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09,分88页显示 上一页 77 78 79 80 81 83 84 85 86 下一页
开元宫人
天宝宫人(别称 天宝末宫女 )
僖宗宫人
宣宗宫人(别称 韩氏 )
德宗宫人(别称 凤儿 )
宋若昭(世称 宋尚宫 若昭 )
宝历宫人
范仲淹(世称 小范老子、龙图老子、吃齑宰相 别称 范履霜 字 希文 文正 )
葛宫(字 公雅 )
张方平(字 安道 号 乐全居士 文定 )
南宫诚
王宫仪
米芾(别称 颠米、米狂、阿章 黻 字 元章 号 鹿门居士、海岳外史、襄阳漫士 世称 米襄阳、米南宫、米颠 )
晁说之(号 景迂、景迂生、老法华、天台教僧 字 以道、伯以 )
其它辞典(续上)
武后宫人开元宫人
天宝宫人(别称 天宝末宫女 )
僖宗宫人
宣宗宫人(别称 韩氏 )
德宗宫人(别称 凤儿 )
宋若昭(世称 宋尚宫 若昭 )
宝历宫人
范仲淹(世称 小范老子、龙图老子、吃齑宰相 别称 范履霜 字 希文 文正 )
葛宫(字 公雅 )
张方平(字 安道 号 乐全居士 文定 )
南宫诚
王宫仪
米芾(别称 颠米、米狂、阿章 黻 字 元章 号 鹿门居士、海岳外史、襄阳漫士 世称 米襄阳、米南宫、米颠 )
晁说之(号 景迂、景迂生、老法华、天台教僧 字 以道、伯以 )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名凤儿。生卒年、籍贯不详。奉恩院王才人养女。贞元中,曾题诗花叶,进士贾全虚于御沟得之,悲想其人,徘徊沟上,为御史所获。德宗询之,授贾全虚金吾卫兵曹,以凤儿妻之。事见宋王铚《补侍儿小名录》。《全唐诗》存诗1首,与天宝宫人所作《题洛苑梧叶上》诗大同小异。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贝州清阳人。宋若莘妹。善属文。尝注解其姊所著《女论语》,皆有理致。德宗贞元中,召入禁中,呼为学士。穆宗时,拜尚宫,嗣其姊所职,继领秘禁图籍。历三朝,皆待以师礼。敬宗宝历初卒。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25 贝州清阳(今河北清河)人。与姐若莘、妹若伦、若宪、若荀皆有文名。德宗贞元四年(788)俱召入宫,预宫廷唱和,宫中呼为学士。宪宗元和十五年(820)代姐若莘掌宫中文奏,拜尚宫。自宪、穆、敬三帝,皆呼为先生,六宫嫔媛诸王公主等皆师事之。进封梁国夫人。敬宗宝历元年(825)卒。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卷七九。《旧唐书》本传称其文“淡丽”。《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文·卷九十八
尚宫名若昭。贝州清阳人。警慧善属文。德宗召入禁中。试文章。并问经史大义。呼为学士。穆宗立。拜尚宫。历宪穆敬三朝。皆呼为先生。宝历初卒。赠梁国夫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9—1052 【介绍】: 宋苏州吴县人,字希文。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历秘阁校理、右司谏、权知开封府。仁宗景祐三年,上《百官图》论用人是非,忤吕夷简,出知饶、润、越三州。康定元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改环庆路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守边数年,负防御西夏重任。庆历三年,入为枢密副使,进参知政事。上十事疏,推行新政,为夏竦等中伤,罢政,出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官终户部侍郎、知青州。卒谥文正。工诗文及词,晚年所作《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为世所传诵。有《范文正公集》。全宋诗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孤,母改嫁长山朱姓,遂名朱说,入仕后始还姓更名。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进士。仁宗朝仕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曾主持“庆历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倖、精贡举等十事。历知睦、苏、饶、润、越、永兴、延、耀、庆、邠、邓、杭、青等州军。皇祐四年,改知颍州,赴任途中病故,年六十四。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有北宋刊本,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四部丛刊》景明翻元刊本增别集四卷。《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范仲淹诗,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校以宋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别集中重出诗两首,已予删除。另辑得之集外诗编为第六卷。词学图录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其先邠人,后徙苏州吴县。庆历间授参知政事,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有词一卷,见《彊村丛书》。