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39,分3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南宫
千门
紫宸
紫微
汉宫
长乐
华表
明光
双阙
文昌
炉烟
皇极
高门
堂下
宣室
《國語辭典》:南宫(南宮)  拼音:nán gōng
1.星座名。指朱鸟星座。《史记。卷二七。天官书》:「南宫朱鸟,权、衡。」唐。李频 感怀献门下相公诗:「日望南宫看列宿,迢迢婺女与乡比。」
2.汉时的宫殿,位于河南省洛阳县东。
3.礼部的别称。职掌会试。《儒林外史》第七回:「贤契绩学有素,虽然耽迟几年,这次南宫一定入选。」
4.地名。位于河北省境东南,钜鹿县东北。
5.复姓。如周代有南宫适,宋代有南宫靖一。
《國語辭典》:千门(千門)  拼音:qiān mén
宫门。唐。杜甫〈哀江头〉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國語辭典》:紫宸  拼音:zǐ chén
1.皇宫的殿名,是唐、宋时皇帝接见百官或外国使臣的内朝正殿。唐。姚合 酬田卿书斋即事见寄诗:「幽斋琴思静,晚下紫宸朝。」
2.对皇帝或帝位的代称。《梁书。卷五。元帝本纪》:「紫宸旷位,赤县无主,百灵耸动,万国回皇。」
《國語辭典》:紫微  拼音:zǐ wéi
三垣之一。包含以北极星为中心的天区,不随季节的变化而终年可见,所以包含对星占最重要的星官。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卷一。天道类》:「上垣太微十星,中垣紫微十五星,下垣天市二十二星。」也称为「紫宫」。
《漢語大詞典》:紫微垣
星官名,三垣之一。 中国 古代为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若干颗恒星多少不等地组合起来,一组称一个星官。众星官中,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和二十八宿占有重要地位。紫微垣有星15颗,分两列,以北极为中枢,成屏藩状。见 唐 丹元子 《步天歌》史记·天官书中亦有与之相当的星官,惟名称、星数不同。宋史·天文志二:“紫微垣东蕃八星,西蕃七星,在北斗北,左右环列,翊卫之象也。一曰大帝之坐,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
《漢語大詞典》:汉宫(漢宫)
汉 朝宫殿。亦借指其他王朝的宫殿。 南朝 陈后主 《昭君怨》诗:“图形 汉 宫里,遥聘单于庭。” 唐 杜甫 《投赠哥舒开府翰》诗:“日月低 秦 树,乾坤绕 汉 宫。” 明 陶望龄 《沛县过高帝庙》诗:“魂魄来游长此地, 汉 宫秋色近如何?”
《國語辭典》:长乐(長樂)  拼音:cháng lè
1.长久的快乐。汉。焦延寿《易林。卷一一。夬之颐》:「云物备故,长乐无忧。」《韩非子。功名》:「以尊主主御忠臣,则长乐生而功名成。」
2.长乐宫的简称。参见「长乐宫」条。《文选。班固。西都赋》:「辇路经营,脩除飞阁,自未央而连桂宫,北弥明光而亘长乐。」《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故以恸极津门,感充长乐,岂徒舂人不相倾廛罢肆而已哉!」
《國語辭典》:长乐宫(長樂宮)  拼音:cháng lè gōng
汉代宫殿名。位于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长安故城中。秦筑,称为「兴乐宫」。汉高祖五年重新修治,更名为「长乐宫」,本为朝会之处,后为太后所居,成为东宫。东汉时改称为「永乐宫」,唐天宝年间废。简称为「长乐」。
《漢語大詞典》:长乐坡(長樂坡)
地名。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郊。 宋 乐史 太平寰宇记卷二五:“ 长乐坡 在 滻水 之西岸,旧名 滻阪 。 隋文帝 恶有反字,改名 长乐坡 。” 唐 白居易 《长乐坡送人赋得愁字》:“终日坡前恨离别,谩名 长乐 是长愁。”《敦煌曲子词·斗白草》:“望春希 长乐 ,南楼对北华。” 任二北 《敦煌曲初探》:“ 长乐 ,指 长乐坡 。”
《國語辭典》:华表(華表)  拼音:huá biǎo
1.顶端横木相交,有如花形的巨大木柱,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路径标示。
