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68,分7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密谕
邃密
坚密
密章
密令
密议
密亲
细密
密近
密荫
绵密
太密
密友
靡密
密筱
《國語辭典》:密谕(密諭)  拼音:mì yù
秘密地告谕。《三国演义》第六回:「商议已定,密谕军士勿得泄漏。」宋。胡舜陟〈奏请慎密兵机疏〉:「臣愿陛下密谕将帅严饬武备,勿为所误。」
《國語辭典》:邃密  拼音:suì mì
精深细密。《晋书。卷二九。五行志下》:「屋宇邃密,非龙所处。」宋。朱熹 鹅湖寺和陆子寿诗:「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漢語大詞典》:坚密(堅密)
坚固致密。管子·参患:“兵不完利,与无操者同实;甲不坚密,与俴者同实。”《汉书·晁错传》:“兵不完利,与空手同;甲不坚密,与袒裼同。” 宋 何薳 春渚纪闻·赵安定提研制:“工製坚密,今人不能为也。”
分類:坚固致密
《國語辭典》:密章  拼音:mì zhāng
秘密的奏章。《新唐书。卷二○二。文艺传中。郑虔传》:「求摄市令,潜以密章达灵武。」
《漢語大詞典》:密印
(1).即蜜印。死后追赠官职所赐的蜡印。晋书·山涛传:“以 太康 四年薨,时年七十九。詔赐东园祕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五十万、布百匹,以供丧事,策赠司徒,密印紫綬,侍中貂蝉, 新沓伯 密印青朱綬,祭以太牢,諡曰‘康’。” 唐 刘禹锡 《彭阳侯令狐氏先庙碑》:“先夫人亦四徙封,密印累累,邦族耸慕。”按,“蜜印”古籍多讹为“密印”。
(2).佛教语。诸佛菩萨各有本誓,为标志此本誓,以两手十指结种种之相,是为印象印契,故云“印”;其理趣深奥秘密,故云“密”。密宗多修密印法门,以身、口、意“三密相应”,手结印,心观想,口持咒,以求证佛果。《大日经·密印品》:“身分举动住止,应知皆是密印;舌相所转众多言语,应知皆是真言。”
(3).佛教禅宗指 达摩 西来所传的直指人心的“心印”。此“心印”为“教外别传”,故称“密”。 清 龚自珍 《最录天台传佛心印记》:“其曰传佛心印何也? 达摩 之东,此方人争言西土二十八祖佩佛密印……且曰:‘佛果有密印歟?教外果有别传歟?’”
《國語辭典》:密令  拼音:mì lìng
机密的命令。如:「部队在接获上级的密令之后,立即开往指定地点部署作战。」
《國語辭典》:密议(密議)  拼音:mì yì
秘密商议。如:「这场密议将会决定公司是否要与对手合作。」《三国志。卷五四。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鲁肃》:「合榻对饮,因密议。」《魏书。卷五八。列传。杨播》:「今与诸人密议,欲杀普贤,愿公听之。」
《國語辭典》:密亲(密親)  拼音:mì qīn
最亲近的亲戚。《文选。江淹。杂体诗。陆平原》:「明发眷桑梓,永叹怀密亲。」
《國語辭典》:细密(細密)  拼音:xì mì
1.形容东西精致。《红楼梦》第二三回:「踌蹰再三,单把那文理细密的拣了几套进去,放在床顶上。」
2.仔细、周详。《文明小史》第三○回:「并且经过本朝几位圣人考究过的,细密到了极处,还有什么遗漏要改吗?」
《漢語大詞典》:密近
(1).指帝王左右亲近信用之人。晏子春秋·外篇上十四:“夫何密近,不为大利变,而务与君至义者也?此难得其知也。” 吴则虞 集释:“ 苏时学 云:言左右近习之人,未有不为利所动,而能导君於义者。” 三国 魏 曹操 《拒王芬辞》:“ 昌邑 即位日浅,未有贵宠,朝乏讜臣,议出密近:故计行如转圜,事成如摧朽。”
(2).指接近帝王的机要职位。旧唐书·哀帝纪:“ 蒋玄暉 身居密近,擅弄威权,鬻爵卖官,聚财营第,而苞藏悖逆,稔浸姦邪。”
《漢語大詞典》:密荫(密蔭)
浓密的树荫。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先是,偕从夫循危崖北行,夹径藤树密荫,深緑空濛。”
分類:浓密树荫
《國語辭典》:绵密(綿密)  拼音:mián mì
周到细密。《周书。卷四七。艺术传。姚僧垣传》:「卿用意绵密,乃至于此。」
《韵府拾遗 质韵》:太密
苏颂论省曹寺监法令繁密疏今日之弊良由阕防伤于太密而画一伤于太烦
《國語辭典》:密友  拼音:mì yǒu
至好而亲密的朋友。如:「幸亏密友陪伴,帮他安然度过这道难关。」晋。陆机〈叹逝赋序〉:「昵交密友,亦不半在。」
《國語辭典》:靡密  拼音:mǐ mì
1.凌乱碎密。《汉书。卷八九。循吏传。黄霸》:「米盐靡密,初若烦碎,然霸精力能挑行之。」
2.紧密。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诠赋》:「及仲宣靡密,发端必遒。」
《漢語大詞典》:密筱(密篠)
密生的竹。 南朝 梁 刘孝绰 《陪徐仆射晚宴》诗:“方塘交密篠,对霤接繁柯。” 唐 聂夷中 《题贾氏林泉》:“轻流逗密篠,直榦入宽空。” 清 吴从先 《妓虎传》:“时 虎林 虎逸出,行人歛跡, 秦生 独以得闻虎啸为快,移居 葛岭 之巔,就大树密篠中,始洋洋意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