全宋文·卷三六七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举大中祥符八年进士,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改亳州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名。历秘阁校理、右司谏、知睦州、苏州、权知开封府。直言立朝,屡遭贬黜。历知饶、润、越州,进龙图阁直学士,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降知耀州,改庆州,迁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改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与韩琦、文彦博等俱为陕西名帅。庆历三年,除枢密副使,寻拜参知政事。针对北宋建立以来形成的积弊,主持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五年,罢政,以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改知邓、杭、青、颍诸州。皇祐四年卒,谥文正。著有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奏议十七卷、政府论事二卷、尺牍五卷。《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7—1091 【介绍】: 宋应天宋城人,字安道,号乐全居士。仁宗景祐元年举茂才异等科,复中贤良方正科。历知昆山县,通判睦州。西夏入犯,上平戎十策。历知谏院,论建甚多,主与西夏讲和。累进翰林学士,拜御史中丞,改三司使。出知数州府。英宗治平中召拜翰林学士承旨。神宗即位,拜参知政事,反对任用王安石,极论新法之害。以太子少师致仕。既告老,而论事益切,于用兵、起狱尤反复言之。卒谥文定。有《乐全集》。全宋诗
张方平(一○○七~一○九一),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举茂材异等,为校书郎,知昆山县。又举贤良方正,迁著作佐郎、通判睦州。召直集贤院,俄知谏院。历知制诰,权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三司使。加端明殿学士、判太常寺。坐事出知滁州,顷之,知江宁府,入判流内铨。以侍讲学士知滑州,徙益州。复以三司使召,迁尚书左丞、知南京。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英宗立,迁礼部尚书,知郓州,还为翰林学士承旨。神宗即位,除参知政事,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又转徙中外,以太子少师致仕。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五。赠司空,谥文定。有《乐全集》四十卷。事见《东坡后集》卷一七《张文定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一八有传。 张方平诗四卷,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乐全集》为底本,校以清吴兴陶氏抄本(简称陶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清抄季锡畴校本(简称季本)。又据《栾城集》等辑得集外诗,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七八二
张方平(一○○七——一○九一),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少颖悟,景祐元年举茂材异等,宝元元年又中贤良方正。西夏叛,上《平戎十策》。历知谏院、知制诰,进翰林学士,拜御史中丞、三司使。出知杭、益等州府,十易藩镇。英宗召拜翰林学士承旨。神宗即位,除参知政事,寻以父忧免。服阕,以观文殿学士留守西京,又历数郡。极论新法之害。数请老,元丰二年以太子少师致仕,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五,谥文定。深识三苏父子,故苏轼终身敬事之。有《乐全集》四十卷(存)、《玉堂集》二十卷、《注仁宗乐书》一卷。见王巩《张公行状》(《乐全集》附录),《宋史》卷三一八本传。
人物简介
简介
熙宁七年(1074)任池州知州。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1—1107 【介绍】: 名或作黻。宋太原人,后徙襄阳,又徙丹徒。字元章,号鹿门居士、海岳外史,世称米襄阳。以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以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徽宗时召为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举止怪异,有洁癖。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法得王献之笔意,尤工行草。画山水人物多以水墨点染,自名一家。有《宝晋英光集》、《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全宋诗