2.竖立在宫殿、坟墓、城门前的大柱,有纪功、装饰、标识等作用。《南史。卷一○。陈宣帝本纪》:「大雨,震万安陵华表。」
《國語辭典》:明光  拼音:míng guāng
明亮的光辉。《乐府诗集。卷六八。杂曲歌辞八。古辞。东飞伯劳歌》:「南窗北牖挂明光,罗帷绮箔脂粉香。」
《漢語大詞典》:明光殿
(1). 汉 代宫殿名。三辅黄图·汉宫:“ 未央宫 渐臺 西有 桂宫 ,中有 明光殿 ,皆金玉珠璣为帘箔,处处明月珠,金陛玉阶,昼夜光明。”
(2).泛指宫殿。 唐 岑参 《杜公挽歌》之三:“忆昨 明光殿 ,新承天子恩。” 宋 张孝祥 《鹧鸪天·赠钱横州子山》词:“君侯合侍 明光殿 ,且作横槎海上仙。”
分類:宫殿殿名
《漢語大詞典》:双阙(雙闕)
(1).古代宫殿、祠庙、陵墓前两边高台上的楼观。《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两宫遥相望,双闕百餘尺。” 唐 吴融 《送僧归破山寺》诗:“别来双闕老,归去片云閒。” 明 王宠 《入消夏湾》诗:“千山翫迴转,双闕开嶙峋。”
(2).借指宫门。 唐 广宣 《驾幸天长寺应制》诗:“宸游双闕外,僧引百花间。” 宋 曾巩 《襄州到任表》:“比亦再过於双闕,未尝一对於清光。”
(3).借指京都。 三国 魏 曹植 《赠徐干》诗:“聊且夜行游,游彼双闕间。” 唐 杜甫 《承间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号绝句》之十:“意气即归双闕舞,雄豪復遣 五陵 知。” 仇兆鳌 注:“双闕,谓都中。” 明 戴缙 《楚江旅怀》诗:“客梦悬双闕,乡心逐五羊。”
《漢語大詞典》:文昌
(1).星座名。共六星,在斗魁之前,形成半月形状。史记·天官书:“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宫: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南史·宋纪中·文帝:“﹝ 元嘉 十九年﹞九月丙辰,有客星在北斗,因为彗,入文昌,贯五车。”
(2).指星神。《楚辞·远游》:“后文昌使掌行兮,选署众神以并轂。”
(3).特指文昌宫六星的第四星,即大熊星座中的f星。指斗魁戴匡六星之一。旧时传说主文运,故俗又称文曲星或文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天部一》:“俗言,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故以北斗为司命。而文昌者,斗魁戴匡六星之一也。俗以魁故祠文星以祈科第,因其近斗也,故亦称文昌司命云。傅会甚矣。至以 蜀 梓潼神 为文昌化身者,又可笑也。”《平山冷燕》第一回:“前钦天监臣奏文昌光亮。主有翰苑鸿儒为文明之助。”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故自戊辰至于丑五科状元……珠联璧合,名应文昌,非偶然也。”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幼学》:“今之学塾于 孔子 之外,乃兼祀文昌魁星等……夫文昌者,槱燎司命,或称为天神。”参见“ 文曲星 ”、“ 文星 ”。
(4).即 文昌帝君 。 清 袁枚 续新齐谐·牟尼泥:“生死隶东岳,功名隶 文昌 。” 清 黄遵宪 《己亥杂诗》之三四:“秀孝都居弟子行,人人阴騭诵 文昌 。”参见“ 文昌帝君 ”。
(5).指文昌省。 唐 任希古 《和左仆射燕公春日端居述怀》:“礼闈通政本,文昌总国钧。” 唐 韩愈 《举韦顗自代状》:“文昌政本,侍郎官重,尚德之举, 顗 宜当之。” 前蜀 韦庄 《南省伴直》诗:“文昌二十四仙曹,尽倚红簷种露桃。” 宋 苏辙 《生日谢表》之二:“时当生育,情方切以怀亲;职贰文昌,恩忽惊於捧詔。”参见“文昌省”。
(6).宫殿名。文选·左思〈魏都赋〉:“造 文昌 之广殿,极栋宇之弘观。” 张载 注:“ 文昌 ,正殿名也。” 南朝 梁 沈约 《八咏诗·解佩去朝市》:“讲 金华 兮议 宣室 ,昼武帐兮夕 文昌 。” 唐 骆宾王 《畴昔篇》:“挥戈出武帐,荷笔入 文昌 。”
《漢語大詞典》:文昌帝君
