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综合
诗话
词话
古籍检索
类书集成
查询
诗词
典故词汇
对仗词汇
词谱
曲谱
诗词地图
登录
韵典
平水韵
词林正韵
中原音韵
中华通韵
校注
律诗校验
词格校验
曲格校验
对联校验
自动笺注
课堂
律绝创作
填词入门
公开课
学习指南
其它
简繁转换
诗社
诗词书店
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处分类
按人物分类
检索结果:
全部
74
词典
4
分类词汇
70
共70,分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1
2
3
4
5
分类词汇
(续上)
内容空洞
识微知着
识微知著
说说而已
空话连篇
貌合神离
貌离神合
名同实异
名贸实易
暮四朝三
《漢語大詞典》:
内容空洞
缺乏实质性内容;空泛。例如:一个内容空洞而无聊的剧本。
分類:
内容空洞
缺乏
实质
质性
空泛
《漢語大詞典》:
识微知着(識微知著)
谓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
新唐书·杜佑传
》
:“传曰:‘远人不服,则脩文德以来之。’ 管仲 有言:‘国家无使勇猛者为边境。’此诚圣哲识微知著之略也。”参见“ 识微 ”。
分類:
苗头
察知
趋向
或问
问题
实质
《漢語大詞典》:
识微(識微)
《
易·繫辞下
》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物之望。”后以“识微”指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本质和发展趋向。 汉
刘向
《
说苑·杂言
》
:“故 箕子 弃国而佯狂, 范蠡 去 越 而易名, 智过 去君弟而更姓,皆见远识微而仁,能去富势以避萌生之祸者也。” 明 张纶
《林泉随笔》
:“盖无平不陂,无往不復,盛衰无常,吉凶靡定,非识微之君子何足以知之!” 梁启超
《过渡时代论》
五:“今世识微之士,谓 俄罗斯 将达於彼岸之时不远矣。”
分類:
苗头
察知
本质
趋向
《漢語大詞典》:
识微知著(識微知著)
谓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
新唐书·杜佑传
》
:“传曰:‘远人不服,则脩文德以来之。’ 管仲 有言:‘国家无使勇猛者为边境。’此诚圣哲识微知著之略也。”参见“ 识微 ”。
分類:
苗头
察知
趋向
或问
问题
实质
《漢語大詞典》:
说说而已
非实质性的事物;空谈;闲谈。例如:关于向北进军抹掉边界的谈话,这只是说说而已,不会进军的。
分類:
非实
实质
质性
空谈
闲谈
《漢語大詞典》:
空话连篇
说话冗长、空洞、毫无实质内容。例如:回到家里伺候他喝啤酒和吸烟,听他空话连篇的祈祷。
分類:
冗长
空洞
毫无
无实
实质
《國語辭典》:
貌合神离(貌合神離)
拼音:
mào hé shén lí
表面上彼此很切合,实际上心思不一样。《野叟曝言》第一三回:「所以说两贼参商,貌合神离。将来举起事来,祸犹不大。」也作「貌合情离」、「貌合心离」、「貌合行离」。
分類:
表面
面相
相似
实质
不一样
表面上
密切
二心
《漢語大詞典》:
貌离神合(貌離神合)
谓表面上不同而实质上一致。 清
包世臣
《再与杨季子书》
:“夫 六朝 虽尚文采,然其健者则缓急疾徐,纵送激射,同符
《史》
、
《汉》
,貌离神合,精彩夺人。”
分類:
表面上
实质
一致
《漢語大詞典》:
名同实异(名同實異)
名称相同,而实质不一样。
《
韩非子·奸劫弑臣
》
:“俱与有术之士有谈説之名,而实相去千万也,此夫名同而实异者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
《中国通史》
第三编第二章第四节:“ 元稹 所说均田是均田赋,与 唐 前期的均田制名同实异。”
分類:
实质
不一样
《漢語大詞典》:
名贸实易(名貿實易)
谓名称相似,实质不同。贸,通“ 牟 ”,等齐。易,变易。
《商君书·开塞》
:“今世之所谓义者,立民之所好,而废其所恶;此其所谓不义者,将立民之所恶,而废其所乐也。二者名贸实易,不可不察也。”一说“贸”义同“ 易 ”。谓名称与内容应互换。
分類:
相似
实质
变易
《國語辭典》:
暮四朝三
拼音:
mù sì zhāo sān
比喻心意不定,反覆无常。参见「朝三暮四」条。宋。
辛弃疾
洞仙歌。旧交贫贱
词:「悠悠今古事。得丧乘除,暮四朝三又何异。」
分類:
反复无常
做法
变换
实质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
粤ICP备17077571号
关于本站
联系我们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