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割地  拼音:gē dì
1.分封田邑。《礼记。月令》:「毋以封诸侯,立大官。毋以割地,行大使,出大币。」《后汉书。卷一三。隗嚣公孙述列传。隗嚣》:「傥肯如言,蒙天之福,即智士计功割地之秋也。」
2.将领土割让给他国。《战国策。秦策一》:「燕赵恶齐秦之合,必割地以交于王矣。」《三国演义》第五九回:「不如割地请和,两家且各罢兵。」
3.割据。《汉书。卷三二。张耳陈馀传》:「夫因天下之力而攻无道之君,报父兄之怨而成割地之业,此一时也。」
《國語辭典》:雄藩  拼音:xióng fán
形势险要,兵力强大的藩镇。唐。柳宗元 代柳公绰谢上任表:「上答鸿造,忘其薄陋,委以雄藩。」《旧唐书。卷一四六。严绶传》:「位跻上公,年至大耋,前后统临三镇,皆号雄藩。」也称为「雄镇」。
《漢語大詞典》:留后(留後)
(1).官职名。犹留守、留台。帝王离京留在京师总摄政事之官。北齐书·鲜宇世荣传:“﹝ 武平 ﹞七年, 后主 幸 晋阳 ,令 世荣 以本官判尚书右僕射事,贰右 北平王 北宫留后。”北史·齐北平王贞传:“位 司州 牧、京畿大都督、兼尚书令、録尚书事。帝行幸,总留臺事。积年,后主以 贞 长大,渐忌之……令 冯士干 劾,繫 贞 於狱,夺其留后权。”参见“ 留守 ”、“ 留臺 ”。
(2).官职名。 唐 中叶后,藩镇坐大,节度使遇有事故,往往以其子侄或亲信将吏代行职务,称节度留后或观察留后。亦有叛将推翻统师,自称留后,而后由朝廷补行正式任命者。新唐书·兵志:“兵骄则逐帅,帅彊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捨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於朝。”旧唐书·裴度传:“节度副使 王智兴 自 河北 行营率师还,逐节度使 崔羣 ,自称留后。”
(3). 北宋 以后,名渐废。惟诗文中仍以指称拥兵抗上的权臣。 柳亚子 《诸将》诗之三:“却怜代将纷紜日,留后居然节度风。”
《漢語大詞典》:藩垣
(1).藩篱和垣墙。泛指屏障。语本诗·大雅·板:“价人维藩,大师维垣。” 毛 传:“藩,屏也,垣,墻也。” 南朝 梁 殷芸 《小说》:“公( 郑玄 )久游南 夏 ,今艰难稍平,儻有归来之思,无寓人於室,毁伤其藩垣林木,必缮治墙宇以俟还。” 清 许承钦 《吕梁洪》诗:“乃知天工存地险,千里一曲当藩垣。” 清 夏燮 中西纪事·通番之始:“迨 粤中 大府遣兵隳之, 澳 夷不敢言,而实不便於藩垣之弛也。”
(2).比喻卫国的重臣。 唐 韩愈 《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閤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3).比喻藩国、藩镇。 唐 刘禹锡 《贺雪镇州表》:“ 王承宗 效顺著明,復其官爵;所献二郡,别置藩垣。”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四年:“甲子,詔曰:‘ 周 建侯邦,四国有藩垣之助; 唐 分藩镇,北边无强敌之虞。’” 明 张居正 《苑田纪》:“夫以宗国藩垣之重, 荆楚 饶沃之区,加以当时礼越诸藩,分不嫌於厚植,化洽南祀,民咸乐於子来。”
《漢語大詞典》:藩宣
(1).比喻卫国重臣。语本诗·大雅·崧高:“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马瑞辰 通释:“‘宣’,当为‘垣’之叚借……‘四国于蕃,四方于宣’犹《板》之诗:‘价人维藩,大师维垣’也。” 唐 白居易 《杭州刺史谢上表》:“合当鼎鑊之诛,尚忝藩宣之寄。” 宋 秦观 《代谢敕书奖谕表》:“因缘肺腑之亲,昧冒藩宣之寄。”续资治通鉴·元泰定帝泰定二年:“臣小国藩宣之寄,犹惧不任,乞付於子,况朝廷之上相哉!敢以死请。”
(2).用以指藩国、藩镇。 唐 白居易 《崔群可秘书监分司东都制》:“辅弼藩宣,不失其道。”
《漢語大詞典》:巨镇(巨鎮)
(1).一方的主山。 南朝 梁 吴均 《八公山赋》:“若夫神基巨镇,而卓犖 荆河 。” 唐 李义府 《在巂州遥叙封禅》诗:“ 天齐 标巨镇, 日观 啟崇期。” 宋 苏舜钦 《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诗:“长川奔浑走一气,巨镇截嶭上赤霄。” 清 顾炎武 《金石文字记序》:“所至名山、巨镇、祠庙、伽蓝之跡,无不寻求。”
(2).强大的藩镇。 唐 白居易 《和渭北刘大夫借便秋遮虏寄朝中亲友》诗:“巨镇为邦屏,全材作国楨。” 明 王应麟 通鉴地理通释·历代州域总叙中·宋二十二州:“ 六朝 能保守 江 左,以强兵巨镇尽在 淮 南 荆 襄 间。”
(3).比喻强大而可以依靠的力量。 明 宋濂 《故嘉兴知府吕府君墓碑》:“是时, 永康 有 吕氏 ,隐若巨镇焉。”
《國語辭典》:藩辅(藩輔)  拼音:fán fǔ
诸侯为屏藩以辅佐天子。《史记。卷二三。礼书》:「诸侯藩辅,臣子一例,古今之制也。」
《漢語大詞典》:列藩
