而浩博弘肆。”明史·文苑传四·李维桢:“其文章,弘肆有才气,海内请求者无虚日,能屈曲以副其所望。”
《國語辭典》:帖学(帖學)  拼音:tiè xué
1.一种崇尚临帖的书派,相对于碑学而言。
2.专门研究考订各种法帖的源流、时代、体制、优劣、真伪、内容等问题的学问。如宋桑世昌之〈兰亭考〉、黄伯思之〈法帖刊误〉、清王澍之〈淳化秘阁法帖考〉等。
《漢語大詞典》:耑门(耑門)
1.专门。谓专从事于某事或研究某门学问。 清 黄宗羲 《泽望黄君圹志》:“故相宗性海,即彼教中之耑门者,尚且入而迷其向背。”
2.专门。指学术思想等方面有独特见解的派别。 清 姚鼐 《仪郑堂记》:“ 汉 儒家别派分,各为耑门。”
《漢語大詞典》:滴墨
一滴墨水。比喻一点点学问。《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更兼他腹中全无滴墨,纸上难成片语,偏好攀今掉古,卖弄才学。”
《漢語大詞典》:进室(進室)
犹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艺得到师传,有一定的造诣。 唐 韩愈 《袁氏先庙碑》:“陟堂进室,亲登籩鉶。”
《國語辭典》:训诂学(訓詁學)  拼音:xùn gǔ xué
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偏重于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于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
《漢語大詞典》:修艺(修藝)
研究学问。《晋书·束晳传》:“今先生耽道修艺,嶷然山峙,潜朗通微,洽览深识。”
分類:学问
《国语辞典》:儿童学(儿童学)  拼音:ér tóng xué
研究儿童身心发展、人格特质、行为表徵和思想的一门有组织、有系统的学问。
《國語辭典》:碑学(碑學)  拼音:bēi xué
1.崇尚碑刻的书派,与帖学相对称。碑学原本相当发达,至唐,由于太宗偏爱王羲之、献之的帖书,一度使碑学趋于衰微,直至清嘉庆、道光以后,阮元倡为南北书派论,碑学始得以复兴。
2.研究考订碑刻的时代、体制、真伪、内容、鉴赏等问题的学问。如赵明诚的《金石录》、郭宗昌的《金石史》等
《漢語大詞典》:格术(格術)
格物之术。研究自然现象的学问。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阳燧照物皆倒,中间有碍故也。算家谓之‘格术’。”
《漢語大詞典》:区中学(區中學)
世俗的学问。 唐 无可 《秋暮与文士集宿姚端公所居》诗:“独寡区中学,空论树下禪。”
分類:世俗学问
《漢語大詞典》:阶下汉(階下漢)
比喻对某门学问尚未入门的人。景德传灯录·普愿禅师:“ 陆 异日又谓师曰:‘弟子亦薄会佛法。’师便问大夫十二时中作么生。 陆 云:‘寸丝不挂。’师云:‘犹是阶下汉。’”
《漢語大詞典》:跩文
犹转文。说话爱用书面语和文言词,以显示有学问。 峻青 《海啸》第二章:“‘什么叫必要?’ 老金头 打断了 老宫 的话说。‘你就别给我跩文啦。’”
《漢語大詞典》:专门家(專門家)
对某门学问有专门研究或对某种技术有独到造诣的人。 柯岩 《特邀代表》:“我衷心祝愿各条战线都能成批涌现象 王胜川 和他的教师集体这样具有无产阶级事业心的内行、专门家、实干家。”
《漢語大詞典》:专门名家(專門名家)
专精于某一门学问、技艺而享盛名的人。 宋 苏轼 《德威堂铭》:“贯穿古今,洽闻强记,虽专门名家有不逮。” 宋 陆游 《跋〈曾文清公诗稿〉》:“方 西汉 时,专门名家之师,众至千餘人,然能自见於后世者寡矣。” 清 江藩 《国朝经师经义·诗》:“训詁声音以尔雅为主,草木虫鱼以 陆 疏为则,可谓专门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