亦称“ 文昌帝 ”。亦称“ 文昌君 ”。 即 梓潼帝君 。明史·礼志四:“ 梓潼帝君 者,记云:‘神姓 张 名 亚子 ,居 蜀 七曲山 ,仕 晋 战没,人为立庙。 唐 宋 屡封至 英显王 。道家谓帝命 梓潼 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故 元 加号为帝君,而天下学校亦有祠祀者。’”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馀韵》:“热如火,福德君,庸人父母;冷如冰, 文昌帝 ,秀士宗师。” 清 袁枚 新齐谐·七盗索命:“今年除夕,渠之姓名将被 文昌君 送上天榜。” 清 恽敬 《文昌宫碑阴录》:“ 文昌帝君 之祀,不知其所始。”参见“ 梓潼帝君 ”。
《漢語大詞典》:文昌省
尚书省的别称。 宋 陆游 《寄杨济伯》诗:“昔日文昌省,频年 灧澦堆 。”参见“ 文昌臺 ”。
分類:尚书省
《漢語大詞典》:炉烟(爐煙)
亦作“ 炉烟 ”。
(1).熏炉或香炉中的烟。 南朝 梁简文帝 《晓思诗》:“炉烟入斗帐,屏风隐镜臺。” 宋 苏轼 《青牛岭高绝处有小寺人迹罕到》诗:“暮归走马沙河塘,炉烟裊裊十里香。” 清 支机生 《珠江名花小传》:“炉烟暗递浩歌声。”
(2). 庐山 香炉峰 的云气。借指 香炉峰 。 宋 梅尧臣 《寄王江州》诗:“何尝闻堠火,唯是对炉烟。潮到 盆城 否?犹期信可传。”
(3).旧时宫殿前丹墀设焚香炉,后因以指代宫廷、朝官。 唐 无名氏 《元日观上公献寿赋》:“趋云陛以陈词,向炉烟而稽首。” 唐 韦应物 《燕李录事》诗:“与君十五侍皇闈,晓拂炉烟上赤墀。” 唐 方干 《送杭州李员外》诗:“必恐驻班留立位,前程一步是炉烟。”
(4).指炉火。 宋 周邦彦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词:“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炉,一本作“ 罏 ”。
《國語辭典》:皇极(皇極)  拼音:huáng jí
1.皇帝所建立的准则、规范。《晋书。卷三。武帝纪》:「应受上帝之命,协皇极之中。」
2.帝位或王室之位。《文选。干宝。晋纪总论》:「名器崇于周公,权制严于伊尹。至于世祖,遂享皇极。」
《漢語大詞典》:皇极殿(皇極殿)
明 宫殿名。本名 奉天殿 , 清 改名 太和殿 ,为皇帝视朝之所。在今 北京市 故宫 内。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大内规制纪略:“ 皇极殿 ,即 奉天殿 也,金砖玉瓦。” 清 黄宗羲 《明司马澹若张公传》:“ 皇极殿 工已抵八九,止用银壹百伍拾万两。”日下旧闻考·宫室·明一:“上曰 皇极殿 ,中曰 中极殿 ,后曰 建极殿 ,所谓三大殿也。”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三卷第二六章:“ 崇祯 十五年二月十八日晚上,月亮刚升上 皇极殿 的琉璃觚棱。”
《國語辭典》:高门(高門)  拼音:gāo mén
1.高大的门。《史记。卷七四。孟子荀卿传》:「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文选。曹植。美女篇》:「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2.富贵的人家。《庄子。达生》:「有张毅者,高门县薄,无不走也。」唐。李白 宴陶家亭子诗:「曲巷幽人宅,高门大士家。」
《漢語大詞典》:堂下
(1).宫殿、厅堂阶下。《公羊传·宣公六年》:“仡然从乎 赵盾 而入,放乎堂下而立。” 汉 桓宽 盐铁论·刺权:“ 中山 素女抚流徵於堂上,鸣鼓 巴俞 作於堂下。” 鲁迅 《故事新编·非攻》:“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
(2).殿堂下的人。借指侍从。韩非子·内储说下:“乃召其堂下而譙之,果然,乃诛之。” 陈奇猷 集释:“説文:‘堂,殿也。’堂下,盖谓殿堂下之人。”
(3).神名。史记·封禅书:“ 荆 巫,祠 堂下 、 巫先 、 司命 、 施糜 之属。”
《國語辭典》:宣室  拼音:xuān shì
1.泛指帝王所居的正室。唐。骆宾王〈代徐敬业讨武氏檄〉:「或膺重寄于话言,或言嗹命于宣室。」
2.古代宫殿名。《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于是上为窦太主置酒宣室,使谒者引内董君。」北周。庾信〈小园赋〉:「观受釐于宣室,赋长杨于直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