诸藩镇。晋书·曹志传:“或列藩九服,式序王官。” 唐 颜真卿 《与李太保帖》之四:“圣慈含弘,犹佐列藩,不远伊邇,省躬荷德,恩贷实深。” 宋 岳珂 《愧郯录·孝明后制》:“朕昔在列藩,常观内助,奉晨昏而罔倦,服浣濯而无辞。”
分類:藩镇
《漢語大詞典》:大镇(大鎮)
(1).重镇;大藩镇。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文水:“水西出 狐岐 之山,东逕 六壁 城南, 魏朝 旧置六壁於其下,防 离石 诸 胡 ,因为大镇。 太和 中罢镇,仍置 西河郡 焉。”旧唐书·李愬传:“惟 愬 六迁大镇,所处先人旧宅一院而已。”
(2).大集镇。
《漢語大詞典》:藩阃(藩閫)
(1).犹藩垣。指藩镇等藩卫国土的封疆大吏。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叙画之兴废:“并列藩閫,齐居台衡。”旧唐书·崔昭纬传:“内结中人,外连藩閫,属朝廷微弱,每託援以凌人主。”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今之藩镇,即古之诸侯;在其地,则于衙门;及罢,守藩閫,虽爵位崇高,亦不许列于私第。”参见“ 藩垣 ”。
(2). 明 清 时布政司之别称。 明 于谦 《高金宪挽诗序》:“ 山西 僉宪 高君 ,以疾卒于官,同寅暨藩閫诸公与 晋阳 士大夫咸为诗以哀挽之。” 明 凤尹岐 《送兄广东参政应奎》诗:“价人藩閫寄旬宣, 五岭 南行远著鞭。”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宫室·藩阃:“玉堂遗范,制受幢之荣,分藩閫之寄。”自注:“布政司。”
《漢語大詞典》:藩垣
(1).藩篱和垣墙。泛指屏障。语本诗·大雅·板:“价人维藩,大师维垣。” 毛 传:“藩,屏也,垣,墻也。” 南朝 梁 殷芸 《小说》:“公( 郑玄 )久游南 夏 ,今艰难稍平,儻有归来之思,无寓人於室,毁伤其藩垣林木,必缮治墙宇以俟还。” 清 许承钦 《吕梁洪》诗:“乃知天工存地险,千里一曲当藩垣。” 清 夏燮 中西纪事·通番之始:“迨 粤中 大府遣兵隳之, 澳 夷不敢言,而实不便於藩垣之弛也。”
(2).比喻卫国的重臣。 唐 韩愈 《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閤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3).比喻藩国、藩镇。 唐 刘禹锡 《贺雪镇州表》:“ 王承宗 效顺著明,復其官爵;所献二郡,别置藩垣。”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四年:“甲子,詔曰:‘ 周 建侯邦,四国有藩垣之助; 唐 分藩镇,北边无强敌之虞。’” 明 张居正 《苑田纪》:“夫以宗国藩垣之重, 荆楚 饶沃之区,加以当时礼越诸藩,分不嫌於厚植,化洽南祀,民咸乐於子来。”
《漢語大詞典》:强藩
亦作“彊藩”。 强大有力的藩镇。新唐书·宪宗纪赞:“自 吴元济 诛,彊藩悍将皆欲悔过而效顺。” 宋 陆游 《上殿札子》:“今朝廷内无权家世臣,外无强藩悍将,所虑之变,惟一 金 虏。” 王闿运 《御夷论》二:“强藩重镇变色而相戒,勇夫悍将束甲而屏息。”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三节:“ 昭义 是个强镇,宦官有所畏惧,南司才多少得行使一些职权。南北司虽然强弱悬殊,在强藩声援下,南司仍保持对抗的局面。”
《漢語大詞典》:外重
谓中央政权以外的地方藩镇势重。新唐书·陆贽传:“方世承平久,武备微,故 禄山 乘外重之势,一举而覆两京。”元史·百官志七:“ 中统 、 至元 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繫衔。其后嫌於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漢語大詞典》:边藩(邊藩)
亦作“ 边蕃 ”。 靠近边境的藩国、藩镇。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虽蒙褒叙,未尽才宜,并可授边藩,展其志力。”魏书·源怀传:“北镇边蕃,事异诸夏,往日署官,全不差别。”旧唐书·魏少游传:“ 少游 以 肃宗 远离宫闕,初至边藩,故丰供具以悦之。”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十:“ 王 卒於边藩, 卢 薨於殿帅。”
《漢語大詞典》:远藩(遠藩)
远方的藩国、藩镇。魏书·太宗纪:“夏四月庚辰,车驾有事於东庙,远藩助祭者数百国。”北史·魏纪一作“远蕃”。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尚从优贷,俾佐远藩。” 唐 韦应物 《答僴奴重阳二甥》诗:“一朝忝兰省,三载居远藩。”
《漢語大詞典》:重藩
军事上占重要地位的藩镇。旧唐书·牛僧孺传:“ 僧孺 嫌处重藩,求归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