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34,分43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留后
罢官
馆职
特授
任子
迁徙
高华
罢免
补官
典午
释褐
冠剑
官身
荐绅
任官
《漢語大詞典》:留后(留後)
(1).官职名。犹留守、留台。帝王离京留在京师总摄政事之官。北齐书·鲜宇世荣传:“﹝ 武平 ﹞七年, 后主 幸 晋阳 ,令 世荣 以本官判尚书右僕射事,贰右 北平王 北宫留后。”北史·齐北平王贞传:“位 司州 牧、京畿大都督、兼尚书令、録尚书事。帝行幸,总留臺事。积年,后主以 贞 长大,渐忌之……令 冯士干 劾,繫 贞 於狱,夺其留后权。”参见“ 留守 ”、“ 留臺 ”。
(2).官职名。 唐 中叶后,藩镇坐大,节度使遇有事故,往往以其子侄或亲信将吏代行职务,称节度留后或观察留后。亦有叛将推翻统师,自称留后,而后由朝廷补行正式任命者。新唐书·兵志:“兵骄则逐帅,帅彊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捨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於朝。”旧唐书·裴度传:“节度副使 王智兴 自 河北 行营率师还,逐节度使 崔羣 ,自称留后。”
(3). 北宋 以后,名渐废。惟诗文中仍以指称拥兵抗上的权臣。 柳亚子 《诸将》诗之三:“却怜代将纷紜日,留后居然节度风。”
《國語辭典》:罢官(罷官)  拼音:bà guān
辞退官职。《旧唐书。卷四五。舆服志》:「又颜延之罢官后,好骑马出入闾里,当代称其放诞。」《文明小史》第三七回:「韬甫閒谈,说起云南总督陆夏夫,现已罢官在家。」
《國語辭典》:馆职(館職)  拼音:guǎn zhí
唐宋时,凡在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等处为直馆、直院等官职,称为「馆职」。《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二》:「直馆、直院则谓之馆职,以他官兼者谓之贴职。」。
《漢語大詞典》:特授
超越常规授予某项官职。 南朝 梁简文帝 《让骠骑扬州刺史表》:“驃骑之号,歷选为重。 元狩 之中,始自 去病 ; 永平 之建,特授 刘苍 。” 宋 王谠 唐语林·政事上:“监察里行 淛东 观察判官 赵傪 特授 高陵 县令。”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内监·陈增之死:“ 增 名下参随 程守训 者……自纳银助大工,特授中书舍人,直 武英殿 ,自是愈益骄恣。”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取士上:“取士之弊,至今日制科而极矣。故 毅宗 尝患之也,为拔贡、保举、准贡、特授、积分、换授,思以得度外之士。”
《漢語大詞典》:任子
(1).因父兄的功绩,得保任授予官职。汉书·王吉传:“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骄驁,不通古今……宜明选求贤,除任子之令。”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子弟以父兄任为郎。” 宋 苏洵 《上皇帝书》:“夫所谓任子者,亦犹曰信其父兄而用其子弟云尔。”续资治通鉴·宋太宗至道二年:“乙未,詔:‘自今五品以上官任子,止赐同学究出身,依例赴选集,不得滥授摄官。’”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汉选士之法》:“大抵任子多为郎,以为太子洗马。”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四章第二节:“二千石以上的官吏,任满三年可以保举子弟一人为郎,叫做‘任子’。”参阅文献通考·选举七
(2).人质,指为取信对方而用作抵押的人。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马超 ﹞固请割地,求送任子。”晋书·成帝纪:“﹝ 咸和 ﹞五年春正月己亥,大赦。癸亥,詔除诸将任子。”北史·吐谷浑传:“ 献文 以重劳将士,乃下詔切责之,徵其任子。”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七年:“ 曹操 下书责 孙权 任子, 权 召羣僚会议, 张昭 、 秦松 等犹豫不决。” 胡三省 注:“任,质任也。”
指 任公子 。文选·曹植〈七启〉:“乃使 任子 垂钓, 魏氏 发机。” 吕向 注:“ 任子 , 任公子 ,善钓者。”参见“ 任公 ”。
《國語辭典》:任公  拼音:rén gōng
任公子造大钩巨纶以钓得大鱼。见《庄子。外物》。后引用其事,比喻以道养人。《文选。谢灵运。七里濑诗》:「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分類:任公孔子
《國語辭典》:迁徙(遷徙)  拼音:qiān xǐ
1.搬移、迁移。《礼记。月令》:「季夏行春令,则谷实鲜落,国多风欬,民乃迁徙。」《老残游记》第一四回:「如果可以一劳永逸,何不另酬一笔款项,把百姓迁徙出去呢?」
2.更改、改变。《国语。齐语》:「内教既成,令勿使迁徙。」《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漢語大詞典》:高华(高華)
(1).指才华出众和地望显贵。晋书·王恭传:“﹝ 王恭 ﹞少有美誉,清操过人,自负才地高华,恒有宰辅之望。”
