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察院  拼音:chá yuàn
1.唐代御史台下三院之一,监察御史隶属之。《新唐书。卷四八。百官志三》:「御史台……其属有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隶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焉。」
2.明、清时都察院简称为「察院」。职掌监察巡按,考察举劾。明。祝允明〈与分巡黄佥宪〉:「今具一牍并状申缴察院,谨以副本呈览,所望于我公者必为调停。」
3.明代官职名。巡按察院的简称。明于各省置巡按御史一人,专以察吏安民。《二刻拍案惊奇》卷四:「石察院赶开左右,直唤两生到案前来,轻轻地分付道:『二生所告,本院久知此人罪恶贯盈。』」
4.院试的考场。《儒林外史》第二六回:「有一个童生,推著出恭,走到察院土墙跟前,把土墙挖个洞,伸手要到外头去接文章。」
《漢語大詞典》:都察院
官署名。 明 洪武 年间设置。监察弹劾官吏,参与审理重大案件。 清 因 明 制。红楼梦第六八回:“ 张华 便得了主意,和 旺儿 商议定了,写一张状子,次日便往都察院处喊了寃。” 清 梁章钜 称谓录·都察院:“都察院之称,盖始於 明 ,然 唐 代御史臺三院已有察院之称,其僚曰监察御史,而 明 又增一都字者,盖合都御史监察御史为一院而称之耳。”
《漢語大詞典》:专门人民检察院(專門人民檢察院)
我国在特定部门设置的检察机关。对其所管辖的范围行使检察权。如军事检察院等。因军队既高度集中而又分驻各地或随时换防,并有高度机密性,故在军队系统内分设各级军事检察院。
《国语辞典》:监察院审计部(监察院审计部)  拼音:jiān chá yuàn shěn jì bù
中央政府的行政机关之一,隶属于监察院。行使审计权,掌理审核、考核、稽察、核定政府所属全国各机关的财务及会计事务。设有五个厅、审计官、覆审室等。
《国语辞典》:监察院(监察院)  拼音:jiān chá yuàn
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五院之一。民国二十年二月成立。监察院的创设是依据孙中山五权宪法的理论,依照《中华民国宪法》在中华民国五院里负责行使弹劾权、纠举权及审计权,为全国最高监察机关。下设许多委员会行使弹劾、纠举及审计权。
《漢語大詞典》:人民检察院(人民檢察院)
我国的国家检察机关。主要职权是批准逮捕,决定起诉,出庭支持公诉,以及监督国家机关、机关工作人员和公民是否遵守法律等。
《國語辭典》:检察院(檢察院)  拼音:jiǎn chá yuàn
大陆地区指审查批准逮捕、决定起诉、出席法庭支持公诉的公家机关。
《漢語大詞典》:殿院
(1).宫内的殿与院。 唐 王涯 《宫词》之十六:“雕墙不断接宫城,金榜皆书殿院名。”
(2). 唐 宋 两代有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和察院。其主管官分别为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后用以称殿中侍御史。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七:“殿中侍御史谓之殿院。” 宋 洪迈 容斋续笔·台谏不相见:“ 韩公 摄饗明堂,殿中侍御史 陈洙 监祭,公问 洙 :‘闻殿院与 司马舍人 甚熟。’ 洙 答以‘顷年曾同为直讲’。”
《漢語大詞典》:朝长(朝長)
唐 制称御史台三院(台院、殿院、察院)退朝入台时其中为长的一人。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宣宗 时,御史 冯缄 三院退入臺,路逢集贤校理 杨收 ,不为之却。 缄 为朝长,取 收 僕笞之。”原注:“臺中故事,三院退朝入臺,一人谓之朝长。”
《国语辞典》:恩重丘山  拼音:ēn zhòng qiū shān
形容恩德极重。宋。陈亮〈谢曾察院启〉:「上下交攻,命危丝发;是非随定,恩重丘山。」也作「恩重如山」。
《国语辞典》:耻居人下(耻居人下)  拼音:chǐ jū rén xià
以地位不如人为耻。宋〈陈亮谢曾察院启〉:「伏念某本无他长,耻居人下。常想英豪之行事,随乃尘凡,颇知圣贤之用心,杂之泥滓。」《东周列国志》第六七回:「围乃共王之庶子,年齿最长,为人桀骜不恭,耻居人下,恃其才器,阴畜不臣之志。」
《漢語大詞典》:烘堂大笑
唐 代御史有台院、殿院、察院之分,由台院一名年资最高者主杂事,谓之“杂端”;凡公堂会食,都不谈笑,如杂端先笑,则三院之人随之大笑,谓之“烘堂”。见 唐 赵璘 因话录·徵。后因以“烘堂大笑”形容满屋的人同时大笑。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 冯相 、 和相 同在中书。一日, 和 问 冯 曰:‘公靴新买,其直几何?’ 冯 举左足示 和 曰:‘九百。’ 和 性褊急,遽回顾小吏云:‘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詬责久之。 冯 徐举右足曰:‘此亦九百。’於是烘堂大笑。”