米芾(一○五一~一一○七),字元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等,因曾官礼部员外郎,世称米南宫。原籍太原(今属山西),徙居襄阳、丹徒。宋代著名书画家,书法与苏轼、黄庭坚、蔡襄(一说蔡京)并称四大家。以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涟水县,江淮荆浙等路制置发运司勾当公事,知无为军。徽宗崇宁间召为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大观元年,出知淮阳军,卒,年五十七。有《山林集》一百卷(《宝晋英光集序》),已佚。宋岳珂辑有《宝晋英光集》,后人续辑有《宝晋山林集拾遗》。事见《宝晋山林集拾遗》附《故南宫舍人米公墓志》,《东都事略》卷一一六、《宋史》卷四四四有传。米芾诗,以宋嘉泰元年筠阳郡斋刻《宝晋山林集拾遗》(八卷,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宝晋英光集》(八卷,简称四库本)、清咸丰《涉闻梓旧》本(八卷,补遗一卷,简称涉闻本)、日本河山亥本《宝晋英光集》(六卷,补遗四卷,抄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简称河山本),并据补遗。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词学图录
米芾(1051-1109) 初名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太原人,徙居襄阳,后定居润州(今镇江)。世称米南宫、米颠。能诗文,善书画,书法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有《宝晋英光集》辑本。朱孝臧集其词为《宝晋长短句》一卷。全宋文·卷二五九七
米芾(一○五一——一一○七),芾或作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人称米南宫。世居太原,后徙襄阳,故世称米襄阳。因定居丹徒(今江苏镇江),故《宋史》称为吴人。以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以太常博士出知无为军。踰年复召为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大观元年卒,年五十七。芾为文奇险,不蹈前人轨辙。擅书画,精鉴裁。书法得王献之笔意,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山水画师法董源,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著有《宝晋英光集》、《画史》、《书史》、《砚史》、《海岳题跋》、《海岳名言》、《宝章待访录》等。见蔡肇《米海岳先生墓志铭》(《清河书画舫》卷九下),《宋史》卷四四四《文苑传》六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9—1129 【介绍】: 宋济州巨野人,字以道,一字伯以,自号景迂生。晁端彦子。神宗元丰五年进士。以文章典丽,为苏轼所荐。哲宗元符三年知无极县,上书斥王安石及绍述诸臣政事之非。高宗即位,召授徽猷阁待制兼侍读,以病未赴。晚年信佛。工诗,善画山水。博通五经,尤精于《易》。有《儒言》、《晁氏客语》、《景迂生集》。全宋诗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一字伯以,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宋史·晁补之传》)。因慕司马光为人,自号景迂生。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为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徽宗崇宁二年(一一○三),知定州无极县。后入党籍。大观、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宣和时知成州,未几致仕。钦宗即位,以著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复以议论不合,落职。高宗立,召为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一。有《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二十卷。事见《嵩山文集》附录其孙子健所作文集后记,《晁氏世谱节录》,及集中有关诗文。 晁说之诗,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旧钞本《嵩山文集》(集中“祯”字皆缺,注“今上御名”,当沿宋本之旧)为底本。校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二七九八
晁说之(一○五九——一一二九),字以道,又字伯以,自号景迂生、老法华、天台教僧,清丰(今河南清丰)人,端彦子。熙宁中,父官杭州,随侍。元丰五年登进士第。历任兖州司法参军,蔡州、宿州教授。元祐中,群公以博极群书、雅有史学科荐,苏轼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科荐。元符三年应诏上书,坐入邪籍二十馀年。崇宁中,为承议郎、知磁州武安县、定州无极县,监陕州集津仓。大观末监明州造船场。宣和中通判鄜州,知成州。靖康元年以著作郎召,除秘书少监兼太子谕德。未几,除中书舍人兼太子詹事。坐请补外落职。金兵南略,避难高邮。高宗继位,召为徽猷阁待制兼侍读,提举万寿观,再请,得提举杭州洞霄宫。建炎三年正月卒于江宁舟中,年七十一。博通六经,尤长于《易》,著述多达三十馀种,今存者仅《嵩山文集》(又名《景迂生集》)、《晁氏客语》。见《晁氏世谱节录》(《嵩山文集》附),陆游《景迂先生祠堂记》(《渭南文集》卷一八),范祖禹《手记》(《范太史集》卷五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