(2).高贵显要。新唐书·萧复传:“ 復 望阀高华,厉名节,不通狎流俗。” 宋 秦观 《贺吕相公启》:“既天资之篤实,加地胄以高华,四世五公,勋在王室,一门万石,宠冠廷臣。”
(3).指门第、职位高贵者。南史·萧琛传:“时 齐明帝 用法严峻,尚书郎坐杖罚者皆即科行, 琛 乃密啟曰:‘……自 魏 晋 以来,郎官稍重。今方参用高华,吏部又近於通贵,不应官高昔品,而罚遵曩科。’” 明 凌世韶 《赠元健似上》诗:“高华振廊庙,味结山与林。”
(4).显贵的官职地位。 宋 苏轼 《贺高阳王待制启》:“伏审显奉恩纶,荣更帅閫。镇武垣之衝要,联内阁之高华。” 宋 陆游 《除宝谟阁待制谢表》:“陪众雋以登 瀛 ,已慙薄陋;扈六飞而上雍,遽践高华。”
(5).典雅华美。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张芸叟》:“ 杜牧之 诗,风调高华,片言不俗。”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上:“ 建安 诸子,雄瞻高华。” 郑振铎 《桂公塘》一:“虽在流离颠沛之中,他的高华的气度,渊雅的局量,还不曾改变。”
(6).高峻瑰丽。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五八:“ 灵鷲 高华夜吐云,山凹指点旧家坟。”
《國語辭典》:罢免(罷免)  拼音:bà miǎn
1.罢黜官阶或免除官职。《旧唐书。卷九四。列传。李峤》:「中宗以峤昌言时政之失,辄请罢免,手制慰谕而不允,寻令复居旧职。」
2.公民对民选的公职人员,如总统、立法委员、直辖市长、县(市)长、地方议员等,在其法定任期届满前,依法以投票方式使其去职。
3.在各级人民团体中,团体成员对其选举出之理事长、理监事等,在其任期届满前,依法或组织章程以投票方式使其去职。
《漢語大詞典》:补官(補官)
补授官职。史记·平準书:“入物者补官,出货者除罪。”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文臣曰‘上书可采’,武臣曰‘军前有劳’,并补官,仍许磨勘,封赠为官户。”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管怀珠寄夫书:“日望夫子早日补官,同到 秦中 ,合家完聚。”
《漢語大詞典》:典午
(1).“司马”的隐语。三国志·蜀志·谯周传:“ 周 语次,因书版示 立 曰:‘典午忽兮,月酉没兮。’典午者,谓 司马 也;月酉者,谓八月也。至八月而 文王 ( 司马昭 )果崩。” 晋 帝姓 司马 氏,后因以“典午”指 晋 朝。晋书·安帝恭帝纪论:“是以 宋高 非典午之臣, 孙恩 岂金行之寇。”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四:“当涂为 魏 ,典午为 晋 ,世率知之,而意义出处,或未明了。案……典,司也;午,马也。” 柳亚子 《南社会于虎丘之张东阳祠,诗以纪之》:“莫笑过江典午鯽,岂无横槊 建安 才!”
(2).“司马”的隐语。指司马之官职。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居笠轂而掌兵,出兰池而典午。” 唐 颜真卿 《鲜于公神道碑铭》:“ 邵阳 典午, 汉阳 紆组。”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十:“ 宋文安公 《自禁庭謫鄜畤》诗云:‘九月一日奉急宣,连忙趋至閤门前。忽为典午知何罪,謫向 鄜州 更憮然!’盖当时謫黜者,召至閤门受命乃行也。”
分類:司马官职
《國語辭典》:释褐(釋褐)  拼音:shì hé
旧制,新进士必在太学行释褐礼,脱去布衣而换穿官服。后用来比喻做官或进士的及第授官。《文选。扬雄。解嘲》:「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宋。王禹偁 成武县作诗:「释褐来成武,初官且自强。」
《漢語大詞典》:冠剑(冠劍)
古代官员戴冠佩剑,因以“冠剑”指官职或官吏。 南朝 梁 江淹 《到主簿日事诣右军建平王》:“常欲永辞冠剑,弋钓畎壑。” 宋 司马光 《楚宫行》:“满朝冠剑东方明,宫门未启君朝醒。”
《國語辭典》:官身  拼音:guān shēn
1.身任公职的人。宋。晏几道生查子。官身几日閒〉词:「官身几日閒,世事何时足?」
2.元明时代的妓女,按例须列名于官府,随时听候徵调,称为「官身」。《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此时太学固然得第,盼奴还是个官身,却就娶他不得。」
《漢語大詞典》:荐绅(侟紳)
缙绅。古代称官宦或士大夫。侟,通“ 搢 ”。 宋 罗泌 路史·前纪八·禅通纪二:“予悲夫求仙者之丧其欲也,故侟绅之学者毋谓太谩,将有嘿而识之者。”
《漢語大詞典》:任官
(1).委任官职。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 孔颖达 疏:“任官,谓任人以官,故云官贤才而任之……任官,是用人为官。” 宋 司马光 《进修心治国之要札子状》:“臣初上殿即言人君之德三:曰仁,曰明,曰武;致治之道三:曰任官,曰信赏,曰必罚。”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国家治民以官,任官以人。”
(2).特指荫补任职。 宋 叶适 《任子》:“人臣以子任官亦国之重事也。其与之宜当於义而称於恩,使朝廷録功纪旧之意有所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